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见证为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77-04

我国正在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组织、人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长期以来,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国家、省、市各级民主机构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参政议政运作机制。本文在一项实际调查的材料基础上探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由于受到走访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次调研仅对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道八一社区、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古城新都社区进行走访,并与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座谈。问卷调研面向沈阳市,向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和沈北新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就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管理的意愿做了调查。同时,在沈阳市随机抽取了六个社区,面向社区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面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建设情况做了调查。填写问卷的社区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在该社区工作一年以上,居民半数在本社区居住了五年以上,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调研结果表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区管理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建言献策,促进社区管理创新。近年来,沈阳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审议报告、选举官员的同时,正在把从民间收集的意见建议带到会上,形成会议提案,对政府工作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代表、委员已从参加会议为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积极发表意见、传达民间呼声,参政议政。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工作重心逐渐下移,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成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平台。二是通过设立接待日,为百姓排忧解难;通过建家设站进户,建立代表和委员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沈阳市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建家设站进户”运作模式,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主动地收集问题、跟踪监督解决问题,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挖掘代表和委员资源,开展社区特色建设。2012年6月,沈阳市出台了《关于沈阳市区、县(市)级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公开评议和听证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区、县(市)级调解组织可根据需要,召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专家、社区代表、新闻媒体、事项当事双方参加的事项调解会议、公开评议和听证。沈河区凯旋社区据此实行了“全社会调解法”,构建了集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调解为一体的调解工作体系。2012年10月,“全社会调解法”在全市全面铺开。随着维护和谐稳定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稳定工作从管理走向服务,把调解作为稳定的基本形态和基本工作方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正在加入到社区依法自治的现代社区组织体系中来。

二、当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和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如何挖掘代表和委员资源,对社区建设的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共同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参与度低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沈阳市区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90%的社区居民表示对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了解很少,甚至高达93%的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此答案。85%的社区居民认为代表和委员只有在选举前才走访社区和居民,选择这一答案的工作人员竟也高达57%,剩下的43%认为代表和委员在节日里会走访社区和居民。对于代表和委员对社区建设的物资投入和发挥职业优势为社区建设服务的调查,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工作人员,选择“很少”和“从来没有”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75%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的代表和委员没有和居民结成帮扶对子,也没能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对此认同的社区居民的比例高达97%。7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本社区的代表和委员在帮助社区建设和关注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较差,90%的社区居民认为没发挥任何作用。代表和委员与辖区选民并不熟悉,很难成为基层民意的代表,直接影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参与度。

(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对社区居民民生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对代表和委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使其不了解社区的功能和需求是造成代表和委员服务社区热情不高,不能定期和长期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4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缺少管理监督和宣传

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多数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优势和意愿,但90%的社区居民和4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调研及走访走过场。可见,虽然人大和政协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但由于对代表和委员在社区社会管理的履职情况缺少管理监督跟进,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结果也显示,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的了解情况不一样,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宣传不到位,存在信息壁垒。一般的宣传往往过于重视社会效应,而忽视了内部信息的传达,即报纸、电台刊登了,但实际上本社区的居民并没接收到,不了解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希望能够创造条件,人大、政协能够形成制度,让他们有机会真正参与所在社区或所联系辖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了解“身边的”、“基层的”的社情民意,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其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社区自身构成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文化区,但是其所处的环境——社区之外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果出自于社区,对社区会有情感上的认同,工作时没有文化等方面的障碍。相反,来自于社区之外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实际进入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工作时就会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

调研发现,社区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殷切期望和迫切需求,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和强烈意愿,但实际上并未形成良好态势。调查显示,3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立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对接机制也是代表和委员们最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排在了定期与居民见面、一对一帮扶、加大培训力度和建立评价机制之前。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接成为其中的关键。人大和政协应该肩负起责任来,建立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

1.要建立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应该包括辖区内代表和委员的基本信息、资源优势、为社区服务的意向等。数据库应设定一定的权限,社区可查询,方便社区根据需要和委员特色联系合适的代表和委员。

