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递员事迹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年39岁的郭是县邮政局邮政所一名劳务工,自年月参加工作以来,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老实忠厚。由于所为半投半营所,为了在自己出班投递时不影响群众办理业务,郭同志就鼓励自己的妻子学习邮件收寄、内部处理等,从来没有出现关门投递的关门投递的现象,一直由妻子看管,一点事都没有耽误下。他在两条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山区邮路上跑了13年,骑自行车近15万公里,从未脱班一次,安全投送各种报刊信件份(件),在报刊业竞争最为激烈,各条邮路报刊发生逐年下滑的今天,所投递的邮路却年年超额完成收订任务,且稳中有升,多次受到县局的称赞及表彰。年邮政所获得子长县邮政局“双创”工作先进单位;郭同志年被评为县局“双创”先进个人,年被评为优秀投递员,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一、心系群众,甘在山区奉献青春
所投递的邮路包括南、北及川道37个行政村,这些村大都分布在偏僻的山沟里,且居地分散,每天只能骑着自行车从山谷夹缝中走过去,雨天时路面泥泞且滑,脚下是陡峭山崖,令人毛骨悚然,晴天风起尘扬,烈日暴晒,口干舌燥,每天出班前只好把开水往水壶里灌满带着,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投递工作,其艰苦程度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但是为了山区邮路上的群众能及时收到远方亲朋好友的邮件,阅读最新发行的报刊,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农业科技知识。郭已早早起来把邮件报刊按投递顺序排好装袋,带上雨衣、水壶等必备用品后便前往艰难的投递里程,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郭从未一次误班误点,被山区邮路上的用户称为投递的“活钟”。 本文来自sjclw.net
为了抓好报刊发行工作,让信息闭塞的山区群众及时了解山外的市场经济动态,提高农业种植科技水平,忙走上之路,郭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动员他们订阅《这农业科技报》等科技类报刊,有些订户临时无线订阅的,郭用自己的工资垫支。郭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未计较个人得失,他把邮路当成了他的命根子,一天也离不开它。这份工作虽然预期,一天下来骨松筋动,但郭以苦为乐,只要看到山区邮路上的群众每每收到远方亲朋好友来信时那欣喜的面容,感激的目光,郭的心也随之而乐开了。
张军同志今年51岁,他负责的区域主要是党政机关如长江水利委员会及解放大道上的三大院“楚剧院、歌舞院、话剧院”,他在这个段道上一干就是11年。他每天要送150余件邮件,100多户200份报刊杂志。
他段道上的“三大院”小区内老人多、缺乏子女照料,是需要关心关爱的特殊群体。住在楚剧院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喜欢看报刊杂志,张军每天会给他送《读者》、《中篇小说》、《作家文摘》、《散文》等6种报刊杂志,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
疫情发生后,张军就关心起自己区域内那些不方便的老人的生活情况,老艺术家何祚欢一家因为熟悉,疫情一发生发生后,张军就询问二老的生活需求。进入2月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日益严峻,社区防控的压力也骤然增大,张军决定给二老一个星期送一次菜,一定不让老人家断了菜和水果。2月2日,估计何祚欢一家过年屯的余粮快吃光了,张军与何祚欢联系之后,他就看着见样买了点,直接给送到了家门口,拍照发微信给老人家,就下楼了。
2月2日、9日、18日、25日、3月3日……,买菜送粮一直没有间断,口罩、海鲜、猪肉、蔬菜、水果、汤圆、馒头、面条……凡是老人需求的张军每次都给二老送到家门口,也不进家门,拍个照发给老人家就下楼。疫情期间,张军因为投递工作原因走不开,他就委托同事买了肉、菜和水果,请同事帮忙送到了老人家。他说:“既然说了,就得做到,我不能让老人家失望。”
