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训练

青少年心理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训练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第1篇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 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心理训练分析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wWW.133229.cOm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4)意志品质:意志,这一克服困难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志坚强可以使条件并不优越的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登上冠军的宝座;意志薄弱,也可以使条件好的运动员经不起各种困难的考验而半途夭折。

(5)自信心不足:能够取胜的运动员大都在比赛中充满信心,而失利的运动员则往往信心不足。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自信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明确目的、良好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正确判断。②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具有比赛信心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平时训练中成功率很低的动作或一定的高度,比赛时就很难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即使身心状态良好,自己感到有信心,这种信心也往往是不坚定的,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③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树立自信心的保证。自信心是心理品质的一种,它与心理活动的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很好,一到比赛就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因而导致失败。

3 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1)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复杂,大体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理解、消化程度也就不同。智力水平及运动员所属神经类型的差异,同样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客观方面:赛场环境、气候、器材、时差、教练员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训练的方法手段等也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心理训练的提高途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如此。显而易见,长期的运动训练势必造成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条件内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选材对心理遗传因素的重视和运用,正确面对在训练和比赛中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运用一些“胜不骄、败不馁”的比赛事例激发运动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多用“激励评价法”。多给运动员一些奖励,哪怕运动员在掌握技术动作方面还有不足,教练员都要主要帮助、不过多责怪,要给运动员一种自信和肯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4)训练计划多样性,指导因人而异。训练计划安排内容要丰富,指导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对每一堂课、每一个人都要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用影像学手段分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提高运动员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5)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队员能够按预期目标完成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教练在安排训练时,应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等要做好充分准备。赛场瞬息万变,各种可能都会发生,因此,赛前切忌过多布置任务目标,同时,运动员不可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真正做到“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尽可能多安排能够变现自我的活动,让运动员参与其中,让其产生适度的紧张情绪,并让运动员学会自行调整。

4 小 结

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期性,心理训练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教练员既要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又需在其他方面制造紧张焦虑情绪,让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并运用到今后的比赛或训练中。根据“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关键,从提高运动员的自身调节能力、分析能力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调整—完善、再障碍—多种手段调整下更加完善的心态良性循环。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员比赛取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教练员加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引导,使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第3篇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1、转移注意力训练。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学生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和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学生和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学生和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例如,一个好的运动队员在跑步时,发现有身体疲劳的信号,可以调整跑步动作,如改变摆臂或改变步幅等手段来排除来疲劳,避免抽筋。

3、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学生和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4、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学生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参加竞赛,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学生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三、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学生或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第4篇

摘 要 赛艇运动是一项集趣味、竞赛、合作等于一体的潜在运动项目,赛艇运动在我国体育运动中起始比较早,当前已经逐渐成为广受青少年青睐的体育运动。赛艇运动作为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性项群运动,赛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对青少年正常及超长水平的发挥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调整运动员赛前心理以及进行赛前心理训练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先对赛前心理相关研究进行概述,然后分析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相应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赛艇运动 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训练

竞技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进步意识。在竞技运动中,比拼的项目除了身体能力外,心理素质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当竞技者身体素质相差不大时,心理素质就成为决定成败得到关键因素。作为青少年喜爱的竞技项目,赛艇运动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对比赛成绩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教练应充分了解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特征,加强训练及管理水平。

一、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理论

在我国,赛前心理状态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研究的方向明确,并且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研究较多,概念不一,因此统一的概念界定一直还没有形成[1]。有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对于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出的“身”、“心”等综合表现,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在比赛开始前,远动员受内外部刺激以及个人认知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心理状态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观念上的统一都是将赛前心理状态认可为赛前情绪。作为随时间维度及情绪变化的特性,心理状态会逐渐随着比赛的邻近而发生变化,即越邻近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越突出[2]。从这一观念上来看,可以得出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以及到正式比赛开始前由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情绪的情况。

对心理状态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前苏联学者将心理状态分成:战斗准备状态、起赛热身状态及起赛淡漠状态,我国学者李建周也同一这种理论,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这一类型。在心理状态的特征方面,国内比较流行的心理状态特征理论是赛前应激反应。梁承谋的研究中,将赛前心理状态分成现实稳定态、综合协调态以及变化自控态三个子状态,其中现实稳定态包含了具体情境、真实生动、全面应答及顺时反应四个基本特征;综合协调态则包含了多层关系、意识统一、多维协调以及主维统领四个基本特征;变化自控态则包含了认清变化、主动跟随、积极应答及把握主动四个基本特征。

