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目标
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公式确定光从介质射入真空(空气)时的临界角。
2.能力目标
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能运用全反射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光的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中的应用。
3.德育目标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了解我国光纤技术的进展,以及光导纤维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全反射现象和临界角的意义。
2.教学难点
能利用全反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
1.由实验引入新课课题
演示I: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出现了,放入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呈现了银白色。好奇的学生误以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的黑色物,我就用夹子把铁球从水中取出,让学生看到铁球还是黑色,我再次将铁球放入水中,出现的现象和前面一样,铁球仍然是银白色,学生又好奇,又疑惑不解,这时我说: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通过我们今天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引入的效果很好。
接着,我介绍了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有意注意。
复习提问:折射率的概念。
由提问介绍光疏和光密介质,并强调两点注意的问题。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相比较,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2)介质的疏密与介质的密度的区别:
不能认为光密介质的密度一定大于光疏介质的密度。
例如:酒精的折射率是1.36,水的折射率是1.33。
酒精对水来说是光密介质,但酒精的密度比水小。
2.引导学生分析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分析得出全反射现象,并通过实验给出全反射概念。
师生一起分析:当一束光从光密介质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会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接近90º,当入射角再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演示II:将半圆柱透镜的半圆一侧靠近激光光源一侧,使直平面垂直光源与圆柱透镜中心的连线,打开激光器的开关,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圆柱透镜的直平面入射,让学生观察光从半圆柱透镜射出时的光线的偏折情况。此时入射角为0º,折射角亦为0º,即沿直线透出,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此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线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就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º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叫做全反射现象。
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越来越强,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折射角增大到90º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3.给出临界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推出光由介质n进入真空时的临界角公式。
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
4.由学生总结出全反射的条件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5.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及全反射的应用
(1)对课前小实验的解释。
(2)光导纤维
1870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股水流从玻璃器的侧壁细口自由流出,以一束细光束沿水平方向从开口处的正对面射入中。丁达尔发现,细水流不是穿出这股水流射向空气,而是顺从地沿着水弯弯曲曲地传播。
演示实验说明:
1)定义:是利用全反射规律而使光沿着弯曲途径传播的光学元件。
2)原理:全反射的原理。
3)原料: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的特制玻璃丝。
4)结构: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
5)解释: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大光传播时在内芯和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6.资 料
(1)世界上第一条光缆是1997年由美国MCI公司实现的,1998年中国就做出来了。
(2)中国的光纤之父是赵梓森院士。
(3)中国的光通信是与世界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领域。
(4)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
7.例 题
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顶角约97.6°的倒立圆锥里,为什么?
8.课堂练习
(1)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B、光线一定要发生偏折。
C、光线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光的速度要减少。
D、光线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 质,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2)关于全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发生全反射时仍有折射光线,只是折射光线非常弱。
B、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会发生全反射。
C、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能不发生全反射。
D、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3)光线从折射率为 的介质中射向空气,如果入射角60°,下列各图光路中可能的是(C)。
(4)某种介质对空气的临界角是45°,则光线从空气进入该介质时,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速度之比为(A)。
A、 ∶1B、1∶ C、1∶1D、2∶1
9.课堂小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两个条件都满足就组成了发生全反射的充要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在解释时要注意满足注意临界角的概念的条件。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64页-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直观感知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小棒、尺、纸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2.生按要求搭图形。
3.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角
1.认识实物角
(1)从情境图中寻找角。
①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②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从身边寻找角。
师:你能从教室里找到角吗?
2.认识图形角
(1)出示第2幅图。
①让学生说一下这些图形有角吗?
②把角画下来。
(2)把三角板中一个角画在黑板上。
3.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1)摸角谈感受。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任意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4.试一试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做—个角
能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二)感知角的大小
1.师示范将角变大变小
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变化。
2.学生操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
3.出示钟面图(通过观察能直观比较大小的)
师: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4.再次比较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的)
师:这两个角谁大谁小,你有办法比较吗?
