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生临床经验缺乏本专科护生经历高考的锻炼,理论水平相对中专生较高,接受能力强,对于管理学理论学习在理解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现阶段源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有很多学校的护理管理课程的开设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到临床中开展实习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或者解决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对于没有护理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些困难,也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大为降低。
1.2教学方法单一《护理管理学》中包括丰富的管理理论及原理,相对于有限的学时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采用讲授法,才能以较高的效率介绍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令本来就比较枯燥的理论更加乏味,尤其是长期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低,当面对一些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发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信。
1.3教师授课师资不足《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学的培训和进修,才能胜任部分章节的授课。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师资还不足,有些院校还存在一门课程都由一位教师负责讲完的现象,这些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师资单一导致教学风格单一,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学生而言,教师多样性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1.4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学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临床医院环境支持,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改进措施
2.1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护理管理学》课程价值在于将管理的方法用于护理实践工作中,因此作为护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上至教学领导,下至专业教师,首先应该转换教育思想,按照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去设计课程,应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大量知识的传授。
2.2注重师资培养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懂得管理学,又熟知护理学,还要具备驾驭教学的能力,而客观现实中这三者者兼具的人才往往也是护理专业教学中最缺乏的师资。我们可以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广泛吸取不同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过去很多院校主要由基础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护理管理学》教学,现在可以安排有一定临床管理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实践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人文资源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例如聘请管理学院的教师负责该课程概论部分的讲授,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应用,对护理专业教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机会。
2.3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注重由“教”向“导”的转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则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内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较为严重,倘若某些疾病发病初期就诊不及时,极易出现抢救困难,甚至诱发生命危险,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症,若救治不及时,则抢救的成功率较难获得保证;②患者期望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康复过程存有过度期望,康复过程中稍有问题则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部分患者难以适应住院环境,治疗过程中情绪起伏较大,加之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描述各异,极易导致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不信任;③遵医性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现缺乏明显性未引起应有重视,未遵医嘱按时服药,擅自离开医院造成病情恶化。
护理方面:①联合用药不当:心血管内科用药涉及面广,药品种类复杂,极易混淆;不同药物使用剂量千差万别,同类药物产地不同,其使用剂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若护理人员在联合用药前未对所用药物进行认真核查与比对,给药时未遵照药物处方剂量,误看剂量等错误给药,可将患者置于危险境地。在静脉给药或推注过程中,滴速不当则可造成心脏负担加剧、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②护理记录不当: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因护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缺乏遵医性患者擅自离开病房或医院,导致监测记录空白,部分护理人员胡编乱造,导致护理记录丧失真实性;护理记录欠缺完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30min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稳定,监测次数可有所减少,护理人员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护理记录,造成护理少记或漏记;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急诊患者较多,大部分急救护理记录为后期补写,可能导致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
医院环境方面:①医院缺乏医疗配套设施,治疗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准确快速地诊断出病情;②住院环境管理不善,病房内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复,病房内陪人多,空气不好等引发住院患者不满;病房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患者院内感染,地面湿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2防护措施
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以科室为单位,实行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医护人员医德规范,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安全实例,并引以为戒,由院内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各个科室进行拉网式排查,检查业务操作技能等,通过排查及时寻找安全隐患,并迅速整改落实到位。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守法,做到严于律己,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强化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与护理水平。大力改善医院治疗环境,配备医疗设备,认真落实住院环境的管理规定。增加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宣传,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患者遵医性。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要注重非技能方面的管理。