2.要允许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双向选择。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总要依据社区的发展历史和现有条件,并体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人大和政协应避免形式化的“拉郎配”,允许社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申请适合本社区历史和发展特色需要的代表和委员参与本社区的建设,并帮助做好对接工作,让真正有优势、有特色、有能力的代表和委员进入到适合的社区,才能为他们创造适合的条件,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代表和委员对社区的作用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3.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项目应与自身优势特色相匹配。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的代表和委员应根据社区工作项目的需要选派,避免出现一人多项,一人多管,疲于出场,将精力浪费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项目的现象。不应该限于人数,社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专项或专门人才申请,使进入社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最了解社区情况,也是社区发展最需要的。如此才能充分挖掘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源优势,找到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和突破点,促进“一社区一特色”的特色社区建设。比如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是教育专家,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则在社区教育方面寻找突破口,争取在社区教育方面打造出社区的特色。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则是充分利用冯述委员自身的才华和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规划实施了社区“福”文化,实现了社区文化特色的创建,成效显著。

(二)搭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平台

为使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广泛地联系居民,履行代表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区建设做贡献,应积极打造代表活动的平台。利用街道、社区现有办公场所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站”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站是代表的“活动之家”、“议政之所”,为代表在闭会期间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服务于民,更好地参政议政提供方便。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也应为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代表”、“名委员”建立个人工作室,允许其领衔成立为更好地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的自己的工作团队,以期发挥更多的效能。同时,应制定常规活动方案,推进代表、委员参与社区事务,定期组织调研,开展行风评议,组织“代表、委员接待日”活动,开展助困帮扶及共驻共建等活动。同时,应将代表的单位、职务、联系方式,活动开展情况向选区的选民公布,拓宽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代表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为代表和委员进社区提供活动保障。

(三)形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为保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活动方案,将代表履职和推进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上文提到的沈河区凯旋社区率先示范的“全社会调解法”,就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推广和发展。

(四)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评价体系

调查结果看,对造成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的原因,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缺少对代表和委员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务的积极性就很难提高。目前,个别代表和委员只看到了职务而忽视了职责。大部分的代表和委员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措施,自己履行职务的好坏得不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肯定,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基于这种认识,也就不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职务。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认为建立相应评价机制能够避免缺少参与热情及走过场现象的代表和委员的比例也高达17%,高达85.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在年底对社区选民进行述职,接受社区及选民的测评。因此,要激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特色建设与述职评议、评优评先相结合,组织代表、委员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将自己的履职情况向选民进行定期汇报,自觉接受选民的评议和监督,对在开展进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代表和委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做到“群众满意者上,群众不满意者下”,进一步调动广大代表、委员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应需培训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加大培训力度,介绍社区功能有利于帮助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夯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开展区情、街道情况、社区基本情况的专项培训。二是要进行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服务理念培训,帮助代表和委员准确把握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正确的服务导向。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应需培训可以有力地帮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熟悉社区机构设置和社区管理模式,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动态和社区管理的新需求,促进代表和委员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畅通民意、表达社情,更好地发挥促进公众参与和代言、桥梁、引领作用,使其工作更能体现人民意志,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求,更加具有权威和实效。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冬日暖阳

一路

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上,用后背在砖块上蹭痒痒。昏黄的阳光笼罩大地。

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光泽。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

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要么是花脸典韦,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这是位民间高人,他稔熟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糖塑再好,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几分钟后,终将在舌尖上落难。

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挤在其中。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

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我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长相清秀,老师喜欢。可是我没有父亲。我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同学,他们的父亲大都是农民,高大剽悍,孔武有力。扛着锄头在教室外巡视,透过破窗向教室里偷看,用目光打压他人,呵护儿子。

待在那里,我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

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我的同桌糖塑。

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举起其中一只,是举棒的悟空。这只很大,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人并不觉得冷。

