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第1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3、技能训练: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新课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框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一节为例,谈一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它与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起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这一观点。可以说,本章的两节内容紧密联系,在本书乃至整个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学生们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节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由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涉及到实验,需要动手操作加以分析,所以可确定它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为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充分准备各种资料的前提下,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2.学法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将指导学生采用分析图文资料,分组合作,实验操作与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各种相关资料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蚯蚓翻耕”实验。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授课需一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

(二)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

(三)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

(四)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本节课一开始,首先放映一段有关昆虫“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看资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所写“生物具有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师适时提问:“生物的这种保护本领是如何获得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出答案,从而导入新课――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2.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很多,课本上列举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多媒体展示,仔细阅读分析,然后回答两个问题:(1)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与之适应的?(2)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由于课本和多媒体上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图文介绍,学生回答起来难度较小,所以主要针对薄弱层次的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第二个问题相对开放,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提高和深化,要求学生不仅举出例子,还要尝试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例如形态,结构或者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

在学生们解决完以上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设置环节“想一想”:大熊猫和北极熊分别适应怎样的环境?如果将它们的环境互换一下,可以吗?这说明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引导他们回到课本找到理论依据――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而大熊猫和北极熊适应各自的环境,否则,无法生存。

有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最后一个知识点是“耐受范围”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设计给学生出具“青蛙冬天冬眠,夏天繁殖”的资料。然后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同时布置任务,用“>”和“

这样,有关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到此处理完毕。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本节课的第二大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考虑到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教材上讲解详实,所以我大胆设计把这个实验放手给学生。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记录并拍下实验过程。

这样,本节的重难点问题自然地分流到课下和课上两部分完成。课上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对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交流。同时完成教材上的讨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等多项能力。

本实验成功的结果是细沙与土的分界不再明显,考虑到学生实验也许会有失败,因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正确认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压土力度,水和菜叶的用量,是否留有玻璃缝隙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否放到黑暗环境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认同蚯蚓松土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实验展示完毕后,要提醒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从点滴渗透环保和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微妙的作用使环境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举出自己了解的例子。从而深刻体会教材中提到的:“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这个观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在授课后及时处理。第一、二题比较简单,主要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三题是开放性题目,相对来说要求更高一些,本题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鼓励较高层次的学生课下整理,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生物对每一种生物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活动:蚯蚓多土壤的翻耕

(2)总结: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FDI 环境效应 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日俱增,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FDI的进入,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因此产生了FDI是否导致了环境污染,污染程度又有多大的疑问。以下将围绕这一疑问展开,并进行相应分析。

一、文献综述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从中国层面或是地区层面开展相关研究。福建省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重要省份之一,随着FDI的大量引进,环境也不断恶化,FDI的环境效应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现有研究成果中,方苑(2009)运用1985-2007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福建省FDI实际利用量和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DI的实际利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间分别呈现倒N型、U型、倒N型曲线关系。章贵军、付志刚、李妙萍(2010)利用福建省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的FDI对环境质量影响效果各异。吴幼华(2009)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发现出口增长是福建省环境污染的格兰杰成因,但外商直接投资序列与福建省环境污染序列存在伪相关,因此不能确定FDI与福建省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福建不成立。林美顺(2011)利用1985-2009年的福建省时间序列经济数据,构建了包含能源消费方程在内的四方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工业整体污染之间都存在着 “倒U型”的曲线关系。

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选取不同,学者们关于福建省FDI环境效应的研究尚无统一定论。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较少涉及微观行业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反应外商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以下将利用FDI集中的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数据,通过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FDI额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微观的行业层面来研究FDI对福建省环境状况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FDI与福建省环境污染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利用FDI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历程大致分为:第一,起步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批省市之一,从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开始相继开放各县市,但初期合同FDI额和实际利用FDI额都很小。第二,高速发展阶段(1991-1993)全省以经济特区为龙头,各类开放区为辐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开发格局,1993年合同FDI额达到113.66亿美元。第三,后退阶段(1994-2000)长三角、珠三角的崛起使得福建省拥有的政治优势不断弱化,加之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腹地狭小等原因,对外资吸引力开始下降,同时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严重影响了其招商引资的发展。2000年合同FDI额只有1993年的37.95%,而实际利用FDI额为1993年的75.70%。第四,稳定增长阶段(2001-2008),入世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额大体呈上涨趋势。但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创,而这些地区正是福建省吸引FDI的主要来源地,因此FDI额在2008年出现下滑。第五,再次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福建省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至2012年3月底实有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2.53万户,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外商投资企业有2288户,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431户。同年国家发改委《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首次公布了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外开放度的得分和排名,福建省位居第五位,实现又一次的飞速发展。

