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机械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1工程机械化

工程机械化是人类生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从生产力角度工程机械化是实现生产力提升的直接标志。从广义角度上讲工程机械化就是工程建设施工实现了机械设备替代人力劳动,其是对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所有应用机械设备的总称。工程机械制造作为制作用于工程建设的机械设备施工环节,其所制作的机械设备种类众多,例如运输机械、起重机械、矿工冶金机械等等。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工程机械化发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制造业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对来看,我国在机械制造发展方面还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国内机械制造业的潜力,以实现对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地提升。

1.2机电自动化

机电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机电技术类型,其是机电技术实现科技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机电工程本质上讲,其本身就属于科技化发展产物,而机电自动化则是实现了机电工程全面科技化的发展。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与情况来看,机电自动化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越来越频繁,机电自动化就是专业交叉的重要产物,其引领了工程领域中的技术革命。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科技背景下,电子技术对工程领域中的工业控制、生产方式革新、企业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人类机械电子设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机电自动化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在制造业当中的重要发展标志,其所能够为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仅是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上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向科技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支持。随着机电自动化在机械系统设计、调试等方面的应用,其对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效益提升带来了重要推动。文章选择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最常见的集中技术进行分析。

2.1集成自动化技术

集成自动化技术是指机械制造中对各类生产经营、技术功能的集成性发展。在传统技术模式下,实现对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与应用,集成自动化技术不仅得以实现,还成为了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地到来,机械制造业地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发展,通过将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数控教工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与系统内容引入到企业的机械生产制造系统中,得到了非常显著地发展,并成为了机械制造业当中企业的发展潮流,CIMS工程应用的有效保持,在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里的基础上,也实现了集成自动化技术地有效发展。

2.2柔性自动化技术

所谓“柔性自动化技术”是以数控技术为核心,在融合其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而建立起的新兴技术类型。从生产与操作过程方面来看,柔性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机械制作与生产全自动化发展。在柔性自动化技术当中,包括机械设备的材料准备、制作、生产等一系列生产行为都由计算机来予以控制和操作。相比于传统人力机械生产模式,柔性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精确控制下,保证机械设备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行为、尺寸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大大减少对劳动力的应用,实现了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效率地有效提升,在确保机械设备生产秩序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益。无论是从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角度考虑,还是制造企业的效益提升角度分析,柔性自动化技术都将成为机械设备自动化生产的主流模式。

2.3智能自动化技术

智能自动化技术即智能华机电自动化技术,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支持下,通过利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人类行为地模拟,从而替代人类去进行机械设备的生产操作及相关行为。从表面上看智能自动化技术与柔性自动化技术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智能自动化技术要比柔性自动化技术更高级,相比于柔性自动化技术而言,智能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对人类行为地模仿,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并对生产行为产生一定的判断力,这是柔性自动化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行为的准确性,并保证这一行为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之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能自动化技术需要人工操作来作为主观工作支持,因此要经常对智能自动化技术进行维护,以确保智能自动化技术的良好工作状态。

3注意事项

虽然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但针对当前的机电自动化水平来看,其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1)规范应用流程。机电自动化在为机械制造提供支持是建立起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软件的规范安装与应用前提下的,为此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机电自动化要求进行工作,避免操作不当而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2)做好质量控制。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当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为机械制造带来重要帮助,但企业必须要保证其所制造出来的机械设备质量符合质检与应用要求,否则机电自动化为工程机械制造带来的进步意义都是空谈。

4结束语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系统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电子机械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FOD 预防与控制 飞机总装

自从航空业诞生以来,由飞机中的FOD所造成的事故或者技术故障的事件屡屡发生。从飞机制造商的角度来讲,FOD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飞机上的FOD是危及其飞行安全的严重隐患,飞机的组件、部件及整机内不允许有任何FOD的存在。