何祚欢已经接近80岁,在疫情期间无法进出小区导致治疗用药中断。而疫情期间,开门的药店货源并不充足,第一次买药张军跑了6家药店,以最快的速度为陈先生买到药品。
“你从祖国最北的小村子考到××多不容易啊。回家乡去当一名1人,多可借呀”。“听说你的家乡冬天零下四五十度,条件艰苦,为什么不留在城里工作?”在同学们吃惊的目光中,××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片养育过她的黑土地。穿着整齐的制服,坐在营业台前,像母亲一样,××微笑迎接着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用户。
1999年,局里的乡邮员调走了,这时,瘦弱的××做出了让人更加惊讶的决定,主动去接乡邮员这个没人愿意干的苦差事。她的申请书上只写了9个字:我自愿做一名邮递员。最初领导没有同意。理由是××村的乡邮员男同志都不愿干,一个女同志如何干得了。可是××已下定决心,她对局领导说:“我是在××村长大的,这里交通不便,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邮包,对乡亲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我是女的,可为了这里的乡亲,再苦再累我也不怕,保证把每个邮件及时准确地送到用户手中。
自从那年冬天××冒着严寒走上风雪乡邮路,3岁的儿子听妈妈一句“冒泡泡水就开了”就学会了煮方便面,而以前从没做过饭的丈夫也一下子成了“专职厨师”,就了家务活全包。每天累得腰酸腿疼的××一到家,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村的冬天漫长而严寒,没膝的大雪似乎绝了一切生机。这里时常刮起大烟炮,“天上冒白烟”,浓重的冷雾一连几天遮挡着太阳。邮路上布满厚厚的冰雪,投送邮件只能推着自行车走,手脚冻伤是常有的事儿。这时,穿上垫着厚厚毡垫的雪地鞋,系紧加厚的围巾把脸严严实实地包起来,浑身上下只露出两只眼睛,是××每次送邮前的必修课。如果不这样“全副武装”,到室外用不上10分钟,身上的地方就会被冻伤。即便如此,凛冽的寒风袭来,眼睛也会忍不住流泪,还没等用手去擦,眼睫毛就冻到了一起。走不多远,呼出的哈气就会结成霜,挂在眉毛、睫毛、帽子和围巾上,整个人就成了“雪人”。
××村乡邮电支局担负着全穿堂儿187.6平方公里、2800多人及边防哨所、武警边防检查站的用邮工作。××负责5个片区、16个投递点的投递工作,乡邮路仅单程就达18公里。
刚跑乡邮不久,××就发现许多订阅“电视报”的用户都着急看下周的节目预报,如果按规定把报纸投递到投递点,再由用户自已取,就会晚两天。为了方便用户,××把所有的“电视报”都直接投递到用户手中,而她为此每次却要多跑好几公里的路。
延伸邮路让××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可如果碰到一封疑难邮件,付出的辛苦就更多了。一次,一封挂号信从外地寄到××村,××按照地址投递却找不到收信人。
她接连几天跑了好几个地方也没有找到。有人劝××说,逄了吧,你已经尽力了,把信退回去算了。然而××没有放弃,她用了最后一招也是最笨的一招——挨家挨户相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信的主人、一个刚嫁到××村的年轻姑娘从××手里接过家信时,激动得哭了。
在××办公桌上方的墙上,张贴着峰天白纸,上边密密麻麻地写着三四百个电话号码。哪些是重点用户,哪些是特殊用户,××村各家各户的用邮情况,她都能脱口而出。
××把用户放在心上,用户也把××当作知心人,无论大事小情,他们都愿意找××帮忙。
去年春节前,有一位姓薛的大妈来找××,问有没有寄给她的邮包。过了两天,薛大妈又来了,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在外地的女儿给她寄来了生日礼物,不知啥时候到。那天邮车来时已经快晚上六点了,一直守在邮局门口的××帮着把二十多个邮袋搬进屋后,就开始挨个邮袋查找,费了半天劲儿,终于找到了薛大妈的邮包。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小跑来到薛大妈家。薛大妈感动地说:“天这么晚了,你还特意送来,打个电话明个我去取不就行了。”可××却说,“今天和明天可不一样,今天是您的生日啊。”邮包里是薛大妈女儿邮来的光盘,看着电视里女儿笑眯眯的向自己祝寿,薛大妈一边笑着,一边紧紧攥着××的手抹眼泪。