对国内心理状态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出赛前心理状态的具体类型与特征,通过结合现实特征内容,对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针对性心理训练方法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二、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心理年龄高低都是影响赛前心理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缺乏大型比赛经验,因此往往不能正确的预测比赛环境的变化,这使得在进行较大规模的竞赛开始前,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等心理问题,以致很多时候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运动,在比赛前将教练实现安排的展示忘记或者临时应对水平降低,这对竞赛成绩会产生较大影响[3]。综合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惊慌反应

一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常会因为缺乏比赛经验,在赛前表现出@慌反应,并且在赛前教练员也没有给予运动员较好的动力激发[4]。这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卑感常常比较重,往往会对缺乏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不敢面对或者对对手感受畏惧,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参数的成功率,存在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或者高估对手能力的情况。此外运动员还常常表现出迟缓的反应。

(二)情绪过于紧张

对于一些参赛经历较少的运动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比赛的激烈场面,往往在到达现场时会表现出非常激动及紧张的情绪。此类运动员的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赛场上缺乏自信,表现为动作缩手缩脚,技术练习不流畅或者出现错误的情况,在比赛开始前作出错误的判断。赛前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赛前出现发烧、失眠、尿频、坐立不安、浑身发软、出汗等各种异常反应,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反应异常的问题会自动消失。

(三)抗拒心理

在平常训练中本就处于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如果经常进行比赛,会使身心更加劳累,队员会因为过于疲劳、对手的水平过高或者知名度过高等产生抗拒心理,对自己赢得胜利的信心不足,进而会出现恐惧、厌恶以及消极比赛的心理情绪,这类运动员往往存在怕输的心理,在竞赛过程中也常常会失去狠劲,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赢得比赛的愿望消失。具体的表现上为赛前自主训练缺失、不主动询问赛事具体情况、将注意力放在比赛项目外等。

(四)赛前过度兴奋状态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情绪高涨、喜欢表现自己,恨不得跳过前奏直接进入到比赛环节,到处走动[5]。赛前过度兴奋其实也是一种盲目乐观的表现,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不能进行复杂形势的判断,对自己的实力往往过高的估计,不能对对手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致比赛过程中一旦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得动作的协调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赛前过度兴奋会消耗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心理能力,到了真正比赛中也就会出现筋疲力尽的情况,这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

鉴于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要求教练员应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工作。

(一)心理训练准备

首先应明确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使运动员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赛前心理训练一般要在比赛前1个月进行,训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在赛前进入到最佳的经济状态[6]。因此教练员应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掌握队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明确队员赛前、赛中及赛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以保证竞赛能够顺利进行。

教练员在竞赛开始前,应获取即将到来的比赛具体情况,并且获得主要对手的情报,对现阶段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此外教练员还可以与运动员一起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且结合每名队员的特点来确定最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在开始教练员还应明确比赛任务,做到对比赛内容心中有数,以便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二)意志品质训练

赛艇运动的比赛环境恶劣,并且赛程的长度较长,因此意志训练在整个过程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的意识品质训练中,要求教练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树立战胜对手的信心。赛艇运动比拼的是技巧与耐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上,可以制定长距离的划艇训练,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运动员做不断的尝试,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果运动员连续不达标,教练员以及其它队员可以给予运动员鼓励,使运动员的意志力提升。(2)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在运动员的意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后,往往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有这种决心存在,想要去挑战更大的困难也可以。因此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教练可以加大训练的难度,使运动员逐渐建立战胜苦难的信心与决心,随着困难度的不断增加,运动员的意志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及锻炼,通过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并且保证每天的训练都有成效,这样运动员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信心与自觉性也就会不断的提升。(3)针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有的临场反应能力差、有的顽强性差、有的独立性差等,教练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将意志品质概括在训练中,如对于临床反应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可以着重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独立性较差的运动员,为其单独设计一处训练场地。通过个性化训练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信心,逐渐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呼吸训练

呼吸调节是运动员在赛前调节心理情绪波动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是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7]。赛前心理o张时,运动员往往呼吸急促,通过缓慢呼气与吸气,能够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此外当运动员的情绪低沉时,也可以通过长呼吸来提高兴奋水平。

教练员教导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呼吸调整法时,指导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的呼吸表现主要为呼吸快且浅,这使得体内会进入大量氧气,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很容易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缺失,如果长时间如此,中枢神经常常会出现保护性反应。通过呼吸放缓或者加深调整,能够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同时对呼吸功能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呼吸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先用鼻子进行缓慢的吸气,以便让气体能够充满肺腔,在吸气时将腹部全部凸出,整个吸气状态应持续4-5分钟,然后缓慢张嘴进行呼气,此时可以感受大整个手臂以及肩部肌肉得到放松,整个呼气的时间也应持续8-10分钟,及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应控制在1:2左右。

(四)暗示训练调节

暗示训练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环境暗示以及标志暗示等,赛艇过程中不允许场外指导,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更多的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默念”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能够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比如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默念“我感觉很好”、“我必须保持沉着冷静才能成功”、“对手厉害没什么大不了,我一定能战胜他”等当时来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便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产生的不良刺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还可以暗示自己要“坚持、顶住”,以便逐渐度过难关,此外教练员还可以给予运动员暗示,通过恰当动作及表情,对运动员进行潜移默化的鼓舞,以使运动员的信心及勇气提升。

四、结语

总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比赛,以便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因此在平常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培养运动员必胜的信心,培养运动员掌控全局的能力,提高赛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世勇.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步骤[J].价值工程.2010.12(7):168-169.

