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市场论文

文化市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市场论文

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文化发展政策不是越多越好。政策过多而缺乏条理性容易模糊文化发展政策目标,导致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已出台56项,涵盖演艺、动漫、游戏等各行业以及投融资、税收等各领域,然而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在文化发展政策上应更多地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简政放权,由中央出台框架性的支持政策以把握文化发展的宏观方向,北京则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出台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政策,保证文化发展道路,也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如果政策目标不明确,执行过程越严密,结果与目标往往差距越远,对政策的误解也会对文化企业产生误导。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要以有效对接市场为前提,保证政策支持目标单一、清楚,服务于建设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使北京处于文化贸易的结点和市场中心,方能实现和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在文化发展政策内容上,应关注市场诉求,减少以财政补贴为主的简单的拨款措施,采用多渠道支持政策。政策着力于企业发展,同时关注企业所在环境,关注企业与当地政府、人民的依存状况,协调文化企业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满足文化企业对交通、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保护文化企业、机构、个人形成的聚集群落,保护其艺术上的生态关系。财政补贴不是唯一的资金支持途径,应利用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通过提供担保、利用政府财政帮助企业还本付息等方式,分担文化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文化企业尤其是轻资产文化企业取得贷款支持提供保障;完善行业协会、基金建设,充分发挥其融资与资金调配功能,实现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按需分配;建立融资平台,强化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建立文化发展资金的长效支持机制和反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为支持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优惠;鼓励银行放宽贷款条件,优先为文化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鼓励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参与上市,推动股权融资。文化发展政策不代表特惠政策。文化发展政策保证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发展,作为文化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其运营应依照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模式,逐渐摆脱过度依赖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不应由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给予其持久的或特殊的优惠政策。应依据文化企业的发展阶段逐步从制定专门、专项政策向鼓励引导文化企业自主发展的方向过渡,避免文化企业成为“长胡子的婴儿”。

二、吸引中央、地方优质文化企业

尽量避免“任务”式的文化发展指令与指标,抛开单纯的行政干预方式,更多地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参与到文化市场当中,通过文化市场的供求调节,采用招投标等方式,切实依据政府需要和企业质量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北京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由中央在京文化企业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构成。应利用“超市民”待遇留住文化央企,不仅将中央在京文化企业全面纳入市级相关各类奖励扶持政策范围,使其享有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相同的优惠,还应给予文化央企更多政策优惠,深挖财税优惠政策使用潜力,以税收返还等形式,鼓励场馆经营方向中央在京文化企业提供演出场地,避免其外流带来的文化市场供给短缺。同时,资助北京市属文化企业与中央在京文化企业的合作及共建项目,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实施“文化之都”计划,引进外省市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北京的剧场资源,让各省市文化精华常留北京,完善国内市场机制,进一步吸引国际文化公司入驻北京。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有文化企业与政府财政相剥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灵活性,推动改制国有企业与非营利机构、民营文化企业合作,以项目公司、协议合作、文化团体、文化企业集团等形式将民营资本引入国有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项目,激发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明确文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同层次,削减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的文化企业,整合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鼓励支持自主盈利文化企业的发展,盘活文化市场流动性。

三、北京独特的消费需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其建设文化市场的真正比较优势在于北京拥有的巨大文化消费潜力,这是北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实现自己价值定位的重要基础。要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资源的汇入,而非以现有文化资源圈定文化市场。利用票价补贴、惠民卡等惠民政策吸引和培育潜在消费市场,同时将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吸收旅游市场的广大旅游消费者成为文化消费者,形成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的良性循环和互补,为北京文化市场创造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培育消费市场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文化消费市场的保护,以北京独有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留住文化消费者。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要关注文化市场需求,防止对于文化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带来的文化发展失焦,避免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反成为文化市场繁荣的包袱。建设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平衡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成本,利用经济外溢效应有效开展对外文化贸易。

