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导论论文

艺术导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导论论文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艺术教育施行艺术干预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关于人的心理需要层次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审美是人的高层次心理需要。满足这个心理需要,人的生理心理才能共同健康发展。马斯洛还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他称之为内在教育,并认为艺术是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最有效的手段。从我国的教育制度来看,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各方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要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上,这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是非常薄弱的一环,因此,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进程中,强化艺术教育的心理健康作用,不仅能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扩大艺术教育的内涵,扩展艺术资源的覆盖面。

采用艺术干预的方法,是解决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问题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问题出来之后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显得被动、消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艺术干预,并将艺术干预活动的开展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目前的消极预防为主,向积极的全面发展为主的转变。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看,初级目标是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问题,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极端行为的目的;积极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在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仅仅是着眼于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这种只对“症”不对“人”、“头痛医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积极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其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品质的优化和个人潜能的开发,通过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实现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这两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艺术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且,艺术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比生理层面上更大一些。美国著名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运动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直觉和体验才能得到,而只有艺术这类表意符号堪负此任。艺术与生命息息相通,艺术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微妙性。因此,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双向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艺术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

首先,艺术创作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的养成有着独特的功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由、放松的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测试工具。而且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和情绪的宣泄过程,通过这种情绪的宣泄,疏解不良情绪,创作者可以自觉地重塑身心的平衡。艺术创作的成果也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易于促进开朗、活泼的个性潜能,帮助人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

其次,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既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又可以提高审美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例,作品的色彩、线条、空间、材质等元素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进入轻松愉悦的审美状态,这一过程直接对人体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仅以色彩对人的心理干预为例,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红色使人血压升高、提高食欲,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绿色使人思维活跃,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协调的色彩搭配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在艺术欣赏中,人们除了获得美的、舒适的心理感受之外,艺术作品还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和价值倾向,而且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艺术家情感的传达是潜移默化的,欣赏者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中自然地受到陶冶。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正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这对于崇尚个性、生性叛逆的“90后”青少年来说是更易于接受和更加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一种教育模式。

以艺术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模块

我们要首先明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心理保健作用。在艺术课程体系中,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开设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干预中比较成熟的形式有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表演治疗、雕塑治疗、故事疗法和箱庭疗法等。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艺术干预形式和艺术种类特点,研究高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模块。

(二)改革高校艺术教育手段

艺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的艺术类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设计,需要不同的教学场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以讲授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分析与欣赏经典作品为主,这虽然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艺术教育的心理干预作用无法很好地实现。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注重创设情境,是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当前的教育环境来看,高校艺术教育还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介,健全与网络时代环境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工作机制。

网络环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网络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尤其是业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全面实现艺术教育的心理干预作用,面对网络的诱惑,艺术教育工作者也要善于“潜水”,在网络中受到追捧的卡通、动漫也是艺术门类中的重要一族,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高校可以以艺术类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实现艺术教育的互动性与交流性,进而起到艺术干预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艺术。要在艺术教育中实现艺术干预更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例如,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在团队活动中的集体艺术创造过程中,协作与互动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情感,从而体会安全、接纳和支持。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开艺术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创意绘画、壁饰编结、民间工艺制作、现代舞、民歌演唱等强调学生参与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开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强调艺术实践,这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设计大赛、校园心理剧和艺术社团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暑期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与。而且在艺术实践中要加强课外艺术教育的目的性和专业性。

(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艺术干预,这对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的公共艺术教学团队,也需要高校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艺术创新与艺术创作能力。教师本人也要积极完成角色转换,要将艺术教育者身份与学生心理素质培育者、心理困扰辅导者、心理障碍矫正者、行为决策参谋者这几种角色身份同时承担起来。

(五)实施开放性评价

从评价策略来看,高校艺术教育的评价要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当前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需要,尝试从工作开展的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不同方面进行多元评价。从评价目标来看,要从简单的智能目标评价扩展到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社会价值观的评价,要从学科目标和专业目标扩展到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目标评价。

结语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刘燕

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工科院校也逐渐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1.工科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工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投入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普遍没有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有的工科院校即使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艺术教育检查的时候才会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公共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整体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美育至今并没有成为所有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多数学校来说,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仍然徘徊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打游击”。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对“艺术”的偏见。2.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境地尴尬多数工科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公共艺术课程多由相关专业教师兼任,少数院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但由于课程没有受到重视,一旦选该课程的人数过少,课程就“被迫”停开,如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也面临着“失业”的尴尬境地。3.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需要以一定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但很多工科院校没有专门的艺术课程教室,而且存在教学设备陈旧、教材建设落后等问题。此外,在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中公共艺术教育经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社团文化建设脱节,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受到了限制,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被学生忽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谈到美术教育的功能时强调:“任何教育学科都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本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果该学科不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它就不配在‘寸土寸金’的学校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值得学生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否真正在工科院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工科院校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其能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行各业的人才,工科院校学科建设最终也需要服从人才发展战略。教育主管部门践职广告设计专业实高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魏琼靓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站在战略高度,才能认识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打造成熟、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支热爱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根据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培训现有公共艺术教育人才,设立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引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熟悉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第三,定期选聘艺术权威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或来校开办讲座。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工科院校各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单一,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普遍比较匮乏。有人说:“美育应在‘美’的氛围——轻松的、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育的特点是,除了具有一般学科的‘认知’规律,更具有艺术学科特有的‘感悟’规律。”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出发,把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授艺术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资料,通过参观、研讨加深认识,通过实践亲身参与艺术创作。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创作教学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各类艺术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创作美的过程。4.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引导艺术类学生社团发展校园环境是高校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一般多数高校都会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由专业教师引导、组织相对专业的比赛和展览活动,活动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会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提高整体审美水平。此外,高校也可以举办高品位的校园讲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蔡元培曾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集德育、美育于一身的公共学科,在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工科院校应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将其塑造成具有完美人格的社会“新星”。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社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5-1

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当前的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凸显以替代成为活动主题,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为主,转变为群众依靠自身设施开展活动为主。针对此种状况,群众文化单位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实现角色转变。

(二)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首先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其次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第三是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0、12、355.

[2]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21.

[3]侏儒楚.美育与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旧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讲解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他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的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营造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营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到: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至此至57岁逝世,其间20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端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扣住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在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的回答到。“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克服自己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制造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的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七、借助媒介导入

艺术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在学生中受喜爱的程度远不及通俗感性的流行艺术,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青年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国门大开、流行文化盛行和价值取向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界对现在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褒贬不一,更有学者批评当今大学生文化艺术品位庸俗化。我们要注意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引导他们不要把过于低俗的东西奉为时尚,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视为落伍;教育他们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开,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社会倡导的美应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运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大学生既接受传统审美观念,又不失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经济上一系列重集体轻个人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在大众思想上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靠国家计划供应,普通民众没有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的经济能力,只能随大流。可以说当时的经济环境限制了青年人对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开放,各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不同文化形式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政治上,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理念是政治决定一切。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国家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治上较宽松的氛围以及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有了改变的空间。在文化上,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的逐渐多元化。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万花筒”,青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文化样式,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学校教育上,改革开放前后对于艺术教育的工作目的也不一样,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