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海潮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1篇

一、常规课堂的弊病

常规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备课往往盯的是教参、教案、课本,教师常常根据教参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指挥和向导。课堂上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发问,学生顺着教师预定的轨道走。这样的课堂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参与;这样的课堂由于教师不关心或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不清楚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不清楚他们的困惑和学习的盲区,所以就不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热情与学习兴趣。最后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循循善诱、滔滔不绝,学生听之无味、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课堂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二、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起点的重要性

1.重视学生的问题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突出和强调。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思想鲜活、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知道学生已经知晓的地方,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顺着问题进一步思考,把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更有利于课堂认知的自然生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2.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

问题反映的是学生的需要,只有聚焦学生的行为,才能创建有含量的高效课堂。“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不是追求发言的热闹,而是师生是否吸收到有价值的东西,是否用心相互倾听,它有时间、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体,他们成为文本的渗透者与参悟者,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成为打开自己思维的导向人。课堂和教师的意义在哪里?“学生一看就懂的”不需要再费时间,“不懂但看教材可以懂的”就给他们时间看教材,“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不妨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究,“老师必须要讲的”正是学生自学和探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懂的”,又需要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实践。

总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独立思考,质疑解难,探究合作;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所以,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既能明晰教学的目标,又能选择精当的教学内容和精准的方法,最终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3.重视学生的问题有助于点燃学习的激情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触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更为深入的思考。

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风”与“雪”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深意?②细节描写体现林冲、李小二怎样的性格特征?③林冲在李小二夫妻将他视为恩人时,心思缜密到怕自己连累他们而婉言拒绝,但在后文中得知重大阴谋时,又如此莽撞甚至带刀去寻,性格差异如此大,是否显得前后矛盾,不合乎情理?④从前文可看出林冲是安分守己,委曲求全与反叛、暴躁性格并存的人。最后林冲山神庙前杀死三人,其行为表现的是性格的转换还是性格的根本改变?⑤选文末尾“便出庙门投东去”中“投东”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阅读后提出的。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用眼睛去寻找,用心灵去感受,这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方式,而这样的课堂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延伸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怎样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体验促成新的思考?怎样在问题的不断探讨研究中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延伸,实现他们思维的最大化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如北师大二附中何杰老师在执教《苏武传》时,以“谈谈你对苏武的认识”作为课堂前测,以学生的问题“苏武是不是愚忠?值不值”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在不断讨论和质疑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苏武的坚守是否有价值?如果苏武先降后逃是否还会被人敬仰?怎样理解苏武的爱国?这些都启发了学生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是师生在没有预设的课堂中以真正的对话情景为依托不断生成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又促成新的问题走向课堂深处,也许还会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很明显,从问题的提出到新问题的质疑与思考,学生思维已经向纵深处延伸了。课堂上,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变成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的引领者。“如果把学生的问题比作打火石迸溅的火花,那么教师为问题的讨论引入新信息,就像为这火花补充燃料,引导学生纵深推进问题讨论,就像煽风点火,两者合力,才有可能变成火苗、火焰,甚至熊熊燃烧的大火,照亮课堂的天空。”

三、教师如何筛选学生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并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任意发挥。如果以“还课堂给学生”为借口,把教师边缘化,那么,课堂就不是师生都双赢的场所。课堂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如何筛选和过滤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课堂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笔者在执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柳永写这首词的真实目地是为了赞美景还是拍孙何马屁?词是要赠给孙何的,那前面的内容有什么用意?繁华喧闹的市区与清秀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些不搭调,为何词人将二者放一起?词的上片写到“参差十万人家”后为什么不直接接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而要插入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以上问题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关注点都不一样,问题涉及对词的主旨、词的内容、词的结构、词的格律等方面的质疑。相比较教材后面的练习题,显然学生关注到的信息要更为独特和具体。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怎样合理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甄选出最为需要的“那一个”?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林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林业局

吉林地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