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范文第1篇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兴起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随设计领域参与式设计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方式。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简称PD)于20世纪七八十年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Ⅲ。参与式设计所基于的假设是,“用户最有资格来决定如何改进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参与式设计欣赏所有的参与者,他们被视为影响产品质量、价值等所有指标的相关专家。正如Flemin所指出,“通过这种方法,用户走出诸如旁观者、审核批准者、‘知识库’等角色……成为设计伙伴、设计主人、专长贡献者和自主决策者”。参与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的过程,它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把用户的参与考虑进来。在传统设计中,用户闲坐在一边,等待设计专家提供答案;而在参与式设计中,用户加入到设计组中,参与提炼需求,参与问题分析,参与产品设计等。可见,参与式设计鼓励、倡导用户积极地参与设计,使他们成为设计者的合作伙伴,使设计过程成为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式设计自产生以来,“迅速跨过大西洋影响到北美地区,成为人机互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从1990年开始,世界性的参与式设计大会(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简称PDC)每隔一年就召开一次。进入2l世纪以来,参与式设计在国际上更是方兴未艾,目前参与式设计已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网络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参与式设计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强调面向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目前,教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设计范式的转换与重构,正日益走出行为主义、技术理性的窠臼,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一元决定走向多元协商。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这一新发展,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巴纳锡(Bela H.Banathy)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他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第一代是“按指令设计”(design by dictate);第二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 for);第三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designing with)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designer guided);第四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第四代设计理念要求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即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共同分享设计的权利,共同承担设计的责任。Charles M.Reigeluth在《一种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一文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教学系统设计的‘健康’依赖于执行者们开发出一种将用户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设计方式,这一设计方式应将所有相关群体都纳入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之中”。受参与式设计理论的促发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的推动,到20世纪末期,参与式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并日益得到关注,正成为一种日益崛起的教学设计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价值;其三为改善师生间交流与协作方面的价值。可将其分别略称为学习价值、教学价值和交流价值。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

首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或者是未被允许或者是被认为没有能力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完全由教师负责,学生则成了教师意图的被动接受者和猜测者。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之后,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制定,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释放出来。

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全由教师完成,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得好与不好,与学生毫无关系。教学设计得好,是教师的功劳;设计得不好,是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师生共享设计的权利,相应地师生也共担设计的责任,教学设计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一项活动,设计质量的高与低、好与不好,与每一位参与者都密切相关,所设计的教学未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有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更负责的态度,而不是掉以轻心、心不在焉。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与教师、同学等交流合作,相互探讨,共同学习,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学习,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也必将随之不断增强。比如,Diana L Johnson于2006年在大二学生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就发现,“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学习”。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首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适切性的提高。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意见和想法得以充分表达,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完全显现出来,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学生。同时,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必须对学生的意见、想法、建议、决定等加以吸纳,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的师本主义倾向,促使教学设计由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走向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效生成嵌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以及通过教学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等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学习的方向性显著增强,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同时教学中因沟通不畅引起的障碍也必然大幅度减少,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为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群策群力,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其质量水准必然高于由教师单独进行的教学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协作,必然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直接目标――教学效果的

提高。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交流价值

首先,参与式教学设计为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只是接受和享用教师的成果,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活动。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部分做法不了解,甚至误解教师的设计构想。另外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也无法有效地为教师所认识,这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对教师的构想和意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也为教师所吸纳,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有助于相互体谅。同时,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会感到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差异性得到了关照,意见得到了重视,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

