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视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基于金融创新的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金融创新监管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外部性;信息不对称
1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
现实中,由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经不在旧监管的框架之内。随着金融创新与证券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有的甚至超过表外业务的一到二倍,成为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内容。
(2)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往往是因为有投机力量的操纵,并有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从众心理从旁助阵。当代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创造出了大批撼动市场的先进手段。由于大量衍生交易成本低,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场用同样的资本可做数倍于现货市场的交易。而且利用衍生证券的杠杆特性,进攻更具数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能量,不断进攻泰国金融市场,触发泰国金融危机。
(3)对发生金融系统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当代金融创新一方面直接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间接推动了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为主要表现的金融国际化趋势,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极易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风险,从而削弱了金融体系抵御局部风险的能力,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2金融创新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成本又十分巨大,因而,许多经济学家主张政府介入进行监管,以降低有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将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经济学界,几乎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等领域内,仅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无法保证其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
(1)外部性与金融创新监管。
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它反映了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其他微观主体非价格方面的影响,即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机制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对他人来说,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正的效应通常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性,又叫外部经济,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尽管从理论上如“科斯定理”所说私人会有走到一起协商消除外部效应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搭便车”问题难以避免,各方协商的成本太高,因此,人们偏好以加强管制的办法来消除外部性。金融创新领域的外部性,实质与金融创新的双面性有关。金融创新主体推出一次金融创新措施后,可以增加创新受众的福利,同时会给经济、金融运行乃至金融制度的变革带来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客户需要。②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金融创新产品为各种金融机构增加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③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是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交易的参与者不断增加,交易量也不断扩大。这样金融市场就日趋成熟,市场的有效性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就是金融创新外部经济的表现。至于金融创新外部不经济的表现也是多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产品创新的外部不经济。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高度虚拟性和高杠杆性,使得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规模急剧扩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利润的驱动下会积极的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倘若某家银行因从事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发生倒闭,由于公众的心理预期,因而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倒闭。在经济政策方面则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发挥。②金融创新市场的负外部性。衍生金融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了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和传染性。由于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涉及到多个国家,本质上具有传染性,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了远比衍生工具出现之前复杂的多的债券债务关系,一旦某一市场出现波动,便会迅速传导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甚至使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当局猝不及防。③金融创新加大了支付系统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券债务链条,再加上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使得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加严重,一旦支付系统发生故障,那么给金融交易带来的混乱不可想象,从而由此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将会十分严重。
(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
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这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策略行为或机会主义。特别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知情较多的当事人一方还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以衍生工具为主的金融创新工具市场也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衍生工具的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之间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交易者直接的分布是非对称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即具有信息优势的当事人为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一些扭曲的、虚拟的信息,机会主义将会导致契约风险或契约行为的不确定性。
