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段考分析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开合制度创新是; 教学质量评估; 一项重要指标
考核制度创新是教务管理的第一要务,采用双重管理、实现教考分离模式是2004年至今学校一直提倡与倡导,是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一像有力促进,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制定公平的考核制度以及如何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如何保持制度的严肃性又能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随着生源质量的不断改变,在执行标准不能降低,要严格控制考核过程中,作为学校在制定考核制度和完善办法中,我校走出了中职校应试教育下教学质量一套验证办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兄弟学校可借鉴和学习的典范。对教与学起到了督促、监督与带动作用,其目的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考分离,进而真正检验和衡量教学质量,这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近几年不断摸索、调整并改变着以往的不同手段实施更好更有效的办法中,以下几项做法是我校实施后经验总结供探讨。
1 改变了教师自命题出题考试办法
长期以往的职教也走着应试教育下对学生的通用考核办法——一张试卷90分钟,期间在组织整个考试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工耗时同样不少,其验证效果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也愈来愈不被教师所认可,因为这种考试对学生没动力对教师没压力,对这种自己掐自己永远都掐不疼应付差事的验证办法已随之摒弃。随着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不断调整并实时改进着验证评价办法。通过行业与企业对职业岗位所需标准的不断要求,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对职校生的培养上要求就更高了,再是一张试卷的考题已没有实际意义了。先后在2008年、2009年组织期末考试中,组织宣传、培训调整并改变着以往的考试手段,实施中采取课程答辩和案例分析形势的考核手段,以脱离死记硬背的填鸭式考试方法,以改变教师的出题方式和对学生考试手段,达到的要求和转变的方式也不甚理想,还是未能摆脱老师出题考试的依旧观念和办法。存在老师出题学生配合去记和背,学生还能有个理想的成绩,对老师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还有个欣慰感,如果学生连看都不看更不用说去背,那学生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最终结果的评定,这就存在着施展同样的招数其中就有不灵的,老师之间认为这种做法还是不具科学和公平。
2 以评促教,建立并加强阶段考核过程的管理——教考分离模式
教学质量评价都于每学期末提供结果,该从某方面加强要求督导,随着一个假期的过渡、开学后教师接受新的教学任务及另外教师所带这门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就早已在思想上淡忘了,引起高度重视的结果也随之烟消云散,提高教学质量又会是挂在嘴边上,付诸实施行动又要经历一个——待至期末的过程。在2011年随着学校不断推进与加强示范校建设工作,学校更进一步提出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要更紧密的融合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创新模式,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文化、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要求更高了。学生学习不单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提高到一个员工的标准来学习,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社会人有责任的认知和学习,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个行动组织者和导向者,参与和引导整个活动的过程,这样教师融综合知识的不断提升,学生集综合知识的不断积累,因此不断调整的考核手段也不能完全检验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水平,尤其一学期的考试方法不能检验出一个学生和教师的阶段成长过程和对教与学的促进。2011年制定并建立了教师阶段教学效果验证的考核办法,彻底改变了期末终结性的评价办法,把考务工作做在每月为一阶段的考核验证。其新的考核办法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掌握学习内容的真实性要体现在每月的考核中,无疑对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的促动,教务处则根据企业考核的标准与要求并对照教学计划阶段完成情况专门组织综合试题的测试,完全抛开教师出具试题的想法和做法,以职业素养+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所达到的要求出具综合知识测试题抽取班级三分之一学生组织对培养内容的测试与考核,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性的考核办法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也完善了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总体评价,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模式。
3 达到进一步实现教考分离的双重管理及多样性并行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行新课程以来,没有哪个学期不觉得教学时间紧张!为什么?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基础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按教参的进度稳打稳扎地进行教学,然而,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把握能力不会太强,平时很多较难的问题就不能及时解答和掌握,又由于每周只有两个课时,时间相隔长,学习过程和所学的知识都不连贯,考前又没有太多时间系统复习,知识得不到巩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我认为适度提高教学进度是有必要的。
同时,我校第一层次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适度提高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
