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一、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包括:国家统计局、县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机构、乡(镇)配备的统计机构(或没有机构而配备专兼职统计员),以及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其中调查总队是由原来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企业调查总队构成,其实行的是“集中统一、垂直领导”管理体制,调查队的全部统计业务及人员编制、干部、经费等均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统一管理。而国家统计局、县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地方统计局)、乡镇配备的统计机构(或没有机构而配备专兼职统计员)则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统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统计局对地方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在业务上实行统一领导,统一下达统计调查任务,实行统一分类标准、计算方法和上报期限。地方政府统计机构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受同级政府和上级统计局的双重领导,在干部配备、人员升迁调动、专项调查经费、办公用房等行政管理方面主要由同级政府决定,地方政府任命统计局长时要征求上一级统计局的意见。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统计业务、统计标准可实行全国统一,开展统计调查业务的经费可分摊到各级地方政府,相对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二、统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统计的管理和服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 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但上级统计部门对组织、人事安排问题并没有发言权, 更重要的是地方统计部门的各种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供。事实上,双重管理产生了双重需求,那就是党和国家要求国家统计为制定政策、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地方党政和行政领导要求统计为他们管理地方服务,这就使统计调查资料如何满足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关于统计专业性和管理有效性的抉择也常常制衡着统计机构工作的开展。再者,统计为政府服务,为领导服务。政府统计这种传统的服务模式,从观念到服务方式上都限制了对统计数据信息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限制了统计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2、统计业务的协调问题。一是职能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重复, 导致数出多门, 如工业总产值由统计局与工业局双重统计。二是由于政府综合统计机构与县市、区级职能部门行政级别一样, 导致对职能部门统计无法协调、指导和监督, 造成职能部门组织的调查报表没有按《统计法》的要求经过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审核批准、职能部门统计信息资料难以共享等问题。这既加重了统计部门核实统计数据的工作量,也让依靠统计数据进行决策的领导无所适从,更加深了公众因数据不一导致的对统计数据的质疑。

3、统计力量的不平衡问题。在现行统计体制中,县、乡级统计部门是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的。而在统计工作人员配备上,国家、省市、区县三级呈现出国家好于省市、省市好于区县的头重脚轻状态。但是从统计任务的工作量来看,从国家到省、再到区县,由于既要完成上级的任务,又要满足为当地政府服务的要求,所以任务是层层加码,越到基层,任务越重,形成金字塔的状态。在这样不均衡的人力资源分布下,数据源头的统计质量无法得到确实保障。

三、对统计体制改革的建议

1、应对统计部门垂直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级分类管理”仍是主流趋势,我们设想应建立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垂直管理体制。即:国家、省、市地级的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由国家统计局实行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同时,根据抽样调查的需要,在不同的县市设立垂直管理的抽样调查队伍。这样,国家、省、市地的多数调查可以实行国家、省、市地三级一套样本,进行超级汇总,达到“快、精、准”的目的,并能够避免多个环节对统计数据造成的误差,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省、市地一级宏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质量;?可以增强国家统计的超脱性和抗干扰性,减少地方政府人为干扰因素,也有利于抽样调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推进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全面深入,有利于基层直报制度和超级汇总制度的实施。

2、应健全协调统计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协调机制, 并不等于政府统计系统内部就能够自然协调。协调机制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保障则是健全的协调组织机构。综观发达国家的政府统计, 均设立了由中央统计局、政府各部门、有关用户、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 定期召开会议, 协调各方面统计信息需求关系。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2 食品安全管理概述

2.1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所代表的是食品本身无害、无毒,达到相应的营养需求,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任何慢性的、亚急性又或是急性的危害。食品安全同样是一门专业研究,是包括食品制造和储藏环节保证食品安全、避免污染物的出現、防止出现食物中毒等问题在内的跨学科领域,因此食品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2.2 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念

针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含义,当前学术领域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而是将食品安全管理概括成:食品安全管理所代表的是政府有关机构在食品市场之中,运用组织、规划以及领导等形式,针对食品原料、添加剂等其它物料的购买,食品加工、运输以及消费等环节实施合理的协调,使得整个食品市场能够平稳地运行,确保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达到社会利益目标的环节。

