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1篇

(一)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的调查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学媒体,会使用的工具软件,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五个问题。

1、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通过教师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从调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学教师以纸质教案为主,少量使用电子教案,有30.08%的小学教师用纸质教案,说明电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师日常使用的课件有自己利用编辑工具制作的,这种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有教师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进行加工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借鉴他人课件的优点,但是目前优质的教学课件较少。调查表明:50.6%的小学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并修改,这样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鉴了他人课件的优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3、能操作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但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这样的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会使用计算机这样的现代教学媒体。

4、会使用的工具软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学教师会使用Word,55.8%的小学教师会使用Excel,69.2%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办公处理软件都应经会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学教师会使用Flash,对于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会使用的教师则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对于“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只有62.7%的教师认为还可以,说明部分教师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的调查包括对盗版软件态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利与弊四个问题。

1、对盗版软件态度。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人会使用盗版软件,这不仅危害了别人的利益,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盗版软件态度的调查,有30.3%的小学教师认为便宜经常购买,有66%的中小学教师会偶尔购买,只有3.7%的小学教师反对盗版绝不购买,说明部分小学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较弱。

2、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到处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学教师经常浏览,35.6%的小学教师很少浏览,59.4%的小学教师从不浏览,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态度。

3、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和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调查表明: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有86.2%的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严厉惩罚,有1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视情况而定,有1.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高超技术是能人。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但也有少数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待提高认识。

4、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告诉学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息道德观。调查分为三种情况:有55.8%的小学教师偶尔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有13.7%的小学教师表示从来不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只有30.50%的中小学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说明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欠缺。

(三)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包括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训的内容、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四个问题。

1、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这个问题是了解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情况,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结果显示:有85.8%的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只有14.2%的小学教师从没接受过培训。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是还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表现不积极。

2、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还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练习为辅,占67.6%,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比较单一。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因此,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才能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以“课件制作技能”为重点,占92.6%,有53.3%的小学教师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说明培训部门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还应该注意提升教师实际的课件制作能力。

二、结论

通过对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及相关县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关于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有74.2%的小学教师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硬件因素已经不是限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南湾风景区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且不均衡,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强。管理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资,购置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多层面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快速提升教师信息能力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网络教学;学习方式;自主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互联网环境。本文重点谈谈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提出我的一些观点。

一、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快捷

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交互方便、反馈迅速

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是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学法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环境问题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三、网络环境下创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对学习最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络中堪称“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网络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1.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数次甚至数十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问题讨论到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加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脑学生宿舍必然性利弊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2006年9月初,我校学生电脑全部搬进学生宿舍,并且学生宿舍的电脑成功地连入校园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为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1.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必然性

1.1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电脑知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际等领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只有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能很好地工作、学习。

1.2与时俱避。

随着电脑网络应用的全面展开,当今高校也把电脑网络技术充分融入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如现在CAJ课件代替了传统单纯的板书,很多学校还开设有远程教学、网上学习园地等,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也成为必然。

1.3高校的电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普遍设有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学机房等,但数量和所配置的软件有限,且开放的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高校现有的电脑配置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渴望拥有自己的电脑,实现专机专用。

1.4经济发展、电脑价格的下降、校园网的开通为电脑迁入学生宿舍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脑的普及。电脑价格的下跌,以及校园网的开通方便了学生上网,这些都加快了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步伐。

2.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利弊分析

2.1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和信息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

网络不但开阔了大学生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而且由于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渠道。学生的意见、要求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给学校、老师及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及时将工作安排、解决办法反馈给学生,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信息不畅、消息不灵的被动局面。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每个学期或学年的成绩,进行学分计算、成绩打印,这样既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人员的负担,又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举两得。

2.2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流。

校园网开通后,学院的系部和各个行政处室都建设了相应的网页,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学院的动态,开辟了天使论坛,学生在此论坛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下帖子。另外,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讨论区,里面有最新的课件,学生可以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种资源共享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2.3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又远离家人,缺乏自律性,因此他们渴望交流自由。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性别、年龄,人们不需要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但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等性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网上施骗抢劫的恶性案件时有报道,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担忧与思考。

2.4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到休息与睡眠,很多学生甚至因上网不按时就餐长期坐于电脑前接受过多的电脑辐射,以及长期的坐姿不正导致出现健康问题。电脑有损学生视力。一些眼科专家认为,学生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有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病。学生迷“网”易患失眠。另外,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与长时间的上网是分不开的。