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这是传统的那种完全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无法企及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成果成为师生共同的成果,若获得成功。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若失败,则师生各有其责。学生与教师成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这有利于交流合作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似,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也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但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包揽一切、排斥学生参与的现象,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参与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实施环节。为有效概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方案形成阶段、方案执行监控阶段、方案评价反馈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是,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实施阶段都多了一个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环节。这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设计的时间,却能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及效益,其所得远远大于其所失。同时,由图1还可以发现,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参与是一种整体性的参与,包含参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分析,参与方案的形成、执行监控、评价反馈等。学生依次参与每一个阶段,方案评价反馈阶段获得的信息又输入到分析阶段,作为下一次参与的参考信息,即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是一个循环推进的系统。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等的差异,学生的参与程度应有一定的差异性。与之相应,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低段低年级的学生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对高段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大致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参见表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层次与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宜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看作一个随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小学阶段宜逐步采用咨询式,中学阶段宜从咨询式逐渐过渡到协商式,大学阶段宜从协商式逐渐过渡到参谋式。各阶段的学生以相应的参与层次为主,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设计内容、设计环节等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参与,最终形成参与由弱逐渐变强,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体系。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设计教学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张艳秋,女,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邮编:277000。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笔者整合学校美术校本课程“剪纸”与地方文化资源“奚仲造车”两方面内容而开发的一节自主美术课,旨在让学生发挥剪纸的技能优势,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尝试进行汽车的造型及功能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车的历史、种类、功能,掌握设计车形、车的功能、车的结构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车的历史、探究车的结构和创意设计车等系列活动,掌握车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流程;通过以剪纸的方式来呈现设计成果,巩固并提升对剪纸功能的认识和技能的运用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先贤在车的发展史方面的贡献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豪感和对创造精神的尊重;通过对车的设计、制作与装饰,感受创造与美化的效果,增强对设计价值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其造型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难点:运用剪纸的方式、方法来呈现车的设计构思和装饰美化车。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预习要求

学生课前先去奚仲展览馆了解奚仲造车的相关历史知识和关于车的知识。

主要教学策略

以“诱趣探求法”和“比较法”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自己的家乡就是奚仲故里,奚仲造的第一辆车的车形、车的结构等。’

以震撼的视频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探索知识的意向,并将之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因为汽车是学生喜爱的交通工具,在设计和剪纸时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或“小老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范例,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的背景板“立体屏风”(图1)和“车轮”(图2)。

学生:收集有关奚仲造车和各种汽车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校本课程书、彩纸、剪刀、刻刀、垫板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诙谐、滑稽的视频(女司机开车)放松学生的心情。

二、目标导学

(1)了解车的历史:现代社会,陆上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中国最早的车是由谁发明的呢?它产生于何时、何地?又是如何造出来的呢?(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请大家坐上我设计的车一起出发,寻找奚仲造车的足迹!板书课题,课件同时呈现课题。(图3)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总结,增强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引入主题。 动态展示课题(教师把自己和学生的照片编辑在剪纸汽车中,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增强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自己的家乡就是奚仲故里,奚仲造的第一辆车的车形(图4)、车的结构的3D复原图(图5)等。

(2)了解车的种类(板书知识点)

(3)了解车的结构(板书知识点)

(4)了解车的功能(板书知识点)

三、自学引导

(1)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类型的汽车呢?

(2)它们都有哪些特殊功能?

(3)欣赏课件后汇报交流:车的种类不同、样式不同、功能不同、装饰不同。

四、合作探究

(1)教师以最常见的汽车为例,出示4幅不同类型的汽车图片(图6至图9),指导学生一起分析车的结构,引导学生从众多不同的汽车中找出共性。学生发表自己的分析结果后,教师总结:汽车的造型虽然千奇百怪,但是都有发动机、轮子、方向盘、驾驶室、车灯等必要的设施。所以,这些都是设计师在设计汽车时不可缺少的元素。

(2)教师课件展示不同功能的车的图片(图10至图12),指导学生分析车的功能。

五、精讲点拨

(1)车形的设计方法一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了解车的特殊造型、独特功能的体现等。

A最常见的车形都可以概括成基本形状的组合。如货车、客车、清洁车、赛车等。

B.特殊造型的车:老虎形的、大啤酒桶状的、桔子状的、夸张的动物状的车。

C.特殊功能的车:在水上行驶的车、会飞的车、能升降的车。

教师让学生交流:假如自己是汽车设计师,会设计什么样的车?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总结:我们在设计车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自己熟悉的一切物品作为载体,再添加创意,设计出车的样子来。

(2)车形的设计方法二

引导学生对车进行创意设计:

A.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一笔画出学生喜爱的一支铅笔、老师喜爱的一只高跟鞋(图13、图14)。

建议学生代表和老师PK,同时添画成一辆汽车。

B.简要评价创意添加的效果。

c.拓展到用剪纸的方式设计的《鞋形车》(图15)。

师生共同在《鞋形车》中找到六种剪纸语言:圆点纹、柳叶纹、月牙纹、锯齿纹、水滴纹和漩涡纹。

D了解阳刻和阴刻的剪纸技巧。

E再次出示由教师制作的五幅剪纸作品:马车、自行车、卡车、轿车、赛车;将它们与刚才学生随意剪出的剪纸作品相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剪纸的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常常会用熟悉的绘画语言替代剪纸语言,对剪纸形象设计所讲究的“连”缺少体验。针对这一点,首先,请学生帮助老师设计完成剪纸半成品,学生在这种看似随意的活动中发现了开启剪纸艺术之门的“钥匙”——剪纸语言;然后,让学生在剪纸《鞋形车》中寻找剪纸语言;最后,教师出示运用剪纸语言制作的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剪纸语言的魅力,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总结制作步骤:

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车的独特外形一选择表现形式一设计图案一剪出形象。’

六、自主探究——感受多种剪纸形式

欣赏剪纸成品,研究表现形式。

在欣赏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进行探究,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剪纸特有的艺术美感并且分析出其表现形式,黑板出示五种剪纸表现形式(分别出示范作):单幅剪纸、填色剪纸、团花剪纸、染色剪纸和对折剪纸。

做游戏“对对碰”。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组派一名代表将刚才研究的剪纸作品对号入座,贴到相应的剪纸形式名称之下。

【设计意图】“剪纸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不会占用过多的授课时间,所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短暂而轻松的游戏中了解剪纸形式。

七、应用实践

出示一则海报(图16):大家从海报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作业。

设计要求:(1)不拘泥于真实的车形,大胆想象,创意设计一辆形状独特、功能强大的车;(2)用剪纸的形式表现。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当地的奚仲文化活动月,并以此为载体,引发学生进行创意与实践活动,相信学生会兴趣很高,活动的意义会更大。

八、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评价归纳

1学生作品贴于展示区(a.立体屏风;b.“车轮”)

图17至图24为部分学生课堂作业。

2.互评:你最喜欢哪一辆车?为什么?

师评:作为本次大赛的主评委,我有什么建议?

自评:部分作品由作者发表设计感言。

【设计意图】有趣的作业设计与多元的创意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创意的作业展评方式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也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九、总结反馈

以知识树的形式引发学生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十、板书设计(图25为本课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直观而有趣的板书,简洁扼要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用知识树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回馈,相信会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了解。 十一、提升与拓展 教师课件展示用剪纸纹样装饰的车(图26至图32),并告诉学生:剪纸艺术呈现出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一种时尚。看,大师们是用什么方式装饰自己的爱车的呢?请同学们欣赏后跟同组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剪纸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时尚,让他们学会学以致用,并加深对校本课程“剪纸”的认识与理解。

十二、升华提高

设计教学范文第3篇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册(必修加选修)第二单元第一节《胶体》。

2教材分析

胶体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以前所学化学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凝集状态表现的共同性质,所以教学要紧扣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让学生理解三种分散系的区别,从而掌握胶体、渗析等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

(2)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

(3)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鉴别胶体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到渗析是提纯、精制胶体的方法;

(2)认识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胶体知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密切相关,化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增加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电脑、电筒等。

实验用品:饱和FeCl3溶液、NaCl溶液、淀粉胶体(0.01mol/L、0.1mol/L、0.5mol/L)、AgNO3溶液(0.01mol/L、0.1mol/L、5mol/L)、KI溶液、碘水、蒸馏水、烧杯、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分散质粒子大小的比较;(2)渗析。

难点:如何利用探究方法来破解上述重点。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模式

[教学流程]

[教学详案]

师:这里有三幅图,大家看一下,分别表示什么物质?

(学生表示回答不出。)

师:第一幅是1毫米人手部的皮肤;第二幅是白细胞,它的直径是1微米;第三幅是DNA分子,现在我们观察的尺度是1纳米。第三幅图给我们的启示是:随着我们认识尺度的不同,我们周围的这个物质世界会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一面。

师:在这里遇到了一系列空间尺度单位。有谁知道毫米、微米、纳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生:1mm=10-3m、1μm=10-6m、1nm=10-9m。

师:在这3种单位中,现在哪个单位最“时髦”,引领科技发展潮流。

生(同声回答):是纳米。

师:什么是纳米级呢?一般把尺度在1nm~100nm范围的称为纳米级。20世纪80―90年代后,人们发现当物质颗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物质的许多性能发生质变,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单个孤立原子的奇异现象。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有没有遇到过纳米材料,或者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纳米材料的知识。

