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大学论文

建筑大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大学论文

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行为;心理;情感化

大学生的起居生活在都在学生公寓进行的,当然不止起居,它还是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依附场所。所以基于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相对于其他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情感需求,空间功能布局更趋于人性化。

一、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1.建筑形式及内部功能布局单一:着眼全国高校公寓建筑,基本都是一种模式复制下来,其内部各类使用空间功能不完善,进而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储存、个人空间也不完善,嘈杂拥挤的居住空间环境很难满足当代各专业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2.整体空间布局不适用:上下布局,即学生全部在上铺休息,生活设施等都放置在下铺,下面的书桌、书柜、衣柜等功能设置能够满足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上铺由于距离墙顶较近,学生在铺设被褥等极为不便,所以怎样人性化的考虑这种使用关系我么应当考虑的。空间纵向布局,动静皆宜,空间较为开敞,学生休息学习互不干扰;缺点是学生缺乏私密性的领域,集体共占整个公共休息空间。如果横向布局,优点是学习区域不仅光线好,剩余的空间还可作为研讨、相互交流和娱乐等集体性活动的地方;不足之处是两个床铺之间的空间较紧密,储藏空间严重缺乏,学生生活起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国内大学生对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情感需求

1.大学生特殊的生活方式

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融入集体独立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在进行大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结合他们的情感,进而有方向、有指示的完善他们目前的居住环境。“如果没有另外一些兴奋点让他们从这些个人忧虑当中排解出来,仅靠心理辅导是作用不大的。这个公共生活的欠缺如果继续存在的话,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课下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一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青春精神”。从客观上看,大学生活中,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条例去进行时间上的安排,上课学习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主观上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时间是由自己支配和把握的,从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社会交流与人建立沟通的能力等。所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按行为科学来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规律性与多样性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公寓是重要的课余生活区域。学习、休息、集体活动等均在生活区内进行。大学生的生活有其规律性,学习与起居的时间学校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大学生活也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所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行为的多样化。然而这就要求提供多种设施与这些行为活动相适应,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可能。(2)集体性与私密性大学生不仅在指定的教室进行集体学习及研讨,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的生活对学生全方位兴趣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就是在大学你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天分,但是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也就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这就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学生公寓的设计要创造多种层次的集体交往空间,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集体需求。虽然大学生活中应注重集体协作精神,但是大部分时间是靠个人支配的,需要有私密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我们比较常见的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安装布帘的现象映衬了私密空间设置的必要性。

2.大学生在公寓空间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他人与社会。”大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随着自身身心的发展,他们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注重社会交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8-25岁是容易接受别人亲密关系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是大学生进行周边关系交往的最佳时期。

三、大学生公寓情感化设计体现

1.适宜大学生生活交流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

大学生在居住空间内进行的多样化的基本活动也就体现了着他们居住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具有较开放的集体公共空间和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创造出动静皆宜的空间。从使用的频率基本上来说包括休息空间、集体学习空间、娱乐空间、个人生活空间(储藏空间等)和生活辅助空间(包括阳台和通道等)。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它们当中可以有重叠和穿插。

2.情感化空间设计考虑婚姻情况

2004年教育部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结婚。因此,学校应考虑已婚在校大学生在使用学生公寓空间功能布局上和其他学生的不同,适当为已婚学生公寓进行人性化设计,例如增添一些必要的生活空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例如厨房等空间以方便已婚学生生活的需要。“已婚和未婚的学生分开居住,便于校方后勤管理,也是人性化制度的体现。”

3.情感化空间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情感化的居住空间设计,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挖掘他们各专业的兴趣点,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色彩以及功能布局、家具配备上都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起居空间的基本需求。可以适当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住宿分配上能够科学的分配一起,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和视觉传达的学生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交流,便于这种多学科进行交叉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总结通过对大学生公寓环境,生理和心理,行为不同方面的影响,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性,讲究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人性化进行方案的设计。

作者:秦方 郜四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毅,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在学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混日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玩手机或趴着睡觉;二是逃课现象严重,上课时间去网吧或逛街,甚至沉湎于谈情说爱、跳舞打牌、通宵玩电子游戏中,更谈不上课余时间自学;三是应付考试,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疑难问题浅尝辄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任课教师套题、押题,更为甚者还给老师送礼;四是考风不正,考试不及格不以为然,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动手能力差,重书本轻实践,到实训中心或现场实习就像蜻蜓点水走过场,不能踏踏实实进行实验或实践锻炼;六是不注重知识积累,创新意识不高,等等。