本学期以来,在高一(2)(4)班的生物教学中加快了教学进度,在中段考前三周结束了新课,余下的时间针对各章进行了充分的系统复习,还针对性地组编了几份练习,相对集中地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如此设计教学进度,可以将原先分散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更难的、综合性更强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二、几项措施
下面陈述我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1.统筹规划,进度灵活安排。
全盘安排教学进度,压缩新课学时,使教学节奏更紧凑。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适度提高学习紧张度。及时与学生沟通,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过于紧张的环节可以适当放慢进度,增加习题辅导时间。
2.先易后难,教学主线清晰。
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注重学习方法和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在进行章节小结时再提高教学标高。特别要注重对不同难度题型的选择,不能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要循序渐进,否则会有“对牛弹琴”的感受。
3.手段多样,注重课堂实效。
(1)加强提问的技巧和针对性:学会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提问可以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通思维脉络、掌握方法要领。问题忌多、忌难、忌易、忌滥。围绕教学重点设置“问题串”开展教学活动。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减少直接提问,课堂上要有意结合实例设置隐性问题,引导学生挖掘隐性问题。
(2)设置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包括阅读教材、观察课件材料、发现问题、提问质疑、查询问题答案、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争议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提问、画图表(结构图、规律图、概念图、对比性表格)、板书演示、课堂练习、及时检测、批改订正作业、总结归纳、朗读重点、背诵生物规律口诀……适度而有序的争议讨论交流,可以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3)用好多媒体和电子白板,加强教学互动:媒体手段的使用已经常规化。用好则事半功倍,否则会“拖累”课堂,使课时不够。制作课件要版面美观精致、内容更要精简新颖,要结合教学环节需要设计课件,突出重难点,适度拓展,内容忌多、忌全、忌重复呆板。在使用上要讲求技巧,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利用好课件组织教学活动。课件的作用无外乎是呈现,但利用其独特的无所不能的呈现作用还可以实现:复习旧课、承上启下、呈现材料导入新课、围绕材料进行阅读、设疑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一演示纠错、分析典型例题、呈现分析、解题或实验等过程组织学生判断分析、呈现表格曲线,组织学生进行对比、绘图等思辨活动……也就是围绕教学重点。结合教学环节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使课堂动起来,而非仅仅是起显示作用;既要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和直观思维,更要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特别注意的是:一些显示内容要通过互动完成,一些任务性的内容只需部分呈现,无需全部呈现,要为学生活动留点空间。尽量不要线性展现课件内容,要立体显示各版块内容的联系。在用好多媒体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多用、用好,但无需节节课用。
(4)利用教材、辅导资料组织学习:生物教材上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要教会学生利用教材学习。而《学海导航》这本生物资料是一本很好的学案,有“学习目标”“知识清单“经典透析”“两点突破”“巩固练习”“拓展练习”,内容简要,习题典型适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比归纳、两点突破、典例分析、练习提高、知识拓展……,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完成,大部分内容在课后自主完成。
(5)处理好讲与学、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师该讲解时就要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张志公先生也说:“讲什么,讲的多和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精讲、有针对性地讲,让出时间来给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练习、小结等自主性学习。学习活动要精致流畅,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强,不要拖泥带水。课内学习任务落实好了,课外学习任务也就会高校地完成。
4.课代表培训,延伸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好课代表,能很有效地帮助教师组织好课外的教学活动。作业量等学习任务由课代表与学生协商确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很快得到反馈,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委托学生讲解,课代表既能组织管理和督促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的原动力,师生沟通则是学科教学和谐高效的前提保障,促进教和学的相互适应,提高教和学的“转化率”,例如:及时反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习任务适时适量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可接受度(有人说:教学效果=教学计划×学生接受度)。
5.巩固提高,小结大汇兼行。
每节课、每节、每章的内容都要总结归纳,通过组织学生绘制或完善概念图、对比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通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技巧,提高分析、解题能力。
6.强化演练,多讨论要精析。
复习阶段精选了四张分章训练题和一张模拟测试题,题量都不大,选择题当堂限时完成,互对答案,相互讨论,公布答案后再相互讨论,老师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性地精讲。习题不要全讲,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自我解决的能力和习惯。
三、问题讨论
1.学生感受参差不齐,如何兼顾?
2.学习强度加大,是否有背现行一些要求?
3.学习成绩受诸多因索的影响,试验效果如何评价?