我把它插在窗台上,有时候我把它拿到屋外对着阳光扬起脖子,阳光变成了深红色,暖暖的。我想把它留很久。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它粘住了几只飞虫。母亲说,吃了吧。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赏析】

本文是典型的衬托、象征式记叙文。文章写了小时候我买糖塑时被同学欺负而得到卖糖塑老人帮助、关怀的事,这件事和“冬日的暖阳”结合在一起,作者用阳光衬托老人的形象,用暖阳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写,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含蓄而又富有诗意。

先写我和同学们在墙根蹭痒痒,阳光昏黄,冬风很大,衬托我童年生活的乏味孤寂。然后描写老人做糖塑,可谓是浓墨重彩,突出老人手艺高超,为下文写老人的心地善良做铺垫;然后,霸道同学出场,用语言伤害我,自然有了老人对我的援手相救。这是文章的重点语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法,塑造了老人的形象,突出了文题中“暖阳” 的内涵。最后写我对悟空糖塑的珍惜之情,点题,表达了老人给予的帮助对我人生的重大意义。

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流畅富有诗意,尤其是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模仿学习。

【“文章格式”分析】

本文可以归纳为衬托、象征式记叙文格式:阳光温暖――老人的帮助温暖,冬天风大――同学的伤害令人心寒。这个格式的文章,写作的关键是要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的途径是要抓住景物和人物形象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如本文中,冬天是寒冷的,而同学的伤害也是寒冷的;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而老人的援手相助也是温暖的。对冬天的描写要扣住寒冷,对同学的伤害也要扣住寒冷;对阳光的描写要扣住温暖的特点,对老人的援手相助也要扣住温暖的特点。

【“文章格式”仿写】

比如我们写作2013年辽宁鞍山的以“温暖”为话题、湖北黄冈的以“温暖”为题、陕西的以“热情让青春灿烂”为题的中考作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格式。写“温暖”的话题或文题的文章,我们可以写阳光,将阳光的温暖和人物事件中的温暖结合起来,用自然中阳光的温暖来衬托人物行为的温暖。而“热情让青春灿烂”这个题目,可以这样写:将青春的事件(生机勃勃或充满希望的事件)写在一个充满热情的自然环境中,比如写夏天的蝉鸣,写春天的阳光,或者百花争艳的花圃。

【文题】

2013年福建莆田中考以“冬日的阳光”为题

【下水作文】

冬日的阳光

刘德福

搬进新房之后,阳面的那间卧室引起了争执。

孝顺的爸爸当然先把爷爷的行李搬进了阳面的房间。我和爷爷在后面走进了新房,当我还沉浸在对新房的地板、推拉门的惊奇之中的时候,阳面房间已经传来了爷爷和爸爸的争吵。

我走进阳面的房间,一大片阳光像瀑布一样倾泻过来,晃得我眯起了眼睛。爷爷和爸爸互相紧握着爷爷的行李,正在相持不下,傍晚的阳光给他们的剪影镀上了一层金色。

我赶紧上前解围,“这是干什么?搬家是喜事,怎么还争起来了呢?”

“爸爸,你的腿,住在朝阳的房间里有利于恢复!”爸爸执意让爷爷住,爷爷有寒腿的毛病,这是年轻时候辛苦劳累的见证。

“我腿的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吃着药呢,多晒点太阳管什么事呢?我孙子正在长身体,多晒太阳对他有大用处,可以长高个的。男孩子,长高个,最重要!”爷爷的脾气我是知道的,认准的理,谁也无法改变。

我当然站在爸爸这一边,赶紧抓住爷爷的行李往床上放,“爷爷,我没问题,我爱锻炼,长大个是没问题的!”

