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刺绣培训总结

刺绣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刺绣培训总结

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全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乡夜校试点计划培训务工人员4900人次,力争每户农村家庭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期1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证人数达300人以上;务工引导性培训29期2900人次;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8期500人次;妇女培训8期500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培训内容。

围绕市场需求,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对试点乡镇年满16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

(二)培训方式。

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实施,县职教中心不能实施的特殊工种培训,可聘请其他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也可根据培训专业的要求由定向转移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培训。务工引导性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县农民工法律服务中心,县、乡人力资源办,乡镇司法所共同实施。农村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聘请相关农业经济师、县农业局农艺师、县林业局工程师等担任培训任务;农村妇女培训、刺绣培训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其它可由县妇联、县计生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培训任务。

(三)教材编写。

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按农民所需的技能要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引导性培训教材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办和县职教中心编写。其它培训教材由聘请的专业教师编写,并请相对应的专业教师授课和指导实践操作。教材编写后,送市、县人力资源办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定稿后进行讲授,力争做到培训人员人手一册培训教材。

(四)课程设置。

1.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设建筑类、缝纫专业、电焊工、电工、刺绣等专业培训。根据培训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培训课时,以农民学懂学会为准。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每期不得少于180个学时,其中理论常识占1/3,实践占2/3。经济能人、种养业技能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时,刺绣、缝纫等专业培训达到熟练操作为准。主要满足当地需求及输送到用工单位。培训对象为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学习,培训时间根据培训专业而定。以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培养具有所属岗位国家职业标准的初级工要求,经过系统学习,培训适应劳务市场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经鉴定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定单转移至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

2.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择业常识等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以增强就业和创业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城市务工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择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课时每期24个学时,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合格后发给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制作的合格证书。

3.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农特产品加工及流通能力,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农特产品流通及加工培训为主。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课时每期为56个课时。

4.农村妇女培训。以提高妇女就业和创业能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和和谐家庭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妇女进行种养业、刺绣、缝纫、尊老爱幼、家庭理财、计划生育、防艾等知识的培训。培训课时属技能培训的以学员达熟练操作为准,其它为24个课时。

(五)培训专业及时间安排(见附件)。

四、资金来源、使用及管理

(一)资金来源。××乡夜校试点培训共投入资金66万元,其中:整合中央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市政府补助资金10万元;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6万元。

(二)资金使用。夜校试点培训经费,属整合省级以上培训资金的部分要按照投资渠道不变、管理办法不变的原则使用。市级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实训设备购置。县财政配套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工作开展经费支出。

(二)资金管理。夜校试点培训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按计划分期分批拨付资金。教师授课费以一期为单位,需有学员签字、乡村两级证明、县人力资源办检查验收证明书,方可到县财政局报账支付。实训设备采购以乡为单位,专业为单元,实行统一询价采购,由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办、××乡人民政府分别抽1人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询价采购小组,统一采购,建立夜校培训物资采购表,夜校培训工作结束后,提请县审计局进行审计。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的领导,使夜校试点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县政府成立××县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

成员:*县妇联主席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供销社副主任

*县职教中心主任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务工人员培训夜校校长由*担任,副校长由*、*担任。

(二)部门职责。

××县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和××乡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主要培训单位,要加强与县直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好培训授课工作。县农村人力资源办负责夜校试点培训的项目、时间安排、组织教材编写和培训经费管理等工作。××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学员和学员档案管理。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由市、县人力资源办按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组织考核,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4年,苏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市政府专门出台《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助推民间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苏州市从事民间工艺生产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年产值近300亿人民币。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受全国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苏州民间工艺产业的产能过剩,市场下滑问题已日益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6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节目,报道了苏州市舟山村(中国核雕村)核雕市场不景气的现状。苏州日报等媒体也对苏州玉雕市场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分析。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对如何化解苏州民间工艺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专家普遍认为,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过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作品风格单一,缺少创新,导致市场下滑。因此,解决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匮乏问题,是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一、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子承父业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知识传播视野狭窄、技能传授形式单

一、工艺传承范围局限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已明确提出,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院校应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培养方式,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决定了培养过程与教育结果。为解决民间工艺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专门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制定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标准、多方评价考核体系及行业标准等。根据工艺美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设置公共基础、工艺基础、工艺技能、工艺创意和工艺拓展5个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考核方案,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材。同时,由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执笔,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队伍