三、巩固练习,检查应用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
4.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我来研究
一、知识与能力
1.解读生字,积累新词。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3.明确文章的主旨,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强烈的对比效果,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确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关注生态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阐明的观点。
2.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借助强烈的对比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讲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使用】
收音机、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鸟鸣音乐)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如果在这样的音乐声中开始我们一天的学习,感觉如何?
(舒适、惬意……)
我们今天居住的城市里,还能听到这种天籁之音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从中国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的随笔《都市精灵》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形象
1.自学生字,解读新词。
2.“精灵”在神话传说中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请说说文中的“精灵”指的是什么?作者写了哪些“精灵”?
明确:城市中的小动物。喜鹊、松鼠、红嘴鸥、鸽子……
3.画出文中有关“精灵”的描写,试着体会其形象给你带来的感受,并体会作者蕴含在这些描写中的情感。
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生机。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探讨主旨
1.文章的第10段写道,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都市动物。文中的哪些大都市拥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作者对拥有都市动物的城市持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
明确: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鸽子、旧金山的海鸟和海兽。羡慕、佩服。
2.北京有哪些小动物?有没有标志性的动物?为此作者持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为什么会觉得“非常可惜”?
明确:麻雀、老鸹、燕子……没有。觉得非常可惜。老鸹曾经是北京的一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不懂得保护动物,爱惜环境,老鸹、麻雀、燕子等动物越来越少,已经成不了景致。
3.作者对北京所持的态度与作者对昆明、上海、旧金山所持的态度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作者对不同城市所持的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对比。渴望人与鸟、鱼、兽能和睦相处。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课文中的原句)希望人与动物能够和谐共处。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能表现动物可爱,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预设:
(1)第1段中连续使用“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三个句式一样的短语表现鸟儿的欢乐和活跃,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第9段中“漫步,白白胖胖,小胖手”描绘了孩子和鸽子的憨厚活泼,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画卷。
说明这些城市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高,生活环境质量优。
2.组织学生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体现人与动物不能和谐相处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预设:
(1)第4段中“忙碌的大城市”暗示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鸟儿失去自己的家园。
(2)第4段中“居高临下”原意是处于有利位置。在文中表明鸟在城市里已没有自己的安身之所。
说明这些城市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低,生活环境质量差。
五、延伸拓展,主题升华
“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六、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看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兽、鱼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学习本课后,希望我们所有同学身体力行,做一个真正的“与狼共舞”者。仅有人类的社会不可能称为和谐的社会,只有人类与山川万物真正实现了和平共处才是真正的和谐。
【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
和谐共处
喜鹊 活泼 可爱 红嘴鸥
松鼠 鸽子
麻雀 海兽
燕子 海鸟
1.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简要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并知道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通过活动,使幼儿的兴趣、情感、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准备:
1.头饰(青蛙、小蝌蚪、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大白鹅妈妈)。
2.挂图。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春天来了,暖和的风轻轻地吹,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小蝌蚪在暖暖的水里慢慢长大了,它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蝌蚪吗?(喜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二、看图编故事。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按顺序编故事。
2.幼儿观察后,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它们都说了些什么?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同组相互说)
3.请几个幼儿把自己编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师:你们真聪明,会观察,会动脑筋,说得也不错。连屏幕上的阿姨都被你们感动了,她也想来说一说,你们想听吗?(想)
三、播放课件讲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引导理解: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
2.小蝌蚪看到鸭妈妈,是怎么询问的?
3.鸭妈妈是怎么描述青蛙妈妈样子的?
4.小蝌蚪们为什么将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
5.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你能说说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他们和妈妈长得像吗?为什么?
6.小蝌蚪慢慢长大,变成了小青蛙,他们的尾巴哪里去了呢?(课件出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四、幼儿简单讲述故事。
1.注意启发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来表现妈妈们的不同形象。(如乌龟妈妈比较憨厚;大白鹅速度较快,嗓门大,表现出热情)
2.请几位小朋友简要讲述故事。
师:你们说得真好,想不想到台上来表演表演呢?(想)
五、游戏表演:
《小蝌蚪找妈妈》
将幼儿分成6人一组,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分别扮演小蝌蚪、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大白鹅妈妈和青蛙妈妈。依次上台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六、小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