冬天的邮路艰难,春天的邮路同样难走。××村的白天和夜晚温差很大。中午积雪融化了,可到了晚上雪水就结成了冰,第二天早上,邮路就光得像镜子一样。这些年来,在冰雪邮路中到底摔倒、摔伤过多少回,××已经记不清了。
距离××村6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边防哨所,给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们送去家信和包裹是××最喜欢的事,而战士们也亲切地叫她“大静姐”。每次××来投送邮件,站岗值班的战士只要看见了,就会大声招呼其他战友:“哎!大静姐来了,快去接她。”
按规定战士们接到邮包、汇款通知单后,要自己到邮电支局去取,可哨所离邮电支局几公里远,往返一次很不方便。于是××每次到部队罐头邮件时,就把战士们的邮包顺便带去;遇到有战士的汇款单,她就按上边的数目揣上自己的钱,到部队按窗口手续先兑付给战士。战士们也把××当成了知心朋友,不管谁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说给她听,就连自己在家里处了对象也偷偷告诉她。
冰天雪地,荒山野岭。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7年如一日,女乡邮员××没有误过一趟班,出过一次差错。
春天将邮寄的种子、农药包裹及时送到田间地头,每天都得十多份,从未误过农时;为农民订阅科技报刊当参谋;帮助乡中心校的孩子们订阅杂志反复更改四五次也不厌其烦;义务发放防火宣传单;帮助民警熟悉工作……××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能说得清;为边防部队战士送去了多少期盼,也没人能说得清。
他相貌普通,却有着美丽的心灵。
悠悠岁月,漫漫邮路,十五年来宋金盘同志在邮路上行走路程超过八十万里,几乎可以绕地球赤道转10圈,他为人们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
工作永远第一,其他一切靠后 1999年夏天长江大汛,内湖水位持续上涨,洪水肆虐着整个湖区,沿江进入紧急防汛期,从东流通往香隅镇老虎岗的公路被淹,桥梁被毁,望着中断的邮路和积压的邮件、报刊,宋师傅心急如焚,主动向支局长提出,先乘车经东至绕道香隅,再从香隅步行到老虎岗投递。一路上泥泞不堪,当他像个泥人一样出现在老虎岗村时,村干部和学校老师都惊呆了,说:“我们出去都困难,你是怎么进来的?”宋师傅淡淡一笑说:“我是从香隅绕过来的。”村干部和老师都说:“宋师傅,你工作太认真了,是我们见过最负责的投递员了。”听到这些,宋金盘总是嘿嘿一笑说:“谢谢你们关心,不过只要报刊信件压在家里,我心里就特难受,只有及时送到你们手里,心里才感到舒坦。”
2002年秋末,由于丰收闸站改建,从东流通往香隅三个村的公路被阻断,无法通行,当地的村干部和学校老师都建议他把报刊邮件投递到闸坝附近的一个指定地点,然后由他们自己去取。宋师傅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说:“这怎么行?万一邮件遗失就麻烦了,还是我亲自送到你们手上放心一些。”他就动起了脑筋,先从家里骑一部自行车过来,把自行车送过闸坝寄放在熟人家里,再每天先骑摩托车把邮件运到闸坝边,然后挑着邮件过闸坝,过坝后骑自行车继续投递,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邮件投递问题。大闸从动工到竣工用了半年,宋师傅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六个月。 事迹材料网
“冲着宋师傅的为人,我们也要多订些报刊”
报刊发行业务不但是投递员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其获取酬金的主要来源。宋金盘刚接手“七临班”时,该班的报刊流转额只有5万元多一点。如何把报刊发行工作做好是宋师傅一直萦绕不去的心事。在实实在在抓好投递质量,获得广大用户信任的基础上,宋师傅主动延长邮路,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征订报刊。