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创新“请进来”的人才引进模式,不断将沈德龙、俞挺、周建明、杨林川等工艺大师请进学院。此外,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互聘共用教师机制,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完善校企双重教学管理体系,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团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类课程与系列教材。大部分实训类课程及重要的专业课都由具有10年以上丰富工作经验的工艺大师或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培养下,职业岗位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学生、学院和企业获得了共赢发展。

(四)依托产教联盟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新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发展,搭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徒校外实习平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依托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师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参与企业各类培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目前,学院已经与周边50多家民间工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苏州刺绣博物馆、舟山核雕村、相王玉器城等单位共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等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在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民间工艺专业的学生“走出去”提供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场地及就业岗位。

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提升学生质量,培养“非遗”创新人才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9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能力。通过三年的实践,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培养了320名“非遗”人才。学生先后被宋水官核雕艺术馆、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苏州相王玉器城等企业录用。学生专业水平获得民间工艺大师高度肯定,学生通过在校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三年后均可达到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水平。学院同时承担行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为舟山核雕村、镇湖刺绣文化街和相王玉雕城等培养了328名行业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再就业平台。

(二)提高双师团队专业水平,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了艺术设计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推动了教师教科研创新,提高了教师创新意识。

(三)创建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重要体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等合作成立“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将民间工艺大师请到学院参与核雕、玉雕、刺绣等专业课程教学,成立工艺大师工作室,实现“五合一”模式。结合“非遗”传统工艺,利用3D打印技术,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同跨界研发多种核雕、玉雕、刺绣等工艺产品。例如,周建明核雕工作室自2014年10月开始,联合苏州市文化旅游局开发寒山寺“和合二仙”工艺品、盘门景区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又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进行技术创新和茶席产品创意研发,创作出系列题材的工艺产品。学院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就业,毕业生中部分学生选择大师工作室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进行创业。

(四)获得社会认可,扩大社会服务影响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探索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到2016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单位”等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正式挂牌。姑苏晚报和高新区宣传部分别以《“现代学徒”传承创新民间工艺》和《培养“接地气”民间工艺人才(苏南民间工艺学院“三创”结合)》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创意工作室推出的《心有千千结》盘扣设计制作活动走进社区,被苏州电视台采访报道。2016年11月,《校企合作,探索苏南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推荐案例。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应秉承“保护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理念,努力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推动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艺传承,同时也需要理论总结,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在培养人才,也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将开展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形成工艺文化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民间工艺的蜕变新生,让民间工艺产物不仅能作为民族发展的历史记载存留于博物馆,还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8-25.

[2]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3]徐子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14(3).

[4]梁琳,高涵.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初探[J].职教论坛,2015(10).

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性智慧;现代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4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相对于全国的情况,云南的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民族种类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事象数量富积,可以整理应用的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非常丰富。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意味着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更有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传授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是按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确定的,要打破教育体制主流文化大一统的格局,让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笔者在对云南的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和各民族智慧成果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少数民族地方性智慧植入民族地方的现代学校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实验,希望找到使两者很好结合的途径。

二、云南各民族地方性智慧解析

云南历史上就是人类群体迁徙移动的走廊。在唐代以前,云南境内大约有16个民族的先民生息繁衍,他们就是今天的彝、白、哈尼、壮、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等民族。唐代以后约有9个民族先民从邻省或邻国迁入云南,他们是今天的藏、回、蒙古、普米、布依、苗、瑶、满等民族。生活于云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与生存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这个创造过程是各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对自然、社会及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经过持续不断的传递和延伸获得的。从各民族文化的结构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的多个层面。所以,各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的基本内核就是各民族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系统,各民族高度发达的知识成果是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

(一)生产劳动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农业生产,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作经验和知识。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生产方式的劳动工具,如刀、斧、青铜锄、竹木锄、铁锄、犁、耙、播种工具、运输的背具、挑具、马帮、车、舟、打谷棍、连枷、掼斗打谷船等,而且还总结出了非常独特的生产技术经验。例如,壮族把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做出了几个技术环节的区分:选种、撒秧、开秧门、驱害虫和中耕、收割。每一个环节又都以民俗性的神话传说和农谚形式将它固定下来。

(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成果。自然历法的知识方面,彝族有十月太阳历,傈僳族、佤族有物候自然历,傣族有傣历,藏族有藏历。

此外,在生活技能方面,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白族建筑和家具的木雕工艺,迪庆藏族的木器、银器工艺、土陶制品的制作等,这些制作都有十几道工序,各个工艺环节都有极高超的技巧,凝结着各民族的智慧。