关键词 高职数学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与研究依据
(1)“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试,而是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
“多元评价”有别于传统考核方式,它反对呆板、拘于一格的方式,提供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充分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构建“多元评价”模式是在分析、借鉴国际和国内关于多元评价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学院实际,开展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多元评价体系就要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及知识要点,以特定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强调研究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
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实验研究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采用“化整为零、多元评价”的举措,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多元化评价的考试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例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试卷的形式考核;突出应用能力的以实验、操作考核为主;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以写大作业、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的大胆发问、上台做题、课后作业等都应在考核范围中。基于工作任务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就是把教材、实践案例、数学软件、现场实践作为拓展知识、训练能力的重要方面,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隐含在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学科知识。这是个学以至用,用中获取知识的双向考核机制,值得倡导。
(2)根据多年对人类心智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加德纳(Gardner,H.)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霍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发展。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种的,不同的任务、问题,在这些智力以不同方式组合动作下得以解决。并且,这些智力会在不同的领域上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独特的学习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学生评价是提供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评价。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评价的实践对我们开展高职数学多元化评价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的研究旨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构建“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分析、借鉴国际和国内关于多元评价理论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逐步在各专业中推广、实施。这是实现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多元评价体系就要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及知识要点,以特定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强调研究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尝试建构一套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思路:
形式:(1)闭卷考试,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2)开卷考试或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情况;(3)上机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方法:(1)平时考核。考核依据是平时作业、上台、课堂测验、各章单元考试等;(2)数学软件考试。考试方法是上机单人单考;(3)大作业或小论文。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4)学生参与命题;(5)期末考试。教考分离,闭卷。
评价:采用多段考试多元评价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质量观,而是以学生运用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质量观。
试图找出适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从成绩考核转向能力考核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法,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评价体系模式。从局部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多元评价”中,评价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应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以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需要,基于多元化考核评价来完成的,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的研究要精心做好工作任务分析。
研究目标:(1)开展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构建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3)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4)开展高职高等数学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5)开发编写高职高等数学考核评价标准。
3 研究内容
关键词:应试教育 音乐专业史
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特征,也是众矢之的。在人口压力大的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曾经在普及知识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经济迅速腾飞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愈加显现。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授课方式乃至教育理念都大大受到“应试”传统的限制。以至于中国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乏善可陈。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体现院校教学水平和各项工作指标的重要标志,当前的高校教育。依然通过“考试”这样较为单一、局限的手段来对衡量教育的质量和成果,不管是从科学性还是从准确性上都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使得高校艺术教育需要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而从当前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看。古板的教学模式、僵化的考试内容和单一的评教方式都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正是基于此。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落后的考试方式和观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考试形式的单一
音乐史论专业于音乐专业本身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教学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记忆力。而是通过史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学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音乐学科的其他课程,包括演唱演奏、作曲以及音乐教学法等科目。都应该是建立在对音乐史论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之上的。音乐专业更加倾向于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史论课程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对于其他音乐课程的实践指导性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史论课程考试考查中,依然采用期末考试这种沿承了高中时代“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观念,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这种“标准化”的考试形式。试卷一般由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种题型构成。即使论述题的考查形式相对自由之外,但是依然与其他类型题目一样更多的倾向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并非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课堂提问、当堂考核、话题讨论等相对较为自由且具有思辨性的考查形式。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而言。感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音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标准化、单一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是单一浅薄的,而“考什么学什么”的教学观念。也必然禁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换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影响到音乐专业学习本身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和传承。
2.考试目的的局限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试和应变能力。对所考内容进行解释、判断、选择、演算、分析、概括、推理、论述,通过考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解力和实践性是所有学科教育最终的方向。也必然是考试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保持一致的,从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看。实践性的教学与考查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在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方面,部分院校和教师对于考试目的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考试只是测验学生记忆力亦或是学科学习的唯一途径。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只是注重了音乐史论中关于音乐发展衍变的梳理,在教学过程忽视了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以及对通过史论的学习提高自身艺术解析的能力,在考试中,题目过于基础化。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普遍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考试真正目的的认识度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只注重最终的考试成绩,再加上考试监管的漏洞。使得作弊现象严重,大大影响到了整个教学的质量。
