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画论文

画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画论文

画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特征 应对措施

一、“全球化”、认识“全球化”的几种视角及现状

一般所说的“全球化”这个词语是由英文单词globalization翻译而来,其词源可追溯到global(全球的、全世界的)一词。这个词虽然产生比较早,但被普遍使用并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发热烈的理论探讨却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的。

由于立场角度不同,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全球化的认识和理解颇有差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全球化不过是现代性从西方社会向世界的扩展;从信息通信、全球意识的角度思考,全球化则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著名学者斯克莱尔建立了全球体系模式的理论并提出“跨国实践”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全球体系。全球体系模式理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一体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而文化的多元化是以文化的个性为前提的。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的同时,既有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引和融合,又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碰撞和冲突。因此,在国际政治社会多极化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是多元又互补的。

全球化进程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相反的声音存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运动。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化”,是西方制度、发展模式的全球扩张,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显然,是否会被“西方化”,是“全球化”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

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进而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总之,从当今实际的全球化实践进程来看,多元化依然是现阶段全球化的主流。

二、文化全球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始于资本主义产生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殖民化过程。对于文化全球化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全面排斥和欢迎。前者主张对文化全球化应当全面排斥,从而阻拒资本主义文化的殖民略,而后者则对文化全球化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彻底“改造”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潮流”甚至全盘西化的大好时机。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文化的全球化既是全球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殊的内容。全球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大体上经历了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全球化两个阶段。

文化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在文化上的表现。由文化殖民主义到文化帝国主义经历了一个过程。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具有与前一阶段完全不同的特征:文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突出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异质性;文化全球化在总体上充满不确定性、不甚明晰,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文化全球化运动所依据的文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

可见,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结构的转换和重建,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经验和价值依托,并将深刻地作用于人们,形成新的文化心理。但是,文化全球化仍然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它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文化理念,缺乏一套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全球文化互动规范。

因此,我们应当打消对文化全球化的种种疑虑,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过程。我们要与世界不同文化主体一起,积极建立全球文化新体系,推进文化的全球化过程。而建立全球文化新体系的关键就在于确立文化进步主义的新的文化观念。

文化进步主义强调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文化发展的创造性,也强调文化发展的全面性、总体性。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文化进化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的文化形态都是由其内部各层面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各层面之间保持着一种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匹配关系,共同构成特定文化形态的整体特征。文化进步主义能够通过对文化深层意义的思考和文化现实状况的考察,凸显人类普遍、永恒的价值,从而承担起为文化全球化构造文化发展理念的任务。同时文化进步主义坚持一种社会发展的全面的衡量尺度。

文化全球化运动所应指向的文化理念是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形成了一套建设性的、积极的全球文化互动规范,是全球文化的有序状态;同时,它并不抹煞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但是它要求每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保持一种开放态度。

正确的态度应是客观看待这种文化互动的历史过程,顺应全球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潮流,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确立民族文化的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全球化文化交往,吸纳世界进步文明,丰富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面对现阶段全球化仍是多元化为主流的世界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在维护全球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主发展,保持彼此间的合作,争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别的主体的发展提供价值对象,共同参与和促进文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画画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罗观和 陈世荣 胡光辉 潘湛昌 肖楚民 田新龙 曾海霞 罗小虎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活化浆料的分子结构为聚氨酯树脂和活化浆料的红外光谱,在聚氨酯树脂的曲线中:3547.0~3500.0cm-1峰为N-H伸缩振动;3100.0~3000.0cm-1为芳环上C-H的伸缩振动;2884.5cm-1为C-H的伸缩振动;1731.6cm-1处宽的强吸收峰是酯和氨基甲酸酯基2种C=O吸收相重叠的结果;1602.8~1573.7cm-1中强吸收峰为苯环C=C骨架振动;1262.0~1113.5cm-1对应聚酯中的C-O弯曲振动;728.6cm-1为芳环上C-H的弯曲振动[8,9]。在活化浆料的曲线中:N-H的伸缩振动几乎消失;C=O吸收峰红移到1716.6cm-1,强度进一步增强;聚酯中的C-O弯曲振动红移到1250.2~1110.9cm-1,由2个分离不太好的肩峰转变为明显的强吸收峰。由此可以推测:聚氨酯树脂-NHCOO-基团中的N,O分别与Ag+发生了配位作用,N与Ag成键,N-H的电子云移向N-Ag,从而削弱了N-H键的强度,故N-H伸缩振动显著削弱;O-Ag形成配位键后,C=O和C-O上的电子云移向Ag,故C=O和C-O的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此外,Ag+还能和巯基树脂、改性壳聚糖等发生配位作用[10~13]。