1 定义

外来物(Foreign Object Debris),是指不属于最终产品但却遗留在其中的外来物质或物件,这些外来物品都有可能损害或降低产品的性能[1]。外来物损伤(Foreign Object Damage),任何由外来物引起的损伤,可以是物理上的损伤也可以是经济上的损失。外来物包括:工具,装配零件,加工铁屑和装配过程中的外来物(例如在装配,运输和包装时使用的任何消耗品)。其他潜在的FOD包括个人物品,如食品和饮料、硬币、珠宝首饰、钮扣、铅笔、回形针、手机、打火机等。

2 FOD沟通和意识[2]

导致FOD的原因有两种:一是FOD培训不到位,对FOD的危害认识不足,工作人员缺乏防范意识;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认为移除FOD不是自己工作,不愿主动承担。所以,有关FOD的培训和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1 培训

装配人员应经过有关FOD预防和管理培训,才能进行工作。FOD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员工对FOD的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了解,提高FOD预防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基础培训:FOD预防的基础知识;(2)周期培训:定期检讨及更新,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培训人员包括:运营和质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支持(即制造部门,物流,供应商),其他人员(如采购,客户服务)。

2.2 FOD意识

(1)管理层参与:管理层必须支持和负责FOD预防计划并参与其实施,并提醒员工,FOD将最终影响飞机的安全。保证新员工在参加完FOD预防培训课程之后,才能允许他们开始工作。参观者或与装配不相关的人员禁止进入工作区域。如图1,在工作区域周围设置警戒围栏。

管理层应该支持和鼓励员工报告发现的FOD或缺失的工具(即使是员工自己的过失)。解释“错误”和“违反”区别。员工丢失工具是一个错误;但不报告这个错误是违反规定的行为,则将被认为是一个事故。

(2)员工意识:提高员工关于FOD产生的前因后果的意识,提醒预防避免FOD要求,促进所有员工通过指定的标准和良好的做法的实施积极参与。在工作区域里,应该有可视化的警示,如FOD标识、地面标记、警戒围栏、海报等[4]。

人的因素方面,管理的附着力和员工的意识是防止FOD的关键因素。

2.3 整理整洁

整理整洁和“随手清洁”,这些工作旨在保持工作区域干净整洁[3],提高产品质量,创建一个安全的和更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把多余物从工作场所移除。要求工作完成后立即清扫工作区域,每次转移位置或当工作停止时,清扫工作区域,当工作碎片有转移到看不见或难以到达的区域时,立即清扫。如果员工在工作前需要对工作区域进行保护,他应该在完成工作后去除防护材料。

3 预防和控制方法

3.1 区域分类

FOD预防和控制适用于每个工作区域,FOD潜在的风险取决于两个因素:

(1)飞机制造过程各个阶段:工装设备、部件组装、飞机总装、试飞、交付等;(2)飞机内部空间特性:低可达性、低能见度、多种干预措施。

每个区域必须被理解为一个组合:部件装配、飞机总装、飞机内部区域(例如航电湾,机翼油箱、货舱等)。

FOD潜在区域根据工作状况进行区分,如表1。

区域划分,让员工在不同的区域,对FOD给予不同的关注度,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3.2 工具管理

飞机装配制造企业里面的工具不同于汽车装配,不但工具数量多,而且存在很多特殊的工具。所以工具管理是预防FOD的一部分,同时工具管理同时也是适航检查的要求。

(1)工具负责制:工具分配到站位,由站位单独管理,责任到人。每个工具柜都有其特定位置,并贴有用特定的地面标识。工具柜有专门人员负责,做好每日的清查。每个工具应标有一个永久的,可读和可追溯的识别号码[4]。公用工具上应该有站位号和工具号,个人工具应该有个人号和工具号。

(2)工具检查:每个工具箱里面放置影子板[3],每件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标记和形状的位置。员工在工作开始前和工作结束后检查工具时候就一目了然,假如丢失了工具很容易被发现,降低了FOD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每个工具箱都附有一个工具清单,内容包括工具的图片、工具号、数量、负责人。工具丢失时,可以根据工具清单查找丢失工具的详细信息。工具箱负责人每天都要对工具进行检查,并确认签字。

