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我是谁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怎样给老师发邮件?
如果说,现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老师发邮件、写信。你一定会说:“不会是愚人节的玩笑吧!要是说‘90’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这个可以信。但是不会发邮件,这个太夸张了吧!”谓予不信,这里有数据资料为证。
去年秋季学期,我担任校内新生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的任课老师。开学伊始就规定,每位同学写两篇小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依据,并公布了我的电子邮箱,让听课者把作业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于是,我与学生来往了500多封信,总共收到学生的电子邮件246个。我对这些邮件的合格性做了粗略的统计,结果如下:
1.书写形式完全合格的邮件32个,约占邮件总数的13%;
2.书写形式基本上合格的邮件79个,约占邮件总数的32%;
3.书写形式不合格的邮件135个,约占邮件总数的55%。
这里采用的合格标准不高:有台头,自报家门(写上姓名、学号),写明作业名称,有落款。可是,偏偏大多数听课学生没全部做到。这些同学的主要问题有:没有任何信件说明,仅以附件形式发了作业;没有台头,连一声“老师”都没有;没有落款,收到后不知此件为何人所发。
我收到邮件后,遇到很多麻烦。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哪位学生给我交来了作业。之后查看发件人,学生们用的却是花里胡哨的网名:善良死神、猪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小馒头、南昌炒粉、痛并快乐着、像三毛,流浪、龙行天下、你在我不离开、此生不换、冰力十足、非℃勿扰……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也许他们的密友知道发邮件者是谁,可我是一头雾水。看完整个邮件,还是不明白谁发来的。不得不打开附件,才弄清小论文的作者是谁。改毕作业,要录入成绩,有附件打不开的还得与论文作者联系,又找不到主儿了。最后,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教务处发给我的学生名单上一一记下每个学生的相应网名(有时还不止一个!)。就是这样,在录入成绩时还出了一些差错。
其实,如何给老师发邮件,我在课堂上交代过;收到一些问题邮件后,又讲了一遍,情况好了一点,但不少学生还是依然故我。
我认为,给老师或长辈发邮件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与给平辈知交或闺蜜发邮件大不一样。应该先有完整的称呼,加一个简单的问候语;接着,自报家门,并讲清相关事宜(如交上XX作业),最后加一个致意的敬语并落款(学生最好写明学号)。
现时的学生可爱而有活力。一般来说,并非晓得了礼仪而不遵守,而是过去师长没有手把手地教过他们,或是学生本身漫不经心,对礼仪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希望在校大学生和准备读研的同学引以为戒。
学生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指点
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渴望得到导师的多方指点,特别是在做学问方面的教导。这里说的导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文仅限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点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先说说研究生导师。我把他们分为三种:一是“一线奋斗”型;二是“公务繁忙”型(大多有管理职责);三是“滥竽充数”型。前两种有真才实学;第三种并无真才实学,主要靠钻营“谋生”,按沪语说来,是“混腔势”的,不在本文所说的“导师”之列。所幸的是,我熟悉的导师大多属于前两个类型,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那么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就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学生:积极向上、勤谨用功、有一定悟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积极向上”,指的是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有进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三者兼备的完美学生较为难觅,但比较好的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作为研究生,怎样利用珍贵的攻读研究生阶段,最大限度地得到导师的指点?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从观念上去掉“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出击,积极征询导师的意见。其中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每个环节上争取导师的点拨。千万不要傻傻地“等、靠、要”,一个劲儿地问导师:“你想让我修哪些课程?”“让我做哪个论文题目?”“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攻关?”,等等。而是先主动地思考,按导师的基本要求,提出自己的初步方案(包括选课、选题、开题、做论文等);方案最好不止一个,倾听导师的意见后做出抉择;听到导师的意见后,也不要老是“Yes, sir”,处处照办,要勇于独立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2.仔细观察分析导师及其团队的特点,以各种方式赢得导师的指点。倘若课题组有定期的小seminar(这在本所很普及),一定积极参加,而且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现时通讯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电话、电邮、QQ群聊、短信等,随时与导师讨论,或寻求答疑解难。
3.在寻求答疑解难的过程中抓大放小,力求探讨关键性问题。对于鸡毛蒜皮的问题(例如公式推导、程序设计、实验细部设计等)应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自行解决,只把自己啃不动的“硬骨头”拿出来,请导师指出如何“下口啃”。
4.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即写一些小型汇报,提交给导师,使其随时了解详情,给予指导。
5.学会与导师argue,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要知道,“弟子未必不如师”,特别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很能干,视野较宽,对新的研究动态细节的了解往往超过导师,因此,若与导师在学术上有分歧,一定要讲出来,别闷在肚子里。讨论中,大家只相信真理,谁对就听谁的。我相信,多数导师有容忍年轻人反驳自己、共同探索的雅量。就我来说,则特别喜欢这种argue和discussion,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6.随时记录与导师或课题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把历次重要的讨论记录在案,放入专门的文件夹,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有必要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关键词: 市场营销;4Ps策略;产品策略;高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08-02
0引言
从目前的形势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稳定。同时,大学生是一个高能动、高同质性的群体,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毕业生群体里会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心理与情绪,一旦调动起来,会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更进一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针对高校扩招后的严峻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明确指示:“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它提高到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实现毕业生成功就业,充分就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整体来看,高校相当于一个企业,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其生产者就是高校的教师,原材料就是高中毕业生,产品就是大学毕业生,顾客就是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类似于企业销售产品,而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来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对于高校也一样,要想培养合格的人才,并顺利将其投放到社会上去也必须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即高等学校以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依托,以用人单位为中心,以学生为本,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向市场提供各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用人市场需求的调查与预测、高校专业的设置、招生、教师的进修、学生的培养、就业渠道的开拓、广告宣传等。
