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第1篇

1、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2、《牛郎织女》讲述的是勤劳的牛郎和织女在民间结婚。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后,只能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一次。《孟姜女》讲述的是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长城,累死并被埋在长城下。孟姜女去送寒衣时,得知丈夫已死,哭倒了长城才找到丈夫的尸骨。

3、《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相识相爱,却被马文才破坏,两人双双殉情,最后化为一对彩蝶。《白蛇传》讲述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贞化为人形报答许仙的恩情,却因水漫金山寺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后来白素贞的儿子高中状元,才将母亲救出,一家团聚。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第2篇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画而改编的――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

师: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怎么说?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所以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九色鹿。

师:这不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生:它还是一只聪明善良的九色鹿;乐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见义勇为的九色鹿。

师:它不仅外形美,内心也美,想着它的样子,读读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齐读)

师:看到九色鹿,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谁?

生:调达。(齐)(板书:调达)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板书:“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指导写好“义”字,口诀是“先点后撇有呼应,交点落在竖中线”,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来斥责调达。(指着板书)

生:(齐)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对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们有不一样的性格。他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师:这是你们的发现,同学们,民间故事中往往有鲜明的人物。(板书:鲜明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师巧妙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课文中或记忆仓库中的词语,语言表达不断走向顺畅、规范,课伊始,就彰显了“重表达”的理念。

二、读读文本,融入情景还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至5自然段,故事讲得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故事,要想故事讲得好,就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谁来读读第六节开头。

(出示: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一生读第一句。)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又好像是故事开头,为什么呢?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师:谁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读出来?

师:“缠”读得好,“只好”读得妙。(齐读)这段话你们会讲了吗?(自由练习讲这段话。)谁来讲呢?

(一生讲这这段话,同学们鼓掌。)

师:你是讲故事高手,讲得绘声绘色。下面这节是情节最紧张、出现人物最多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读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一生读,“突然”读得很突然。)

师:你抓住了“突然”一词,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之中,谁再来试一试。

生:(一生读出了叫喊的语气。)

师:你关注了“高声叫喊”这个提示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像他这样一起读。(齐读)面对这样的险境,九色鹿说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自由练读,指名一生读这一段话。)

师:要想读得好,必须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有点气愤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气愤呢?请把用笔划下来。

生:“指着”这个地方;正是这个人;灵魂肮脏;竟然。

师:你关注了“竟然”这个词。(板书:竟然)

师:我们再读的时候,关注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了,谁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气愤了,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动作?

生:加上“指着”这个动作,我认为在“正是这个人”处。我认为在“竟然”处。我认为在“灵魂肮脏”处加上指着。

师:站起来,我们一齐读,要加上动作哦!(齐读)

师:好玩吗?(好玩。)谁愿意当调达?谁愿意做九色鹿?来读演一下。

(一生做调达,一生做九色鹿,“九色鹿”演得非常气愤,“调达”低着头,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读得好,演得很专业,我们都来当“九色鹿”,黑板做调达吧!(全班同学加动作读演。)

师:这个人指谁?(调达。)如果将这句话中“这个人”换成“他”或者“调达”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语气更重,调达语气有点轻。

师: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两句话,语气一轻一重。)

师:这是你的发现,发现语气不一样,还有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更表现了九色鹿极其气愤的心情。(学生读两句话。)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到此处的“这个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自然写调达的一段话,读出来。

师:前文是“一个人”,到这里是“这个人”,你们会发现,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读书就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再来读。

师:当时如果九色鹿不是这样说的,而是换一种说法,行吗?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地说:“昏君,你是非不明,好坏不分,残害无辜,你和调达一样,都是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不行,国王只是一时糊涂,与调达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则是对国王大不敬,国王一气之下可能会杀了它。

师: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对调达和国王态度是不一样的,九色鹿说话很有分寸、有智慧,让我们一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没有在文本“写什么”层面徘徊,而是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读,生动活泼地演,独具慧眼地置换对比,从而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笑声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写内心,感悟文体特点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说,会说什么呢?说起来难,就请你们写一段话,能用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写话。)

师:(教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你们在写的时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这叫学以致用,谁来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国王恍然大悟说:“我真糊涂呀!听了调达的谗言,调达这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惩罚你,让臣民不去伤害你。”