2.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分布

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省FDI产业结构十分不均衡。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很小且无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开始呈现明显增长,外商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11.77%调整为2011年的36.42%。FDI集中投资于第二产业,2000年~2011年规模有所浮动,但第二产业合同FDI额所占比重均超过50%,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然外商在福建省的投资存在着明显倾斜,三次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从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资本金来看,外商集中投资于制造业,2009年~2011年制造业在外商投资工商注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相当高,分别为67.2%,67.9%,66.6%。同时制造业中比重较高的12个行业基本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塑料,通信机械,化学原料等。2011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达到9448家,占企业登记注册总数的52.99%,创造的总产值达到FDI工业总产值的71.2%。这说明污染密集型行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可以初步判断FDI对福建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当地环境污染。

3.环境污染的情况

(1)总体情况

随着FDI额不断增多,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成为福建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从整体上来看,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随合同FDI额的增加而增加,大体呈上升趋势,而工业固体废物由于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其排放量逐年下降。为了进一步分析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对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合同FDI额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与合同FDI额在显著性系数为0.00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0、0.889,显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合同FDI额的相关系数为0.723,同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断外商投资与福建省的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2)地区分布

从环境污染的地区分布来看,福州、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四市污染较严重,2011年泉州工业污染情况最严重,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居全省第一,分别达到10.25万吨、5.06万吨;漳州工业废水排放问题较突出,排放量占全省比重的48.89%,这一情况与当地对外开放早,吸引外商投资多有密切的关系。厦门市也是属于对外开放早,吸引FDI多的市区,但由于在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较大,整体污染较少。

(3)产业分布

FDI在福建省集中投资的纺织,服装鞋帽,塑料,通信机械,化学原料等行业产生了大量污染物,从2009年~2010年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情况来看,除了纺织、皮革、金属、非金属、通用设备四个制造业污染排放量略下降外,其他制造业污染排放均逐年上升,甚至是大幅度上升。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环境污染最大,平均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全省的72.5%,此外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数量也占全省很大的比例。2010年污染密集型行业总体排放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占全省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3.56%、53.02%、63.75%,F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污染普遍,2010年第一季度福建全省23个列入统计的城市中,20个城市均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大于50%的城市有9个,而工业粉尘、烟尘的大量排放使得福建省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综上,FDI在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其环境确实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恶化了当地的环境,据此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FDI在福建省投资存在明显的倾斜,集中投资于污染密集型行业,这种投资结构的不平衡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FDI更多的进入第一和第三产业,减少在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升级。

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引进外资时应避免保量不保质的问题,对那些资源利用率低下、高污染的企业坚决不予引进,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外资项目则优先考虑,通过对引资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3.加强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监控,全面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加大对超标排放企业的惩罚措施,同时对环境治理情况好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方苑.FDI对福建省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3)

[2]章贵军,付志刚,李妙萍.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2008 年面板数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37)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 河北省 物流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是环渤海和滨海的经济带其中主要依靠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主要地域,同时其地域也包括辽宁、山西、内蒙古的中东部和山东。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北方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圈,是华北、东北和西北的连接部,是我国的巨型的经济核心区。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物流发展现状

交通网络运输的骨干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铁路。环渤海经济圈的铁路是以北京为中心位置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铁路网络成网状是由10余条铁路运输主要干线和地方干线以及联络线组成的。

公路网络以北京为中心,从纵向上来看,同江到三亚公路、京福(州)公路、北京至珠海公路经过环渤海地区;从横向上来看,青岛到银川公路经由济南市、石家庄市以及太原等市,丹东到拉萨的路线由沈阳市经过呼和浩特以及北京等市。高速公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有京津塘、太原到石家庄、沈阳到大连以及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等。

环渤海经济圈的港口在我国有着优势。占据在我国将近1/3的海岸线上,有40余个港湾,有53处港址可以建设中型级别以上的泊位,这里面有17处港址可以建设万吨级别以上的泊位。