[2] 陈全亮.青少年赛艇训练强度的生理学特点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8).

[3] 李文.初级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策略[J].科技信息.2011.9(21):258.

[4] 陈燕.浅析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5(12):156.

[5] 汪琴,凌建英.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J].运动.2016.24(7):26.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运动员 心理训练

1、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1.1抽象思维能力增强

在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扩展,他们已经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逐渐由以往是这样办转变为应当这样办,在观察、处理事物时、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1.2人格的独立性增强

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逐渐确定行动计划,主动安排时间,独立地采取行动,但冲动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存在,有时表现为任性。

1.3成就感增强

希望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在一般情况下,热衷于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渴望成功,注重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明显表现。员行为和自我感觉上或长或短的改变,因而对训练、比赛和运动员个人的发展均产生消极的影响。

2、意志品质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训练,应根据其项目特点,将意志品质的主要方面,即主动性、独立性、顽强性等纳入平时的技战术训练之中。

2.1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共性要求,是必胜的信念和内在的稳定。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否则其他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自信好强不服输是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如结合比赛中比分接近的情况下,规定时问,要求青少年在一定强度下,进行分组比赛。

2.2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采用加大负荷造成身体上的困难,设置战术变化造成判断、应变的困难等等,培养学生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2.3针对性意志训练

意志训练还应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利用不利的环境因素安排技术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气候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

3、情绪稳定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他只有在运动员愿意接受。并对心理训练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因此,广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应不断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体育教师只有在自己具有良好的指挥心境和情绪状态时,才能使调节方法产生积极作用。

3.1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就是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思维和行为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养成习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而不至于出现赛前思维杂乱无章,行为不知所措的现象,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情绪稳定控制,和技术稳定发挥,以此来对抗外界干挠。程序训练包括;行为程序和思维程序两方面。行为程序主要指赛前何时应当做什么:思维程序主要指赛前何时应当想什么。在平时的训练中去熟悉和掌握。通过练习使青少年运动员逐渐按照这个程序养成习惯,接助这种程序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最好的情绪控制和最佳竞技状态。

3.2情绪调控训练

3.2.1教练员的施控方法

赛前进行情绪的模拟训练,青少年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中新异刺激的数量,赛前模拟比赛的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青少年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练员要根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建立各种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被动情况下情绪体验的模拟模型,青少年对这些模型进行适应性训练,能使他们对比赛的各种复杂场面作到胸有成竹。开好准备会,不仅是对技战术提出各种方案,而且要对运动员在比赛处于关键时刻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提出措施和办法。

3.2.2运动员的自控方法

赛场引起运动员应激的刺激因素多,且难以控制。而运动员是比赛的主体,只有运动员有自控能力,才能保证比赛正常发挥。

自控有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和自激控制。可通过以下几种心理手段训练;集中注意力练习;念动表象训练;心理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而在临场比赛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调整呼吸法,肌肉松弛法,自我暗示法等。

3.2.3赛前赛后的思想工作

信息回避

信息回避是指排除赛前的不良刺激,减少思想负担和降低可能产生的过度焦虑。

认知指导

明确比赛任务,明确适宜目标,激发比赛动机,增强比赛信心。具体应做到;(1)要看到我方有利和对方不利条件,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加强心理优势。(2)要看到我方不利条件和对方有利条件,扬长避短。(3)要根据所分析的双方特点,制订有利的对策。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理顺思想,调顺情绪,摆对位置,鼓舞斗志,树立起自信心。

赛后心理调整

赛后紧张情绪的解除,紧张情绪不仅继续消耗运动员的身心力量,并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决赛后遗留的紧张情绪,可用放松法,注意转移法,改变认识法等方法。

赛后自我形象的修改,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不断的在实践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断向上。全面发展。常用想象演习法和想象训练法。

4、结论

青少年运动员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活动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客观外界干扰。因此,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不但要重视基本功,基本技术的培养、训练,更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意志力的训练,以提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注意力训练,以提高他们抗干扰的能力;加强对他们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在比赛中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