化学镀铜过程试样表面形貌及性能表面形貌在PET基材上涂覆活化浆料形成电路图案,90℃烘干后化学镀铜,金属化过程的电路图案。化学镀铜前电路图案呈透明状,活化浆料厚1.0~1.2μm,此时的电阻为1.5MΩ(测试点为图案中四角的任意两角);化学镀铜30s后,原透明图案转变成灰色,并有稀少分散的铜粒出现;化学镀铜60s后,出现铜粒的位置增多,但仍呈离散状态;化学镀铜90s时出现明显的铜层,由离散铜粒相互连接而成,此时电阻大幅减小,为3000.0Ω;化学镀铜300s后铜层均匀、连续、较薄,其电阻为500.0Ω;化学镀铜900s后得到均匀较亮的铜层,电阻为20.0Ω;化学镀铜1800s后铜层均匀暗红,电阻为5.5Ω。可见,随化学镀铜时间延长,图案导电性变好。化学镀铜过程中试样表面的元素分布及形貌。化学镀铜前,活化浆料表面的银分布均匀(图略)。化学镀铜30s,试样表面存在颜色较亮的金属颗粒(图略),银在表面颜色较亮区域分布的密度大(图略),表明较亮区的金属颗粒主要是银原子。化学镀30s时树脂表面已经有较均匀分布的铜沉积(图略)。活化浆料在非导体表面高度分散,所以初始沉积为细微晶粒结构,以弥散、不连续的形核中心在表面分布。接触化学镀铜液后,既发生了活化浆料的迁移,也发生了晶体的聚结[14,15],因而元素分布图上铜分布均匀(图略),但在表面形貌图上出现了团聚颗粒(图略)。化学镀铜60s时,出现了三维生长的聚结体(图略);至90s时聚结体之间发生了连接(见图3f);当化学镀铜时间延至300s时,镀层表面仍然存在弥散的三维生长中心(图略3g),同时存在着聚结后的大颗粒(图略)。上述现象表明,结晶生长形核由同时进行的3个过程组成,即弥散的三维生长中心的形成、三维中心的生长、三维中心的连接聚合。性能测试化学镀铜前涂覆的活化浆料与PET基体的结合力,拉扯后3M胶带表面无脱落的浆料。同样,测试化学镀1800s后铜层与PET基体的结合力,拉扯后3M胶带表面无脱落的铜粒,符合GB5270-85对镀层结合力的要求。化学镀300,600,900,1200,1500,1800s所得铜层的厚度及方阻见。结果表明:随着化学镀的进行,铜层厚度不断增加,方阻不断减小,最终得到的电路图案导电性良好。化学镀铜过程的电化学探讨化学镀是在混合电位控制下的电化学过程。可通过化学镀过程的混合电位-时间曲线研究金属的催化活性[18~20],以判断化学镀能否进行[20]。

为活化浆料中银含量(用硝酸银使用浓度表征)对化学镀铜催化活性的影响,可以发现:当活化浆料中银含量低于0.001时,不能引发化学镀铜过程;当银含量大于0.005时,能够引发化学镀铜过程,引发时间可由电位突变进行判断,从开始记时起到曲线达到电位突变这段时间为诱发时间[21];银含量由0.005增大至0.180时,引发化学镀铜的时间从383s逐渐递减至79s,表明银含量越大,达到所需活性中心覆盖率的时间就越短,即诱发时间越短,催化活性越高;银含量为0.090,0.120,0.150,0.180时的诱发时间比较接近,结合使用成本考虑,以银含量为0.090进行研究;图中除银含量为0和0.001的2条曲线外,其他曲线均有2个电位平台,第1个在一定时间内随银含量增大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倾斜幅度随银含量增大而增大,这是一个缓慢的化学镀铜反应,生成了铜活性中心,当活性中心在基体表面的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22],电位会出现突变,从而跃迁到第2个电位平台,电位的突跃表明浆料表面化学镀铜过程正式引发,化学镀铜反应得以快速进行。银含量少于0.001时,化学镀铜反应的ΔE=0,无镀层。银含量≥0.005能有效催化沉铜,得到均匀的铜层,其ΔE约为-0.4517V。由Kondo的吸附模型可知[23]:由于活化浆料为绝缘体,刚接触镀液时电位为电极稳定电位,电极表面存在配位平衡Cu2++L2-=CuL,K=[CuL]/([Cu2+][L2-]),[Cu2+]=[CuL]/([L2-]K),而K很大,再加上pH值约为12.0~12.5,Cu2+与OH-发生副反应,故电极表面集中少量的Cu2+和大量L2-,OH-,电极电位为负;反应开始进行,甲醛开始被氧化,大量的Cu2+被还原,故电极表面的Cu2+几乎都被还原,而本体溶液中的Cu2+来不及补充,此时电极表面集中了微量Cu2+和大量带负电的配位离子[24~26],电位突变。当t>诱发时间时,电位继续负移,随着反应的进行电极表面不断生成新的铜活性中心,并连续发生铜沉积过程[25],混合电位逐渐趋于稳定。(1)聚氨酯树脂主链-NHCOO-基团中,N和O与硝酸银中Ag+形成配位键,构成了含银活化浆料。银在浆料表面均匀分布,有利于催化化学镀铜过程。(2)活化浆料接触化学镀铜液,先得到离散均匀的铜颗粒,随化学镀时间延长最终得到均匀致密的铜层。(3)活化浆料上化学镀铜得到的电路图案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和导电性,该工艺可作为一种全印制电子技术来推广应用。(4)活化浆料对化学镀铜过程的催化:开始阶段先缓慢生成铜活性中心,其在基体表面覆盖到一定程度后,浆料表面的化学镀铜反应得以快速进行,随银含量的增大,达到所需活性中心覆盖率的时间越短,催化活性越高。