爷爷一看二比一,没法赢了,只好拿出了他的杀手锏。“你们如果这样,我就回到乡下去住了!”说着,气喘吁吁地放了手。

这是爸爸和妈妈最害怕的事情,好不容易把爷爷从乡下接来了,如果惹得他老人家不高兴,那不是前功尽弃了么?于是,爸爸只好放了手,爷爷高兴地把行李抱到了阴面的房间。

从此,每当我看到爷爷从阴面的房间快乐地进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可爷爷就是那样固执,好像冬天的阳光和他孙子的高个子有必然联系似的。

夏天到了,我的房间承受着阳光的烤晒,而爷爷的房间却凉快得多。我于是就和爷爷商量,我想和爷爷一起睡。

“不行不行,爷爷睡觉要打鼾的,而且还有很多毛病,爷爷不卫生,要不然,夏天你到这边来住,冬天我们再换回来!”爷爷说。爷爷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其实是想让爷爷冬天到阳面来住,这样他就能照到更多的阳光。我想了好久,才有了这个策略:和爷爷一起住,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住在阳光充裕的大房间了。

于是,我和爷爷拥有了两个房间,冬天,住在阳面,我们祖孙俩一起享受冬天的阳光,夏天,住在阴面,我们祖孙俩一起躲避夏天的阳光。

也许这样,我的个子会长得高高的,爷爷的寒腿也被冬天的阳光照得暖暖的。

【赏析】

文题是“冬日的阳光”,如果单纯写景,很难形成600字的文章,因此,运用衬托、象征式的格式,文章的构思写作就显得容易了。我想到了家中搬家时的一幕,将现实生活稍加点染,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学生例文】

冬日的阳光

罗宇哲

寒冬席卷而来,带着冰冷和寒风,夺走了人们的热情。户外的人们全都蜷缩到狭小却温暖的空间中,躲避着刺骨的寒气。

然而,老天还是带来了好天气,这不,一转天,太阳露出了笑脸,将周围凝固的空气融化,暖暖地烘烤着地面,洒下一片少有的金黄。人们也自然不放过这样的好天气,纷纷外出享受阳光。

这时,楼下却传来了争吵声。我赶紧跑下楼,看怎么回事。只见我妈妈正和隔壁楼下的李阿姨吵着,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我一问,原来妈妈见天气好,便跑到楼下晒被子,没想到这一晒,却把李阿姨家晒的被子上的阳光挡住了,这下两人便争吵起来。“谁说这儿不准晒被子了,阳光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妈妈理直气壮地说。李阿姨也毫不示弱:“那你也不能挡住我们家被子的阳光呀,我们就不用晒被子啦!”妈妈又说:“我怎么挡你们的了,阳光是长了腿的,我晒被子的时候根本就没遮挡你家的!”

她们两个难解难分,我赶紧上前劝说。不过是一点芝麻大小的事,这大晴天,别伤了邻里间的和气呀!不就是没有地方晾晒被子么?不就是一前一后互相遮挡么?把两家的被子放在一排不就可以了么?于是,我到储藏间里,找了一个较大的架子,又找了一个长绳子,拉着她们两个过去,我把两床被子放在绳子上,看过去就像一排厚重的屏障。大功告成,我转过身对她们说:“这下你们不用争了吧!咱们都晒到太阳啦。”

以见证为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陈平原先生认为,“‘文学史’在本世纪中国学界的风行,主要得益于‘科学’精神、‘进化’观念以及‘系统’方法的引进。”②自近代社会以来,大学教学体制为修文学史提供了机缘和动力,大学教授常以写一部文学史作为终身的最高学术追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处在一个历史的发展之轮上,不断推进的历史化进程,不断增容的研究领域,不断更新丰富的学科体系,不管是从教学还是从科研出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修史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学史写作的理论问题展开研究,解决文学史观的问题。

