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李颖.发展壮大农村金融的探讨[J].经济,2008,(3-4).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题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文献综述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研究述评

国外对农业保险从农业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自上世纪30代就已经开始。Wright和Hewitt(1994)发现,历史上尝试使用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农业一切险和多重险的保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间接经营。1970年以后,运用经济理论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私人多重险和一切险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时,理论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由于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性质,其覆盖面和灾害深度较为严重,因此,保险很难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其次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由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KnightandCoble1997)。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表现在农业保险的参与率问题上,国外有很多的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争论。Calvin与Quiggin(1999)发现,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原因中,风险规避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一些模拟研究结果显示MPCI收益会随着农场位置、作物和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对于所有没有保险的农场或者对于那些风险厌恶的农场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较小而放弃农业保险。计量经济学分析表明,那些对于保险能够带来的期望收益比较高的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说明MPCI存在着逆向选择。其他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大,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增加、农场在各种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其从MPCI中得到的益处越少,而越倾向于不购买MPCI。随着保险费率的增高,那些农场自然风险或者收入风险变化显著的单位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1989年美国农业部作了一项全国调查,对没有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民,分析了他们之所以不参加保险的原因,并进行排序(WrightandHewitt,1994),调查发现,前五位原因分别是保障太低、保费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农场是分散化经营的、拥有其他农作物保险,前五位原因占到总量百分比的84.9%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见,国外对于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问题主要是从逆向选择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也有Serra和Goodwin等(2003)在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对于美国农民,随着其初始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以后的增加,其风险规避减弱,因而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降低。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以及财富存量等方面与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美国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合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经济学家在解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较低问题上也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述评

我国对农村保险的理论研究起始于1935年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以王世颖(1935)、黄公安(1936)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对当时国外农业保险的运作制度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意义及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了农业保险研究的先河。然而,农业保险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展缓慢,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之后,以郭晓航(1982,1983,1984a,1984b等)、庹国柱(2002等)、李军(1996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农业风险以及理赔的复杂性(龙文霞、姜俊臣等2003等)、农业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险费率高昂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丁少群、庹国柱1994、刘宽1999等)、庹国柱、王国军(2002)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角度分析,指出大多数农业保险产品尤其是多风险或一切险,不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陈潞(2004)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指出,农业保险是混合产品中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另外,李军(1996)、陈潞(2004)在分析农业保险特殊属性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的正外部性两方面阐述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三方面的制度供给提出自己的看法;吴晓慧、张巍、刘虹(2006)从“三农”保险市场全局出发,分析了“三农”保险发展的现状和危机,以及由此要导致的政策性保险(郭晓航1986、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皮立波、李军2003、杨世法、王荫祥、刘国祯1990、史建民、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

归纳起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不旺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保险费率过高,农民难以承受;由于农业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高成灾率,农业保险费率一般都比较高(比如山西、陕西);(2)险种设置不能满足农户要求,高端保险产品供过于求,相当多投资型保险在农村保险市场上缺少购买力,而中、低端保险产品的供给又十分短缺(景纬,2006);(3)认为农户的侥幸心理严重,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4)农业保险消费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对于社会最优化的需求不足;(5)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中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况下,由于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很小,农民没有动力进行保险。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类似。同时,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也分析了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民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因素,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同时,农民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种植及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从而他们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将会降低!。

然而对于中国农业保险福利增进问题和农业保险失灵现状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尤其是从农村保险产品的高、中、低端三个层次对农险的类型进行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将在对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做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治理我国农险市场的“双轨式”发展模式。

3.研究方法和预期目标

前期主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以及有关机构的相关资料。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利用保险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法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力争做到多而全、专而广。并结合我国农村保险机构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整体方向,使理论最终服务于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制度、社会、公司、个人四大层面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恰当地运用于研究之中。