3 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对比

3.1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美国本土的食品安全可以说被全球人类所赞许,这是受美国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所影响的结果。1906年,美国出台了首个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食品和药品法》,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政府部门一共出台与修改了35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其间关联性最大的法律有7部,不但有综合性的《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同时还具备极为具体的《禽类产品检验法》《联邦肉类检查法》以及《蛋类产品检验法》等。以上规章制度大致涵盖了全部食品以及有关产品,同时为食品安全确定了相应的加工标准与管理流程。

3.2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2009年6月1日,我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废除已经运用了13年之久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了我国食品安全具体的分工和协调相互整合的管理机制。监管的主体大致有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其间涵盖了中央、省、地等政府部门。除此之外,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主要由国务院农业行政机构具体承担。

3.3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与美国对比所存在的不足

3.3.1 法律与标准是能够确保食品足够安全的重要保障,中、美两国食品安全法律与标准体系构建层面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美国高度关注相关标准的确定工作,政府部门每年会拨出7亿美元的费用以扶持食品安全标准的分析与确定,将以维护健康安全为主要目标及所对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当作标准化战略的核心领域。我国虽然明确了部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但是很多标准使用时间较久,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在技术内容层面和WTO相关内容与CAC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3.3.2 食品安全组织体系层面,我国大都依托有关机构的分块监管,未产生能够展示整个环节监管需求的协同体制与统一制度。在现实的管理环节上,大致展示为职能部门的相互交叉,即部门太多,重叠管理。比如,猪肉在摆到餐桌之前,需要通过农业、卫生以及工商等10个不同部门的检测,人们以为一定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猪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依旧发生了类似瘦肉精、注水肉以及垃圾猪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3.3.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层面依然有着许多不足,例如缺少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评判材料,其展现形势往往为我国食品里面非常多的污染状况家底不清。食品中所含有的兽药与农药残留及部分生物毒素所引起的污染缺少相应监管材料,其中一部分是对于健康造成较大危害同时在贸易过程有非常敏感的污染物。食源性污染是当前我国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依然缺少对于食源性危害的充分监管和评判材料。在由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危害层面,美国CDC通过自行监管网络对其实施监管与评判。除此之外,美国还创建起了相对稳定的监管网络与相对完善的食品与污染物监管数据库。

4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我国食品管理体制

当前,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食品安全具体状况入手,设立跨机关的全国统一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更深入地理清相关监管机构责任,遵守某个管理过程由某一机构管理的原则,运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使食品由田间至餐桌的全过程均可获得科学的管理,进而确保食品安全。

4.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美国的法律体系涵盖多个层面、多个行业,会对全部输出到美国的食品加工公司与国家造成巨大影响。法律所体现出的食品安全管理观念变化对于其它国家,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可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立法的宗旨,逐渐健全有关的法律体系。

4.3 构建食品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第一,创建极为严格的记录管理。食品制造公司的记录是进行食品追溯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制造运营人员确实记录顾客所关注所有过程的相关信息,便于后期查询。第二,创建高度透明的查询管理制度。顾客可以在所需买入的产品包装中查询对应的编号,在购物环节或在购买以后在查询系统里录入编号,以便能够清楚的查询到有关的信息。

4.4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第一,需要创建相对完善的国家标准、企业安全操作守则以及安全标准等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加工的足够安全。第二,创建相对完善的食品品质安全监测系统。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监测以及监测体系依然相对薄弱,所具备的质检单位数目和全社会需求量有着非常大的缺口。同时,还存在区域分布不一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加投资,设立更加多的具备较高水平的检测单位。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统计技术 应用

统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质量管理相关工作中,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质量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决策制定等其他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将就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可以对企业发展及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1 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的应用分析

通常情况下,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控制图、分层法、直方图等方法完成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并且在使用此类方法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数值情报支持;近些年来,人们将PDPC、矩阵图、KJ等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新方法亦或是旧方法,在使用其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使均需要语言等各类情报进行辅助。基于此人们将统计技术应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回归分析、描述统计、抽样等各类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辅助,下文将就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方面进行说明。