师: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两个词语。

生:我真糊涂呀,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谗言,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是“忘恩负义”,放心吧,我会下令臣民保护你的。

师:你用上了三个词语,恰当贴切,真是知错就改的国王。

生:对不起,九色鹿,我一时糊涂,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话,我没想到调达竟然是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国臣民不准伤害九色鹿。

师:你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王。

生:哎,我一心只顾赢得妻子的欢心,竟然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哎,还有这个调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的恩将仇报,没想到他竟然背信弃义。

师:两个语气词、两个“竟然”、两个“没想到”写出国王的内心世界。

生: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学会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师:读民间故事,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见,民间故事中还蕴含丰富的哲理。(板书:丰富的哲理)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到底怎么做的呢?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将这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认为1至5自然段为一部分,6至9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写了九色鹿救了调达,6至9自然段主要写国王军队来捕捉九色鹿。

师: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结束了,好玩吗?(不好玩。)有意思吗?(没意思。)于是就有了后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是平铺直叙,情节常常扣人心弦。(板书: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常有――鲜明的人物,丰富的哲理,曲折的情节。(齐读)

师:所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开头的?

生:有一天……

师:虽然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好像是故事开头,因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开始。

设计意图:将“写”挤进课堂,也成为共识。老师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抓住练笔契机,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写,通过写加深了对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词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同时,教师关注文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轻轻一点,水到渠成,把握了“度”,体现教者的智慧。

四、讲讲故事,内化文本语言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分自然段讲故事,讲6至9自然段,先自己练练,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师:请四个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动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评价打分。

生:一生讲第六自然段。(生评价:你是讲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生:一生讲第七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五分,开始动作非常好,后边有点紧张。)

生:一生讲第八自然段。(掌声。生评价:满分。)

生:一生讲第九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九。有点结巴,多讲就可以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块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模块教学法已经逐步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有整体感知、立体拓展等几个教学环节组成。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为阅读教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模块教学法要想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改善自身的教学思路,真正的接受模块教学法,并有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只有如此,模块教学法才可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1 小学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模式主要内容

模块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整合、高效,将整个大单元体系有效的组织起来,真正的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而且还利于学生实现广泛阅读。基于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模块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也可以将其称之为预习反馈。教师可以借助到导读单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相互之间交流预习的内容,适当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对重点片段进行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概括内容,以此找出模块主题,找出疑难问题,由此形成教学预案,以此激发学生研读文章的兴趣。

第二部分:组合研读。模块教学背景下,研读注重的是教材重组、强调的是整体推进,因此被称之为组合研读。组合研读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文本,学会微观阅读。教师要想实现组合研读目标,必须要找到建构模块,以此找到切入教学的重点。因为好的切入点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做好文本整合工作,进一步推进板块教学,还利于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能够掌握训练方法,由此进入到阅读情境中。重构课堂时要注意审美的表达,该浓烈的时候要浓烈,要淡的时候要淡,切记要适宜。

第三部分:立体扩展,即以模块主题为点进行扩展,由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从而有效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某些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点面结合等写作手法,教师就可以找一个与该文章写作手法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且进行小组内分享,对好的片段进行仿写,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语言应用能力。

第四部分:特色分享。正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单元大约需要10个课时,而若应用模块教学法只需要应用7课时就可以全部完成教学内容,而剩余的3个课时则用来进行个性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这三个课时进行阅读指导,阅读欣赏、绘本赏读等,这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2 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

2.1 导读

导读是整体感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导读进行单分层设计,依照教学现实情况来自主选择,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要积极互动,相互合作扫清所有的文字障碍,将文章大致脉络理清,找到模块主题,以文章主题为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的知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组合研读阶段。

2.2 聊读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循序善诱,能够与学生边读边聊,通过聊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文本,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直觉与深入,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文本形式、情感与价值观中,达成个性认知、理解与体悟,提升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聊读教学中,教师设置童趣化聊点,师生对话轻松不深沉、聊谈少精讲、网状不线性,在模块式聊谈中渐渐感悟、在感悟中个性朗读、在朗读中逐渐理解、在理解中有所发现,以亲近方式渐达文本深处,实现语用默会、智慧生成。聊读方式在模块教学组合研读课研究中产生发展,其立场是聊出童真,其艺术是聊活思维,其本质是聊化智慧。它的操作强调主题统领、模块推进。因此在聊读过程中,可优化模块设计,实现模块教学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统一。五年级下册《水》,通过聊苦掌握数量词使用,通过聊乐体会动词短语与白描运用,通过聊精神感受反衬妙处。在聊与读过程中确保儿童“在学”。

