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语文基础薄弱
由于特殊的招生体制,宗教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虽然有一部分是高中或中专毕业,但多数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语文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宗教实践和社会实践,这使其在理解掌握宗教教义精髓、教导信教群众进行宗教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对宗教经典的理解肤浅,对宗教教义的分析不深,完全靠机械背诵,无法深入领悟其中之真谛、准确阐述其中正确的蕴意,无法把握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内容,自然谈不上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语文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宗教院校主要开设宗教、文化和政治三大类课程,其比例为7:2:1,这样的课程设置客观上产生了“重信仰、轻文化”的导向,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文化课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宗教学识的培养和宗教戒律的修持上,使得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化课程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在学期间,努力学习宗教知识,但那些与宗教知识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宗教政策法规、科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如果仅凭掌握的一些宗教知识,就去从事宗教教务活动,就必然影响其对宗教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对宗教活动的实践和发展受到限制,自身素质难以提升,宗教学识也难有造诣,业务能力难以精深,更谈不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语言文字能力偏低
宗教教职人员承担着教育感化信教群众的责任。教育感化人的手段是通过宣讲宗教教义和开展宗教活动来实现的。对传道人来说,较强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会表达,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现实中,有的学生文字能力偏弱,写的讲章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词不达意;有的学生语言贫乏,讲道思路狭窄,内容呆板、单调、枯燥,语言不生动,甚至迷信色彩过浓;有的在讲道时将宗教语言和政治语言掺杂在一起,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讲道“没有吸引力”,信徒“不愿听道”,难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日益提升的方面的需求,导致私设、私建聚会点的现象增多。这给各种异端邪说以可乘之机。
(四)优秀传统文化缺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思想、道德观念、爱国精神,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来为宗教界人士所崇尚。由于多样文化的冲击以及宗教院校课程体系的限制,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当匮乏,对其价值的内涵认识模糊,认同感淡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对传统美德的不以为然,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特别是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中外敌对势力极力推销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以及“普世价值”论的影响,有的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有所抬头;有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淡薄,被认为是过时的;有的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冷漠无兴趣,而对西方的介入却狂热追捧,甚至崇尚西方某些思潮和行为方式。这给境外宗教势力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语文基础薄弱、语文意识淡薄、语言文字能力偏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宗教院校学生政治素养和宗教造诣的提高,削弱了宗教人才自身应有的威信和形象,限制了宗教“正能量”的发挥。
二、宗教院校学生大学语文教育需求
一名合格的宗教人才,不仅要在宗教活动场所主持宗教仪式、开展宗教活动、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还要承担教务管理、宗教学术研究、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乃至参政议政等工作。承担这些工作和任务,不但需要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宗教学识、很好的管理协调能力,还要扎实的文化功底。而宗教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又普遍偏低,因此,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宗教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一)立足语文知识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国民素质和信教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宗教教职人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增强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大学语文立足文化知识的培养,大学语文教材中作品涉及的时间,上至先秦文学,下至中国现代文学,上下跨越5000年;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地理、星际宇宙,下至凡人小事、心灵轨道,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几乎无所不包;作品涉及的题材,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样样齐全[1]。可以说,大学语文集文学、思想、历史、艺术于一体。学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思想发展史,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勾勒中国历史;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生,开阔视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宗教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语文教育是基础当中的基础,不容忽视。宗教经典浩繁,宗教教义精深,宗教教规严密,要想对教义作出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试想一个语文功底很差的人如何来理解宗教经典?又如何对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因此,宗教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和我国宗教发展进步的新要求,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学生[2],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胸怀,提升精神境界,成为一名基础知识扎实、文化素养深厚、精神视野开拓的新型宗教教职人员,才能对教义作出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才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用宗教的语言向信徒传经布道,才能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进宗教思想建设的重任,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
(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教职人员属于宗教领域的启蒙人、引领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言行品德,对信教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和重要影响。宗教院校学生由于人生经历的局限,缺少深入社会生活的机会,缺乏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与理解。较之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具有更广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深的生活实感。文学即人学。名家名作中蕴含着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的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对宗教教职人员都是极好的营养,值得学习、体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君子慎独”、“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百善孝为先”“、孝悌忠顺”、“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等等[3]。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有感悟,受熏陶;对人生感悟的短篇、小说、诗歌,教师应更多地侧重于对作品人文的阐释,引领学生探讨文中蕴含的真善美或假丑恶,挖掘文章的艺术美和思想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摈弃,从而培养宗教院校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在审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引导宗教院校学生正确处理信仰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发扬我国宗教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宗教院校学生成为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美学品位、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