四、培养创新型经管人才

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从特征上看,企业文化是判别不同企业之间界限的重要途径。形象生动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迅速的融入到该企业并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扩张力。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发达之上,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违背的基础规律。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生活已经进入到了较高水平的阶段。从经济学方面我们已经得知:附加值越高的商品价值就越高,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将显著影响该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逐渐拥有了产业价值,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了文化将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空前的作用,企业文化带来的商业效应将会是空前的巨大。在未来的企业发展和竞争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附加值将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逐渐合并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不可割舍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能够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起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文化的广泛传播以达到经济产业与模式的逐渐扩散是当下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的经营策略。产品质量达到某种程度时,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相应的价位、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将会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当前形势下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亟待文化体系的支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其难以预计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完善的、积极的、能被广泛接受并认可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如下几个特征:完善的治理结构,充满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科学的管理团队,有完善、积极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它对企业的竞争力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企业除了先人一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也将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未必都能成功;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因为缺乏广泛的认同,注定不会成功。因此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稳步的发展。而科学的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市场经济的推动决定了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灵魂即核心价值观。历史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依的,经济域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经济与经济的一体化逐渐已经成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经济对文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制衡与指导作用。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五、结语

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特许权配置领域市场化实施方式的引入导致了监督管理难度加大、审批经济死灰复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特许权市场化立法等途径来加以解决。

《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机关在实施本法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特许行政许可事项时,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这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就特许权市场化配置模式所作出的规定。应该说,这是《行政许可法》对于特许权配置方式所进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对于特许权配置领域市场化方式的全面引入这个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特许权配置的全面市场化必将使得特许权能够得到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配置。而只有极少数学者对这一重大制度创新,表示出了谨慎的认同。例如,周汉华教授针对特许权全面市场化方式配置指出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市场化方式适用于所有的特许权配置的领域。市场化方式只是特许权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于许多特许事项,仍然需要保留行政机关的政策选择能力,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可能将所有市场失灵的事项全部交由市场化方式决定。行政许可法要求所有特许都要进行市场化方式配置,以及在特许权只能通过市场化一种方式进行配置,显然在范围与配置方式的处理都过于简单。再例如,肖泽晟教授指出仅依据金钱多寡作为标准来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许可的正当性是令人怀疑的。本文拟就我国特许权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存在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加剧了监督管理难度,导致了行政的失灵

由于市场化方式只能解决特许准入环节上的问题,但是却并不能够有效解决准入以后的消费者福利最大化与服务质量等问题。实践中,这种方式的运用还可能会加大特许后的日常监督管理的难度。例如,在我国,由于许多地方的国有土地所有权出让招标、拍卖等方式的采用导致了地价的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房价攀升问题。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长江干流沿江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一些采砂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招标,最终许多采区经营权买受价存在严重的价格虚高问题。高额的市场准入成本导致行政许可持有人难以或不可能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获取利润。许多行政许可持有人为求得利益的回报,往往在获得行政许可后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市场化方式的运用在给政府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了特许后的监督管理难度。

二、监督者与权利代表者双重角色困顿导致审批经济的死灰复燃

在特许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监督者。基于监督者的身份,特许机关与相对人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在这一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与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对等的。二是权利代表者。在特许法律关系中,特许机关同时也是公共资源权利代表者。特许机关作为权利代表者通过特许方式实现公共资源的让渡,特许相对人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取得这些公共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显然,这是平等民事法律关系。因此,特许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竞合。

作为监督管理者,其根本价值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更多的是一种让民众直接受惠的无形社会利益。而特许机关作为公共资源权利代表者,其追求的是资源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收益是一种纯粹的有形的客观物质经济利益,而社会一般公众要想从公共资源中受惠,则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间接措施或者手段。