3.考试内容的不合理
从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调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囚禁于书本之上。音乐史论的知识面是极广的,从音乐发展史脉络中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也是复杂多变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过分的依赖于书本知识。也使得当前中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方式上显得极其僵化。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然而建立在有限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的考试必然也是不合理的。从调查结果看,大量的教师数年课件内容、试卷试题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修改。套路化和固定模式的试题使得“考试”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考试之前,部分教师使用“划题”等不负责任的考试方式给自己减轻阅卷压力。也间接对学生技能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单纯从书本出发的考试内容设置。只是重视基础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评定则被忽视。这样考试的结果无法全面的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整齐划一的考题与标准答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
4.考试评价的缺失
考试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反馈教与学的成果手段来验证高校教育思维、模式和质量的评价方式。合理且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是验证考试方式正确与否,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学科教育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单纯依靠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难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全部症结点。当前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评教成为考评体系的重点。而且被安排在学期开始之前。由各科教师作为评判评委。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缺少学生参与的考评方式。教师单方面的评教事实上无法完全起到对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的功能。因为教师主导高校课程规划和课程内容的制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呈现了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现象,师生双发无法就音乐史论中一些具有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仁者见仁”的思辨。教学与考试之间相互妥协。恶性循环。这也导致单纯以考试作为检测课程质量的方式,也必然是缺乏说服力。
5.考试改革的迟滞
艺术的发展贵在实践和创新。知识的学习是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内化才能转化为能力”。在学识教育日渐主张改革创新的今天。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依然停滞不前。这与教育大环境的改变形成了较为尖锐的对立面。艺术的学习需要更加自由的空间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是培养学生艺术活力和技能的既定因素。艺术教育成果的优质化。也必然要需要同步的改革手段作为动力源泉。对于音乐专业史论课程的考试来说。变革传统单一固定的“标准答案”闭卷笔试项目。借用更加开放式的学科考试手段。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史论课程的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式。合理调整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这样的变革。才能真正让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相对落后的考试现状转变成更加利于教学、育人的重要支撑。
二、针对音乐专业史论课程考试的探索与设想
1.多考而择其优
以期末考试来验证全学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难免是过于片面化的。部分教师出卷的态度和水平因为不正确的教学态度打了折扣。学生应付考试而作弊,这样得出的结果只是一种假象。难以通过考试成绩来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音乐史论课程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的,引导和开发学生对艺术的思考与研究的能力才是教学重点。复杂的音乐史论很难以一次考验记忆力的笔试考试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笔者认为,可是采用“多考而择其优”的方式来改革新型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的考试方式。并不以最终期末考试最为最终的考核标准,而是在全学期不同时期组织多次考试。只要学生觉得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每一次考试的命题重点、试题内容、出题方式都采用更加的灵活的方式。如试卷出题可以依据音乐史论中不同时期、派别、音乐风格等进行划分,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特点任意选取题型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师教学的活力。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也必然会是富有成果的。
2.教考分离
教学与考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手段,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技能和思维的培训。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的“晴雨表”。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学过程的设置上看。教师往往兼任教学和考试两项工作,除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出题、监考、评卷等考试工作,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体现为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针对理论问题研究思考的过程。因此教考分离可以成为考试改革的一个思考的方向。
教考分离是将教学与考试分离开来。传统考试方式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束缚性的,教考分离可以使师生双方更加灵活性的根据史论课程进行交流式的学习和探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状态,在考试上,可以实行在线考试的方式,统一组织全系师资力量建立在线课程考试题库。按照不同难度系数、音乐类型、人物派别分别出题,最大程度地提高试卷的覆盖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随机组卷。音乐史论的考察少不了笔试主观题的考察。可以采用更加自由的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不设置标准答案。试卷除了考察基础的记忆力之外,还应在理解力、创新力等方面有所侧重。这样灵活性的考试方式既可减少学生作弊,更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使老师从繁重考试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置于科研、教学的重心上来。在教学课堂上,通过课堂谈论、辩论、答辩、口试、小论文等多样的灵活性的考核方式来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使教学走上“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正确轨道。
3.师生双向反馈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考试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单向主导制,强制性的考试方式并没有及时的依据学生心态的变化而进行变革,以至于现行的考试制度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鸿沟。建立一个合理且灵活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变革现行旧有考试方式的重点之一。与理工等学科的严谨性不同。艺术学科的发散性思维使得课程质量的评定不可能通过单一的笔试来完成,需要教师、学生双方通过行之有效的艺术探索过程以及多方位的评价方可完成。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互补的过程,音乐史论的教学更需要这种互动式考察方式,就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角度而言,让学生参与考试全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学生除了作为考试者验证自己学习成果之外,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参与考试结果的质量分析。查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综合评定教学质量成果。除了师生双方反馈之外,教师自身也应该提升对于考试评价的深入认识,考试成果的评价。一方面是验证学生学习成果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在检测教师教学理念、手法和内容上是否恰当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适应考试模式改革的需要,认真研究教学规律。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反馈功能。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对于教与学兴趣。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
4.多元的考试形式
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维也随着更加的多元化,因此单一陈旧的考试理念已经逐渐为年轻人所摒弃,旧有音乐史论课程的考试以单纯的知识点记忆为主。很难考察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变革现行的考试形式必然成为大势所趋,结合音乐史论的学科特点,将平时课堂的考核比重提升,变学期末一次考试为分阶段考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考察。每一次的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然后学期末综合评定。其次,结合上述的课堂面试等方式。重点针对学生对音乐现象、音乐流派和音乐家创作风格特征等知识的思考和研究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开发,学期结束后结合在线考试题库进行综合考试。依据全学期的课堂考核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在思考和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和调查。然后使用考试系统进行验证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以后的教学。据调查,2003年,浙江、山东等省份的部分院校使用了“一页开卷”的开卷考试形式。“开卷考”这种形式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是更加科学的一种考查手段。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这样开放式的考察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除了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之外。还可以尝试就团队合作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师拟定或是学生自行选择相关的音乐史论议题,通过资料汇总、数据分析、小组讨论走访等内容进行学术上的尝试性研究,教师全程参与。及时获取学生团队反馈的考试信息和问题,并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既增进学生间的互相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够在团队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学习的能力。