因而,在做出决策时,必须依靠预测和判断,这也意味着金融市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包括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也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风险。
(3)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已经相当高,然而并非不存在不完全竞争。某些交易所的会员与交易规模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利用掌握的内部信息为己牟利。个别大户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可能认为的操纵市场,使得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衍生市场的价格风险。另外,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个垄断与竞争的悖论问题,即竞争是市场发生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在自然的竞争状态下,市场竞争往往最后导致行业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垄断。垄断一旦形成,垄断的一方则会在衍生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占据优势,破坏这个市场本身所需要的产品成本——价格结构,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创新领域市场失灵的种种因素,决定了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实施监管的必要性,从而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宇.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在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2007年才开始实施,在短短3年之内就实现了基本全覆盖,因此,为了考察我国医疗保险中的选择效应,只有新农合是合适的对象。本节的实证分析利用Culter等人(2007)的思路,通过考察风险态度这一“隐形的手”分别对是否参保和是否生病的影响,并以此来验证是否存在选择效应以及选择效应的方向。
(一)计量模型与策略
关于医疗保险中的向选择问题的计量模型为:;其中,Ii,t为表达是否参保的虚拟变量,di,t为表达疾病史的虚拟变量,xi,t为表达其他个人特征的变量,bi,t为表达健康习惯的虚拟变量,si,t为表达是否生病的虚拟变量。对于上述两个方程,结果变量均为二元虚拟变量,因此我们分别在线性概率、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设定下进行估计。其中,线性概率采用最小二乘法,Probit和Logit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
(二)数据介绍
本文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该调查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设计并实施,是针对中国家庭和个人层面社会与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status)和健康状态最完整、跨度最长的面板数据。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开始于2003年,到2008年末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业务办理时滞等问题,在数据中2009年尚有少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参合,因此我们使用的数据为2004、2006和2009三次调查。我们只保留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并且删除了年龄小于18岁的样本,而只考察男性成年人。CHNS调查记录了受访者的保险状态,据此,我们生成二元变量“是否参加新农合”,即计量模型中的Ii,t变量。CHNS记录了受访者的疾病史,我们定义了一组疾病变量(主要是慢性病):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和是否患有心肌梗塞。根据疾病史,我们也生成了“是否患有慢性病”这一变量,即第一部分模型中的di,t变量。CHNS记录了受访者过去四周的就医和发病情况。我们生成“过去四周中患病”这一变量,即第二部分模型中的si,t变量,将过去四周中患有如发烧、腹泻、胃痛、关节痛等疾病中的任何一种记为“过去四周中患病等于1”。CHNS记录了个人的吸烟、饮酒情况。我们生成两个虚拟变量,一是是否有吸烟习惯,二是是否饮酒,即第二部分模型中的bi,t变量的一部分。CHNS记录了受访者是否常规性参加跑步、游泳、球类等体育运动,如果受访者汇报参与任何一项运动,则我们将其“是否体育运动”这一变量记为1,这是第二部分模型中的bi,t变量的另一部分。其他人口特征变量包括年龄、年龄的平方、性别、教育年限、家庭人均年收入,即计量模型中的xi,t变量。
(三)计量模型结果
因为本文采用吸烟、喝酒和比较剧烈的体育运动等指标来揭示个人的风险态度,因为吸烟、饮酒和体育运动多发生于男性身上,所以我们在考察模型时只保留男性样本。我们发现,就男性样本而言,“是否饮酒”这一变量对“是否参合”有弱显著的影响,而其他代表健康行为的变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其方向与“是否饮酒”保持一致。我们接下来考察健康习惯对是否生病的影响,见表2。与考虑健康习惯对是否参合的影响一样,我们发现,在男性样本中,“是否饮酒”这一变量对是否生病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四)分析与推测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如果将健康习惯中“是否饮酒”作为度量风险态度的好的衡量指标,则在男性样本中,我们认为新农合参保过程存在显著的逆向选择。因为饮酒同时可以导致男性更可能生病和更可能参加新农合,因此更可能生病与更可能参加新农合同时出现,这表明了逆向选择的存在。但是,由于只有少数变量验证了新农合发展过程中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存在弱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新农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政府推动的作用,因此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比较小,则弱逆向选择的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基于Culter等人提出的风险态度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以男性样本中的“是否饮酒”变量为例,饮酒表明风险偏好,这一方面导致更高的生病概率,从而使得个人更有可能参加新农合,但在另一方面,风险偏好直接导致更低的保险购买意愿。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以饮酒来衡量的风险偏好,对购买保险行为的效应小于风险本身的效应,这与Culter等人的实证结果恰恰相反。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吸烟和参加体育活动并没有对保险购买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内在原因可能就是风险效应与风险态度效应的相互抵消。与本节的实证研究结果类似的是,刘宏、王俊(2012)虽然从自评健康等表示健康的指标验证了我国城乡居民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存在逆向选择,但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吸烟与预防保健等表示风险态度的变量,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并无显著影响,类似地,我们推测这里面的原因就是风险效应与风险态度效应相互抵消。
二、结论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资本
一、经济资本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最早提出经济资本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是美国信孚商业银行(现在已并人德意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就开始根据所计算的风险,确定交易方所占用的资本,根据所占用的资本向交易方收取费用,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大量贷款损失的冲击,一些领先的银行认为需要一个更好的量化信用风险的方法。早期包括JP摩根、蒙特利尔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他们的经验很快被同行所采纳。经济资本这一体系不断的传播到更多的部门。银行也逐步实现了这一体系在全行范围的整合,包括巴克莱银行、澳新银行和花旗集团等机构,后来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经济资本体系。