由于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使得各级政府能够获得较高的财政收入。因此,实践中,特许机关更看中市场化程序的运用,实践中招标、拍卖等市场化配置方式的滥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特许机关常常是违背立法本意,任意扩大特许权市场化配置的适用范围,导致特许权市场化方式的滥用。而如果过于强调特许事项的单一市场化配置方式,很容易导致特许机关借特许之名,行管理收费之实,将政府的决策职责变成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市场交易,使得审批经济的死灰复燃

三、公众参与严重缺失

特许的主要作用是分配稀缺公共资源。特许权配置过程就是特许机关对公共资源进行处置的过程。特许权处置标的强烈的公共性特点决定了特许机关在行使特许权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公共参与性。实践中,特许机关却常常将听证程序当作是与招标、拍卖等市场化程序相互对立的两种程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特许权配置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差、公众参与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市场优先原则的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特许权市场化立法,细化特许权市场化配置原则的具体适用范围,强化公众参与来实现特许权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1页

[2]肖泽晟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的规范与控制-来自美国莫诺湖案的几点启示》,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53-154页

[3]理查德·吉乐伯特:《产业监管的范式及其政治经济学》,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13辑,第69页,转引自周汉华著:《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载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1页

[4]梁荆江:《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许可成本分析》.《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通过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的。法治经济既为市场主体创造了健康的发展环境,也对市场行为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民营企业的行为特点、企业法制环境、劳资冲突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民营企业的行为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是近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马丽娜对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宪法保护的差异性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成因分析,认为在意识形态、法律和政策上,民营企业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外部环境特别是法律环境不完善,不仅影响民营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更影响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变革。据全国工商联统计,2004年以来中国大陆以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的速度递增,但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急剧发展后迅速步入衰退期的现实,以义利关系、诚信文化、政府经济伦理为研究方法,提出:民营企业要增强经济伦理建设的自觉意识,通过产权决策企业文化构建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抵御企业衰退;其次,政府还应加强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将政府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理念纳入其中,真正实现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在中国转型背景下,政治关联构成了民营企业外在环境的重要部分,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利益掠夺效应,容易导致权贵资本的产生,造成寻租行为的盛行和社会效率的下降。民营企业应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建立政治关系,争取和借助政治力量和政府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从制度视角分析了中国企业家“不务正业”的现象,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家寻租、投机和投资移民既是一种无奈选择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关键在于要改善企业家生产和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及完善企业家实业投资的制度环境。

2.企业法制环境。企业法制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较差的法制环境往往与较高的政府干预程度相联系,这使得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十分高昂。对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法制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市场准入方面,过多的前置性审批导致市场进入门槛过高;产业政策方面,没有统筹考虑中小企业发展;在资源获取方面,政府的政策措施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产品销售方面,市场力量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法制环境较差的地区,地方政府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对经济与司法实施干预的程度会更多,并且干预行为很难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利用关系网络进行交易,而不是通过市场去获取资源或开展战略联盟。“关系网络”替代法律保护机制的作用越强,节约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越明显。“替代论”强调关系、社会资本、社团等非正式制度一定程度上能发挥正式法律制度在提供稳定、可预测产权保护、契约实施等方面的功能。特别在法制环境较差的地区,非正式制度节约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更明显。实证考察了市场化进程、法制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推动作用,不仅容易被地方政府目标取向的干预所削弱,而且技术创新成果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保护,对法制环境的依存度降低。要改善政府业绩评价框架,改变地方政府短期政绩导致的技术性投资动力不足问题,形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化与法制化调控机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3.中小企业诚信经营与劳资冲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和创新意识强,在创造就业机会、活跃经济、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增加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生存环境相对困难。他们在挣扎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了社会信用体系,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认为应从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这两种途径来解决我国转型期中小企业非诚信行为,构建中小企业诚信价值取向会帮助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劳资冲突具有某种常态性,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分析劳资冲突的原因在于: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社会权利意识增强,劳资双方权力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管理中存在两难困境,社会公众对政府的高依赖,低信任。提出要完善三方谈判机制,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探索政府管理和社会化解冲突的多元协同机制。