黄泥湖渔场原是订报大户,不仅总场订,下属7个分场也要订一定数量的报刊。可宋师傅接手时正遇上渔场改制,7个分场全部撤销,渔湖承包到户,指望分场是不可能了。而总场交来的订单也是大砍特砍,怎么办?支局长、发行员都为他发愁。但宋师傅想:总场少订了,分场撤了,可承包渔湖的养殖户个个都是经营者,订报刊的应该是更多了,于是宋师傅就天天往养殖户家跑,渔湖沟沟汊汊多,为找到一个养殖户,为等到一个户主,经常要等到摸黑时分。有一个叫张有良的养殖户被他敬业精神所感动,准备订一些报刊,但他家渔场约有3里路长,必须原路进,原路回,因此担心不是顺路,不一定能按时收到,就尝试着订了《江苏农业科技报》和《农村百事通》两份报刊,当时全年总订价才56元。但宋师傅却如获至宝,对他说,我一定期期份份给你送到。宋师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三年时间果然是一份不少。在张有良的带动下,现在通往张有良家沿途的三户养殖户也都户户订了报刊。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整个黄泥湖渔场的报刊订阅量不仅没有减少,当年的流转额还比接手时增加了5000多元,仅《科学养鱼》、《渔业致富》两种刊物就订阅了80多份,这些农业科技刊物为当地农民科技养鱼和发家致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事迹材料网
不怕困难坚毅勇敢积极乐观
说起,不得不从她的老所长说起。老所长现年50岁,从20岁起就在德钦县最艰苦的羊拉邮电所从事最艰苦的马班投递工作,足迹遍布四川、西藏、云南。1999年,在这条路上实在走不动了,长年山区投递、风餐露宿的生活给他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那年,他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医生说,再走就要残废了。可邮路总得有人走啊,党的声音总得有人传啊,乡亲们总得跟外面的世界联系啊,1999年,经单位同意决定招收一名邮政投递员,于是在众多的报考人员中,凭着她的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和当地人少有的中专学历脱颖而出。
一般人要体验四季需要一年的时间,可在她的投递路线上,一天就可以感受四季的冷暖。她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峡谷地带,这里气候多变,在她的投递路段,一会儿要上海拔4000米接近雪线的地方,承受冬天的寒冷;一会儿下到海拔只有1900米的澜沧江河谷地带,忍受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关键是气候反差大,拉木的衣服成了问题。穿着厚厚的衣服经过峡谷时,浑身被汗浸透,爬上4000米海拔雪线后,汗还没干,湿漉漉的又冰冷刺骨。
在送邮的路上总穿着一件红衣服,因为在雪山峡谷间,到处都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时常在大山中行走,难免会发生意外,邮政的绿色制服容易与周围的景色混淆,只有红色最显眼,能让人们找到她。有一次她在山上因为发烧晕了过去,还是对面山上的老乡看到了一个受伤了的穿红衣服的人,才把她带了回来。
在千山万壑的投递路上,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各种吓人的动物以及莫名的孤独。在藏族村子里,她经常被几十条狗穷追,凶恶
的藏獒发出低沉的怒吼,让人心惊胆颤,她不知自己怎样狂奔出村的,这样的情景她时常经历。在路上,拉木最害怕遇见蛇。冷不丁地爬过来一条蛇,虽然吓得她两腿酸软,可只能硬撑着跟蛇兜圈子,路过蛇爬行过的地方,屏住呼吸,浑身发怵。在荒凉的山野,走半天都难得碰到个人,四周一片寂静,拉木要感受死一般的寂寞和让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这时候,她就和自己的身影做伴,自己哼着山歌给自个壮胆。
同志的邮路上,尽管条件恶劣,路途艰险,可她并没有因困难重重而停下脚步,相反,她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果敢。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视邮如命
经常攀爬的那条最宽处只有两尺、窄处需要侧身才能走过的悬崖小路,常遇飞石袭击。许多次她都机敏地躲过了,而冬天那回,她没有躲脱,一群啃草根的山羊把石头翻滚下来,稍微跑慢了一点,茶杯大的石块砸向右脚背,顿时鲜血直流,袜子也陷进了肉里!钻心的疼痛,她本能地一屁股坐到地上,双手捏住整个脚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没有药,也没有包扎的绷带,她抓了一把细灰撒在伤口上,止住了血。想到老乡们还盼着手头的书信,她强忍着疼痛,又一拐一瘸向前走去!