(三)抓好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基本相似,都强调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强调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强调。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与动画职业的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论思辨和重新定位,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000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动画专业,目前动画专业还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教育形式比较多元和无序。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及课程体系方面难以统一,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动画教育和课程体系[2]109。
从目前各高校动画专业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来看,本科和高职课程建设趋同化严重,除第一学年开设公共课和美术基础课外,第二至第三学年都是开展动画相关软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建设只是简单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学生的人文学科教育。现行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偏向应用性与工具性,忽视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性与普适性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进行内容需要较高文化内涵、主题需要丰富文化创意的创作时,常常力不从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过于功利化,对于学习效果相对隐性的人文综合素质提升却重视不够。以黄淮学院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为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院就安排了16学时的专业学前教育和4场动画基础讲座,并让学生到基础、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室参观,以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和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但有些学生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总觉得多学会软件中的几个命令更为实惠。这表明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较淡漠,忽视对自我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个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动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其学习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画艺术创作非常有意义。因此,加强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修养,对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向复合型动画人才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产业要求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全面和个人品质良好,其中知识结构、个人品质以及专业能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与人文素养分不开。有些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创造力匮乏,创作动画作品时缺乏前期的调研和素材的整理,借鉴别人的东西过多,自学能力较差,对工作和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定位等问题,就是因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所欠缺。因此,提升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其职场能力发展。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参与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企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动画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利于其辨明动画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道路有效规划。
高校必须坚持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3]52。潘鲁生曾针对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我们不能仅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艺术表现,更不能忽视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正是‘艺’、‘匠’之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同样重要,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4]由此可见,在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中不应该只功利化地盯着技术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会人文思维,掌握人文思想和培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影视动画、游戏美术、数字广告和网络传媒等行业中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和研究。
小学阶段,我们实施严格、科学、系统的口才训练,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才能。这种才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能力。
1.正确的语音传递能力: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适度及使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语气,增强话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2.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正确、简洁、委婉、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
3.巧妙的内容组织能力:即紧扣话题讲述见闻,当众即兴简短发言,条理清楚地安排内容,根据不同场合、气氛、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
4.恰当的体态表现能力:即通过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二、遵循口才训练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说错了,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甚至顶撞,绝不强制压服,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口才训练氛围。
2.层次性原则:
口才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如:从说好一段话到叙述事情、讲述见闻再到出口成章;从说准到说顺、说细再到说完整。既要适当降低坡度,夯实各阶段口语基础,确保目标到位。又要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及时调控,使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3.科学性原则:
口才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4.全面性原则:
口才训练以语文课听说读的能力为基础,又要立足于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它获得最佳效果,结出丰硕果实,须注意四个结合:(1)语言与思维训练、内容与形式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2)听说读写训练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互相结合;(4)因材施教与全面提高互相结合,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触角、多形式的训练体系。
5.示范性原则:
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创设口才训练的特定情境
1.实物演示情境
(1)看物说话:即看实物说话、看模型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及观察大自然说话。(2)操作说话:即借助手工制作、生产劳动、实践活动说话。(3)实验说话:即通过直观演示、科学实验、文体游戏等活动训练说话。
2.音像表演情境
(1)声像配音:听一段音乐,展开想象编讲故事;看一段录像,根据画面配旁白,按照口形配对话。(2)影视评说:看百片、读百书,举办口头影评、书评或观后感、读后感交流活动。(3)话剧表演:这里主要指课本剧表演(小学语文课本剧已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3.角色模拟情境