在医学知识方面,民族的医疗技术分植物药疗法、动物药疗法、矿物药疗法等方法。这些医疗手段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云南民族医学宝库中有藏医、彝医、傣医、苗医、佤医几大医学体系。还有许多著名的医典,如彝族的《医算书》、《元阳彝医书》等,傣族著名的医经《腕纳巴微特》,藏医《月王药珍》、《医学大全》和《四部医典》,这些知识成果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三)精神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了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精神生活中的独特智慧。云南民族艺术种类数不胜数,主要有:歌、舞、乐器、绘画、雕刻、雕塑、服饰、刺绣、书法、戏剧、制陶、彩灯、竹草编织等。在民族村寨生活中,歌舞艺术遍布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许多民族的织布歌、纺麻歌、绣花歌都是关于穿戴制衣的歌舞;和饮食联系的有酒礼歌、醉酒歌、采茶歌。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舞有:伐木歌、栽秧时的吹唢呐,打锣鼓;盖房时藏族有跳盖房锅桩舞;景颇族盖房时要跳祈祷舞、平地基舞。这些多是将自己劳动生产中的动作和最熟悉的动物的动作模仿再现了出来,就产生了自己的音乐和舞蹈。

以上所述内容只是非常丰富的民族知识智慧成果的一小部分,这些知识成果至今还在各民族的现实村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只要我们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略加留意就会看到非常丰富的知识成果。

三、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的应用

整理、发掘云南各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和认识上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努力让它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深入的观察探讨,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如何有效利用地方性智慧主要有三条基本的实践途径:

第一,通过科技部门的加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弃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出符合科学原理、具有科学指导价值的内容,通过各民族地方村社组织中的农科员、农技员加以推广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云南农科院受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委托,于1996年由云南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站、农科院科技情报所和云南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了一个课题组,进行“在云南省创办一份土著知识杂志可行性研究”项目。其宗旨为:收集、调查云南省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有利用价值的土著知识,寻求可传播的途径,保护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农民创办自己的杂志的目标。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第二,与企业实体结合,借企业中的研究开发力量,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在企业中进一步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智慧知识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生产要让民族地方知识的原创者获益,不能是企业独占民族地方知识成果带来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先后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直接从民族地方性知识宝库中挖掘成果投资生产。问题是这种投资和生产应该与各民族主体结合,建立让各民族人群受益的机制,保护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原创者的权益,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第三,通过学校教育的努力,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是,与科技部门结合,通过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尽快编写出符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地方性知识教材,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将民族地方性知识推广普及给下一代。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最有效的途径。

分析以上三条途径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前两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最为困难的当属第三条途径。

让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进入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通过编写出实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各民族子弟,在身边冠以民族教育名称的现代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已经大量地进入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族艺术的成果、民族医药的成果、民族语言文字的成果、民族体育的成果都已直接进入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高层次的教学。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作为国家的统一的教育制度,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在强调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地方性知识并不包括在此类学校的教学设计中。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可以担起这项任务。民族职业中学的设立是中国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民族地区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就有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融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云南石林县的彝族乡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性研究。实验内容是将当地的民族地方性智慧的知识成果,植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学到两种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实验开办了彝族撒尼人的传统刺绣工艺课,专门招收了传统刺绣服装设计专业班,学生既学现代服装设计制作也学民族传统刺绣技术,学生毕业有了谋生的技能,实验取得了成功。

总结以往经验,要成功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普查工作,搞清楚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状况。与科学技术部门合作做出相应的研究、整理、提高的工作,确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学校;(2)选择合适的专家编写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教材,组织专家研讨审订教材,做好学校使用的准备。规范有积极性进行教学实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行为,防止各行其是,影响这一工作的健康发展;(3)做出总体规划,编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学校先做教学实验性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教育管理部门措施、政策配套的工作。

总之,我们的前提不是讨论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地区间机构的共同努力,此项探索性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x镇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直接关系到新县城的建设进度,关系到北川整个社会政治稳定大局,关系到北川的公共社会形象,随着新县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团县委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对青年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永昌镇失地青年农民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为青年农民送知识、送温暖、送工作、送岗位,关心失地农民、服务失地农民,抓住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就近就地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与创业培训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路,提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本领。

二、加大调查了解力度,切实掌握就业技能情况

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深、做细,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在永昌镇、安昌镇开展了就业创业情况大调查,共计发送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3000余份,针对青年农民的基本情况、目前状态、就业、创业意向、求职渠道、希掌握的就业技能等方面,走村窜户,深入调查,了解和掌握青年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立足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推广下去,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的政策扶持。