文学史观决定文学史如何叙述,文学史的总体框架,历史线索,内在逻辑,重要作家、作品的选择等等重要问题。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谈到,从文学史观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经历了这样三种主要的模式:进化论的文学史观,阶级论的文学史观,启蒙论的文学史观。这三种文学史观已成历史,对于日渐多元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现状显然是不适应的。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广泛讨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以启蒙论为中心的文学史观,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打破了当时文学史写作的政治板结化的状态,但这种文学史观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学发展史实的基础上,没有考虑90年代以后文学的可能发展。在外延上,“20世纪中国文学”虽统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但在时间轴上无法涵盖最新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发先生提出“现代中国”这一概念,以现代性为核心理念,指出晚清以来的中国一直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以“现代中国”统领自19世纪末至今的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以“现代中国文学”一统现当代文文学学科,并以其开放性指向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在具体的文学史理念上,现代中国文学以其多元的观念,兼收并蓄,使现代中国文学史体系既是一个有整体性的,又有其有机结构的文学史建构。在这样的文学史框架中,文学史的内容是不断扩张的,台港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古典诗词、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的视野,打破了那种精英化的纯文学史框架。正是在这样的框架中,网络文学被写进了文学史。

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是历史的必然发展。2009年,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多家媒体共同完成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越当代文学纸质作品六十年的数量。互联网上拥有中文文学网站数千家,每年诞生20万余部小说,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网络制造”的类型化小说占据了文学图书总量的近一半,占据畅销书榜的半数以上。据统计,中国已拥有5亿网民,其中有2亿多网民经常性浏览文学网站,各种文体的网络业余作者超过一千万,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超过一百万,网络媒介在中国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型文学载体。网络文学创作者与已有文学体制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增强,安妮宝贝、蔡骏、当年明月、千里烟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国作协,各地作家协会向“网络”敞开了大门,广东、陕西、浙江等地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协参与主办蔡骏、血红、跳舞、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等网络小说作者的作品研讨会,开办多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开展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结对子活动,将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列入扶持范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准入网络小说参赛,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修改了评奖条例,将网络小说纳入评奖范围。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当代文坛长期是主流、精英文学的文坛,几乎没有产生有广泛影响的通俗小说作家。十多年来网络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悬疑推理、军事历史、校园、盗墓、穿越等通俗题材作品的一波波热潮。这是在网络媒体出现后,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膨胀式发展。通俗类型小说在网络上繁荣继而对图书及影视市场的占领改写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网络文学汇集了丰富的底层生活体验和民间智慧,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如同现代文学报刊的出现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冲击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协、文联及其所主办的纯文学期刊等组成的文学体制。网络让文学的写作真正的多元化,网络文学面向的大众面与纯文学期刊所面向的小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生长根植于自由的网络精神。1996年约翰•P•巴洛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宣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人人、处处可以表达他或她的信仰,无论这种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强制沉默或强制一律。”网络文学自由书写、自由创造、自由想象、自由发表,是新媒体对虚构艺术创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写作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不同于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启蒙文学,它在宏观上与时代的主导观念并非相悖,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展开。“信息超级高速公路和虚拟现实的技术特性已经够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们注意到它们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潜能。实的质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种渴望冲出现存体制结构的冲动。”③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一种探索的文化,一种自娱自由的文化,“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平等性、实时交互性等独特的性质”④,这是现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长,它不是来自知识界的启蒙,而是来自民间的自觉和反抗,这是网络文学有无限生机的内在保证。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民众并不是被动无助、无分辨能力,因而靠工业巨子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恩赐过活的一群。网络文学的娱乐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现实的逃避,也包含对于新的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创造。

网络媒介发展了小说的形式,如网络小说结构的变化,篇幅的拉长和内容的混杂,语言的借用与创新,对细节的不厌其烦等。互动小说、多媒体小说、游戏小说、手机小说、超文本小说等小说新形式蕴含着小说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优秀的网络文学推动了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小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题材库。网络小说已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据统计,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在改编成影视剧、网络游戏、衍生文化产品方面涉及的资金流可达数十亿元。网络成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进而与民族国家的基本战略目标联系起来。网络小说在产业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部署也必将推动网络小说的发展。互联网上的网络写作多是业余的,在网络上的写作者也将随着年龄而成长,他们的生活也将因为写作而丰富,写作不能延长他们的生命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为网络写作的业余性,在艺术上也因其不成熟,网络小说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来写作,作品中有丰盈的生活世界和来自个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为心灵写作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真正的“生命写作”。