1高校产品的特殊性
所谓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用来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而高校为社会或者市场提供的产品就是学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从整体产品的概念上来看,高校毕业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正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也就是用人单位“购买”毕业生时所追求的利益,是用人单位真正要“买”的,即核心产品。而形式产品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即高校向市场所提供的毕业生和科研成果。每所高校的名称就是形式产品的品牌,品牌是衡量这一产品质量高低的标识,学生的专业特长即形成产品的功能。附加产品是用人单位“购买”毕业生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利益,包括高校的声望、用人单位与高校的持续关系等。产品组合的宽度代表不同学科门类,长度代表同一学科内不同专业,深度代表不同办学层次。显然,高校要注重运用产品组合策略。同时,注重加大对学校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形成特色化高校品牌和特色化毕业生产品,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2提高产品(毕业生)质量,强化高校毕业生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业的竞争就是毕业生“质量”的竞争,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毕业生为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毕业生质量高低与其在课堂上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拼命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到头来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站稳脚跟的。这就要求高校主动加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为主向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方向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原有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少动嘴,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为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调整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按市场化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自主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前提是了解本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现状和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就业市场反馈的用人要求和人才的需求信息为标准,力争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相关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使人才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两不误,高校要构建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必须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打造高校品牌,提升高校知名度
高校的品牌代表着每所高校的声望,直接反映了社会对不同高校产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离不开品牌效应。从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看,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一个人后面有好几个单位“追”,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却要东奔西跑地推销自己,这种高校毕业生之间的不平衡的现状,说明了高校品牌在社会中的价值。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高校要想不断地扩大和发展自己,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品牌运营工作,从教学、科研的每个细节认真做起,经过一段时间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使高校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4做好毕业生的包装工作,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
所谓就业定位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二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工作。作为一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何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出路,是每个大学生当前要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定位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自己掌握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即“自己到底能够做什么”。②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即“自己擅长做什么”。③自己的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即“自己适合做什么”。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等,即“自己喜欢做什么”。
就业定位准确,有利于毕业生很从容地去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它可以使得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定位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业定位准确,可以持久地发展自己。很多大学生在做简历和面试的时候,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使得面试官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不能介绍自己,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弄懂或认真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的问题,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因为他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大学生就业是人生的最大转折,第一份工作对刚准备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找到一份定位准确且合适,是由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准确地就业定位,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营销与高校接轨势必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通过教育,形成“全员营销”意识,在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的带领下将营销理论切实地贯彻实施,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面向市场办学,严格地把自己视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实体,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统领全局,创造性地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此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敏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营销[J].青海社会科学,2005,(5):21-23.
