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论文

素质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论文

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语文基础薄弱

由于特殊的招生体制,宗教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虽然有一部分是高中或中专毕业,但多数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语文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宗教实践和社会实践,这使其在理解掌握宗教教义精髓、教导信教群众进行宗教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对宗教经典的理解肤浅,对宗教教义的分析不深,完全靠机械背诵,无法深入领悟其中之真谛、准确阐述其中正确的蕴意,无法把握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内容,自然谈不上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语文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宗教院校主要开设宗教、文化和政治三大类课程,其比例为7:2:1,这样的课程设置客观上产生了“重信仰、轻文化”的导向,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文化课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宗教学识的培养和宗教戒律的修持上,使得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化课程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在学期间,努力学习宗教知识,但那些与宗教知识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宗教政策法规、科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如果仅凭掌握的一些宗教知识,就去从事宗教教务活动,就必然影响其对宗教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对宗教活动的实践和发展受到限制,自身素质难以提升,宗教学识也难有造诣,业务能力难以精深,更谈不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语言文字能力偏低

宗教教职人员承担着教育感化信教群众的责任。教育感化人的手段是通过宣讲宗教教义和开展宗教活动来实现的。对传道人来说,较强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会表达,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现实中,有的学生文字能力偏弱,写的讲章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词不达意;有的学生语言贫乏,讲道思路狭窄,内容呆板、单调、枯燥,语言不生动,甚至迷信色彩过浓;有的在讲道时将宗教语言和政治语言掺杂在一起,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讲道“没有吸引力”,信徒“不愿听道”,难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日益提升的方面的需求,导致私设、私建聚会点的现象增多。这给各种异端邪说以可乘之机。

(四)优秀传统文化缺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思想、道德观念、爱国精神,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来为宗教界人士所崇尚。由于多样文化的冲击以及宗教院校课程体系的限制,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当匮乏,对其价值的内涵认识模糊,认同感淡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对传统美德的不以为然,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特别是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中外敌对势力极力推销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以及“普世价值”论的影响,有的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有所抬头;有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淡薄,被认为是过时的;有的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冷漠无兴趣,而对西方的介入却狂热追捧,甚至崇尚西方某些思潮和行为方式。这给境外宗教势力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语文基础薄弱、语文意识淡薄、语言文字能力偏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宗教院校学生政治素养和宗教造诣的提高,削弱了宗教人才自身应有的威信和形象,限制了宗教“正能量”的发挥。

二、宗教院校学生大学语文教育需求

一名合格的宗教人才,不仅要在宗教活动场所主持宗教仪式、开展宗教活动、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还要承担教务管理、宗教学术研究、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乃至参政议政等工作。承担这些工作和任务,不但需要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宗教学识、很好的管理协调能力,还要扎实的文化功底。而宗教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又普遍偏低,因此,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宗教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一)立足语文知识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国民素质和信教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宗教教职人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增强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大学语文立足文化知识的培养,大学语文教材中作品涉及的时间,上至先秦文学,下至中国现代文学,上下跨越5000年;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地理、星际宇宙,下至凡人小事、心灵轨道,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几乎无所不包;作品涉及的题材,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样样齐全[1]。可以说,大学语文集文学、思想、历史、艺术于一体。学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思想发展史,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勾勒中国历史;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生,开阔视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宗教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语文教育是基础当中的基础,不容忽视。宗教经典浩繁,宗教教义精深,宗教教规严密,要想对教义作出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试想一个语文功底很差的人如何来理解宗教经典?又如何对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因此,宗教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和我国宗教发展进步的新要求,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学生[2],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胸怀,提升精神境界,成为一名基础知识扎实、文化素养深厚、精神视野开拓的新型宗教教职人员,才能对教义作出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才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用宗教的语言向信徒传经布道,才能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进宗教思想建设的重任,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