预期可以得出,我国农村保险需求的症结在于农村保险的需求不足、供给更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萎缩。从农村保险需求与供给规律找到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激励方法与手段,为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农村保险,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保险制度则是管控农村风险的有力、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符合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构建现代农村保险制度必须基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行为主体进行考察,三者缺一不可。而农村保险必须努力构建其激励机制,保险公司、政府供给、农户需求。与农险约束机制共同构成供需双方共有的动力机制,切实为我国农村保险的发展和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题追求理论创新,体现研究成果的“实、深、新”三个特点。在农村保险研究领域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并为农村保险的实际运行建策建言,寻求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之道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二、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近九亿在农村,只有让农村保险发展起来,中国保险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并把探索和发展农村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保险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保险业要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保险业要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开展服务,为生产生活提供保险保障,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保险理论研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保险经营风险防范的特殊性,农村保险的发展面临着众多困难特别是农村保险的发展更是日趋低糜,使其成为保险业发展中的“钉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面貌虽然有所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困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农村人口的养老、失业、教育等方面的经济补偿问题也突现出来,因此,发展农业保险特别是农村保险,建立起稳固的后备保障基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险扶持农村、安定农民和稳定农村的长效机制。

纵上综述,国内外农村保险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的理论分析,尚未有学者专门对农村保险的福利增进和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更谈不上深入。而农村保险的发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设计异常欠缺,最终导致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我国农村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此为基础,对农村保险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农村保险供求规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约农村保险供给的因素分析,并对农村保险市场的治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三、初步拟定的论文提纲

农村保险与农村保险市场治理刍议

一、农村保险与农业保险

二、发展农业保险对农村生活福利化的影响

(一)农业保险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农业保险有利于农村综合支持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农业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失灵分析

(一)农村保险产品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农村保险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

1.农村保险市场对中、低端保险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

2.高端保险产品供过于求,中、低端保险产品的供给十分短缺

(二)农村保险“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农村保险的市场失灵

(三)农村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与逆选择

四、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治理模式选择

(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上中、低端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坚持市场原则,调整我国对农民救济政策,提高农村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活动经费欠缺,设备设施落后资金缺乏是各业余文艺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多数业余文艺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队员自筹资金和村、组给予一部分以及一些热心人事的赞助来维持,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尤其对于那些村级经济本身就很薄弱的村子,根本没有能力发展文化事业。县级政府文化部门只能帮助暂时性的资金调节,资金数额也很有限。政府目前并没有出台对业余文艺队资金扶持的相关财政政策,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缺少充足的活动经费,导致没有充足的节目排练场地,没有能力购置新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也不够条件安排日常的排练活动。物质条件上的匮乏、硬件设施上的落后,对节目整体的演出效果必然造成很大的影响。总之,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文艺队的发展。

(二)缺乏专业指导,队伍素质不高农村业余文艺队队伍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了业余文艺队的发展脚步。目前大多数乡镇都是由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负责业余文艺队的统一管理,然而文广中心缺少艺术专业科班出身的文艺工作人员,也没有专职的艺术指导老师,没有能力对业余文艺队进行日常的艺术指导和专业培训。业余文艺队主要由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队员组成,中老年人居多,并且以女性为主,文艺队整体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区域的局限性导致了文艺队队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人都只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他们没有经受过正规的艺术培训,艺术水平较低,文化素养较低,加上队伍负责人自身组织艺术活动能力不强,没有培养新人的意识,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这也是很多业余文艺队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的原因。

(三)编创水平偏低,节目内容陈旧业余文艺队严重缺少专业的、具有节目编创能力的文艺人才,因此无论是节目内容的创作上还是节目形式的编排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作品缺乏深度,严重影响了文艺队今后的发展。现在多数业余文艺队节目的编排创作都是由各文艺队自行组织的。节目的主创人员也都是普通的群众,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单纯依靠对艺术的热爱和喜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导致很多节目都是依靠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并加以适当改编而成,有些生搬硬套。同时节目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新意,没有可观赏性和思想性,难以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了业余文艺队未来的发展。