(1)生活舞台: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如接待客人、探望他人、求助别人、购买物品,在适当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2)道德法庭:创设法庭场景,按程序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审判,评其美丑,论其善恶。(3)商品洽谈会:模拟交涉、谈判、广告,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介绍商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为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据理力争。(4)记者招待会:开展调查、考察、采访,明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召开“记者招待会”,以记者身份口头报道采访结果。(5)新闻会:布置学生收看新闻,安排时间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汇报国内外大事。
4.信息交流情境
(1)天南地北: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组织学生自发聊天,如:“街谈巷议”、“说三道四”、“海阔天空”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2)异想天开:结合科幻影视、读物,进行科幻内容讨论,发挥创造想象力,培养口语能力。(3)开心一刻:广泛收集小品、相声、笑话、歇后语等幽默语言与故事,让学生汇报、表演、运用。(4)热门话题:围绕衣食住行等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5)每日演讲:开展每月故事会和每学期“读书报告会”。
5.现场应变情境
应试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选拔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是以现行的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从而,它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造成难以形成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的机制,促使部分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放弃成绩差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之的根本区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转变观念。其次学校管理上要抓装三个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辍学率,控制班额;掌握“四个面向”,即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合格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得到充分优先的发挥发展。
二、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应试教育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由于以选拔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育内容区分为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于是考试内容的教学被强化和扭曲。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不仅德、体、美、劳等方面被严重削弱,而且智育中的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也流于过场,考试能力以外的书写、动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学生素质的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同志在今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召开的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的“两个转变”,即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坚定不移地贯彻“两全”方针。改革是迫切的,也是艰巨的,必须积极稳步推进。
在当前转轨的启动年,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课标准化。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是经过教育专家充分酝酿研究制订的,是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也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各校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取消什么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2.狠抓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规范化。
课堂教学应该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常规不放松。备课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把握“两法”(教法、学法);克服“三脖(教态病情绪并语言病);提倡学、思、乐、摈弃“三重”“三不重”(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管不重趣)。搞好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3.坚持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活动课正常化。
汩罗人有一句口号:向手指头要素质。这就是说搞素质教育其基本做法就是使学生多动手。活动课程是现行课程计划中的一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它是由学校正常设置的,教师有计划地采取正常教学手段进行指导的、有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能混同于“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因此,学校一是要坚持开设、开展活动课;二是要求配置专职或兼职的指导教师;三是教师要采取与学科教学相同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四是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必须投入活动中去,又可以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活动必须参加,有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个性、天赋得到发挥。坚持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开展就是把握了素质教育契机,打开了素质教育的窗口。
4.重视音、体、美、劳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全面化。
音、体、美、劳课是学科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盛行时期得不到重视,列入“副课”,属于非考试科目,教学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教学内容的片面狭隘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就必然地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思想和做法,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效果。要搞好这些学科的教学,一是要端正思想认识,摈弃主、副课观念,将音、体、美、劳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使教学内容全面化。二是要具备和培训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而且要将这些教师同原所谓主课教师同等对待,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三是要有正常的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目的、教学检测措施。四是学校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场地、器材。五是在管理上要制订一定的考核办法,将这些学科的教学列入目标管理。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质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以全面培养、完善和提高学生身体、能力和品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英语教学是职高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技能和课程,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陶冶情操,升华人文精神,从而使语言技能得到提高,这应当是职高英语教学中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英语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素质。这也是英语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运用学习英语知识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职高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并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探索
(1)英语教学中听说素质的培养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制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英语阅读的素质培养职高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教学要安排学生阅读,利用空余时间读一些短篇读物等。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
(3)英语写作的素质培养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标志。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写的素质应包括各种文体,如信件、电报、议论文、日记等等。但是中学阶段应从最基本的书写开始,逐步由看图说(写)话、较复杂的句子的“连词成句”、造句过渡到语篇层次,并适当结合文体知识,如信件、日记、报告、故事等等。教师在教写作时,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groupwork,并在构思、遣词等写前准备中相互帮助,将不同等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里。教师要精心挑选写作题材,并适当结合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