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二、感知故事,读懂情节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2.课文明明讲了奥楚蔑洛夫判案的经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目呢?3.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小猎狗的态度多次变化,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不同态度的语句,边读边画,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三、揣摩言行,读懂人物1.以笑脸与哭脸显示五次变化,让学生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指出奥楚蔑洛夫判案的依据。2.读懂情节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奥楚蔑洛夫不变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八至十节,边读边思考你读到了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教师示范朗读第八节,学生分角色朗读)(2)在判案过程中,奥楚蔑洛夫有个举动不知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他频繁地穿衣脱衣这个动作是否多余呢?这个动作,对表现其性格有什么作用呢?(3)第二十五节:奥楚蔑洛夫问时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追问“:洋溢”能否改成“流露“”展现”?“温情”能否改成“神情”?追问:这一趋炎附势的性格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什么地方?(人称的变化上。)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读奥楚蔑洛夫,剩下的内容老师来读,并小结。四、结合背景,读懂主旨鲁迅曾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契诃夫写这篇小说,难道就是为了批判奥楚蔑洛夫这个可笑的人物吗?五、拓展探究,布置作业文章最后写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接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总结,并推荐阅读契诃夫更多的小说,如《凡卡》《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这次活动课前后分别进行了检测活动。检测是用同样的试题,用同样的时间。检测题来自课本配套练习题,共15分钟的题量。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生字词训练;句篇部分,文本的句段相关内容训练;主旨部分,主要是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内容简单,是选取平时练习册上的内容。这两节课,上课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对教材把握也可谓游刃有余。课堂上,教学环环紧扣,师生紧密配合,师生对话比较流畅,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课堂的整体气氛比较活跃。听课教师的表现也比较平静。按照一贯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评价标准,大家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每个听课教师可以说出五六条优点,再提出两条不足之处。在评课活动开始之前,我观察到,两位上课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比较满意的微笑。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学习结果两节课结束以后,我们和专家一起进行教学研讨。魏本亚教授开门见山:我们都在追求“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如何知道一节课是否有效呢?我们的研讨活动主要是还原这两节课。于是和本次活动上第一节课的钱老师开展对话。对话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活动”分析中,听课教师一起帮助分析,列出教师的活动:出示图片,简介作者,分析小说三要素,概括文章情节,解题,梳理文章情节,找人物变化的依据,找不变的性格,研究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作者的背景、文章主旨,布置作业。学生的活动:欣赏视频,了解作者,概括文章内容,解题,读书思考,研究变色龙的几次变化,集体交流、分析关键句,了解社会背景,揭示文章主旨。接着,我们让上课教师回答:你认为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些什么?教师认为:学生应该会概括文章的情节,通过品读会分析人物的形象,能够深度把握文本。注意:这里教师是说“,学生应该会”,显然,这是教师的一种大概的判断。接着我们让教师思考:为什么制订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活动全部是围绕这样的目标进行的吗?有没有办法判断学生自己就能够弄明白文本中的一些问题呢?教师感到茫然,因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接着,我们继续分析“这节课要抓住什么呢”。和教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文章情节,通过设计的表格填充,是可以完成的。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把握,通过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讨论,也是可以把握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显然是“变”与“不变”。这是难点,可以通过研讨书本课后的习题,通过学习注释了解和把握。课文后面的习题设计其实就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和教师展开的思路。所以,本节课的基点应该放在哪里呢?即由“教”转变到“学”。为了引导教师深入剖析课堂,我们在征得上课教师同意后,把课堂前后检测的结果告诉大家:课堂前后的检测差距是七分。大家都比较惊讶,尽管大家都知道课堂进行了一个前后检测,但是教学的效果与预想差距太大。
尽管学习的效果是不能通过一份笔试全部检测出来的,但是,至少这个结果是让大家失望的。一节课,就确定性的知识性目标来说,只增长了六七分,是我绝对始料未及的。而且在增加的分数里,我们再对所获分数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了。基础知识并没有增加,甚至有三名同学有所倒退,六名同学保持原来的分数。分数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文章的主旨探讨。我们知道,教学中在这个环节,教师一般是最用力的,往往会讨论得最认真,也会进行最醒目的板书,学生一般会将之背诵下来。通过前后检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的进步是微乎其微的。根据我的经验,上完一节课,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考查,学生增加30分左右是比较正常的,而面对眼前这样一个数据,我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也承认,一节课里,学生获得的东西不可能全部得到检验,况且一些优秀的教师总会延展开去,给予学生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就常态而言,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一栋房子,那么每一节课都应该实实在在地为之添砖加瓦,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那种既不屑于基础学力的积累,又不给学生以人类文明精华的浸润的虚假道德教育、空洞的理想教育以及无趣的审美教育,是对学生的戕害。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想,如果在课堂上一改传统做法,由“教”向“学”转变,删繁就简地提出统领性的关键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讨论、书写,甚至冥想,不理解内容的教师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从显性知识考查的角度看,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比上面两位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差。
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这不得不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一个亟待实现的华丽转身这个案例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实效性的诸多思考。其实,即使我不举这个研讨案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问题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一直处于最敏感的前沿,它被解读的空间最大,被解读的可能性也最多。但我以为,教师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上完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二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能力是得益于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吗?三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充实一些?正如前文所言,可能许多教师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因此,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就是要让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请注意:这里是自我汲取,就是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要再表演和说谎,进行真实的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就是要积极建构一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幸福通道,而废除秉承已久的“废品生产流水线”。为此必须至少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摆正学生位置、简化教学过程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一、凸显目标引领,关注目标形成教学目标是一节课行进的重要导向,教学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教学设计之前,应当确立好目标。这里尤其值得探讨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清晰预见“教学的结果”或者说“学习的结果”。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反思意识,备课中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教”“要教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要达到的学习程度,设计“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一个“逆向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进模式;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工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升能力、提高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对一些字、词、句在阅读过程中利用网络或工具书进行解决,并将自己一时“搞不懂、吃不准、摸不透”的问题标志出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二、注重改进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年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双边活动。在分组时坚持“优势互补、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的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5-8人,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在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开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如笔者在教学《凡尔赛宫》一课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凡尔赛宫美丽景色的画面,让学生在希望和探究愿望中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激情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学生难以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拓展知识面。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内容时,我将文中涉及到的景色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效补充了教学所需信息;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一定的情景,多媒体营造老师所需要的情境。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笔者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生动事例加以补充,选择了武汉55岁的陈玉蓉,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割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后,体重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母亲割肝救子的感人事例,打动了所有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一、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快地领悟其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必须得当,注重经验交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不仅仅是为了教,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指引者。