(3)工具设计:工具设计和规范通过改进检测和他们的储存条件减少工具零件在飞机里风险。工具规格,完善的检测和存储,可以降低风险的异物。工具规格,无异物必须要考虑。设计工具时,应加强在低能见度和低可使用这些考虑因素。应考虑到检测工具及零件的可见性/保护材料。

3.3 硬件管理

(1)保护装置:在飞机的整个总装过程中,包括大部件运输、部件组装、涂装、试飞、交付,每个阶段都要注意防护,以防止FOD的发生。如图4(a)是为了预防大部件在运输时FOD的进入,(b)为前后机身对接时的防护,防止在对接时,钻孔的铁屑和使用的消耗品进入或破坏已经装配好的部分,如保温棉、线缆和油管等。

防护设备(边缘保护、帽、封面、过滤器)应进行清洁和保护以防止意外损坏。一旦安装完毕,未经授权禁止去除防护设备。

(2)零件和消耗品:零件包括螺钉、螺帽、开口销、铆钉、垫圈等,将他们放到离站位比较近的零件储存柜里统一管理,按需领取,既方便员工领取,又能降低FOD的发生。如图5。

消耗品包括抹布、刷子、毛笔、手套、口罩等,工作前统一领取,使用过的消耗品集中放入垃圾箱里。

(3)个人物品:个人物品,是指员工随身的物品,如首饰、香烟、打火机、硬币、食物等。[6]个人储物柜应该安放在工作区域附近,这样有利于员工取放。员工在工作前应该掏空口袋和将他们放到个人物品的储物柜中。

3.4 区域关闭和最终检查

区域关闭被认为是防止FOD最后的机会。区域封闭前,应进行FOD检查,并采取擦拭、吸除等检查FOD的措施[7];装配的间歇和装配完成后,应对飞机上特殊开口进行密封保护。

任何结构在封闭前,都应该设置FOD检查工序,并提交检验检查,确认封闭区域内无FOD后方可封闭工作区域。如果有任何疑问(不能直接看到的东西),要去和区域的负责人讨论关于你的疑问。

4 FOD报告及持续改善

4.1 FOD报告

所有已经发生或潜在FOD事故都应该报告和调查。当一个FOD事故发生时,员工应立即停止操作,开始调查,判断原因。同时,根据FOD发生的原因和纠正方法,提供一个合理的工作方式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FOD事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日期、 部件名称、类型、零件序列号、零件的位置、发现时间、发现人员、怎么样发现,FOD的描述(包括分析发生时间、分析者、怎样分析),根本原因、纠正措施、报告人等。应该把报告的重点放在谁来负责FOD的跟踪和趋势分析。同时也应该确保所有受影响的人员都意识到所在区域可能发生的FOD。

4.2 持续改善

每一次FOD的发现,都应该作为一个积极的例子,进行持续改善[8]。FOD预防和管理的目标是避免FOD发生,设置为管理层和员工提供检查结果,问题区域和发展趋势,事件/事故报告,并反馈进展。员工需要获得特定的信息,工作之前知道哪些是错误,他们可以预期改善流程。让员工知道他们哪些做的是对的或哪些是不对的,反馈对工艺改进至关重要。

5 结语

FOD的预防和控制直接关系到飞机的质量安全,是飞机制造企业十分重视的事情。FOD的控制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作。随着员工FOD意识的提高,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FOD发生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王辉,李护林.发动机总装多余物控制方法[J].航天制造技术,2003.

[2]熊涛.航天器总装多余物控制方法探讨[J].航天器环境工程[J],2006.

[3]李大南.航天型号产品多余物及其预防和控制标准的实施检查[J].航天标准化,2006.

[4]府大兴,崔春梅,徐正.星载天线总装集成多余物控制[J].电子机械工程,2010.

[5]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第2版)飞机装配[M].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6]刘军涛.完善检测技术FOD无处藏身[J].中国民用航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