画画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下,人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社会组织活进行一定的社会娱乐和交际活动,以释放长期淤积的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就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和交流功能,其对艺术形式的要求不高,所以各种工作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让他们在充分体会了文化权益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派遣了内心烦扰。所以,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实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社会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通过线上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沟通越来越少,这使得感情逐渐变淡,从某种程度上讲加速了人的分化。群众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它能够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主动聚在一起,而节日聚会、婚姻典礼、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都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其老少咸宜的特点,因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凝聚社会成员的强大作用,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可见,强化群众文化工作不但可以使人们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还能增强社会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繁荣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生产活动的主向标,所以文化产业的生产深受社会群众文化消费趋势的影响,而积极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能够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水平。要想提高社会文化建设水平,仅仅依靠一些高雅文化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由于使用范围广泛以及表现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众的喜欢,成为了主要的文化力量。因此,要促进大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情趣的逐渐提高,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塑造出文化形象成为了城市、民族的“名片”或“符号”,甚至成为这个城市、民族的象征。而大部分的群体文化都有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符号作为群体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群众文化在塑造本地、本民族文化形象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因而某个地区如果想要在社会中塑造一定的积极印象,首先就应该要提高对群众文化重视程度,促进传统群众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相结合,在沿袭传统群众文化的基础上组织新的文化形式、开展新的文化活动,从而开发和创建新的优质文化,以群众文化的构建来强化群众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功能性,以文化来带领地区发展,塑造文化名片。

三、结语

画画论文范文第4篇

创建城市文化时尚品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文化的新兴方式和模式给城市注入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血液及活力。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城镇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呈现出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的趋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看电视、电影和简单的旅游方式,而是喜欢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层次和品位,来参与并体会个体文化情趣的爱好和享受,以此来陶冶文化艺术情操,提高现代生活品质。由于参与的群众性和广泛性,继而促进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社会团体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城市充满了时代生机和活力。很多城市不但依托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凝聚力,还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节和文化赛事吸引客商。吉林市的社区文化、社会团体文化特别是广场文化在全国打出了特色品牌,已经连年举办十五届的“松花江广场文化周”在全国范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得到了开创性的赞誉,荣获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松花江十里长堤沿江文化风景线的群众性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给美丽的城市夜晚点亮了城镇化文化生活霓虹。具有国际规模的“中国.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达到了文化聚友、文化会友、文化交友、共谋发展的目的,极大地繁荣了时代文化,创建了城市文化时尚品牌。

二、培育和提升文化生活

崇尚城市人文精神城镇化的文化生活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培育和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和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一座城市没有人文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培育和崇尚城市人文精神,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是以文明教化、思想传承、历史保护、现代创新、节庆典礼、场所建设、行为示范等形式实现的。一座城市所有的文化行为,都是为了积极聚起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的地域特色提供了自然与人文精神的个性特征,城市精神崛起于世世代代人们不断的努力与实践。吉林市依江而居,亘古不变、源远流长的松花江对城市人文精神有着诗意的象征,市中心广场的摇橹人城雕,也寓意了这个城市激流勇进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画画论文范文第5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三、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形成科学应用意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应用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意识,树立相信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为科学发展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一个重点。化学教学需要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应用意识,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先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应知道这些化学现象中蕴含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开发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应该应用化学知识,思考探索如何使这些排放的气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学活学好。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由于乱开发和盲目上项目,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发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科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化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家庭育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颂雅风艺术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