三、认清形势,开拓创新,开展市场大调查

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沿海城市的进出口加工企业受到重创,通过国家各项拉动内需政策,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仍然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形势,团县委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灾后重建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群团整合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县委、政府分忧解难。一是网络调查和宣传。认真学习了解国家各部委对市场刺激政策,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的各项目和产业。建立北川青年就业创业工作qq群,调动各大中企业的积极性,培养其为灾区做实事,帮助灾区群众重拾信心、重建美好家园的思想。二是市场调查,组织发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各自所处的城市做好市场调查,针对市场上最需要的技能进行调查,并由团县委进行汇总分析,寻找适合北川灾区群众能力和素质的岗位。

四、全面落实政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针对金融危机下,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并且结合北川灾后重建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农民技能培训,主要开设了羌绣工艺刺绣班,园林园艺裁培,电焊工,建筑施工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保安等工种,并介绍到省内、山东各大企业,签定用工合同就业上岗。经过开班培训,三月份,使200名失地农民工拥有一种或多种技能,大大增加了社会竞争能力,同时缓解了社会稳定压力,推进了加快建设新县城的步伐。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永昌镇失地青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继续积极认真的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任务,团县委在将在4月内完成培训500名青年农民工的指标,并介绍就业。

(二)加大青年创业项目的宣传和推动工作

刺绣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旅游;人才培养;本地化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旅游企业主要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因为旅游人才是所有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也是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务型人才。民族旅游实务人才,是指在民族旅游业运行过程中,各种方案及其运作过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要求他们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及景区知识,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及其内涵,反应灵活,技能操作规范、娴熟,能及时收集和反馈旅游者的感应,并能提供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案,是旅游收益的主体创造者。

(二)管理型人才。所谓旅游管理人才,是指对旅游企业各部门及其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提出指导性和统筹性方案的人才。他们最重要的特质是全局观,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有个性和文化内涵,还要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同时要有领导组织才能,应变力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特色和市场变化,及时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与方案,循序渐进。

(三)文化传承型人才。特色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是亮点。民族文化尽管形式各异,但都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示来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一定技艺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如黔东南世世代代心口相传的歌舞艺术、银饰、刺绣等人才。他们不仅给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二.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培养途径及模式。

考虑到民族地区旅游的特殊性,除了具备一般旅游人才的知识和素养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内涵,掌握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地域特点,甚至掌握民族文化的某些技艺。

(一)政府主导型培养。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化的培养,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的长期支持,需要政府营造一个民族旅游发展的宽松环境。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制定相关的民族旅游人才本地化政策,并将其纳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远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不规范和急功近利的开发理念导致民族文化的粗俗化和形象受损,利用政府出面,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培训民族旅游本地人才,有利于调动农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民族地区民众参与旅游的特色服务意识、特色礼仪、特色工艺制作等,以此来增强民族特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企业主导型培养。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运作部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应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运作过程中所需条件有清醒认识。旅游产业是人才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发展的服务产业,其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出的主要是服务。而实际上,地区群众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得相当突出,民族旅游景区形象意识不强,民族旅游业发展动力不够。如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业的发展和壮大,就是企业对蜡染人才培养的结果。其实培训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助力器。外地旅游人才因经济利益关系、地域关系和激励机制等原因,很难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另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有限性,使旅游人才需求的缺口更大。因此,民族地区企业自动自发的培养旅游人才供非常关键。

(三)学校主导型培养。学校是智力和文化财富的主要集散阵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化的学校主导型培养途径,主要是指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上层次的学校。一是高等院校对少数民族区域招收进来的旅游专业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从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方面,通过开设特殊课程组,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民族旅游复合型专门人才。二是采取“订单式”的民族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为具体的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如贵州省雷山县职业中专招收的民族刺绣班,培养苗绣人才,使苗绣人才不断壮大,苗绣工艺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四)民间主导型培养。民间主导型旅游人才本地化培养,是通过少数民族的民间组织、民间协会或个人,民族地区旅游业之所以、效益不理想,民族特色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人才危机,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以黔东南为例,有些老一辈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一种自主、自发的培养途径,培养的内容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技艺、工艺、歌舞、银饰及某些特殊人才,如傩文化的师公。他们是民族旅游活动中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主体展示者,也是民族旅游吸引旅游者的本源所在。

三. 总结

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问题的实质在于现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地方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旅游人才的“用不上”和“留不住”。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以本土型技能和就业为导探索本土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才是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天然.旅游与人才培养[M].河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3)

[2]邓昊.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道[M].长江教育出版社,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