普华永道与经济学人智库最新联合发起的一项名为《有效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成为行业标准?》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针对全球200多位资深金融服务高管人员,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经济资本,且另有1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中使用经济资本。较之监管资本模型,使用经济资本的受访公司,95%已经或者预期将实现更有效的资本分配。
经济资本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掌握风险和回报之间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让决策更加准确犀利,让价值创造持续更加长久。其作为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第二,经济资本是银行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有效工具。经济资本将银行的风险考虑在内,它的驱动力是经济因素,而不是简单的监管规则,因此它可以帮助确定银行应持有的资本的最佳水平,并且也可以用来测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第三,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当会计资本远远低于经济资本的时候,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反之,若银行的会计资本、监管资本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资本则表明银行资本运用缺乏效率,银行应该更有效利用剩余的资本,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常用于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的限额。
第五,经济资本是银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从而断定是否增加了银行的整体价值。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将各种不同的风险、不同的交易通过经济资本这样一个可比的统一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银行、各个交易的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达到揭示银行、每笔交易对银行整体价值创造的贡献水平,从而为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的资本预算、为制定激励和薪酬方案奠定基础。新古典理论不足以解释银行中介角色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由于M&.M理论认为银行的资本结构与价值创造无关,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所需保持的资本比例之间没有关系。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密切相关。银行资本可以替代风险转移,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其管理框架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当局的监管规定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的损失,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银行的所有利益关联方分别承担了各自愿意承担的风险,他们都不希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不希望银行发生破产、关闭的财务危机,因此所有的利益关联方会关心这一临界点的位置,并且会一致的寻找防止“挤兑”现象发生的最低资本数量。这个资本是纯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被定义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EC)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它是银行实际需要的资本,因此也比其他资本概念具有丰富得多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数量,而且是一家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计划业务,计算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它的最主要功能是避害和趋利:防备风险和创造价值。不同于RC,EC作为银行的管理系统,它参透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包括银行经营最终目标、战略决策等最高层次的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开发、业绩衡量等中级层次的管理;个人业绩评估、报酬和激励机制等最基层的管理。
第二,它是在没有监管要求的状态下,银行开展业务必须持有的资本量。其数量由银行每日从事业务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风险量所决定。
第三,它对资本的计量不是基于历史或账面价格,而是基于现有或市场价格(marktomarket)。银行一旦上市,即有了市场价值——市场对其股票的估价。并且股票的流动性随着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提高。这对银行意味着:资本虽然是最为稳定永久的资金,但其持有人——股东却不是。股东作为理性的投资人,他们选择投资某家银行,是因为在经过比较之后,认定投资该银行可以带来最大回报,或者说,同量投资的机会成本最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和银行的关系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银行业绩好,股价高,投资者峰涌而至,一旦银行出现危机,跑得最快的正是这些股东。这又意味着,银行在最需要资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难从市场上筹集资本的时候。并且股东抛售股票,会使银行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负债的市场价值,市场净值为负,则意味着经济破产。这就迫使上市银行,特别是交易活跃的银行,必须时时关注其市场价值波动,并用市场价值,而不能仅仅用帐面价值计算资本充足。
第四,由于EC是用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的差额来反映银行的资本额,所以只有它可以代表银行真实的净值。
第五,从定性上看,银行的EC总量由表内外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风险量确定。由于风险是一种损失可能性,而非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在定量上,不能
只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衡量,而必须通过对某一时间内银行全部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全部风险,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来分析计算EC实际需要量。
第六,EC和RC都是银行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提留、储备的资金,必须具有永久和随时可动用的特性,不得用作银行业务需要的固定和流动资金支出,最多只可投入最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如美国监管规定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将其资本等值存款存放在其他美国银行的信托帐户,作为损失担保,即是对经济资本留置备用的具体要求。因此EC不应当包括营运资本支出部分。
经济资本虽然是虚拟的资本,但仍属于资本的范畴,表明银行需要这个数量的资本才能抵御银行面临着的风险,如经济资本数量大于股东投入的资本,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非预期损失是一个风险的概念,是银行所承担或所面临的风险一个计量标准。经济资本与非预期损失两者联系如此紧密,正好验证了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关系,即银行承担风险就需要占用资本,资本对银行风险自然产生了约束的作用,银行只能承担与其资本实力相当的风险,否则将受到监管部门、市场的约束;风险最终需要由银行股东投入的资本来抵御,最终将对银行股东权益造成影响。
(二)经济资本的基本管理框架。
银行资本管理必须实现银行各利益关联方(监管当局监管、法规规定股东实际投资资本最低限制、内部资本营运目标、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这个目标在短期表现为创造资本收益,长期看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使股权价值的增值或银行市值的持续稳定上涨。