二、大学生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所存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内动力;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中学与大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学基本上是老师“抱着走”,而大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我约束,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导致纪律松懈、学习松弛;三是认识错误“混文凭”,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好关系,学好学坏都一样找个好工作,没必要下力气做学问、搞创新;四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缺乏专业兴趣,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丧失了学习劲头;五是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将来一定能找份“体面”的工作,但当看到其学哥学姐主要是在厂矿一线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有的甚至还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便产生了学好学坏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源。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公开示范教学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构建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五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育人能力,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就要根据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注重帮助学生近景目标及远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对专业思想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同学突出解决专业思想和就业压力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将来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深造、学术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会有所作为的,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采取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或实行学生班级导师制的做法,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认真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准备,在知识面与信息量上解决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娴熟。其次要认真组织教学,讲述内容要充实,能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或科研的动态与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的问题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语意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态度讲述原理或结论得出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示或演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能力。大学教师在业务上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学术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学术风气要端正,学术成果不造假、论文著作不剽窃,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探求事物规律,必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地区、省级以上奖励,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4.认真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必须抓好这一环节,认真组织各类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切实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的成效。我校教师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到实验室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跟班到生产厂矿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而学生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社会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发展性

计算机课程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在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这就拉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同样,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图片甚至是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介绍计算机软件则可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困难些,因为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更新硬件设备。

2.2实践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2.3创新性

计算机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除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两部分外,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操作等,都是要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软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需要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2]。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下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PowerPoint 2000的教学课例进行阐述。

3.1与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建立联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基于脑的学习强调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经验中展开学习的,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总是要将新知识与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在开始讲授PowerPoint 2000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微软办公软件Word和Excel,并让学生说明这两个办公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Word是用来编辑和处理文字的,可以用它进行书信、公文、报告、论文、商业合同、写作排版等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Excel是用来进行表格处理的,可以用它进行财务、金融、统计等表格数据计算等一些相关工作;之后,给学生介绍PowerPoint 2000是用来制作和放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使学生知道PowerPoint 2000与Word 2000和Excel 2000一样,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套装软件中的一个。在讲授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告诉学生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幻灯片,在毕业答辩时、在作自我介绍时或推广产品时都可以用到PowerPoint 2000,还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贺卡。为学生展示老师收到过的一张电子贺卡,由于贺卡制作精美并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元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他们此时对PowerPoint 2000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出这样美丽的贺卡。

3.2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机会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多媒体教室里,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大屏幕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学生边看大屏幕上老师的讲解,边亲自动手,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整个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的创建分为几个步骤:简单设计修饰复杂的动画设计,都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并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列举问题,如:怎样修饰文字?PowerPoint中的文字修饰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的文字修饰是否有相似之处?怎样插入剪切画和图片?PowerPoint中的图片的插入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图片的插入是否有相似之处?等等,让学生边复习,边学习,学习新的操作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

以一幅作品为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添加进去多种元素,适当分配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以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巩固。在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保持与学生实时沟通,随时按照学生的建议对所做的PowerPoint 2000作品进行修改,一堂课下来,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整个多媒体演示文稿从长剑到简单设计,到修饰,到复杂的动画设计的全部过程。由于加入了大量课堂互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PowerPoint 2000文稿是自己参与制作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3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PowerPoint 2000教学实践性很强,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独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技能。因此,在实验课上,要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改正。

在PowerPoint 2000教学结束时,为学生放映一组他们做的作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分析,告诉他们如何改正。

4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学。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3]。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用以有的知识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要存在质疑态度,验证已有的知识并探索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Word、Excel和PowerPoint教学中,实现某一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教材中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菜单栏中的任何一种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最佳途径。教师不应该以教材中的内容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给学生留出批判、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建筑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劳动成了的尊重表现,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在论文的最后依次列出来。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贡力.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专业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7]张亦静.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

[8]周新刚.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新编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12]张志国.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设工程法规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巩天真.土木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15]邓友生.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6]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

[17]巩天真.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8]韩峰.铁道线路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19]周国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与建筑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M].绘测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菲,徐春媛.试论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创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75-77.

[5]叶志明,宋少沪.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8-9.

[6]刘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论》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84-85.

[7]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8]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