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学习计划

设计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学习计划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化;微课;学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42-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1―),女,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专门用途英语。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倡导学习者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过程、策略的选择,目标的确立以及对这一系列活动的总结和修正; 学习者通过对自身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调整策略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1]通常,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在学校环境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教师制订总体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完成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有教师指导的半独立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完全的、终身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特点

经过对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5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下列特点:

(1)对教师指导依赖性强。90%的学生表示依靠任课教师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依赖教师的监督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缺少学习计划性。约有35%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制订英语学习计划,以提高英语语法、口语水平为主。大部分学生没有英语学习计划,英语学习的目标仅仅是通过考试。

(3)制订的计划很难实施或坚持。制订计划的学生通常难以完成自己的计划,仅有2.3%的学生表示自己坚持完成了学习计划。

(4)课前不预习,课堂参与不够积极。仅有14.6%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包括自主预习和完成教师的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仅有17%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40%的学生会开小差、玩手机、与同学说话,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无法整堂课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

(5)课外较少学习和使用英语。5%的学生课外从不学习英语,约有27.8%的学生每周学习三个小时左右,大部分学生只在考试前几天学习英语以应付考试。学生最喜欢的英语学习方式是看英语影片,在课外基本不使用英语。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条件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支持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逐步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增加投入,为师生提供较好的信息环境。以我校为例,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训中心,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电子阅览室和建立数据资源库并购买教学软件,在学生宿舍统一提供了网络条件。高职院校一般都聘用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教师队伍,专门为学生开设信息化课程,为英语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师提供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以我校为例,英语教师的年龄平均在30岁左右,普遍比较年轻,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并在利用信息化引导学生学习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Flash制作、视频制作及剪辑,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及微课大赛。师生之间建立了微信、QQ交流平台及讨论吧,可以随时就英语学习进行音视频交流。

四、信息化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

信息化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追问着学习者的质量效果。[2]信息化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应该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对学习信息的设计,并对自主学习的活动进行设计。我校的英语听说课,使用《朗文交互英语》教材和朗文交互英语在线学习平台,采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并按下列步骤进行设计:

(1)以《朗文交互英语》教材为基础,选定合适的自主学习内容。选取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独立的主题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别为:Introductions,People and Personalities,Food,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Health,Transportation,Invitations,Technology and Computers,Responsibilities and Travel Problems.

(2)制订自主学习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师对每个卧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语法、词汇、听力、对话、阅读和写作六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目标,凸显了信息化教学中教学个性化的特征。

(3)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和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不同单元主题采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教师给出的任务和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4)信息资源的查找。这门课程有一半的课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上课,为查找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以及教师给出的任务和问题,通过朗文交互平台的资源栏目、教师提供以及在网站上查找三个途径获取资源。学生在网站上获取资源时,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和评价,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鉴别能力和整合能力,并对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5)设计英语交互环境,线上线下交互相结合。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交流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交互范围,即建立起交互的软环境。[3]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信息化为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的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都有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交互环境。在常规课堂上,学生之间可通过小组协作或两人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学习目标。在交互平台上,学生通过讨论吧,以及微信、QQ群、手机APP软件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讨论情况,随时与学生互动,在线答疑,调整教学过程。

(6)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展示。通过录制视频、PPT展示、演讲和小剧表演等形式进行网络和课堂交流展示。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学习展示能够提高学生相互评价能力,根据同伴的评价作出学习调整。

五、需要关注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改变。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导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应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建构者,对自主学习进行设计,注重“协作学习”、情境及学习环境的设计。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习的永动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着眼于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成就感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沈钟钟.自主学习:定义、理论及培养.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为了搞好化学习题的优化设计,教师首先要明确和服从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体现系统巩固“双基”,提高能力;切忌追求偏、难、怪题,偏离大纲要求;切忌打“题海”战术,违背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能力上,应重点训练审题能力(实质为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各类题型的的能力,使学生扩大信息储存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辩证性,有效地开发智能,实现学以致用。

下面这四个方面能力的习题设计,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出发点。

一、审题能力

在习题设计时,要巧设疑难,故置路障(易混乱,易疏忽问题),或具迷惑性或“隐蔽性”,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全面严谨分析问题及逻辑推理能力。题中不宜给明示,也不要故弄玄虚,偏离基础,故意为难学生。