资本管理是一套比较复杂且严密的体系,围绕着最终的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中介目标,对银行的各层次经营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资本的约束商业银行就要积极主动调整业务增长和盈利经营模式,为实现经营理念和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就要立足现代金融业的本质。Zaik(1996),James(1996)和Matten(2000)先后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的三个主要的内容,它们是经济资本的计量、经济资本配置和基于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至上而下的方式来评价银行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收益波动的方法,用风险盈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这是由市场以及银行在市场上开展的经营活动决定的。
第二,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集中性风险等银行主要的风险类型风险计量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来确定经济资本计量,这种方式与自上而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形成一种补充。
第三,以经济资本配置为基础,建立起以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指标体系,以EVA、RAROC为核心,构成了银行EVA管理模式。
三、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部分管理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注重将管理手段与国际接轨,并已初见成效。如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从1999年开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和EVA考核,2002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到目前为止,该行通过经济资本EVA和KPI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对资源优化配置、总行战略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计量经济资本,并在2006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手段,三个统一”的经济资本管理新思路。中国银行在2004年和2005年在对境内分行实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的基础上,2006年又进一步自行设计并开发了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境内分行经济资本指标表现的监测、分析与考核。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自2005年引入经济资本和资本回报要求的概念,并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始采用经济利润,2006年该行全面。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对经营单位下达经济资本年度增量计划,同时取消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以风险为本的新层次。
(二)引入经济资本,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意图对所面临的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但却难以确保在集团层面或业务单元层面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稳健、安全的经营是计算经济资本需求最显著的动因。花旗商业银行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前几年,花旗商业银行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先是花旗商业银行被迫为20世纪80年代对南美洲的贷款进行巨额的冲销,然后又在90年代遭受了美国住房贷款损失的巨大打击,集团的经营出现了问题。集团未能对风险进行精确的测量无疑是一切损失的根源。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其经验教训,有计划,分层次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要有针对性。
当代中职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认为自己已长大,成熟,其实阅历浅,看问题很简单,欠周全。有时还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讲道理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失。因此,要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学会赏识学生,学生才能信任你。在经常与学生真诚谈心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的出现,从而把握其思想的脉搏。比如,我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但又对学习法律抱无所谓态度的思想状况,第一堂课上就例举了某厂长身为厂长,不懂法,虽为“公”偷税,但最终入狱的实例,使一个活生生的法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网络的出现有些学生认为那是虚拟的,无拘无束。我以上海某女生网上发表言论,散布某企业食品的成分有毒的虚假信息,从而被该企业告上法庭,最终承担了法律责任的教训,对全体学生无不是一个深深的震撼,促使学生自觉提高法律观念。
(二)要有真实性。
当代中职生,虽然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但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可能会使信息中鱼目混珠,特别是大量的负面信息事件使学生从过去学到的完全美好时代一下子掉入负面信息的灰暗时代,再结合听到的身边一些不公正或不透明事件的出现,导致其偏听偏信。他们要求老师能实事求是的说明问题,而不要美化和掩盖事实。否则对你就会缺乏信任感,对你的教育就会置之不理,认为是假大空。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要讲真话,不要回避,把最真实的事情一面呈现出来,全面分析看待,学生相信了你这个人,才会相信你的话。比如我在讲到“我国法制建设”这一问题时提到腐败问题就不能回避,而要向学生讲清腐败问题是共性问题。在我国腐败确实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但要清醒地看到主流是好的,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同时我又列举了近年来大量的国家对大案要案的追查,打“老虎”、拍“苍蝇”,特别举到山西政界高层的大动惊。从而说明党反腐败的力度有多大,最终使学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相信明天会更好。
(三)有感染性。
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讲究教学方法,能够把学生带动起来,使教学由外部的刺激转为内部的需求。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生成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要有趣,把直观生动的事例引入课堂,设计新颖有引导力的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迫切想探究结果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特别是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使问题更直观、形象,更有说服力。教学语言或朴实简练或风趣幽默或凝重,从而把教育寓于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讲知识产权保护时,我以天津一家手风琴厂为例。开始大讲该厂“鹦鹉”牌手风琴在国内畅销状况,随后话锋一转引向进军日本市场,当谈到在日本被迫更名时,学生们都很愕然,迫切想了解内因。我顺势引入正题,问题获得解答后每个同学都无不产生惋惜之情。乘势我又引到中国产品“贴牌”问题,做外国名牌企业的“打工仔”。引导学生分析利弊,探究原因,增强了学生创中国名牌意识,无形中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四)有时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