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管理 干部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80-01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是要严格管理干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向基层延伸,从严管理干部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组织工作的新阵地,新媒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力量。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干部管理的应用,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从严管理党员干部面临的新挑战

1.Υ统干部教育管理培训方式的挑战。当前,随着“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干部教育管理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个别问题。如在个别高职院校中,还存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干部培训方式主要以邀请专家、领导作报告的形式,缺乏实践性课程。授课过程一般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培训的内容注重理论、文件解读,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同步,形式相对单一。对教育培训对象缺乏从年龄、工作经验等方面分层次、差异化培训。有些教育培训广而浅,缺乏专而深。教育培训载体缺乏创新,教育手段简单化,对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运用较少,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传统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挑战。传统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在建章立制、规范细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实际干部监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监督意识不强,不愿意被上级、同级和群众监督;监督制度执行上,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手段相对单一,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如“八小时外监督”的问题,传统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工作之外的情况存在“管理空白”,就容易产生“朋友圈”“生活圈”不健康的问题。管理监督的手段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上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家庭监督等机制体系。

3.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QQ群、微信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具有的信息内容简洁、便于操作、共享信息、个性突出、互动交流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关注社会发展现状的交流大平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利用一些APP软件、微信等来实现考勤等工作。但在个别高校中,还存在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干部管理教育等工作应用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4.与时俱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生活、时事各个方面,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理论学派等五花八门,对错、正反、美丑、善恶、真假交织,反复裂变循环,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群、QQ群、微信平台等传播,多元的价值观意味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这就为新时期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以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时代环境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工作方法,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的原则

1.思想引领与内容多元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下的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强调政治素质,突出思想武装头脑,把握好思想引领作用和内容多元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元的优势,在全体干部中营造学习先进思想、理念,向先进看齐,争做践行“20字”标准的好干部。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探索新方法,创造新做法,让干部管理更加务实、管用、高效。要将传统干部管理制度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影响力。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干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做好内容与传播有效结合,用传统党课培训提供历史和现实内容,利用新媒体网络和渠道,让干部通过新媒体通道寻找、学习党课培训视频等资料,形成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教育模式。

3.人文关怀与新媒体技术平台相结合。依托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干部信息收集和管理,定期进行数据信息研判,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沟通谈话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预警,“温馨提示”,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从管理干部工作中实践探索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 认识 感悟 生成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21

数学是一种富有思考的体验和探索的活动。经验是源于主体的实践反思,是感性认识,含有智慧的成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靠教师的单向讲解,而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经历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深度体验学习过程,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智慧。

一、做一做,获得感性认识

学生的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东西,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又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初始的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都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活动的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把8根小棒和12根小棒平均分,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自己得出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分数、体会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心理特点,我大胆改革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二、想一想,获得体验感悟

对学习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上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则是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教学“比较图形面积”一课时,无论是单个图形还是组合图形,它们都属于完全相同的情形,这其中蕴含全等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直观感觉,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学习的时间用于解决属于自己的疑惑,并通过这个释疑的过程获得真实的、有效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有效就表现在用前面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思考与具体的解决问题。于是,在归纳总结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关系,并引导他们在观察、比较、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完善自己对新知的探究。如有的学生对辅助线的理解总是云里雾里,但是他们努力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由开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最终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体验活动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的,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有效体验,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感悟,对所学新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选一选,获得反思生成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摘要: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呈现转化消除问题剖析的“盲点”,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点拨强化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示范引领克服策略运用的“盲目”,最终实现优化提升学生主观题解题效能的目标。

关键词:元认知 主观题 答题效能

作者简介:邹幸,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一直是高考复习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尽管提高学生的主观题解题能力离不开足够的练习与考试,但是“题海”和“频考”只是辅助手段。况且反复练习的“熟能生巧”应用不当也会导致“熟能生厌”。而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元认知”自觉意识及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效能。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①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以及策略元认知知识。它是对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建立在元认知知识基础上的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够成功地完成,它使学生知道自己何时、如何做什么。