3.管理好学生宿舍电脑的对策

从网络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相比较,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尖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同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摒弃和遏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学校的统一与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学校良好秩序的维持。例如,为了加强学校中学生电脑的管理,可以制订一些如最迟关机时间、一般情况下的最长上网时间等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在晚上12点定时关闭网络等。

3.2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和正确舆论导向。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教师要加强监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通过举办诸如“上网的利与弊”、“网聊无聊”等班际辩论,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3.3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信息选择,挡住信息垃圾。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规范网络行为外,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滤信息垃圾的目的。当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安装信息过滤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过滤软件会不断出现,到那时,信息垃圾就不会这么泛滥了。

3.4建立各层面的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可以成立由学生工作部、网络中心、团委、宿舍管理科、辅导员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次,可以成立由学生宿舍各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挑选一些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宏观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学校领导、教师严把学生网络开通的审批,学生公寓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并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各工作人员、学生干部监管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

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积极深入探讨大学生电脑使用管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电脑。学校要大力宣传电脑的积极作用,开展有益的电脑活动,引导“公寓电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把使用电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课外科技作品的开发上。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电脑和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电脑、用电脑。

参考文献: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必将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然而,当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生虽迫切要求在学术方面能自由地与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交流,却始终无法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用英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用英语进行学术演讲,用英语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方面。从本质上看,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教学质量,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有效教学的理论,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探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有效教学理论及启示

目前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定义可从两个维度来界定:一是从教学所耗与教学所得的维度;二是从学生学习出发点的维度。本文将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研究角度,探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显而易见,以学生学习出发点的维度来判断课程是否有效,是以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或学得好不好为衡量标准。倘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即便教师教得再费时费力,也都被视为无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二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四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三、有效教学视阈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1.设定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满足四点要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与相关知识水平;具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兼顾语言知识、技能与内容;具备系统性与逻辑性。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适应社会需求,兼顾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显然不现实,也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此外,同一个学校的研究生在英语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从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来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往往需要设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来适应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重点高校可设定较高层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将“培养研究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非重点高校或研究生入学英语水平较薄弱的高校,可适当降低要求或设定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将“培养研究生的英语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将“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较高层次的目标。实际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以涉猎本专业的国际化研究成果;有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具备更强的听说写能力以适应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由此可见,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差异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为确保研究生英语教学实现最有效产出而量身定制的,应体现课程教学是为了适应需求。

2.制定有效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具有差异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多样化。在制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与内容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专业背景及本校的课程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指出:“各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已通过基础英语学位课程考试的学生,开设实用性更强的提高性质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英语选修课。”诸多学者就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梅(2010)提出了ESP(专门用途英语)是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发展的方向,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研究生阶段的ESP更侧重于开设学术英语类课程;朱葵、吴军赞(2012)提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开设以“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同时兼有以培养研究生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的中西文化类课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分为三类:一是基础语言技能课型,如听说、读写、翻译课程等;二是学术类课型,如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专业文献阅读课程等;三是文化知识类课型,如中西文化赏析课程等。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肩负着培养研究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素养的重任,同时要实现“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有效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与内容时,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行合理设置。

3.选取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和互联网覆盖校园的时代,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手段需要与时俱进。学校要采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型和课程内容灵活选用多重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其次是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近年来,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微课(mini-lecture)及慕课(MOOC)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成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备选教学模式。可见,有效课程教学模式是多样化、动态发展的。此外,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是有效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更迫切地需要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具个性化,教师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允许和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式的英语学习。

4.运用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有效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有效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课程考试是衡量研究生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滞后,无法客观地反映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发展状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确保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转变课程评价的观念,确立帮助促进研究生英语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其次,课程评价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兼顾不同课程评价方式的利与弊。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是具有形成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估。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学生学习档案、自评/互评、访谈、教师观察、读书笔记等。同时注重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有效课程评价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作用,对课程教学实践也有反馈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倡导的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是否满足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进步与发展,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最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是否满足了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应结合办学目标、本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需求构建相适应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同时各高校需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地探究适合本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Shepard,L.TheRoleofAssessmentinALearningCulture[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1