此外,航空的运输网络的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圈也十分迅速,有10多个以北京作为中心的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多个城市建有国际机场,其机场具有现代化,与十多个地区、国家建立了固定航线。可以说,运输网络体系的完善是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环渤海经济圈物流发展的不足

环渤海经济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比如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率大、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欠缺、落后的体制改革、产业缺乏创新性、雷同产业结构较多、港口竞争没有秩序、单薄的市场意识等障碍,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环渤海发展中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要运输干线不通畅重点物资特别是煤炭运输紧张

近年来晋煤外运通路的建设,使运能有所增加,但仍跟不上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南北沿海运输通路,虽每年新增一些深水泊位, 但综合吞吐能力仍十分紧张,未能改变山西、内蒙、宁夏等地煤炭“以运定产”的局面,同时也使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的省、市煤炭供应不足,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2.多种运输方式的劣势及结构不合理

由于分工不合理, 宜于公路运输的短途货物、宜于民航运输的长途客运、宜于管道运输的成品油、宜于水运的中长途货物,都过多地压在了铁路,既增加了铁路运输的负担,又影响铁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例如铁路每年承运几千万吨的成品油,要开行专列,罐车自重大、回空车不能利用,占用了铁路的大量能力。公路、客货、海运运能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还很大,民航承担的旅客周转量所占的比重仍很微小。多种运输方式优势没有充分体现。

3.物流信息资源有待整合以提高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建立中的环渤海经济圈物流网站将通过网站联盟和等商业模式,将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将要建成以规范化运作和一流化服务的物流信息网,该信息网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大规模的物流网络。环渤海的公路和铁路网体系大、密度高,但是由于各个网络中缺乏高效得连接,从而降低了交通网络运作效率效率。

三、 优化河北省物流产业促进环渤海经济发展

1.建设沿海隆起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政府要像发展高速公路那样重视航运业的投资与建设,大力支持国际航线的开辟,鼓励与国内外的大航运集团联姻,加快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同时, 为了防止过度性的竞争,河北省三大港口之间要做好合理的规划,试图找到以参股和共管等方式和天津港口之间实现共同建设的可能性。

2.与外长城经济圈对接延伸产业腹地

外长城经济圈的特点是重要能源还有矿石基地,其位置在我国西北地区,还是畜禽供应与过季蔬菜的基地,并且有着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西煤东运”、“铁海联运”还有“北煤南运”这样的局面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河北省的几大港口的煤炭码头的建设符合我国能源的战略性布局,大大缓解了西部煤炭向外运输的装船能力欠缺的矛盾,也使得煤炭运输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东出西联”意味着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体现在发展战略从“两环”到“两圈”的拓展,使外向型经济与内陆型经济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12]。

3.交通网络的完善

河北省交通网络的完善,以现代化的综合智能型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作为目标,将各种运输方式协调起来发展,形成多式联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现代化物流运输网络。在海运的通道方面,优化和拓展港口结构及功能,形成秦皇岛港口、黄骅港口、唐山港口合理分工与具有优势互补的港口集群的体系。增强港口之间的物流集疏性、通关性与加工增值性等功能,从而建设一批可以立足于港口优势综合物流园区。以此来弥补环渤海地区物流交通网络体系的不足,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4.一带两通道物流格局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频声波;肾经;膀胱经;体感音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08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27-05

体感音乐疗法是建立在现代音乐疗法之上的新兴生态绿色疗法。该疗法将音乐的低频信号(对人体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第306医院医药卫生科研课题(12QN04)

通讯作者:许继宗,E-mail:

有益的16~160 Hz波段)分离,经过信号放大增幅及物理换能,作用于人体的传导感知系统(皮肤、骨骼、神经等),激活大脑古皮质区域和旧皮质的功能,起到改善人体基础代谢(呼吸、血压、皮温、心率等)、改善机体微循环、调节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1]。笔者认为,基于中医理论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对人

体的影响可用“经络共振”来概括。为此,笔者观察了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对十二经络的影响,现将肾经及膀胱经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12月期间,随机选取中国人民第306医院后勤及医护人员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54岁,平均(23.18±6.27)岁。近期体检(3个月内)身体健康。