1.1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2013年度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作为观察组,而2011年未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护生292名,男5名、女287名;年龄17~22岁,平均(20.6±1.3)岁。观察组:护生257名,男6名、女251名;年龄17~22岁,平均(20.4±1.5)岁。两组护生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期间护生并未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而观察组期间则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建立规范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临床护理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以往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在开展该环节时并不顺利,而且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总结后发现主要有这样一些问题:
(1)笔者所在医院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缺少优质与充足的教学资源,尤其表现在缺少专职教学老师。笔者所在医院带教教师往往兼具自身原有工作,在繁重工作下,并无额外时间为护生进行深刻的讲解与演示,也就无法实现个体化的针对性指导。
(2)指导教师缺乏必要的系统教学技能培训,笔者所在医院带教指导教师学历与资历存在很多不足或缺乏教学理论,或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3)护生存有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因为近几年接待的护生基本上都属于9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羽翼保护下成长,娇生惯养,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脾气也比较焦躁,耐心缺乏等,甚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未能建立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与行为。笔者曾遇到很多护生迟到、早退及请假,上班时经常扎堆闲聊、玩手机,而且对带教教师也比较挑剔等,这些源自于护生的问题也会明显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此外,学校有自己的内部招生计划,招生的门槛较低则会导致学生素质下降;部分学生因为家长考虑护理专业就业率较高而选择本专业,但是学生本人却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建立运行机制,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确定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临床护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有4个:第一,加强护生学习,扎实与巩固理论知识;第二,积极提供护生实践机会,努力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加强护生良好职业素养与专业化行为的培养,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奋发上进,从而找到自身的奋斗目标;第四,促使带教人员不断学习与进步,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1.2.2规范教学管理具体策略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成立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年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制定、组织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与考核、辅助临床带教老师展开教学等,具体的管理策略有以下几点:
(1)不断提升小组成员教学水平: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小组成立之后要不断对组员进行培训,比如以定期参与医院学习班、不同科室医院间学习活动等,促使组员主动学习当前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管理与教学水平,同时还能提升组员的自我管理与教学能力。
(2)重视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与考核:定期开展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课程,同时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应每年接受一定课时培训,培训完毕后,对他们进行考核,以此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与业务水平。
(3)强化临床护理观察培训:以往临床护理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观察,即未能将具体的案例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近几年,笔者所在医院及时将临床护理观察培训应用在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方式对护生临床护理观察能力进行培训与指导,同时将基础临床护理观察概念及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讲授,并结合对内容的学习来指引护生观察具体的案例,并进一步提出自身的想法与解决策略。
(4)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督导,规范带教行为,尤其是个别带教老师缺乏耐心,讲授课程与指导操作时不够仔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就要对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针对未能达标或者评价较差者予以批评,从而规范带教行为。
(5)定期征求学生意见与建议,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此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十分重要,带教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要加强聆听,可采取每周一次或者每月2~3次收集学生意见与建议的方式,来对自身教学方法、质量等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足进行改进,而优势则要继续发扬。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期间优秀带教率、护生满意率及护生平均成绩,并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优秀带教率对比
对照组292名护生,最终优秀带教人数为209名,优秀带教率为71.58%;而观察组257名护生,最终优秀带教人数为232名,优秀带教率为90.27%。观察组优秀带教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257名护生,满意人数241名,满意率为93.77%;对照组292名护生,满意人数214名,满意率为73.29%。观察组护生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属于医院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护理质量对于患者康复及医院声誉都有很大影响,需加强重视。从近几年实践来看,医院护理部临床护理教学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对护士临床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医院护理部的临床护理教学属于护理教育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护生临床实习后最为主要的继续教育渠道,该阶段是他们将学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时期,必须加强重视。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观察组)与未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对照组)期间的护生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优秀带教率与护生满意率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在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得分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陈学琴学者为了探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法,规范临床护理教学,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建立临床护理教学组织,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结果显示2011年度未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时带教人数27名、培训0名,优秀带教人数10名(37.04%),而护士满意人数12名(44.44%),而实施规范管理后,2013年带教人数35名,培训35名,优秀带教人数30名(85.71%),而护士满意人数30名(85.71%),实施后优秀带教率与护士满意率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施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后,护士处理能力题、观察能力题、思维能力题考核成绩皆明显高于培训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铜片为铜丝,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有些实验毒性较大,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