(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师:讲得很好。我也来讲一例,我们知道汽车挡风玻璃很容易脏,而且一下雨形成水幕妨碍驾驶员观察,有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一种纳米涂料,据说涂了这种纳米涂料后,玻璃有自洁净功能,而且雨水落到玻璃上,会形成水珠四处滚落,就象荷叶上的水珠一样,这样方便驾驶员观察,提高行驶安全。

师:这里有则《文汇报》刊载的消息:从2004年1月至8月,我国科技工作者撰写的有关纳米的文章已是世界第一位,而与此同时,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纳米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有的甚至是假纳米产品。不管怎样,现在纳米材料、纳米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师:既然纳米材料这么神奇,那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就制备出纳米级的颗粒,来观察它到底是何等神奇。

(教师完成Fe(OH)3胶体制备的实验。)

师:请同学来讲一下这个实验的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师:生成的液体明显与原FeCl3溶液有区别,你猜测一下这个实验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生:水解反应。

师:请大家写一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什么物质生成使液体呈红褐色?

生:生成Fe(OH)3。

师:有没有形成沉淀?

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师:生成均一、透明,比较稳定的液体。

师:我请一个同学拿手电筒照一下这两种液体的试管,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做实验――丁达尔现象,并描述现象。)

师(一边演示动画一边描述):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异的光学性能,我告诉大家,刚才实验我们制备出的是纳米级的 Fe(OH)3 颗粒。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照到溶液,溶质微粒较小,光透过溶质微粒;而照到悬浊液或乳浊液时,由于浊液中的颗粒或液滴比较大,光发生反射; 而照到纳米级的Fe(OH)3时,Fe(OH)3颗粒不大不小,光线发生散射现象,从而在液体中形成光亮的通路。溶液和浊液中光的散射都不是很强。刚才的动画只是对这种原理的模拟。我们把这种液体称为胶体。今天这节课的课题就是“胶体”。胶体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溶液、浊液一样都是重要的分散系。

师:胶体的种类很多,按照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

师:大家思考一下划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依据是什么?请大家阅读书本,然后回答。

生(阅读书本后):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划分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悬浊液或乳浊液,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叫做胶体。

师: 刚才制备出的Fe(OH)3 胶体是由许Fe(OH)3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分散质粒子,它们的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所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而有些物质的分子直径很大,达到了胶体粒子大小的限度,这种物质溶于水时也形成胶体,如淀粉胶体。

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出一种筛子,能将浊液、胶体和溶液这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一一进行分离。

(学生回答的筛子模型如右图。)

师:筛子每过一层,分别会留下浊液、胶体、溶液的分散质粒子。

师:这里有一烧杯泥水悬浊液,如何分离泥水中分散质和分散剂?

生:用滤纸。

师:很好,那如果在泥水中混有淀粉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时,我们又该如何来分离呢?

生:用滤纸试试看。

(教师演示实验。)

师:从滤出的液体我们可以看出泥水中分散质和分散剂已经分离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还有没有淀粉和氯化钠?

生:用硝酸银溶液和碘水。

(学生实验,在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碘水。)

师: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生:滤纸不能使胶体与溶液分离。

师:所以滤纸只相当于刚才我们画的筛子中的大筛子。那么有没有一种筛子能使胶体的分散质与离子、小分子分开呢?这种筛子有的,叫做半透膜。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半透膜,比如鸡蛋内膜、羊皮纸、动物肠衣、玻璃纸等是常见的半透膜,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学生观看渗析实验的录像。)

师:这种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里分离出的操作叫做渗析。通过渗析可以净化、精制胶体。下面我们将悬浊液、乳浊液、胶体和溶液的性质做一个比较。

师:根据今天我们所学,来讨论一个问题“AgNO3和KI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请大家按讲义要求实验,并认真填写下表。

(实验完成后,师生共同分析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原因。)

师: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生:AgNO3和KI溶液浓度不同产物可以不同,如可生成AgI胶体、AgI沉淀。

师:完整地讲,产物的凝聚状态不同。那么通过这个实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物质间的反应除与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浓度等外界条件有关。

师:实验证明产物的聚集状态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师:这个实验还能带给我们什么认识层面上的启示吗?

