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辅导 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环境 教育 辅导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7 ,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一、背景

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为此,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从容应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健康成长。于是,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

1.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待加强

中学生的幸福感较强,多数人表示自己感到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难以产生幸福感,同时又由于多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存在缺陷,不能有效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日益增大。简言之,当前中学生的幸福感还有待加强。

2.中学生不良情绪(如:苦恼、伤心、生气等)出现的情况较多,其中大多数表示自己偶尔会出现负面情绪

经调查可以推断出,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状况的频率在较大一部分学生中还是比较高的。再结合现场采访,我们了解到此时的学生渴望得到身边的帮助,愿意向他人倾诉。这也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对这部分学生应给予关注,及时沟通。

3.中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较多,且集中体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和人际交往问题两方面

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若调适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必要性。若中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可以看出,若中学生心理调适不到位,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势必会对其日常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中学生心理调适状况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针对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反映的问题分析

1.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稍显不足

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较好,一般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突发困境时,大多数中学生能采取较为积极良好的方式。面对当下的各种问题,中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但在缺乏相关知识引导的情况下,中学生尚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针对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进行努力的时候,还必须关注到中学生应对突发困难的心态调节问题,适当加强中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2.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视度不够

多数学校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站以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帮助,部分班主任会定期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辅导,少数学校会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拓展心理知识。然而,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在心理的调适方面离不开引导帮助。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但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这一点上有待改进。另外,家长也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为孩子减压。

四、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所作的思考

1.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中学生心理的调适,应由中学生自己进行努力。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课后多锻炼身体。同时,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和调节技巧,能及时进行自我调适。

2.教师和家长应提供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中学生的处世经验还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监控和心理调适,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平时多同他们交流沟通,并在他们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帮助,少批评、多鼓励,使他们能快乐成长。

3.相关部门应对中学教育做适度调整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针对其心理调适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1)应当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减轻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寓教于乐;(2)应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加强中学生的幸福感;(3)可以建议学校设置心理辅导站,增设心理调适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并对此进行监督反馈;(4)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检测,并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五、总结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适,但效果欠佳。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未引起重视,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师、家长对中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关注度也不够,欠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关注、理解和帮助;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措施,对中学教育做出调整和改进。总而言之,提高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解文富.中学生心理调适与解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故事;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89-01

项目基金: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故事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性研究》JCJY131710051的研究成果。

采用“故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升华,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辅导效果。文章结合近两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总结了“心理故事法”的应用价值、优势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对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一、“心理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中学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学习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故事治疗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由德国神经科专家、心理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所创立他在心理治疗中尝试把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这一方法强调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积极方面,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治疗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及寓言故事作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媒介,在不与求助者的观念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其观念的建议,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唤醒学生的自助能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日的。

在生理生物学的研究中有这样的推断:故事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因此故事也同样能改变人的心理与生活过程,我们观察那些听故事听得入了迷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的连带变化,如呼吸的变化、肌肉运动的变化、心率的变化等。故事能强化和丰富人的体验,宣传某种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故事本身可以帮助学生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应对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自身是故事创作的源泉,故事帮助我们认识和定义自我,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感受,使人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调节态度、情感、行为模式,促进个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心理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活动中去。比如,在实施故事教学时,也采用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竞赛法等。笔者在语文教学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学习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学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学校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习,面对高考,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提高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它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当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和教师片面重视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不良的成才观和价值观。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中学生普遍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叛逆心理,因此,对于当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全封闭”的管理模式极度不满。

2.教育方法单一

当代中学生思想多元化,内心世界丰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于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活动来陶冶和教育学生。但是,当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比较单一,操作性不强,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机械式的说教方式阶段。

二、中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其教育与管理一直是教育难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管理者,因此通过班主任工作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1.从自身素质的角度,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1)提高班主任的自身价值,使其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新形势、新环境下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是学校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随着时代的推进,班主任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认真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的特点,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在学生中的作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敬业的工作精神,自觉地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用心来进行教育。

(2)提高中学班主任的学历层次,使其具有雄厚的知识底蕴

中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思想开放,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旁人思想的左右,他们希望能够有人跟他们谈心交流、沟通,而不是训斥、教导。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提高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与学生多多沟通和交流,运用自己丰厚的知识底蕴让学习在沟通交流中钦佩和信服。

(3)班主任要不断丰富自我,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或者是通过简单的言语交流转变学生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因此作为中学班主任,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丰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去感染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达到一种感染教育的目的。

2.从学生心理辅导的角度,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知识的增多,以及学习时间、生活方式、就业等的影响,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小学和高校学生的压力明显要大。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中学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作为中学的班主任,要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从心理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采取心理辅导的方法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薄弱。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应该对政治理论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坚定政治的方向和理想信念。对国情和世情树立敏锐的判断能力,高度重视新事物,研究新情况,关注政治新问题,勇于开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合理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端.班主任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20.

[2]李刚.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1(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