二、推动业余文艺队发展的策略

针对业余文艺队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几个策略来推动业余文艺队的发展建设。

(一)加强管理服务,全面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业余文艺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提高对文艺队发展的重视,提高服务质量,为促进业余文艺队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乡镇级别一般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负责业余文艺队的统筹管理,文广中心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工作,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做好宣传工作,主抓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深入基层,了解各个文艺队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协调村级土地,争取国家扶持的项目资金。另外,管理部门对文艺队的日常活动信息进行动态的更新,实行考评制度,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子,政府增加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扶持资金,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中来,帮助那些没有能力成立自己业余文艺队的村子也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惠及,同时也丰富了当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设施加大资金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乡镇财政增加对当地业余文艺队活动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业余文艺队在群众活动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宣传作用,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对文艺队进行资金支持。同时积极鼓励文艺队队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积极自筹资金。在资金充足的保证下,及时更新活动所需的各种设备设施,并根据节目的需要定制服装等,尽一切可能地为演出质量和演出效果做好保障工作,同时硬件设施的提高完善也增强了队员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增加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把对业余文艺队的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聘请文化馆的艺术老师、退休的音乐教师或者其它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作为文艺队的艺术顾问,对业余文艺队进行定期的辅导和培训,主抓基础和薄弱环节,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准。充分发掘人才,培养文艺业务骨干,鼓励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投身到业余文艺队的建设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并对节目的编创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面对业余文艺队队员年龄整体偏大的现状,要多鼓励年轻人甚至儿童也加入到业余文艺队伍中来,丰富文艺队的年龄层次和节目的多样性,增加文艺队的活力,满足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

(四)传承地方文化,创新节目内容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业余文艺队发展的基础,农村是我国地方文化的发源地,而这些地方文化是符合农民审美层次的,是最容易被接受和认可的,所以要充分发掘地方艺术特色,使每个业余文艺队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推出精品节目,打造品牌队伍。针对节目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创新,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首先要深入挖掘具有艺术创作才能的民间人才,鼓励群众创作。因为他们处于社会的基层,是最贴近生活的,所创作出的作品能够贴近民生,表达群众的情感,得到群众的共鸣。其次,要坚持“走出去”原则,为文艺队编创人员提供出去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开阔眼界,同时加强各地区文艺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另外,还要多提供展演的平台,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满足文艺队队员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新安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1.农村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改革以来,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民合同内的“零负担”。

2.农民得到了更加切实的实惠。近两年来,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成品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06年以来,全县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112.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55万元,优质改良玉米良种给予补贴360万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促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安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积极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18万元资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共计22.7万人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贫失学问题。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06年以来,新安财政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村村通自来水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5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资金2800万元,投入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气池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619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安县以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一系列救助体系,在全县农村架起了社会救助的“网络链条”。目前,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19.9万(人次)农民获得就医补助,补助资金2724.7万元。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难点

总结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矛盾和五个难点:

两大矛盾:一是资金供给量小与需求强烈的矛盾。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增长快,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加上乡村经济实力不足,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增长有限。而与此同时,在“村村通”、农业产业基地建造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与支农资金回收困难的矛盾。转贴于()

农业投资无论是农业产业基地建造、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产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使农业投资风险较高,农业投资回收较为困难,造成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和加工企业,造成支农资金投入大与效益不保证的矛盾。

五个难点: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化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二是村级债务沉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旧的债务不去,新的债务又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和扩大生产性投放。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较大。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争取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资金、政策。发挥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职能优势,准确把握上级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争取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建立“各级政府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一)认知发展诉求社会发展和农村留守妇女固有的认知模式适应不良给留守妇女提出了认知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实现,很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出现,不断冲击着农村旧有文化体系,农民的固有认知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长期留守在农村,而其丈夫或小孩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等,接受了城市文化的洗礼,面对城市文化中不一样的新观念、新思潮、新作风、新方式等,农村留守妇女会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感到一些莫名的脱离等,内在会存在强烈的改变愿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的总称,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农村留守妇女碰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孩子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网络时代获取信息速度快,途径多,信息量大等,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不断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农村留守妇女要想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科学引导和教育,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所有的条件都在推动她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发展诉求,她们需要与时代接轨,需要了解新思想,新观念,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等等。