设计教学范文第4篇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从容驾驭课堂,应付各种突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学设计不应只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的,不应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定。

所以,我主张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才能确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这种设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让教学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学。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所有学科的内容,而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学习的任务不是外在强加给学生的,这样以来学生可能会主动地探究和获取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

2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要点来设计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是无的放矢的,需要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2.1层次性。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

2.2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2.3全面性。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2.4开放性。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3把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来设计

设计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创意素描;教学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05-02

素描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媒介,是造型与形式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设计素描与传统绘画素描的区别:绘画素描包含了对物体造型准确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明暗与线条表现能力的训练。而设计素描是研究抽象的造型,构想设计意图,表达意象视觉,也就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是一种“新”的形态,没有“对象”可供再现,是设计的造型训练。由于素描本身的特性和工具材料的因素,决定了素描先于绘画和设计,一个设计作品的产生都要经历从草图到成品的过程,而高明的设计是具备创造性、独特性的“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后天的,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得到的。

设计素描是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设计素描课程的设计中,是通过对“抽象形态”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手头的描绘能力的基本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因为我们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眼、手、脑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能力,即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院四周时间的课程安排中,我给学生的任务安排是通过现成的物体,从具象出发,在具象中寻找抽象的规律,通过大量研究现实中的具象形态,才能充实自身的头脑,去创作美丽的图形,任何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都不可能不经过研究就能凭空想象创作出一个个独特全新的形态。在课程设计中我们是以一种推导方式来完成这一系列作业的,我将它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具象结构分析研究,第二阶段是形态解析与质感刻画,第三阶段是形态变体并置训练,第四阶段是整体创意联想。如图⑴

结构是形体的内在本质构造,只有通过写生的方式去理解和分析物体,才能对它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如图⑵,要求每位学生要全面的多方位的去了解物体的自然形态,从结构出发,学会分析、理解。目的是通过物体的外表研究主动向内在结构发展、抛开物体自然的光影、表面的肌理和明暗的干扰,注重对结构线的表达,通过外轮廓线、透视线、内部结构线的精准表达来再现物体的形态。如图⑶

有了开课前的讲解加上一周的结构分析训练,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第二阶段开始时,我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份接下来三个阶段的设计草图,分别是形态的解析与质感的刻画、形态的变体并置和创意联想。促使学生在重温设计素描的概念同时以自己的理解去构思创意草图,并以单独讲解、公开讨论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进其中,在讨论中得到新的灵感与启发。

这阶段作业安排是由学生自己按照兴趣去寻找选择物品,要求每一幅作品中体现一种由肌理质感形成的情调,创造一种表达感性的力度,所采用的肌理个性以及组合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并通过多种材料,以素描的方式来练习,也可以结合纸张的拼贴、渲染等方式来完成。目的是围绕物体表面质感肌理来组织物体的视觉特质,培养学生对形体空间,物体属性的刻画。如图⑷除了对拳击手套质感的细致刻画,还运用了综合材料,如裁切、缝线等方式增强物体的肌理,画面有绘画的部分,有实物的介入,不同材料的组合形成新的纹脉关系,产生了偶然和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一实一虚,更好的传达了作品的设计意图和画外的意境。

从具象到抽象,从结构到解构,再到重构,这就完成了从现实形态到创新形态的过渡。在这一阶段要求每位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物体,可以是同类物体作变体并置训练,如图⑸;也可以不同类物体作变体并置训练,如图⑹。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同类物体或异类物体的变体并置,认识再创作的方法,对物体的基本元素分解重组,发明新的组合模式,创造出新的形态,达到对形态解构与重构,变体与并置能力的训练,以及对“抽象”形态的观察与构想能力,即对发现和培养创造力进行的训练。

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感知与思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能力,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表现性的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将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使现实中不可能再现的形态成为可能再现的形态,将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物质状态组合在一起,进行描绘和处理,使其形成一种崭新的形态,这是我们最终的训练目的,善于利用具象的事物来完成抽象的概念,用多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变换,转移和融合来产生全新的形态,将多种不同时空的形象进行组接与转换,使其离开原来的时空秩序,而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时空秩序。如图⑺⑻

结语: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事物的开始,设计的训练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训练,以素描方式为基础手段,来表达想法创意的独特性。而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路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发展,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思路,新颖的教学方法及严格的训练,才能将每阶段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辨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整体的教学能力,使设计素描教学紧扣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在将来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而作为处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研究设计素描教学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努力完成。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

[4]周至禹编著.艺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冯峰编著.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6]周至禹编著.设计基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美]罗伯特·贝弗莱·海尔著.朱伯雄译.向大师学素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8]王中义、许江编著.从素描走向设计.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