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贷调查报告

校园贷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贷调查报告

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涌现出来很多网络贷款平台。金融业向学生群体扩张,在学生中掀起了网络贷款的热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很高涨,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把大学生当成了抢食目标。大学生利用所贷款项,提前消费商品,进行创业,随后是一个还贷的煎熬和信用问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网贷的调查报告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贷;调查报告;策略

1网贷的由来

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网贷[1]平台)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到现在为止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

2高校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2.1错误的消费观:享乐、攀比、跟风。女生追求时尚,喜欢精致高档的衣服与化妆品,男生喜欢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然而,他们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父母,校园网贷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可行的途径。

2.2网络借贷平台门槛低、易贷。为了抢占市场,扩大业务,贷款程序过于简单,其中一些平台甚至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与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业务,也不筛选学生是否有偿还能力,从而纵容了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一些不良平台打出“零利息”、“低利率”、“3分钟到账”等广告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

2.3校贷风险难以预见。网络平台贷款容易,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太多,包括“个人与家庭信息的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庭住址、学号、银行卡号……事实上,这些真实的信息随时存在泄露的可能,给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带来带来隐患;、“合同陷阱”以及平台贷款过程中所产生各种手续费、利率、滞留金等,往往导致他们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越陷越深,他们不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提起法律诉讼,而是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催款,给大学生人身与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最终,在债主的威逼胁迫下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后果。

2.4导致大学生信用缺失,影响其学业与未来的发展。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4]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才会轻易的向网络平台“伸手”;没有按合同的规定的期限还款,产生大额度滞留金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结果;严重的在全国个人征信咨询系统中被记录逾期贷款,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与未来的发展等。

3大学生网贷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

从调查数据(表1)上看出,大学生选择校园网贷,很多都是用于个人消费,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跟风消费或攀比消费。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入手一部iPad而选择网贷的,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用,自己没有很丢面子,用iPad看网络视频、上网购物等,非常便利。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有许多学生使用过一些大型网络购物平台推出的分期类网贷产品。“此类网贷产品相对来说比较靠谱。”“但还有一些网贷产品则有高利贷的影子,门槛低、费率高,而不法分子又用种种手段掩盖了真实费率,导致学生中招。”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1212元,超三成学生生活费不够花,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其中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的学生经常不够用。被调查学生选出消费比重最大的三项支出。男生每月主要消费在社交和娱乐(51%)、饮料、食品(11%)和形象消费(38%)方面;女生每月食品(24%)、化妆品消费(62%)和社交与娱乐(14%)方面消费。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3%的大学生选择放弃消费,而其他人会选择“向父母求助”(40%)、“先消费后付款”(20%)、“向朋友借钱”(15%)等形式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不少学生被校园贷“套牢”。39%的被调查学生反映身边有人使用过校园贷类借款。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大学生经济来源为父母供给。父母在子女进入大学前就应该开始指导孩子树立预算观,帮他们明确信用卡、债务、网贷、罚息等概念,培养健康、积极、理性的财富观念,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学校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金融与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从源头上遏制借贷高消费及“高利贷”现象的发生。

4针对网贷的防范与对策

4.1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新生入学之初,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引导,理性消费,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与消费习惯,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与消费清单,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4.2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习惯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律思维的习惯,比较强调自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法律,听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报告,针对热点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陷阱,防范大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等事件造成恶果,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4.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经常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跟踪观察;特别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陷入网贷陷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协调,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4.4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参加社团与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理性消费。

4.5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现实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要以诚信为本,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之,我们引导他们理性消费,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还需政府、高校、家庭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制止乱象。

参考文献:

[1]禹海慧.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弊端及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2):121-122.

[2]张跣.大学生网贷多维反思笔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86.

[3]桂媛媛,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79.

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绿色课堂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人类在饱尝生态环境恶化遭到肆虐后,开始直面现实,注意保护生存的环境,同时注意到要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与实践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都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见,在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生物学科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优势,同时也肩负着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二、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又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2)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控制污物排放可以防治大自然,改善空气的质量,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探究实验“废旧电池的浸出液对绿色植物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废旧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玉米种子)生长的危害和污染环境的能力极强,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和生长,使其不能正常健康地生长。小中见大,废旧电池浸出液如果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后再进入各种动物的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难以排除,会对生物造成很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随意丢弃废电池,这一切都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我们地球环境却意义重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效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让学生关注有关“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的新闻报道,及时了解核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核泄漏会导致核辐射,核辐射对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都会有毁灭性的伤害,核辐射越大,生命死亡的速度越快,目前造成了全球的恐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地对资料进行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巩固

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

卫士。

(3)组织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极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寒暑假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白色污染情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通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①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②观察当地的池塘、河流等水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校园白色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在参加市举办的学生小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三、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要改变自己环保知识贫乏的状况,有较丰富的环保知识。如果教师有很强的环境意识,有很强的自身参与感,那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生动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活化生物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077 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60–03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部、财政部已经于2007年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出了正式的认定,确定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即“家庭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因而,针对这一称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局限于学生身份。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规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学生”指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仅指在全日制高校就读的学生,而其他的如继续教育学生等都不在范围内。二是提法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贫困生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贫困”涵盖较广,既可以指代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也可以包含心理上、才能上的贫困等,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前提明确,只是说明家庭在经济方面存在困难,指向性明确。