2.3 比较读

组合研读课中,教学具有表达共同点模块时,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思路组织阅读,经历品词析句、朗读体悟、表达比较等集约语文活动而内化文本表达,深化情感体验。五年级下册《天火之谜》与《诺贝尔》组成百折不挠模块,通过比较阅读两文中的人物遭遇、实验场景,掌握表达科学家不同品质的方式。

2.4 赏读

组合研读课中,面对模块中经典文本,以咬文嚼字、初感深入等方式悉心揣摩,共探语言力量。课例“读演水浒打斗”,整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与“武松打虎”中打斗场面,组成模块赏读,印证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赏读绘本,读图画,猜情节,悟精神,师生经历曼妙阅读过程,沉浸在文本所含的无穷精神力量之中。

2.5 群文跳读

立体拓展课中,依据模块主题,组合多篇课内外文本形成新模块,开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阅读,深化组合研读,广化语用积累,固化价值体验,内化文学表达。跳读选文来自《亲近母语》《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等读物,一般为聊主要内容、读关键段落、绘阅读生长树、提炼文本主题、归纳写作技巧,课外阅读由弥散变集中、由可能变实在。课例“走进民间故事”从《牛郎织女》的研读入手,跳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解译民间文学的密码,使课堂教学充满文学的味道。

2.6 吟诵读

充满个性的特色分享阅读课中,以吟诵方法教学古诗模块,读悟唱演,最大程度还原诗歌本身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模块,品味浅语艺术。诵读是个性化阅读课中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实践中还总结出了共读、猜读、推介读等方式,使阅读课与生活阅读相连,使阅读量增加、质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更佳,但是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教师必须预先做好备课工作,对文章有整体把握能力,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总之,模块教学法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应用的价值,教师的素质能力必须过硬,在此基础上,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2]柳化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2(8).

[3]肖雪霞.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2(7).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第5篇

“一根原木竞雕出46只虾蟹!”

1998年是陈培臣艺术生涯中的巅峰。在一根高22米,直径Q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令人惊叹。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而这一回通过陈培臣的卓绝技艺,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举”。

他具体阐述到,在美术门类中,雕刻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平面艺术。前者通过圆雕、浮雕和通雕等艺术形式造就真实的三维空间,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构图组合,讲述不同时空的各种故事。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镂通雕技艺。虽然近代有些地区也出现了镂通雕,但像潮州木雕这么完整形成艺术体系的极为少见。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题材,特别是吸取潮州戏曲人物故事的题材和反映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它的工艺历时悠久,在宋时就已经是很兴盛的传统工艺。它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清朝中期,名匠黄开贤雕刻木雕《蟹篮》,蔑眼篮纹纤巧精细,大小海蟹20余只俯仰篮中,千姿百态,为此中传世珍品。当代名匠郭映腾、林应足雕制佳作《梅花喜鹊》,工精艺巧,富丽堂皇,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多位艺人合制的巨型金漆木雕《贾元春省亲》,以大观楼为主体,分四个层次幽深壮阔展现大观园全景,亭台轩馆、假山曲径、金窗玉槛、瑞木鱼花中,活跃着贾府58个性格、神情、姿态各异之人物,可称金漆木雕代表作,现悬挂于九龙“好世界”酒家。另一个代表作是《双凤朝牡丹》,现悬挂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东阳木雕:远近高低各不同

1997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东阳市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起运仪式。什么样的礼品有如此殊荣,可以远赴香港,见证回归?这是一座宽350厘米、高248厘米、厚70厘米,重达1.4吨的大型东阳木雕落地屏风,名为《航归》。它由东阳木雕总厂的115名能工巧匠历时百余天赶制而成,选取了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运用了东阳木雕中的深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画屏上,帆船、云朵、海滩、海绵、巨石、苍松、芙蓉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令人叹为观止。画屏中央三艘鼓满风帆的船更象征着香港诸岛在众心所向之中平稳地回归到祖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东阳木雕作为浙江省的代表,见证了的历史性时刻。