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二、课堂教学引申社会生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本的学习,把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剖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清晰透彻理解,教师这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分析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很通俗浅显地接受。如在欣赏《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产生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留下整体的印象,为更好地融入课本打下基础,也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大胆、踊跃地发言,感受到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活动,或者每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自由探讨的时间,让学生组成“生活追踪小团队”。通过生活中各种有利的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等等资源,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为下次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长期的收集积累的认识,积极的交流发言,学生不断提高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锻炼思考能力。
三、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侧重点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就有明显的特点。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和感彩。比如生活中的“错别字搜集”、“优美散文朗诵”、“默写诗词比赛”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平时的课堂因为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想法或者观点都被忽略。所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都是促进作用的,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原来是一门那么有趣实用的学科。
四、让学生利用生活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又很难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的学习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叫生活。教师们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多去观察用心感受,用双眼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学生自行组织购买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往事依依》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事情,对童年趣味的回忆,尤其是对文学作品深深的感情,说明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本篇课文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比如文中作者读《水浒传》这则故事,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小时候曾经接触过的故事,当时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好奇还是惊恐,都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
1.“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意思就是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唯一学校,而生活则是大众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促使大众教育的普及。封闭的校园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社会能优化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等教育所需的条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的这两大重要理念的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生活,避免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与脱节。拆除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
2.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学问无处不在,只有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把生活当作学生的学习教材,在生活中进行职教语文教学,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达到职教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广阔的天地。职教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语文与生活相互渗透,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增加语文学习的魅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职教语文的教育模式,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语文素材,感受到生活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身临其境的学习职教语文,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多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职教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语文知识,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职教语文,让他们在这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里自由的学习与生活。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也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说明,即对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指的是生活中一件事的三方面,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这既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它的根本含义是指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而知识则主要是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职教语文教学的魅力。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的享受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并从中认识语文的发展方向。学生在体验中的思考与创造,可以增加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亲身感受让语文知识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2.重视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作为改造中国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的一种出路。他认为,生活教育能打破旧的教育模式,还能给自己增加知识、力量和信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可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等多方面的主要标准,让生活成为教育与学校工作的中心。在生活中把书本做活,以人为本,让职教语文教育能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能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影视 高中语文 教学
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要优于教师的教案讲解。影视有着多元综合特点,是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是现今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引进影视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实际需要,结合课文观赏影片进行教学,这将会使教学过程获得极大地张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影视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妙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影视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完成相关的文本解析,然后观看电影,调动学生情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教学活动,足以展示了影视的优越性,明证了影视是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巧用影视可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当收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幕时,文本中感受不到的贾府的气派一下子鲜活地展现在眼前,画面上让人感受到了贾府这簪缨世家的气派: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宁、荣两府,皇帝御笔所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的陈设,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处处都表现出贾家不同凡响的尊贵地位。在这种直观的影视镜头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何会那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小心谨慎。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禁为这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泪。一组组影视镜头,使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学生深刻感悟了课文内涵,生动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美,获得了精神的陶冶。
二、运用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人的感官。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场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首先引入了《渔舟唱晚》的古筝名曲,再配上一幅幅与诗歌意境相契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古画为主,色彩偏于冷色,都与田园相关,力求与诗意契合,极力达到静、淡、雅。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诗文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净化。
三、运用影视提升名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水平。文学名著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选自名著名篇,可喜的是这些名著大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将这些影视引进课堂,在教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
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便体现了这一特点:观看《老人与海》之后,学生更多明白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如何衡量,从影片中看到了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在世俗的眼光里,桑迪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看来,桑迪亚哥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英雄。由此深悟到:人生的道路充满艰难、坎坷,不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具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便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