7月的一个晚上,冒着大雨,踩过一道道泥石流从北线刚回到所里,所长交给她一份特快专递,告诉她说:“像这样的信件时间要求很紧,拖延会误了别人的大事,要抓紧送。”二话没说,不顾外面漆黑一片,大雨如柱,就要赶往需要步行5个小时悬崖山路才能到达的尼农村,她刚要出门,被所长拦住了:“不能走,我已经考虑过了,你一个人去,遇到险情怎么办?即使我们两人一起去送,也排除不了危险,与其冒险完成任务,不如选个好时机,
回家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去送,出了问题我扛着。”回到家里,整夜睡不踏实,还不到早上5点钟就起身出发了,步行5小时把信件交给尼农村民小组此里农布时,汗水和雨水浇透了全身。此里农布打开一看,是朋友帮助联系了工作,时间要求紧,再晚一点收到信件,就来不及了。他们一家人望着雨中远去的背影,感动得连连为她默念平安!
作为女性,还要克服男同志不会遇到的情况。5月,离预产期只有一个月,她照样行走在邮路上。虽说藏族农村妇女怀孕了也不肯闲着,继续做着家务活,可是看着拉木挺着个大肚子,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溜索过江,风里来雨里去,老所长要她休息,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直到临产前一个月,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自己去跑邮路,她才歇了下来。可是,产后仅过了20来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靠村里好心人给奶和家里两头牦牛奶喂养,又踏上了邮路。
服务的村寨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有一条邮路必须跨江送到对岸。由于当地条件所限,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工具就是一个挂钩、一根麻绳。一个阴雨天,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坐上“溜索”,箭似地“飞”了出去。可能是“溜索”沾了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也根本来不及“刹车”,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直冲了过去。在这关键时刻,岸边的老乡冲上来,把她紧紧地拽住,使她过了这道“鬼门关”。可是拉木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却在问:邮包在哪里?直到看到邮包安然无恙,她才松了口气。谢过老乡,又爬起来踏上了漫漫邮路。为了乡亲们都能收到自己送去的信件和报刊,拉木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乘上溜索过江送信。
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乡村邮递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风尚,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邮政事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上一页
心系藏区情牵百姓构建和谐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藏族人民。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这给送信的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次,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可村子里有20多个人都叫“达瓦”。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问是不是有家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好在村里的人口并不多,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就长了个心眼,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乡亲们谁家投亲靠友到哪里,谁家的“尼玛”去了哪个城市打工、做生意。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有时候连派出所的警察都要来问拉木人员流动的情况呢。
每年的七、八月,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最多,也是最谨慎、最辛苦的时节。因为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有特殊时限和要求的,只要通知书一到,就必须马上出发,投送到本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接收。近些的村子,她随到随送,远点的就尽量加快脚步,在最短的时间里送达。一次,为了到羊咱村民小组鲁追家送一份通知书,她连闯3道泥石流,整条裤子浸满了泥浆,当鲁追从冻僵了的手里接过无半点污损的信件时,不住地责怪自己使姑娘受了苦,逢人便讲:“万一姑娘在途中出点什么危险,我一家人可怎么办?”。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见不到本人,要么上山寻找,要么让村里的乡亲通知考生,约好时间地点,再次投递,这在藏区是常有的事。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说的话很实在:“虽然我最怕投高考录取通知书,但是最最希望多些人考取。他们能上学,家乡就有希望了。”