总结
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发展局面,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社会生存技能的场所,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自身的限制性成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考试方式,尤其对于音乐史论课程这样的艺术类专业来说。是关乎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重中之重。高校音乐专业史论课程的考试改革必然是要立足于音乐艺术规律本身,培养具有创新、具有思考能力的音乐人才基础之上的,实行丰富的考试模式、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注重教与学、教与考之间的关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的将考试变成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果的试金石。这对于音乐学科的自我完善,音乐人才未来的竞争力乃至高校自身建设来说,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邵进.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06).
[2]田思舜.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01).
[3]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4]高娃.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03).
[5]卓挺亚,张亿钧,李.当代世界教育思潮及教育改革动态[M].三亚:南海出版社,2003.
在高职院校众多的课程中,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融合理论及实践于一体,以掌握现代设备控制技术应用理论为目的,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另外,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作为控制应用技术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实用性不容置疑,并且该课程以构建技术应用为核心、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导,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国家人才需求为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但事实上,该课程的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对该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笔者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对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为我国输送人才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是高职机电、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以学科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应用现代设备控制技术的能力,高职生学好该课程对以后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该课程的改革主要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内容、实践能力等方面,建设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以技能证书为拓展,构建技术应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课程改革的意义
虽然该课程的教学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现代社会,企业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且主要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更符合企业要求,提高就业率,为我国的发展壮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 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对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较落后,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以下针对该课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拓展分析。
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得当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更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偏离了教学目标。该课程具有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多等特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不能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感觉乏力。另外,教师不能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知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要,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要求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与其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好坏缺乏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是注重学生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换句话说,还是单单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也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该课程安排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兴趣。
3 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制定并完善教学计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以往的知识结合更新的知识制定并完善教学计划,使得其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其重要的环节除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教学外,还应包括实训、课程设计、实际现场动手能力培养等实践环节,逐渐侧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真正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再由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另外,合理的教学计划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且更好地掌握较新、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对该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即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学”即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查找资料学到专业知识;“做”即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间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的目的,且这三个方面更应注重“做”。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些相关的产品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这样不仅锻炼其实践能力,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另外,这一教学方法能将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变都贴近生活,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行过程考核评价制度 原有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其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不够,但是该课程又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单单考核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该课程应采取实践能力和理论考试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另外,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时,不仅需要考核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还应对考勤、课堂表现、阶段性考核(期中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在进行实践能力考核时,应结合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实践的热情度、完成考核任务的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考核评价。另外也可采取教考分离、以证代考的考核制度,将学生在该课程阶段考取的与课程相关的证书作为考核依据。
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要想更好地实现实践性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必不可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最新技术为动力,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对于该课程建设的基地,主要应包括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实训室、PLC实验室等,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及就业的环节,完成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充分利用产学结合,实现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良好过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缩短磨合期。
实行信息化辅助教学,实现教学多样化
近年来,各行各业逐渐呈现信息化的趋势,对该课程的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化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实行信息化辅助教学,可实现教学多样化,将以往的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投影仪或视频展示教学,这使得图像更真实、生动形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4 总结
总的来说,高职教育中的自动化及PLC控制课程对培养实践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含量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燕,韩京海.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