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站站长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领导重视,完善普查机构和争取普查经费
我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为指导思想。为确保非物质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社文科、文化馆、各镇文化站站长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可行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的具体步骤、日程做了科学的安排,向区政府申请1万元专项普查经费,将办公地点设在区文化馆,并举办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完善解决好普查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实际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动员,深入调查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此次普查以实地为主,为了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好政协委员、民间艺人和热爱民间文化人员的作用,形成全区自觉的普查意识,让广大群众都积极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2、在普查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除了文字记录,还进行了摄影、录像、录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原生态地保存。
3、在普查工作中,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街道、乡村以及群众家中进行普查;尊重老民间艺人、老同志的意见,虚心向他们请教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宝贵经验,必要时邀请他们参与普查工作或当普查工作顾问。
4、在普查工作中,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不加歪曲地将其记录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
5、在普查工作中,进行地毯式全面普查,同时对濒临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对以前普查过的,但有遗漏的进行补救普查。
三、普查情况
经过对我区的全面普查,发现我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情况如下:
1、*办事处,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2、*办事处,客家凉帽制作工艺,
3、*办事处,八月豆花生制作工艺,
4、*镇,古庙皇母娘庙会,
关键词:种文化;文化建设;实践基层;创新机制
一、大力开展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活动
2012年5月3日,宁波市江北区繁景社区活动中心。“阿姨,手再往上扬一点,对,就这样!”“动作可以再柔和一些,一起和我再做一遍。”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正在为基层文艺爱好的大叔大妈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动作。这是只江北区文化馆第三期“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一次普通的基层文艺培训授课。尽管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丝毫没有减轻来自宁波市教育学院的“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们和基层文艺团队的阿姨们教学热情。这些大学生正在将自己编排的成品舞蹈《最炫民族风》教授给繁景社区舞蹈队的阿姨。针对这些基层舞蹈队的阿姨们年龄普遍较大,接受和沟通能力不强的情况,这些大学生下足了功夫,不仅将每一个细节和动作要领清楚明白地解释给她们听,还手把手地演示、调整每一个动作,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实践工作。不知不觉间,2个小时的培训课就结束了,这些“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们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向下一个社区。临走之前,她们还不忘叮嘱社区舞蹈队的阿姨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多加练习。
像这样的由文化馆组织的基层文艺实践培训,大学生们每周都要进行2次,每次4个课时。尽管培训有时十分辛苦,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但是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宁波教育学院文艺学生林娴婷这样说:“每每看到那些大婶、大妈满意欣喜的笑脸时,我们的心情总会变的十分感动。纵然是有一点的疲劳,有一点的烦躁,也会在那一刻雨过天晴,烟消云散。”
二、着力构建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机制
江北区文化馆自2009年开始深入实践“种文化”基层艺术培训以来,已经历经了5个年头。数年来,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指引下,江北区文化馆已建立起了以普及性培训、针对性培训、重点培训三种培训模式相结合的“种文化”基层文艺培训机制,数年间已发展培育基层文艺团队341支,在基层“种文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在面对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中,江北区文化馆逐渐感觉到,全区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基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仍有矛盾。从事文艺专业基层培训骨干的严重短缺,具体表现为文艺从业人才(或文艺爱好者)配备不足和当地文艺爱好者积极性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2010年12月,江北区文化馆联合区内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这一基层文艺培训实践平台,将高校的学生资源融入到基层“种文化”的培训中来,有效地解决了文艺培训人员缺乏与基层文艺需求之间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这是对基层“种文化”艺术培训的形式的拓展,在扩大培训范围,确保培训人员上,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文化馆为不仅为“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提供培训对象联系、培训技术辅导、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还协调各方,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保障基地长效运行。
三、充分利用基层文艺实践培训双向平台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是双向的平台,它既是一个在基层播撒文艺种子的平台,又是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魅力的平台。正如进入基层培训的宁波教育学院文艺学生周琴在自己的基层实践总结中所写的那样:在这几次实践中,不仅使我的文艺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还我让我逐步树立了信心,我渐渐地觉得,与他人交流沟通不再是一件让我害怕的事情。这样的实践,对我今后步入社会的交际、沟通、就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也是一种共利“双赢”的创新机制。从基层文艺普及方面来说,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群众文艺人才匮乏,人民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来说,其为基层群众与高校大学生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拉近了广大群众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很好地实现了高校学生“学以致用、学为社会”的观念,同时也间接为高校促进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用理论只是知道实践,通过实践深化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基层的锻炼更好地了解了自身和基层人民的需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大大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优化了人才分配模式,使基层群众和大学生共享由此带来的成果。
四、显著广收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成效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建立近三年来成效显著,共进开展了九期培训,累计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人数达203人,基层文艺培训授课数达1840课时.培训基层文艺群众逾1700人。培训覆盖江北区7个街道1个镇总计23个社区(村)大学生实习基地在服务基层群众,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提高基层群众文艺鉴赏力,丰富人们日常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自4月10日开始2013年度(总第三期)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培训以来,已有30名大学进入实践基地平台,参与基层培训。在进入基层开展培训之前,大学生们先在文化馆进行集中培训之后,再由文化馆将大学生分别分配到各个街道社区、村进行种文化培训,第三期培训涉及江北区11个社区(村),到目前为止,培训成品舞5支,共计培训110课时。
基层群众对于这些“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的到来反响热烈。江北区文教街道繁景社区是2010年最早一批接受大学生文艺培训的社区,今年在开展的三期培训中,有3名学生进入社区,为社区中老年舞蹈队开展包括舞蹈编排、教授在内的艺术培训,受到了社区群众特别是喜爱文艺的群众的极大欢迎。文教街道文化站站长王敏说:大学生进入我们街道社区开展“种文化”文艺培训,正在使我们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在培训中,能让群众享受到快乐、自信,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成果,这不仅是对基层文艺的推动,也能带动整个社区共建“和谐文明”的步伐。
五、结语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建立,开创了基层种文化文艺培训的新模式,极大地丰富江北区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基层群众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使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文化惠民”的理念,为建立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层文化保障,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扩大培训的范围和参与的学校,规范政府引导,加强文化馆的业务支持,促使这个创新的培训平台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维松:论低碳经济的法律调整机制[J].理论学习,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