传统文学是网络文学的母体,网络文学是对传统小说的继承和发扬,通俗文学的手法、纯文学的趣味、主流文学的立场、先锋文学的实验意识在不同的网络小说中闪耀着灵光,网络文学并没有脱离传统小说,而是传统文学在新的空间中的生长。对于广大网络文学写作者来说,其写作的创造力如同英国学者米歇尔•德赛都所描述的,他们会用“偷猎”、“盗用”、“偷袭”、“为我所用”等方式创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学传统。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网络文学作者群体是全民性的,它书写的是更广大写作者的精神体验和艺术想象。网络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带有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的关联,诡异的想象,戏谑的方式,个体化的时代精神体验在网络文学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媒体的发展历史表明,长篇小说只能出现在现代印刷技术和报刊成熟的时代,印刷体制时代产生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伟大的小说家,与此相应,在新的写作机制和文化空间中,网络小说经典作家、作品将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是一个必然要进入文学史研究的领域。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

网络文学必然进入文学史,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网络文学入史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充分的认识和讨论。

文学史写作的基础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⑤文学史是对一个时段文学创作的提升和总结,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进入文学史,进入文学史的作家都是经过文学批评筛选的作家,只有那些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评家的关注,才能进入文学史。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是非职业化的写作,其写作的起点低,写作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介的放大,在读者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的作品可供文学分析的“艺术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写作,有些作者是昙花一现的写作,有些作者写了很多作品,但并没有多少文学成就可言,如《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作者痞子蔡的写作就是如此。还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学作品成名,其后续创作尚未可测,如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写《藏地密码》的何马,都是如此。还有些作者是在网络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写作力图摆脱网络的影响,写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网络上首发,其写作的网络特色已经淡化了。如安妮宝贝和宁肯,前者是早期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曾与李寻欢、宁财神被称作是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安妮宝贝的作品主要发表的途径是实体书的出版,主要走市场销售路线,但其创作的纯文学色彩越来越浓,其文字的思维力度和忧郁色彩愈益浓烈,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题目为《安妮宝贝:路为什么越走越宽?》⑥,批评家郜元宝评论安妮宝贝的文章题目为《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⑦宁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几家大型的文学刊物,被拒绝,后来在新浪网上连载,好评如潮。《当代》文学杂志找到宁肯,以头条刊发,并加“编者按”,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与纯文学比肩的地步。但宁肯后来的创作并没有走网络路线,而是承续80年代先锋小说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性,其写作有意识地面向小众读者,其作品《天•藏》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前20强。早期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来的创作的作品网络文学的特色也渐渐地淡化。2003年,起点中文网的vip收费成功,网络写作者在网上发表作品就可以获得收入,在网站推举、宣传、排行等机制的刺激下,网络们日更新数千字甚或上万字都是家常便饭,这样高密度的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码字”生活,写作者不能及时充电,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犹豫期,没有艺术的沉淀期。在学术界,网络作家常被称为是“网络”,唐家三少、跳舞、血红、我吃西红柿、南派三叔、沧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场效应很好,但几乎没有批评家评论他们的作品。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为人生”的“启蒙”文学的新传统,而最有网络文学特色的是玄幻、盗墓、YY、穿越、修真等题材的娱乐化小说,这些小说中思想的含量和艺术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读者的反复阅读,特别是经过一个世纪多世纪的文学史教学传统影响的评论家和研究者,很少会有人把网络类型化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这样会是误入歧途。一位批评家在评价玄幻小说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⑧,这样的评价很明显是带有明显的纯文学趣味的。笔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点用google搜索引擎对主要的现代知名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名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所搜到的网页数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张爱玲,六六、安妮宝贝、当年明月高于王蒙、贾平凹、莫言等文坛名家,但相应的在中国知网中所搜到的学术期刊论文,天下霸唱、六六、树下野狐、玄雨、明晓溪、流潋紫为0,当年明月为2,安妮宝贝为55,而王蒙、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献数都在数百篇,张爱玲有2168篇,鲁迅有15854篇。我于2006年开始致力于网络文学研究,所写的作家、作品专论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学术刊物拒绝。当代批评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读一个传统作家那样去研读一个网络作家的作品。这里有文学趣味的变化,有研究体系的转变等诸多问题。只有经过了文学批评家所评价过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进入文学史,其文学的价值也只有在众多的批评家的关注下才能逐步得到发掘。因为没有作家论、作品论的支撑,对建构当代的网络文学史成了一个学术难题。它使得当下的文学史教材中,多将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拼贴的板块而存在,其进入文学史的也只能是宏观的总体概览性的章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也只能是相对粗略的简单介绍,不可能给网络作家开设专门的章节。