(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教职人员属于宗教领域的启蒙人、引领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言行品德,对信教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和重要影响。宗教院校学生由于人生经历的局限,缺少深入社会生活的机会,缺乏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与理解。较之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具有更广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深的生活实感。文学即人学。名家名作中蕴含着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的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对宗教教职人员都是极好的营养,值得学习、体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君子慎独”、“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百善孝为先”“、孝悌忠顺”、“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等等[3]。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有感悟,受熏陶;对人生感悟的短篇、小说、诗歌,教师应更多地侧重于对作品人文的阐释,引领学生探讨文中蕴含的真善美或假丑恶,挖掘文章的艺术美和思想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摈弃,从而培养宗教院校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在审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引导宗教院校学生正确处理信仰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发扬我国宗教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宗教院校学生成为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美学品位、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

(三)抓好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基本相似,都强调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强调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强调。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与动画职业的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论思辨和重新定位,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000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动画专业,目前动画专业还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教育形式比较多元和无序。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及课程体系方面难以统一,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动画教育和课程体系[2]109。

从目前各高校动画专业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来看,本科和高职课程建设趋同化严重,除第一学年开设公共课和美术基础课外,第二至第三学年都是开展动画相关软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建设只是简单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学生的人文学科教育。现行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偏向应用性与工具性,忽视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性与普适性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进行内容需要较高文化内涵、主题需要丰富文化创意的创作时,常常力不从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过于功利化,对于学习效果相对隐性的人文综合素质提升却重视不够。以黄淮学院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为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院就安排了16学时的专业学前教育和4场动画基础讲座,并让学生到基础、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室参观,以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和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但有些学生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总觉得多学会软件中的几个命令更为实惠。这表明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较淡漠,忽视对自我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个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动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其学习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画艺术创作非常有意义。因此,加强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修养,对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向复合型动画人才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产业要求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全面和个人品质良好,其中知识结构、个人品质以及专业能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与人文素养分不开。有些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创造力匮乏,创作动画作品时缺乏前期的调研和素材的整理,借鉴别人的东西过多,自学能力较差,对工作和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定位等问题,就是因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所欠缺。因此,提升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其职场能力发展。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参与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企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动画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利于其辨明动画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道路有效规划。

高校必须坚持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3]52。潘鲁生曾针对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我们不能仅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艺术表现,更不能忽视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正是‘艺’、‘匠’之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同样重要,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4]由此可见,在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中不应该只功利化地盯着技术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会人文思维,掌握人文思想和培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影视动画、游戏美术、数字广告和网络传媒等行业中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和研究。

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1.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人的主体性本质为基础。

哲学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活动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时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决定了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有性质----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指的是个体的人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其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就是依据社会需要确立目标,以人的主体性本质特征为基础,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掘并发展人的主体潜能,使之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

2.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不论是哪种所有制的经营单位,都有独立的产权、经济利益和经营意志,同时要对其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即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实体。市场经济也要求人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成员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革和竞争的现实。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也必然要求人们能自主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同时,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而使人们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培养的主体性,既可以使一些道德主体提高道德境界,也可使一些道德主体为所欲为。例如:当带有禁欲色彩的东西受到冲击时,可能产生重视金钱并用诚实劳动去获取它的效应,也可能产生金钱至上和拜物教意识;当唯上唯书、消极保守、盲目服从的观念受到冲击时,可能产生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绝对自由等观念。在这里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独立地面对社会上各种实际道德问题,一个缺乏自主性道德素质的人很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把握住自己,因此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时展的需要。

3.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适应青少年发展特点。

人的主体性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随着身心发展,他们思维品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和建议,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已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为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又将使青少年主体性潜能得到发展。

二、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主体参与模式

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样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依据这个思路形成的德育模式可以称为“主体参与模式”。

1.主体参与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扬弃。

国际教育理论界曾经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的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①“美德装”模式。一般是由成人先从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中途出重要的道德规范,由成人教给学生,通过一次次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模式重视道德内容的传授与灌输,但把学生置于被动性地接受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道德价值澄清”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现代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其价值观念陷入了混乱境地,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其获得明晰的价值观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强调道德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能力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否认有普遍的道德内容的传授。

③“认知发展”模式。柯尔伯格指出:“这种方法之所以是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尤如理智教育一样,是以刺激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从事积极的思维为基础的。它之所以是发展的,是因为它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各个阶段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把重点放在促进道德思维能力上,忽视道德内容的传授。