(二)情感表达诉求由于男性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妇女要独自照顾老人孩子,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琐碎繁杂的家务劳动,还要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这些都不可避免的给留守妇女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多数留守妇女思想较保守,缺乏一定的文化,活动范围小,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将内心的烦恼和困扰及时排解和宣泄,导致消极情绪压抑滞留。当人们在生活中感情无法得到有效表达或沟通的时候,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发泄和诉说的渴望,表现为情感诉求。显然,农村留守妇女的情感表达诉求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当前农村生活形势和农村留守妇女本身的社会地位,让她们内心的痛楚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农村留守妇女情感表达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尊重感和成就感诉求。尽管农村留守妇女从事了诸多辛苦的工作,但是她们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却远不及所付出的,很多时候她们不但不能获得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反而被看成是理所应当,甚至有时候还被家人埋怨,如教子无方,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等。加之,长期以来妇女对自身认识不足,对自己能力和成就获得的自我怀疑,也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尊重和自我悦纳欠缺。二是安全感诉求。一方面是婚姻稳定性和安全感诉求。由于农村留守妇女丈夫在外,长期生活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活等各方面差异,加之距离遥远,夫妻情感交流欠缺,容易使夫妻感情淡化。尤其是现代社会诱惑多,一定程度上也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披上了阴影。农村留守妇女很大的担忧之一就是自身婚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农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丈夫不在家,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当遇到危险或紧急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的应急能力比较弱。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针对留守妇女作案,她们必须要面对来自财产、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三是幸福感诉求。这是农村留守妇女最强烈和最重要的情感诉求。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等是影响到个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来说,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压力三座大山,对其身心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婚姻有可能受到外来的冲击,如果邻里关系不好的话,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不言而喻。尽管丈夫外出打工,在物质生活上家庭得到改善,可很难保证家庭精神生活的富足,也就无法保证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

(三)人格发展诉求人格发展历程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3]。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快,但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农村相对观念传统,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人们安于现状等,城市与农村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大相径庭。留守妇女与丈夫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留守妇女的内部心理结构势必会受到冲击,如果她们已有的人格结构无法适应外部世界的要求,冲突就容易产生。也就意味着如果她们不主动协调自身心理结构去适应社会和周围人群的改变,那么问题就会产生。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妇女在长期的压力之下,敏感,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厌倦,自卑,行动缺乏理性,人格趋于消极,情绪郁闷,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等。因此,外在社会环境和亲人的变化与内在人格结构的冲突为农村留守妇女人格发展提出了要求。她们需要构建更积极、更健康的人格,如构建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丰富的知识的体系,以更自信、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能自觉调整自身观念和行为,主动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个体心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系统的整体工程,她们发展诉求的满足主要依靠社会教育和自身愿望的苏醒。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诉求满足的策略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需要从社会到个人,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的促成体系,为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完善营造更加富有支持力度的制度环境与性别文化。

(一)机能部门要开展相关活动,设立相关机构,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教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教活动,给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基本的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同时,通过开展艺术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业余生活,或者让留守妇女参与文化活动,陶冶性情,提高修养,满足审美等方面心理需要。而且,开展科教文化活动,还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接触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推动她们与时代接轨,缩短与丈夫的知识、文化等距离,从而促进她们的认知发展,提高她们的成就感、价值观,形成自信心,也有助于她们维持婚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她们的生活满意度。当然,还可以给留守妇女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处所。其次,村委会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妇女互助机构或心理健康机构。农村留守妇女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设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机构,其实是在创设留守妇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互助机构提倡农村留守妇女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作为类属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有相似的困扰,有共同的话题,有助于她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形成团体支持,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归属感和安全感。有条件的的地方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机构,可由妇联或心理援助机构定期开展活动,或由有一定文化知识、乐于助人、积极开朗的人管理和组织,为农村留守妇女宣传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