[2]国家教育委员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贾连庆.有效教学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8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05-02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20世纪晚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出现,并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中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言和文字单项输出的扁平式教学方式,形成声音、图像、影像语言、模型等立体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目前,使用PPT幻灯片、教学影片等,借助电视和电脑屏幕、音响、投影仪等传统多媒体媒介,对学生开展教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具有颠覆式影响。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

一、高校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的覆盖,忽视高校多元化课程类型的教学需求。与中小学普及知识教育不同,高校教育作为专业理论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等对专业教学方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不同专业学生所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和应用操作类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面对如此多元化的课程类型,统一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显得教条与欠缺合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只有与教师的黑板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画、模型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授课效果。现在,存在部分学校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各个专业的使用,忽视学科专业特点和其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影响教学效果。

2.单一倡导多媒体教学形式,忽视教学课件内容质量和学生接受情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门槛较高,要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虽然高等院校教师要求接受媒体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浅,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只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一般。有的教师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或者将其他类似课程的课件拿来使用,极大地影响授课质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有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科学设计,忽视学生感受,加入过多的影音元素、动画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大学课堂的严肃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将课本文字复制粘贴到幻灯片中,讲授过程中文字过多,翻页过快,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有的教师,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3.狭隘定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忽视多媒体技术在其他教学环节的应用。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幻灯片和教学影片,这对多媒体教学的定义极端狭隘。仅仅是课堂上的“多媒体”,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一个专业的设计是多层次、多环节的,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实践实习、课外讨论、作业论文、实验操作等环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授课中,更多地要延伸至课堂外,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4.片面要求教师对多媒体方式的使用,忽视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当前,部分高校将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从事教学并成为骨干教学力量的教师年龄大多在40岁到55岁,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使他们形成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骨干教师思想上有抵触意识,强行使用可能会影响授课教学,而普通高校整体教师队伍忙于专业的教学科研,很少统一组织定期教学技能培训,即使开展培训,往往只是一场简单的讲座或观看教学影片,对提升教师技能,效果极其有限,这也会影响课件制作质量,使多媒体教学效果流于表面和形式。5.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同于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为保障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各高校需要一定的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教学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停电、计算机故障、网络速度,甚至教室光线都可能影响正常教学实施,有时甚至出现开课多时,教师仍在修复计算机系统或移动硬盘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往往模式统一,缺失情感,即使画面精美或效果优良,也无法取代教师人性的讲授、随性的课堂发挥和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必须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正确的教学新观念。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大学课堂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课堂教学重点还是要以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正确地制作、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课件制作要以教学内容为重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聚焦教学目的,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角色,使其在教学环节实现作用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提升教学效果。

2.加强教师队伍教学技术技能培训,熟练灵活地使用各类多媒体设备。大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想制作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比较困难,有的教师只能使用“PPT”制作简单的提纲资料,多数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和理论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培训,是做好多媒体课程教学的关键。高等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培训,从基本原理、课件制作基本知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新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应用的培训,使教学方法和技能同强化专业知识同等重要,让多媒体课件内容符合课堂教学情境,让大学教师熟练制作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操作课堂中的各种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一气呵成,有机统一。

3.改善教学团队管理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团队多媒体资料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共享。改革现有教学团队管理体制,改善高校教师中“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在教研团队中,可由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负责理论把关,教学经验足的教师负责内容设计,团队合作,设计出适合本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能确实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精品课件,并将这些课件在团队里共享,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新进教师的成长和教研团队的形成。

4.深层次、多方面地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在高校教师中革新多媒体教学观念,突破对多媒体教学即“PPT”加投影仪的狭隘理解,同时使“多媒体教学”这一观念走出课堂,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以外的其他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如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上作业系统、线上学科讨论、专业报告会网络直播、客座教授远程授课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小组、网上师生资源库共享系统、精品课程专业学习网页等。随着移动媒体和互联网+概念的流行与应用,也可将新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制作相关课程APP,让学生可下载,并在课堂以外进行学习和互动。师生还可以建立课程公众平台,实现手机考勤和作业提交,通过教育网实现不同学校同专业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交流等,让现代技术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使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最有利的方法和手段。面对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院校应更新观念,理性面对,合理设计,充分利用,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提升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最大地发挥促进作用,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尹敬齐.多媒体技术[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史育英.试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兼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

[3]王鲁梅.多媒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2,(10).

[4]荣曼生.普通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5]刘和海,王清.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