[2]张庆亮,李传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4):68-69.
[3]周长茂.“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43-44.
[4]李丽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营销分析[J].高教论坛,2004,(6):170-172.
[5]孙国翠.基于营销视角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山东电大学报,2008,(3):27-29.
[6]范亚峰.我国职业技术类院校就业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路,旨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职业指导与心理教育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了方向,才不会错失良机。
下面笔者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创业、升学作详细分析,从而合理解决就业问题。
一、求职
绝大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各机关单位公司企业求职面试,那么社会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评价如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怕苦怕累。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应对就业险峻形势,如果一味将就业困难归诸于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上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路程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首先,应该将求职心态摆好。遇到困难时要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危机中最忌讳的是浮躁和颓废。浮躁会让你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颓废则会让你丧失争取斗志的机会,而这些正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所欠缺的。要成为积极上进、敢于挑战自我的强者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健康而平和的心灵环境,切忌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误而一蹶不振,乱了方寸。
其次,在就业前,我们应该在内心诚实回答如下问题:
(1)作为一名大专生,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吗?你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吗?
(2)你愿意从基层做起吗?
(3)你有上进心吗?
(4)你一定要求专业对口吗?
(5)你能接受低工资吗?为什么?
(6)你有执行力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仔细作答,要知道,和你同时甚至同校、同班毕业的竞争者和你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些人拥有“啃老”的资本,有些人拥有比你更专业的技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在结合自身条件仔细作答上述问题后,就要为你的工作制定明确的上下限,如此才不至于盲目地漫天撒网,而收效甚微且劳心劳力。
另外,在忙于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我们对“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用人要素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46%的企业最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二,36%的企业注重团队精神。
第三,32%的企业注重专业能力和背景。
第四,25%的企业注重创新能力。
第五,23%的企业注重适应公司文化的能力。
第六至十八的分别是发展潜力、外语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品德、责任意识、诚信、职业操守、学习成绩、动机目标、是否党团干部、性格个性等。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一是看能力(能否胜任),二是看性格(能否相融)。
能否胜任,就是工作能力的体现。它直接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平时所学专业技能挂钩。我们所学的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比如网络管理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因此,这方面的能力毕业生应该已经具备。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在明确了上述问题后,我们必须准备求职材料。求职材料是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一份完备的求职材料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求职信或自荐信(要求:内容不超过一页纸)。
(2)个人简历(要求:彰显个性)。
(3)学校毕业生推荐表。
(4)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学业成绩。
(5)在校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各种资格和技能证书,取得的各种成果和作品证明,担任过的各种社会职务证明材料等。
(6)能代表自己专业创新水平的设计作品、论文等复印件。
(7)实习单位或工作兼职的能力评价意见。
二、创业
创业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这与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做出倾斜不无关系。但尽管如此,大学毕业生创业仍然面对重重困难。与往年不同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在2009年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下面以湖南长沙为例作出说明:
2008年9月17日,长沙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
1.税费优惠。初始创业三年内市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照公开、自愿的原则统一归口收取。大学毕业生初始自主创业的,可按照有关规定三年内减免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2.降低门槛。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至3万元,注册资本足额到位有困难的,可分期限出资设立。这一举措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使大学生能更容易、更快捷地投入到创业热潮中去。
3.简化手续。实收资本100万元以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分公司的登记管辖权下放城区工商分局,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提高工商登记时效,个体工商登记手续应在3天内办结,企业工商登记手续应在5天内办结。
4.财税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并逐年递增。
5.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行“一纸告知、即来即办、一次办结”,公开办事制度,畅通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收费项目。
6.提供住房保障。将解决外来创业人员住房问题纳入“安居工程”保障范畴,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对集中的园区规划建设创业公寓,突出解决创业青年的住房困难。
三、升学
虽然升学在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就业,但笔者认为这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的一种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受就业危机所迫而显得有些无奈。