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与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因此,元认知能力和素养对于提高学生解题的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元认知的监控和调整,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就会产生“盲点”和“盲区”,陷入“盲动”与“盲从”。只有重视对学生“元认知”观念的指导以及元认知调控的培训,才能避免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的盲目,提高主观题解题效能。

一、通过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呈现转化消除问题剖析的“盲点”

元认知知识首先包括个体元认知知识,即学习者作为学习着或者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②它要求学习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长、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在学习品质上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首先需要对试题材料和设问进行准确剖析。在这一阶段学生出现的缺漏往往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品质和习惯上的缺失经常会造成学生对问题剖析的“盲点”。如不少学生对知识学习局限于死记硬背,在面对试题材料的新情境或者遇到自己掌握得不是很好的知识点的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短路,选择忽略和放弃;有些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审题时过于紧张焦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毛躁,对知识的掌握和问题剖析只求表面不求甚解,造成错看漏看试题材料设问,在对题意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动笔,结果一做就错,一做就漏等。对于这些由于学习品质和习惯造成的认知能力方面的缺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留心观察,细心发现,及时呈现、疏导和转化,帮助学生发展对自身学习品质与习惯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在平时复习与练习的过程中,对随堂练习中精选精编的主观性试题,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对自己解答和思维的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自己的审题缺失、认知盲点和思维误区。而在每一次大型考试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表,进行规范、宏观和系统的自我分析与反思,通过规范系统的自主总结学生就可以自主反思呈现平时复习过程中学习品质、答题习惯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复习和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和自我强调、克服。而对于只知道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的同学,笔者则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性问题,如《经济生活》中的“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滞缓时要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生活与哲学》中的“电子产品和电脑到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什么?”等。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醒他们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理解性记忆的自觉意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笔者则想方设法利用鼓励和肯定他们微小进步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解题心态;对于自信心“爆棚”,不肯静下心来掌握基础知识,剖析试题材料与设问的学生,笔者则有意识地通过“公开暴露”他们解题缺漏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严谨踏实审题习惯的重要性。这些对学生个体元认知知识的呈现和不同的元认知体验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自己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反思和监控调整意识,从而消除解答主观性试题问题剖析的“盲点”。

二、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点拨强化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

元认知知识中的任务元认知知识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的性质、难度、熟悉程度、结构特点等因素的了解认知。①学生对学习材料和任务的元认知决定了他们在该学习任务上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他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这对学生有效监控和调整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经验的高三任课教师都知道,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面对主观性试题时系统分析问题,实现问题转化,形成答题策略的保证。而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激活,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在知识激活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记忆不全,概念掌握不到位,虽然熟悉某个知识点却不能灵活运用等知识激活的“盲区”。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需要教师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组织加工所学知识的“元认知”方法。即在复习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巩固考纲的每一个考点,而且要点拨学生反思所学知识本身的性质、体系与结构特点,强化他们对知识点与复习任务和目的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头脑中所存储知识不断进行重组,自觉将知识连成串,组成网。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提取运用,避免产生知识激活的“盲区”。

如在复习《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直接从知识点的讲解开始,而是要求学生翻开教材目录,思考这一课在整个一二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单元知识的逻辑体系思考得出了这一课与前后两课知识内容的结构性关联: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却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系统结构化的思维进入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因此当复习完本课传统文化的两点影响之后,笔者进一步追问:“传统文化的影响仅仅局限于这一课的这两点影响吗?”学生能够迅速进行扩展思维,激活本课的前后关联性知识,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而在随后的随堂练习:“运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的思考解答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一分为二、与时俱进地看待传统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与解答,避免了思维与知识激活的“盲区”。

而在带领学生巩固复习了唯物论的所有概念原理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图示法画出唯物论所有概念原理的逻辑联系。并在课堂上公开展示了一位优秀学生总结的结构图:

这一过程不仅通过与展示的结构图的比照中融会贯通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知识体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系统优化所学哲学原理的自觉意识。