2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与教育现状

2.1国家方面

国家是资助学生的主力军,承担了助学金的大部分。但即使如此,国家对高校拨款仍然是有限的,且大部分资金用于高校各种硬件设备投入,这使得国家助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1)国家资助体系存在漏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里的特殊的一个群体,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所以对于这类学生身份的确定需要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但是我国的国家资助体系和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运作过程中也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弥补,这使不少学生“滥竽充数”,给国家和真正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2)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资助的力度低。针对助学方面,国家应该发挥其主导力量,倡导更多的社会人和团体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主力军,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现实生活中,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资助的力度较低,这使得社会参与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2.2社会方面

(1)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对助学贷款严格控制。因为贷款对象群体的特殊性,银行等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投入成本高的风险;管理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贷款的贷款积极性。(2)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程度是不稳定的,不利于高校资助体系的运行。

2.3学校方面

(1)制度设计存在偏差。据高校学生获得奖学金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数据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仅有21.3%,真正能够让奖学金维持生生活的仅占4.1%这说明奖学金离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远,这就让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不明显[2]。(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明确。由于国家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的具体标准不明确,导致学校在具体运作时可以参照的标准幅度较大,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都是凭借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确定的,这显然在认定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再加上具体操作透明度低,这就会造成一部分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名额被其他家庭情况相对好的学生占用,进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2.4学生方面

整体而言,虽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里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但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主流还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变得敏感自卑,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同时也提醒了高校要加快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以便可以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我国高校贫困学生保护策略

3.1国家方面

(1)完善贷学金制度。第一,扩大贷学金的筹资渠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国家要实现“中国梦”也要依靠大学生的力量。因此,国家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助学大学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另外,国家也可以采用鼓励措施,如给那些出资单位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学校也可以让高校学生和出资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以学生向其贷款的方式进行求学,毕业后按工资比例进行还贷。当然,国家在采用生源地贷款的时候可以简化手续,方便学生采用此种渠道进行贷款。第二,提高贷款额度。目前,我国现行的贷款额度最高是6000元/年,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等消费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还按照此种标准,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的,尤其是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三,放宽还贷年限和贷款对象。我国还款年限规定的是在毕业后四年内还完贷款,按照目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初入职场的学生收入水平而言,每年还贷6000元,是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的还款期限限定在20年内。[3]所以,政府可以参考日本的还贷年限进行适当放宽。其次,政府可以放宽贷款对象的范围,除了全日制学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生群体,如民办学校学生、专修学校学生等。(2)加大国家奖学金范围。从我国现有的财政水平而言,国家完全可以资助承担更多的贫困学生。但是目前国家对于教育整体投资的比例就不足25%,在奖学金方面就更是有限,这对于现存的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国家在财政支持力度上应该更大一些,帮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

3.2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甚至是个人开始进行教育投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面的投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道义。所以,从这两方面而言,争取社会各界进行教育投资是有可能的,更好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也是可能的。因而,高校可以加强舆论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各种助学基金,甚至是直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架起桥梁。通过合作桥梁的建立,学校不仅可以扩大知名度,还可以拓宽办学融资渠道,加快与企业合作进程。企业、社会团体则与学校建立“供求”关系,他们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这些单位服务,实现双赢。

3.3学校方面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信息库。高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的信息库是必要的。这个信息库不是简单对家庭困难学生经济的调查情况,而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资料,甚至包括毕业后学生的调查跟踪。这个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而且可以约束大学生进行还贷,增加个人的信誉度。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还款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银行和社会企业实体和机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和意愿。(2)改革奖学金制度。奖学金的设置其实是独立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之外的,但是它的获取标准显然是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一般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环境有限,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有不小差距。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比较低。因此,各高校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筹措资金,专门设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学习成绩比较好且勤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灵活运用政策,扩大奖学金的项目和受奖面,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比例,减轻他们经济压力。(3)建设和谐校园,形成平等互助氛围。学校使学生进行求学的地方,学习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而校园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阵地,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包含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等精神文化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4学生方面

(1)加强综合培训,提高社会竞争力。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经济基础有限,难以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而缺乏锻炼和实习机会,使得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竞争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和社会机构联合起来,积极探索和提供经济困难学生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培养能力和社会竞争力。(2)拓展实践活动,锻炼个人能力。高校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3)重视素质教育,施行弹性学分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年和学分相结合的学制,既有学习年限限制,又有学生应修的学分限制。但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年学分学制开始向学分制进行转变,并且已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学分制学制是允许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分,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其它时间进行休学勤工俭学。虽然这种学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们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经济压力,因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助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相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会越来越低,但其不会消失,所以针对他们在资助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本文提出了拓宽贷款对象,提高贷款金额,增加还贷年限等措施完善贷款资助体系;倡导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学校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库,改革奖学金制度,以保证助学金能够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教育要加强学校和老师的作用,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教育,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赤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梁士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校园贷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HTH]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HT]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广泛借助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也要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强调师生互动,化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的禀赋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把握关键,强化学生历史学习情结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调查统计表明,学生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做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

1.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愿”学。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