例1 在标准状况下,把10升混合气体(NO2、NH3、N2)通过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2.5克,原来气体体积缩小为3.28升,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分别为多少升。

分析:本题中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是明显条件,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则是隐蔽条件,如果审题中不认真、严密,常会忽略,并且NO2溶于水同时放出NO气体,两者的量之比为3∶1,这都是影响溶液质量及气体体积的因素,也是本题解题的重要思路。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含NO2为x升、NH3为y升,则N2为10-x-y升

3NO2 +H2 O-2HNO3+NO

3 1

x x

由题意得:

10-x+-y=3.28

46×-30×+17×=125

解上述方程组得:

x=6.72(升) y=2.24(升)

则N2体积为10-6.72-2.24=1.04升

答:原混合气体中N2为1.04升,NO2为6.72升,NH3为2.24升。

例2 有一瓶无色透明溶液A,进行焰色反应呈黄色,向溶液A通入CO2后,变成浑浊B,把B加热到80℃又恢复透明,再加入溴水,有白色沉淀C生成,推断A、B、C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粗看该题似无机题,实为有机推断题,这点具有迷惑性,是巧设路障误导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审题能力强的学生,会抓住题中“把B加热到80℃又恢复了透明……”的解题关键,联想苯酚的水溶性特点,推出A、B、C物质。

解:A是苯酚钠,B是苯酚,C是三溴苯酚。(方程式略)

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综合题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的一类题型,它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知识的结合点多,思维的灵活性强,有一定的深广度和难度。

例3 不用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开的一组溶液是( )。

(1)Mg(HCO3)2和NaCO3。

(2)AlCl3和NaOH。

(3)BaCl2和MgSO4。

分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特点、实验及判断分析。由于不用其他试剂,只能将两种试剂混合,由混合的顺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则可判断,(1)、(3)两组无论怎样混合都出现沉淀,现象是相同的,只(2)组若将AlCl3和NaOH溶液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反之,把NaOH和AlCl3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

答:(2)。

例4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元素A4.6克跟水充分反应可生成0.2克H2,元素B位于第Ⅶ族其气态氢化物中,B质量占97.26%。如果A有12个中子,B有18个中子,分别确定A、B两元素的原子量、元素符号,并确定A、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及比较其氢化物的溶点。

分析:该题所联系的知识广,包括元素用期表,元素的性质、晶体结构、酸碱性及化学计算等,有利于对学生推断能力的考查。

解: n(H2)==0.1(mol)

设A为xmol

2A+2H2O=2AOH+H2

解:x=0.2(mol)由A的质量得

M(A)==23(g/mol)则A的分子量为23

推知A的质子数为23-12=11个A是钠

从B的氢化物HB求B的分子量×100%=97.26%解得B原子量为35

由B的中子数推知 B是氯

根据元素周期律推知NaOH是强碱,HClO4为强酸。它们的氢化物是NaH和HCl前者是离子晶体,后者为分子晶体,故熔点:NaH>HCl。

三、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属于高层次能力,解这类题要有牢固的“双基”基础和运用知识逻辑能力。这类题多体现于物质制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

例5 只用CaCO3、H2O、焦炭作原料,设计一个方案制取有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用有关化学反应式解答。

分析:该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途径,而中间过程要的H2和O2一般反应制取显然不成,只有采用电解法;并且该题使用的原料是无机物,合成的是有机物,就必须打破原来的传统,进行创新,才有飞跃。

解:

CaO+3C===CaC2+CO

2H2O===2H2+O2

CaC2+H2O=Ca(OH)2+CH=CH

CH=CH+H2 CH3=CH2

CH2 =CH2 +H2OCH3=CH2OH

2CH3CH2OH+O2 2CH3CH+2H2O

CH3CH2OH+CH3COOHH3O+CH3COOH2CH3

四、适应各类题型能力

常见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可概括为基本题和综合题两大类,又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总复习的习题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地选编多类型、多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熟悉掌握。

下面是具有特点的一些题型:

1. 配伍题

例 以下每小题均有一对物质的名称:下列哪一项可以说明每一对物质之间的关系。

A. 同素异形体; B. 同位素; C.周期表内同一主族元素;D.周期半中同周期的元素;E.相同电子层结构。

(1)白磷和红磷………………(A、E)

(2)锂和钾……………………(C)

(3)碳和硅……………………(C)

(4)氯和钠……………………(D)

(5) Na+和Al3+………………(D、E)

(6) 35Cl和37Cl………………(B)

2. 曲线图题

例 (2001年广东高考)反应:L(固)+aG(气)===== b R(气)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如图1。在图1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混合气体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A.上述反应是

放热反应。B.上述

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D.a<b。

3. 方块题

如图2,在下

列反应图中

(1)如果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 S 、B为 SO2 、C为 H2S 、;D为 SO3 。

(2)如果常温下A为气体则A为 N2 、 B为 NO 、C为 MH3 、D为 NO2 。

4. 图表题

例 有A、B两种有机物,分别跟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反应和变化如下:

又知D和H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得到一种具有果香气味的物质,其分子式为C4H8O2,由此推断A1各物质的结构简式或分子式。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3] 石其乐.《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69-71.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织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信心;成功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40-02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处理教材,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合理处理教材,巧妙设置坡度,通过分层化解、逐层突破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以“化学键”中电子式书写的教学为例,直接要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基础和能力一般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坡度,把这一问题化解为原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在逐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难点,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提出:氯气、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喊他回答问题,他不做任何尝试,直接说不会。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并不是很难,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够解决。这其实是学生害怕出错,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这时只要教师稍加鼓励,“没关系,你试一试。”“错了也没事,我们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会就不需要学了。”“你试一下,错了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这种鼓励下,会逐渐排除胆怯心理,尝试回答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不能直接批u,而是从错误出发,分析原因所在,告诉学生,“没关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这样你们才能学得深,才不容易遗忘。”经常进行这样的鼓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维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1. 实验教学激趣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课后家庭实验,只要实验选取得当,设计巧妙,就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2. 现代教育手段激趣

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刺激学生的感观。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名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或难点的微课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多位名师学习,听懂了、学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就有了。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对于有些没听懂的知识点,课后就会自己主动去网上搜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联想激趣

以“化学键”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热情。但如果教师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将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用动画形式展现,会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多种写错的原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学生纠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在讲解共价键中非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共用电子对,如H原子与Cl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HCl分子时,教师打了个比方: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小孩有1个心爱的玩具,他想再得到1个玩具,让自己总共拥有2个玩具(H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另一个小孩有7个玩具,他也想再得到一个玩具,让自己一共拥有8个玩具(Cl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协商,一人拿1个玩具出来作为两人共有财产(共用电子对,为H和Cl原子共同所有),这样两个人既可以一起玩儿,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利用联想,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将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形象地给学生描述出来,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效果有关。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教师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记忆方法很重要。教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很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教师可告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80%靠眼睛,11%通过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研究也表明,经过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可以增强3倍~5倍”,从而让学生知道经常背诵可以增强记忆力,手脑眼耳并用能促进记忆。如背诵时一边读,一边写;告诉学生与记忆相反的遗忘也有规律可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记忆和遗忘的最好研究,人们在记忆后的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所以背诵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

另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记忆,按顺序、押韵的方法来进行记忆,运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如根据知识特点,将学生需要记忆但量大难记或易混淆的东西编成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时,可帮学生总结如下:“高、失、氧,低、得、还。若问剂,则相反。”教师有时在给学生总结了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再适当发挥一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高、失、氧,低、得、还”(当然一定要强调清楚:“氧”指被氧化,“还”指被还原)六字口诀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结果会怎样?”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踊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浓度小,人体会出现缺氧(失氧)状况,脸色发紫,身体极不舒服。而如果我们回到平原地带(低处),氧气浓度大了,身体得到氧的补充,就会逐渐得以恢复(还原)到健康状况。”教师归纳时故意加强“高、失、氧、低、得、还”几个字的语气,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中穿插这段内容,会使W生听了后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快将这一口诀记住。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己也会去发掘新的记忆方法,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六、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巧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5(01).

[5]田海红.高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

[6]濮江.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