有一年,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回来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国,地址都是按照当年的印象写的,找不到收件人。拉木觉得她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连起来。于是,她开动脑筋,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三个月后,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50多年的线。从此,拉木又多了一件事情,不断打听藏族同胞的出国信息,为下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做好准备。
一位省外的朋友给西当完小寄来一只电子课间铃,把它送到学校,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和城里学校一样清脆的课间铃声,个个都非常开心,同时把拉木看作为他们带来幸福的人。从此,只要每次她走进学校,孩子们总要围上来,看看拉木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时间一长,拉木和孩子们感情越来越深,她还自己掏钱买了书本和铅笔,给乡里的6所小学送去。逢年过节,还到一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子女又在上学的困难户家,送去自己的一点心意。
藏家的村子大多建在山坡、山头上,交通只能靠走,出一次门不容易,为了一些盐巴、针线、药品、种子而走出山显然很不划算,就利用送信之便,稍带些大家需要的东西。一次,尼农村一位60多岁的大爹拉肚子,差点脱水,就近找不到药,过路的知道了,把自己备在身边的药片全部给了他,等她返回时,老人病已经好了,正守侯在路边等着答谢呢。如今,的邮包成了藏民们的小药箱、针线包、和小杂货铺。拉木的邮包出名了,且越带越多,邮包也就从一个变成了三个,重量也增加到了30公斤。
由于拉木待人亲和,邮路沿途的老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乡亲们看见拉木来了,就马上围上来和拉木拉起了家常,问问外面的新鲜事,翻翻拉木的邮包有没有新鲜的自己需要的药品,充
上一页
值卡等生活用品。永金老太太见到拉木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从儿子们上学开始直到工作,都靠拉木带来的信联系着。每次拉木都帮老太太念信,念完了新的信,老人又把以前的信翻出来让拉木念,因为老太太不识字,她对儿子的牵挂就在这些乏黄的信纸间。看着那火炉边老太太面对自己如同见到的儿女般慈祥的笑脸,拉木无比地幸福,因为在众多村寨间,又有多少阿妈们在期盼着她的到来。
总是把为乡亲们多做事看作是自己的工作,
只要有机会,就尽量多为群众提供方便,尽管她更苦了,更累了,邮包更重了,可看到老百姓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
始终如一无私奉献对党忠诚
由于国家的扶持,内地免费为各自然村订阅了党报党刊,仅云岭就增加了40多份,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她的常规邮路从过去的通达4个行政村延伸到了10余个自然村,虽然她的邮包更重了,可党的声音传到了云岭的村村寨寨。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来不通公路的很多乡村都通了公路,通了乡村小客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搭乘汽车,遇到紧急的邮件,还让老公连夜开自家的微型车送自己去送邮件。7月的一天,为了送一批雨崩的特快专递,他们连夜冒雨出发,在陡峭的澜沧江边遇到了塌方,落石把汽车挡风玻璃砸破,吓得孩子哭啼不止,但是她仍按时将邮件送到乡亲手中。她经常搭乘汽车却没有向单位提过任何经济上的要求。
1月,正值风雪冰冻灾害肆虐时期,不顾个人安危,背着邮包冒着风雪行走在通往红坡的邮路上,愣是把100多封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送到了每个乡亲手中,使得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足不出户,不用冒风雪,不用顶严寒,更不用多次往返山路,就可以取到自己的身份证。
初,燕门邮政所唯一的工作人员拉追要解决个人问题,需要休假一个月,她一走,工作就没有人接替了,拉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向县局请示,表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再顶替拉追完成工作,就这样,整整一个月,拉木奔走于相隔30多公里的云岭和燕门之间,不仅完成自己区域的投递工作,还帮助拉追完成了燕门的所有投递工作。在听说距离云岭还有300多公里的全县最艰苦的羊拉乡需要充实一个邮政工作人员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孩子还小的情况,积极向局里申请,坚决要求到羊拉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
由于认真努力工作,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表彰。,荣获“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荣誉称号,,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今年3月,荣获首届云南“十大女杰”荣誉称号,4月,她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