网络文学的评论主要是由千万的网友读者完成的,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网络文学评论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网络文学的读者跟帖评论大多是一种印象式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往往有很真切的个人性情和才情,属于一种感悟性的人生阅读评论”⑨,评论者的文学素养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高论,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看,是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有个需要除渣去蔽的过程。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为网络文学写史的作者,在面对网络文学作品时,需要付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字,阅读量是很大的。而阅读只是写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艺术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网络文学研究是一项广种薄收的工作。

文学史写作是文学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写作文学史是建构文学经典作品运动轨迹的过程。而网络文学的写作是向下的,不是朝着经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着大众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国外,《飘》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也是被严肃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进入美国文学史的。这意味着,要勾勒网络文学的发展全貌,要对其发展的艺术线索进行描述,是很难的。网络写作与市场、读者的联系,与通俗文学的联系,比与艺术发展的演进层面的联系更鲜明、更有代表性。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会成为一个问题存在,意味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才能很好地评价网络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所谓有个性的文学史,说到底是有独特文学史理论建树的文学史。”“用一种拼接的形式将其容纳进文学史框架,则不注意整个文学史的思路与框架充满了矛盾与不和谐。我们没有给通俗文学、沦陷区文学(包括日治下的台湾文学)和旧体文学等现象充分的文学史定位和理论探讨,就将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学史里塞进去,结果必然造成文学史的逻辑混乱和大杂烩的内涵。”⑩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仅仅是文学史板块的一个补充延伸。如《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已有较好的实践尝试,它通过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现代中国文学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四大板块,将网络文学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使“网络文学”与电影、电视剧、古典诗词等一同融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有机整体之中。

网络文学入史的难度和尴尬还在于网络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上写作与纸上的写作并无二样,如果“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网络文学研究也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网络文学”是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如何区分网络文学与非网络文学?除了首发的媒介不一样,代表网络文学的是以悬疑、盗墓、玄幻、穿越、修真为题材的幻想式作品吗?如果是,那么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对传统小说的发展在哪里?网络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哪些艺术上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网络作家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网络作家,现在也不过近不惑之年。这些写作者成熟的作品还没有出现,但他们的创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们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和传统的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和影视、图书市场之间、作协体制之间也比传统作家复杂得多。这些问题常常遮蔽在媒体批评的“唱盛”或“唱衰”简单的对立评价之中,网络文学入史,既期待着更多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的历史时机,也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网络文学入史的意义