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示范引领克服策略运用的“盲目”

元认知知识中的策略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即个体对自己学习策略的选择、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根据认知活动的特点制定目标,计划活动,预估效果,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①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拥有策略,而且要知道何时何地,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策略。在认识到策略运用的价值后能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使用这些策略。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本质上属于准程序性知识,很难通过陈述性知识传授的方法来获得,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和针对性训练才能让学生领悟和强化。如果说题型、方法等的“点拨”属于陈述性知识,那么教师的“示范”就是将其转化为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而运用于具体解题。这种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过程,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元认知能力。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策略的形成,犹如河流的此岸和彼岸,只有方法介绍而没有方法应用,河流的两岸就缺乏了必须的桥梁,学生欲实现跨越会面临重重困难,陷入策略选择和运用的“盲目”。而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就等于在河流两岸之间架设了一座可供学生顺畅通行的桥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解题示范主要有审题示范、典型示范、完整解答示范等。

【示范典例:】

材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今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2013年初,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约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①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②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从设问角度看,本题属于有条件限制的归纳题,答题要“顺藤摸瓜”,即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字词(藤)寻找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瓜)。但是这一解题策略方法教师仅仅告知学生是无法落实到运用的。教师必须用下列图示呈现和展示解题策略的运用过程,即在情境材料中做出相关标记,然后用箭头连接所体现的关键词(原理)。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此,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

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俗活说:“万事开头难”,不论什么事,只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信心才会十足、干劲才会倍增。教学也不例外,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个开头就是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途径。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改变单一的情境创设,注重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性,并融于数学问题中,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情境创设,可激发兴趣,可捕捉生活,可复习旧知,可直切主题,情境不能仅仅是数学课的点缀,不能为制造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费煞苦心,不能为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更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案例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这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如果你是小明,会选择哪条路去学校呢?为什么?

(2)我们来看小明上学的路,正好组成两个三角形,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其它两条路远呢?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案例二:《圆的周长》

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三、验证――经历探究,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关注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获取。自能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去探究,去发现。

①、提供材料,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提供学习材料,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推理、讨论、思考等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案例三: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中,教师出示下列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算法:

(1)让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独立计算24+9,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或算法;

(3)让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

(5)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及其理由;

(6)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探讨,法则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②、营造空间,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适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营造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的尝试与探究中学习,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大量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

案例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充分的考虑并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利用整数加减计算的经验,让学生自己编各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题目,并试着做一做。然后老师搜集不同情况的题目,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不同“新情况”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尝试与探究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新课教学中,教学设计是:

(1)根据前面的教学,在得到了一个小数减法题1.18―0.76后,老师说根据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旧经验,大家来试着算算看?(每人动笔,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算)

(2)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交流计算方法)

(3)探究“新情况”。

①小数加减法,大家好像已经会了。其实任何一种计算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今天研究小数加减法就要研究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往学习计算都是老师来出各种情况的题,同学们来做。今天咱们改一改,请你想想小数加减法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每人都来编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题,并且自己试着做一做。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情况。

②学生每人编题,并在小组交流。

③教师搜集不同的情况,捕捉学生生成的“新情况”。

A、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如:3.45+2.13,5.46―2.18;

B、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如:3.4+2.43,3.48―2.1;

C、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如:2.45+2.15,6.45+2.55;

D、整数加减小数,如:3+4.84,3-1.18。

④展开交流,巩固练习。

展示交流不同的“新情况”,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丰富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感悟、理解、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⑤总结:无论是“末位对齐”还是“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四、交流――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五:《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本环节以应用与拓展的形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精心组织练习时,对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技巧,侧重发展哪些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要重在练基础知识,练基本技能。二要做到难度适中,体现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主动发展的意识。三是设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放性习题让学生继续探讨。此外,可以把课内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切实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案例六: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计算装修自己房间所需要的地砖及费用。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到市场上了解地砖的尺寸价格及单价,然后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3、周广强、张玉民,《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2005年4月

4、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