首先,尽管你是迫于形式而选择升学,但也要以谨慎的态度选择深造的专业,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摘要]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和各种学术问题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试图结合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强调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研究生对自己长处和价值观的认识出发,通过了解自己的擅长的领域、价值观,时间等来实现自我管理。
[关键词]德鲁克 研究生 自我管理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尤其反映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等繁杂多变的问题方面。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质量上也有所保证,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到自我管理的相关理论,这对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彼德·德鲁克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管理学家和高级管理咨询人员,是世界公认的“现代管理之父”,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正如大师所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知识工作者们都需要自我管理。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摆在为社会做最大贡献的位置上;他们需要学会发展自己。在长达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们需要学会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他们必须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改变他们所做的工作、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时间。在漫长的人生周期中,人是会改变的,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储备,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敷所需。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我们需要‘自我改造’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仅仅只是寻找一种新动力。”[1]《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管理自我的关键在于了解这样一些关键问题:“我是谁?我的长处何在?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归属在那里?我又不归属于那里?”通过了解自己的实力、价值观、和你最擅长的领域,成功地进行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管理。[2]
二、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3]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当前倡导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已经经历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在自身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研究生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年龄层次和知识层次的差异使得其自我管理更加复杂,其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提倡自我的主体性。从最近新闻媒体经常曝光的一些因学术不端而引发的热点评议中不难看出,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压力和不知所措。部分已婚学生还要面对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研究生面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努力自给自足,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依然处在校园环境里,他们需要导师和辅导员等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指导。因此,学校教育者们应努力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求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在研究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德鲁克提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所在。研究生应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行:第一,研究生专注于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什么能给你带来益处:第二,扬长避短,加强自己的长处;第三,找出无法克服的习惯或品性:第四,改正不良习惯和不良品性:第五,找出那些研究所本身所不该做的事情。
第二步,德鲁克提出“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这一关键问题。就像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长处与短处,每个人工作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有些人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而有些人是通过倾听来学习。阅读者很少能变成成功的倾听者,反之亦然。所以研究生可以以倾听专家报告为学习的途径,可以沉浸在文献资料里求知,也可以在实验室里探索创新之路。日前曝光的湖北省最年轻市长周森锋论文抄袭事件给研究牛的论文撰写带来很大影响,撰写论文是研究生必各的一项能力,但当违背学术常规而功利化地完成学业时,我们应反思,这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而不要将自己所谓的学术不端定位在破坏自我价值观的领域,要找到自我学习与价值观的契合点。[5]
自我管理的第三步即德鲁克所言的,将工作关系建立在交流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2009年6月某日晚,北大2006级研究生贾某从高楼丧命的导火线是他拒绝帮助导师谢某完成课题,而后被辱骂导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而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生群体是一类区别于大学生特殊的学生群体,学会交流对研究生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但交流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习,而且也减少了很多心理矛盾。[6]
第四,德鲁克说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从安排时间入手。时间观念对每位研究生来说也至关重要。大部分文史类和少数理工科研究生都有一种“读研浪费时间”的埋怨,其实这点根本上是和研究生不了解自己的时间有关。在同样的三年或是两年的读研时间,不同的读研方式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收获。其实,差别在于如何安排这些宝贵的时问。首先研究生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样花掉的。然后试着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把那些耗时又低效的活动从日程表中删除。最后将自己可以支配的零星时间整合成为大块的时间单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