主体参与模式不仅注重德育形式,而且也注重德育内容,认为内容依附于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社会里,强调一元化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准则。借鉴“美德装”模式,“道德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模式的优点,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传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又可以把其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通过主体内化达到自主道德认识素质的提高。

2.重视道德实践是主体参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道德素质不仅包括自主道德的认识素质,还包括自觉道德践行素质与自我道德调控素质。主体性道德素质是“知”与“行”的统一,它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内化,还要求把内化的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这种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靠的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的外化,是个人施之于他人和社会、社会施之于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且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总和。早在古希腊时期,伦理学就被公认为实践的科学;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不仅强调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前提,而且强调道德必须化为人的行为和践履义务的活动;近代的康德、黑格尔等也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观念的。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也有相当多的思想家把道德的本质看作道德实践,如宋明时期的陆象山、王阳明等都认为“行”是道德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道德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个体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因此主体参与模式把道德实践作为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学习主要完成自主道德认识素质的培养,而自觉道德践行素质与自我道德调控素质的培养主要靠课堂学习之外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军训、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更主要的、大量的、经常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认识实实在在在地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个体还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主体参与模式从内容上强调统一的道德标准和一元化的价值观,从形式上强调发掘发展人的主体潜能,并认为主体参与的主要形式是课堂学习和道德实践,课堂学习和道德实践在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个体实现“内化”与“外化”这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完整过程。

三、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教师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只要我们抓住这一关键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德育将会出现新的突破。但在具体实施中有很多阻碍,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德育素质不尽如人意,表现在:①缺乏责任感,认为把学生看住了不出事就行,现在这一套满可以应付又轻车熟路,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怎样,管不了许多。②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教育内容方法陈旧。把学生看成容器,认为我灌什么里面就会有什么,看不到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生同处在社会转型期,在价值多元化和各种新问题面前,双方处于同步信息、同步困惑、同步思索的同一起点,一味用教师当学生时的规范、标准要求今天的孩子,仍旧用大一统的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常用的单向灌输方法。③没有把握德育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1.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护士应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对病人的心理、精神、环境、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必须把服务对象视为生物、心理、社会和发展的人。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关心病人的心理及社会问题,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1.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护理工作者要时刻把“救死扶伤”放在首位,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求,视病人如亲人。

2急诊护士素质的培养

2.1基本功和责任感是急诊工作的基础:

急诊工作突出表现就是“急”。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不失时机的对病人做出准确的估计,迅速作出初步症断,协助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置。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2.2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急诊工作的关键:

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比较零散,而且许多操作都是护士一人执行,如病情观察、病情记录、特殊处置等。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严格遵守护理操作程序和规范。遇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2.3明确重症记录的法律意义,防止医疗纠纷。

急症病人一般情况发生比较突然,甚至有些是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护理人员应认真、客观、真实的记录病人就诊以来的一切变化及用药处置。重症记录是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评估的动态记录。同时,也是护士实施治疗护理的重要依据。

2.4维护急诊病人的权利,尊重病人的隐私。

急诊患者除疾病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如服毒、自杀、意外伤害等。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耐心做好劝解工作。尊重病人的隐私,并为他们的隐私保密。不擅自公开病人的健康资料,尽量做好家属的工作,维护病人的生命健康。

2.5不断学习新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以全面培养、完善和提高学生身体、能力和品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英语教学是职高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技能和课程,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陶冶情操,升华人文精神,从而使语言技能得到提高,这应当是职高英语教学中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语言习得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有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英语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素质。这也是英语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运用学习英语知识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职高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并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探索

(1)英语教学中听说素质的培养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制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英语阅读的素质培养职高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教学要安排学生阅读,利用空余时间读一些短篇读物等。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

(3)英语写作的素质培养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标志。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写的素质应包括各种文体,如信件、电报、议论文、日记等等。但是中学阶段应从最基本的书写开始,逐步由看图说(写)话、较复杂的句子的“连词成句”、造句过渡到语篇层次,并适当结合文体知识,如信件、日记、报告、故事等等。教师在教写作时,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groupwork,并在构思、遣词等写前准备中相互帮助,将不同等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里。教师要精心挑选写作题材,并适当结合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