1.2 实验方法

选取被测试者右侧肾经、膀胱经的五输穴。观察体感音乐不同频率低频声波对穴位微循环的影响。

1.2.1 实验条件准备 ①排除室温对实验数据的影响:控制室内温度为(20±2)℃,必要时用空调调控。②排除空气对流、散热对人体的影响:检查门窗,避免明显的空气对流。③排除光线干扰:避免日光及强光直射。④排除电磁干扰: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检查室内无明显电磁波辐射。⑤排除穿着对人体循环的影响:被测试者着宽松衣服,静卧休息20 min,保持情绪稳定。⑥排除药物、食物影响:被测试者24 h内不得吸烟、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

1.2.2 穴位定位 暴露被测试者右侧下肢,由经过培训的特定人员选取穴位并标记。

1.2.3 实验及观察工具 5寸有源低音炮;帕瑞公司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1.2.4 实验过程 ①选定频率:参照国际标准十二平均律频率表,选择其中体感音乐低频波段(16~160 Hz)的音波,如C0(16.35 Hz)、D0(18.35 Hz)、D3#(155.56 Hz)等共计40个。②用电脑软件生成乐音序列:应用COOLEDIT2.1软件,将选定的40个音波生成正弦乐音,每个音符长度为60 s,相邻2个音符之间用静音间隔20 s,存储为声音文件。静音的作用是排除之前声波对经络微循环的影响,使之回归基线。③经电脑播放软件media player播放乐音序列,用5寸有源低音炮进行信号放大。低音炮置于观察穴位外5 cm,周围以纸板进行音波聚拢。④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将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探头贴于测试穴位处,观察并记录乐音播放过程中,该穴位的微循环变化曲线及数据变化。

1.3 观察指标

将30例被测试者同一穴位、相同声波影响下的微循环改变量组成1组。观察测试穴位在播放乐音序列时,微循环量相对于基线的改变,以微循环量增加的百分比表示。该数值由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配套软件完成计算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频率低频声波对肾经及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对同一穴位微循环的影响不同,差别十分显著。①G1音(49.00 Hz)对肾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的微循环改变最显著,增加量最高可达(122.85±11.23)%,与其他乐音序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此外,同一频率的声波对同一经络(肾经或膀胱经)不同穴位的影响大致相似,即能引起肾经(或膀胱经)上某个穴位产生共振的频率也能引起该经其他穴位共振,反之亦然。体现了同一经络经气属性相同,一气贯通的特性。不同频率低频声波对肾经、膀胱经五输穴微循环的影响见表1、表2。

2.2 低频声波对穴位微循环变化的典型曲线

多数声波对穴位微循环的影响不大,大致波动在基线附近;当接近、达到特定频率,即该穴位的谐频共振频率时,穴位的微循环量会有质的飞跃。表明不同经络穴位对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只有特定频率才能把能量传递给特定穴位。见图1、图2。

图1 低频声波对肾经腧穴太溪微循环的影响曲线

图2 低频声波对膀胱经腧穴委中微循环的影响曲线

3 讨论

本研究中,有9例被测试者在播放G0、G1、G2乐音时有明显的经络感传现象,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描述的肾经、膀胱经走向大致相同,最远可到后头部或胸部。7例在播放G0、G1、G2乐音时,有腿部后侧发热或麻木感觉,并向躯干传导;1例经络敏感者,感觉肾经的经气在肾区附近内部分支,向右到肝区,向上到肺部,继续上行至喉咙,最终入脑干附近;膀胱经的经气在膀胱俞附近分支,一支入小腹到同侧膀胱附近,二支沿体表绕行至胞肓入腹,再下行至膀胱附近。

经络者,所以载气血者也。无形之气难以观测,但有形之血可以观测。当经络发生共振时,气血震荡加剧,必然导致局部血流即微循环显著增加,故微循环的显著改变可以代表经络共振现象。本研究表明,不同经络、腧穴具有各自的谐频共振频率,该频率的声波能使该经络腧穴的气血循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肾经的共振频率为G1音(49.00 Hz),膀胱经的共振频率为G2音(98.00 Hz)。本研究为系统阐述体感音乐的中医经络学原理奠定了基础。今后笔者将继续研究低频声波对其他经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继宗,李玉华,李月明,等.健康人足三里穴对体感音乐低频声波选择性吸收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9(31):3441-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