网络文学入史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必然任务,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及时地对新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对有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跟踪、评论,使之经典化,探讨其文学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义。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曾探讨研究现存作家的问题与意义,对于研究网络文学颇有启发意义。“反对研究现存作家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即研究者无法预示现存作家毕生的著作,因为他的创作生涯尚未结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释。可是,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发展前进的现存作家;但是我们能够认识现存作家的环境、时代,有机会与他们结识并讨论,或者至少可以与他们通讯,这些优越性大大压倒那一点不利的因素。”网络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们的创作正处于成长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评家对他们的创作展开评论和交流。作为感同深受的当代研究者,和网络写作者一样,享用着网络文明的成果,网络写作者的文化创作背景、文化资源吸收,所面对的文化难题,与批评者之间的沟通并无障碍,而这种交流,也是有利于网络文学的繁荣和进步的。研究网络文学,对于大多数从纯文学领域转换到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其实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其知识的转换,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网络上阅读习惯的改变,参与网络写作的实践活动,都意味着研究方式的改变。在评价的知识、价值体系上要更新,对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网络作家展开深入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贬低网络文学。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历史写作是思想的产物,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不同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思想,“史学的任务在于表明事情何以发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版图,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走向,丰富、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力。对这样的历史进程,当代文学史必然是要记录和书写的。这也是当代文学研究必然要面对的任务。而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资料保存的不稳定性、可删除性,也加大了这项工作的意义重要性。“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各种‘事实’的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各种‘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各种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理论改变了,那么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性质也就随之而改变。同样,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改变了,他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改变了。”网络文学改变的是文学的发表机制。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文学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将面临的不只是简单的文学史领域的扩大化的问题,而是对文学观念的根本性调整,文学作品的评价体系也将因此而改变。也许,网络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分级化态势将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其意义大于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文学、古典诗词入史的意义,其意义不仅仅是文学史领域不断增容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当代文学体系变化的大事。“什么是文学史家的史识?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学史家有能力解读史料文本,有能力创造出新的理论假设来解释文学现象,推动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学史理论的提高。”在文学研究领域,古典文学积淀甚于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又甚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活力正在于其当代性,即其开放的视野。这种不断延展的当代性,使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总是比别的学科震荡更大,新的学术体系建构更具有多种可能性。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写作的发表机制,扩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扩大了写作的群体阵容。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出现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学大放异彩。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市场机制与文学之间的火热关系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风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体写作,颠覆崇高的“低化”写作,传统通俗小说叙事的波澜曲折,底层生活的生动体验,机制的制造,它意味着“A•马尔罗想象中的博物馆”式的文学史的产生,意味着文学多元化的历史运动将以具体的形态建构起新的理论构架。

在谈到五四白话文学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有“死”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的区别。韩愈、柳宗元、许衡、姚燧、虞集、欧阳玄、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方苞、姚鼐、恽敬、张惠言、、吴汝纶等人的文学是“死的文学”,而用白话写作的《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醒世姻缘》、《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海上花列传》,“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说,以及《擘破玉》、《打枣竿》、《挂枝儿》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学。的观点有些绝对,但对于我们认识网络文学不无启发。网络文学的生气来自对多元文学叙事的宽容,一种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写照,一种小说阅读机制的重新获得。小说对生活的模仿,既是历史现实的,也是想象的,还是夸张的。网络历史小说不做严格的历史考证,按照内心的期待去想象。对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说,网络小说无疑是“活的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对传统文学体系的解构和颠覆。德里达认为文学是一种无所不写的建制,解构来自文学内部,不是外部的,是对主流中心规范的必然反抗。这种写作的梦想,在中国网络时代开始慢慢变成现实。自己解构自己是文学发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学得以丰富性的发展,网络为文学的这种内在的发展机制提供了可能。

网络文学评奖中,有很多的中国当代批评家的身影,他们参与作品的审读、评价,给作品写评语,为写作者颁奖,促进了网络文学的艺术发展。随着网络写作者的日渐成熟,为网络文学作者写评论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多,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础。

作为成长的网络作家,在获得了很好的读者市场效应的时候,他们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推动,个人人生阅历的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沉淀,都将让他们的写作获得更广阔的精神天地。网络文学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草创期,其写作的门槛也将为前期的写作者所垫高,那些没有写作根基的网络大神必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陨落,只有那些不断坚持写作,勇于挑战自我,有更好的写作天赋写作者才能建构起丰富的网络文学世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网络文学必将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家,更多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福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黑龙江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大学

青年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