一直以来,“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被誉为“浙江三大雕”,而其中东阳木雕因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居于三者之首,有着“天下第一雕”的美誉。

东阳木雕用雕刻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形象,使其显现出半立体的形状。为了能够显示物体的层次感,木雕艺人往往把离人视线最近的物体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随着景物的渐渐远去而逐渐降低物体的高度,刀工也随之从细到粗,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东阳木雕将半圆雕、深浮雕、透空双面雕、浅浮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它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又有木雕的刀工特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东阳木雕大致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家具用品装饰、宗教供品装饰和供艺术欣赏的摆件等四大类型,其中建筑装饰的运用最为广泛。

建筑装饰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内的门窗。木雕艺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由于雕刻部位在高处,离实现较远,又不易触摸,所以艺人根据观赏视线由下而上的仰视距离,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来表现,线条既粗且壮,轮廓也清晰,突出了雕刻部位的整体效果;而门窗中的隔花、涤环板和锁腰板,由于处于与观赏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便于细看,又易招人抚摸,往往以浅浮雕手法表现,雕工精致。雕刻的题材大多注重教育性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如“岳母刻字”、“将相和”、“杨家将”等。

作为“天下第一雕”,东阳木雕自春秋时期便开始形成。在东阳,人们将木匠祖师鲁班作为它的创始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于明清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东阳县城,至今保留着古建筑的不少遗址,其中“肃雍堂”内的木雕装饰极其华美,其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走兽、花鸟,也有以历史故事为题的装饰木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形式交相运用,刀法圆熟利落,线条流畅简明。清朝年间,作为家具的东阳木雕曾盛极一时,富豪之家男婚女嫁往往雇佣数十人雕刻陪嫁的家居,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妆可排成几里路的长队,故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十里红嫁妆”的俗语。

民国年间,“仁艺厂”生产的东阳木雕相架、书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室内陈设木雕工艺获金奖,从此东阳木雕开始响誉海外。

黄杨木雕:千年黄杨成木雕

与东阳木雕同为“浙江三雕”,并且同属“中国四大木雕”的是乐清的黄杨木雕。“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其制作的材料是黄杨木。实际上它之所以一直引人注目,经久不衰,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它的材料黄杨木十分珍贵。这是一种稀有的树种,逢冬开花,春到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颜色黄亮、庄重,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由浅而深,能给人一种端庄、古朴的美感。

俗话说“千年黄杨难成柏”,就是说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用以做雕刻艺术品的材料更是取之不易,所以这种木雕便更加的珍贵。

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它的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具独特之处。它的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以外,木匠们还创作了镶嵌等诸多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由于黄杨木雕主要是作为艺术品用于欣赏,所以它对雕工非常讲究,从事木雕的匠师们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既要能够把握传统的技艺,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它的制作程序非常复杂,分为九道,分别是:泥塑构稿、选取材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修细刻纹、油漆上光和装配底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而倍显珍贵。

作为一种工艺品,黄杨木雕最初是作为民间灯笼的附属装饰物而出现的,后于清朝年间逐渐从附属地位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一种优美的工艺欣赏品。

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此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因而黄杨木雕也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朱子常、叶阜如、叶品芳、葛醇、潘阿陆、王凤祚、叶一舟、郑祥奎、陈志云等人都是个中的名家。

20世纪初,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运用独特的技法创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并于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得了优秀奖。1915年它们又参加了巴拿马赛会,获得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开始名扬海外。

龙眼木雕:取白天然意自成

另一种以木材得名的木雕是龙眼木雕。顾名思义,它的材料便是福建省盛产的龙眼木材。龙眼木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千,是木雕的好材料。

龙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色泽古朴,因而有着“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间,它甚至被当时的外商、水手视为中国古董,抢购掠夺。

这种木雕的制作工序繁杂,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时的体态特征。工匠将木料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它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龙眼木雕自清代就已经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闽南一带。

莆田的雕刻艺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经出现圆雕人物,至今莆田城厢、黄石、涵江等地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而福州地区主要有象园村的柯世仁、大板村的陈天赐、雁塔村的王清流传出三派不同风格的木雕。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长乐县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的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别具―格的天然疤树根木雕工艺品,有着“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引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艺人便开始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用其根部或结疤,因材施艺,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结,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也随之普遍使用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

在三派之中,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用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比如“龙舟”、“踏水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