二、研究建议

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于西方理论所强调的法律为经济发展构建制度基础的作用,法治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突出的是其政策导向。政府在处于相对信息优势时以一定意义的法律弹性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为制度创新营造了稳定、相对充裕的环境,实现在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但制度弹性的代价在于过度行政干预的路径依赖提高了建立现代法治的难度。带来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主体不同权、权利不平等,民营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政府权力过大,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三是对中小企业保护不力。现有研究还需要厘清:

(1)有关市场经济的讨论是一些假设性目标,即理想的、完备的、信息充分的市场。但具体情况与此并不匹配。政府如何针对不完备市场随时随地作出干预?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法治如何进行保障和规范?(2)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存在软性、刚性、资源错配、缺失等环节。如何在法制的框架下硬化软性环节,软化刚性环节,优化调整错配环节,补充完善缺失环节。

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一、明确市场需求准绳

对于地方性新闻栏目而言,市场化并不是要求新闻栏目盈利,而是要求其满足其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服务对象实现价值。首先,对于地方性新闻栏目而言,地方区域内的群体就是其服务的对象,同时还应当基于栏目的播出时间和其他特点对这一受众群体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力求突出受众特征。例如,在早间或白天播放的新闻节目,通常由于年轻人白天需要学习工作而不能观看,因此其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在家赋闲或退休人员居多。对于这类受众,通常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视力和听力都有所弱化,因此栏目在安排的时候,应当选取发音正规的播报员进行主持,并且在可能的前提下辅以字幕,注意字幕字体应当适当放大,在考虑画面色调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反差,方便受众读取。内容上应当更贴近生活,避免过高的理论论调,因为对于这类群体而言,事业的发展已经退居到生活的第二位。与此对应的,如果在夜间播出,尤其是在晚间的晚些时候播出,那么受众可能会趋于年轻态,这个时候新闻播报应当采取更为明快的节奏,并且对于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兼容并包。此类栏目,应当以“听”为衡量准绳,因为年轻人很难坐在一个地方专心看电视,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同时做好几件事。其次,应当深入到新闻栏目的价值层面进行观察。新闻栏目多种多样,省级新闻栏目和地区级新闻栏目,以及县级新闻栏目虽然同为新闻内容,但是对于不同内容的展示方式以及侧重都必然各有不同。对于地市以及县甚至更小地区的新闻栏目而言,过多的政策公布等内容明显不合适。一方面宏观方面的新闻在公布方面有更高级新闻栏目进行一手播报,另一方面过于宏观的政策将十分不利于贴近地方。最后,地方性新闻栏目的营销价值也应当加以考虑。要实现新闻栏目的营销目的,就要让栏目尽最大可能性地“粘住”受众。通常新闻栏目的内容安排都是依据实际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其他指标进行排列,从而构成整个新闻栏目整体。这种对于内容的罗列方式,仅仅是构成新闻栏目的一种习惯性原则,而非基于受众的需求以及栏目的营销考虑。对此,应当针对新闻栏目的布局进行重新考虑,以能够吸引住受众使其继续观看为目标。

二、地方性新闻栏目的市场化的若干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方性新闻栏目进行改进:

1.明确定位如果一件事已经由其他栏目在做了,那就换一件事做。如果只是对一些政策进行,那么就可以考虑取消这个内容,因为类似的职能可能已经由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履行了。类似地,一个地方台或者一个地区的地方台如果已经有某个栏目以一种方式为同一个受众群体提供了某种价值,那么就应当避开重复的方式以及同样的价值提供。这种价值定位的方式常常用在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但是在新闻领域,由于在经济层面上的任务相对不受重视,因此常常被新闻工作人员所忽视。对于这一方面,作为地方性新闻栏目的工作人员,应当从市场和竞争的角度,将自己的栏目看成一件商品,将其他在功能上和受众上类似的栏目当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只有明确了栏目在整个市场环境中的优势所在,才能制作出优良的内容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