2 统计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2.1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技术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需要对统计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但是在统计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人们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对统计技术进行正确、合理的选择与应用,从而使统计技术可以在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发挥更多作用。

首先,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将排列图一类的统计技术应用到顾客反馈、质量改进机会的明确以及质量问题中改进工作的影响等方面,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其次,质量管理工作中利用因果图的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通过此类统计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处理;然后,调查表一类的统计技术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帮助,例如,调查表的应用可以对数据资料等内容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搜集,并且通过对搜集数据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初步的一些结论,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大致的方向;散布图的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帮助,通过此类统计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者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帮助,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以上几类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且在实际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中,尚有许多其他的统计技术,总而言之,工作人员需要对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际情况等进行研究,从众多统计技术中选择最适宜的一种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依据,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 统计技术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在应用统计技术前已经对实际情况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技术辅助质量管理工作,而下一步的具体应用中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应用程序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对应用程序、各方面标准及实际的操作方面进行明确。

通常情况下,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不会单独出现,人们将通过复数以上的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客观的数据支持。例如:质量管理工作者使用调查表对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过程控制进行数据整理,同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统计技术获得更多数据信息。在以上两步骤之后,可以通过直方图、控制图等统计技术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到较为准确、客观的分析结果,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总之,人们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统计技术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准确的起因,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适宜的处理,从而减少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减少损失,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2.3 通过多种途径对统计技术进行应用

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可以通过统计技术对生产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处理,从而对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帮助;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一旦生产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对其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同类质量问题的再次出现,在此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统计技术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直方图等统计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调查,这样一来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对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明确,企业可以根据统计技术得出的结果对生产环节等工作进行完善与改进。

对客户意见的收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企业生产环节以及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关联图、鱼刺图、排列图等统计技术的应用对客户反馈信息及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等采取一定措施对产品生产等环节进行改进,从而使产品质量与客户需求相适应,真正意义上提升产品的适用性及质量,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工作提供更多指导。

统计技术中的控制图可以处理关键工序中的质量问题,通过统计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将控制界限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控,对存在的质量异常进行预报处理,并且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集的数据对问题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宜的策略对其进行处理。

监督检查途径可以为统计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一定保障,为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需要确保统计技术可以在相关工作中发挥其应有效果,因此需要利用监督检查对其进行辅助,对统计技术有效与否及准确程度进行调查和明确,从而使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价值。

2.4 根据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范围应用统计技术

质量管理体系中,如何应用统计技术更好的解决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基于此,人们需要对统计技术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进行明确,下面就相关工作进行分析:首先,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变差及变异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较为容易的发现活动结果与状态内存在的变差,另外在适宜、平稳环境下同样能够简单的察觉到变差;其次,利用可测量方面的属性对变差进行分析;最后,对统计技术的应用时机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明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应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技术的应用对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将统计技术进行恰当、科学的应用,对统计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行提高,并对统计技术的效果以及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企业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辅助,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环节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卫宁.试论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191.

[2]张伟伟.统计技术在耐火材料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5(8):218-219.

[3]杨丽,秦强,张福鹏等.构建质量管理统计技术仿真平台理论和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9-30.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不合理变压器的中、低压侧后备保护作为中、低压侧母线及出线的近后备保护,其断路器控制电源应与出线断路器控制电源取自不同的直流母线段,如220kV主变的110kV侧断路器对110kV线路出线断路器有后备作用,当110kV线路出线断路器拒动时,可由主变110kV侧断路器切除故障,若将其控制电源设计在同一段直流母线上,一旦该段直流母线失压,则会造成该两个断路器均不能可靠动作的情形,只能再越级到上一级断路器跳闸,这样会扩大停电范围。

2一次主接线为双母线接线时,涉及到电压切换装置的电源问题

早期变电站设计中普遍配置单套电压切换装置,切换后二次电压供双套保护共同使用,切换装置电源一般取自操作电源。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操作电源失电,切换装置也将失电,保护装置将会因失去二次电压而误动,不能可靠跳开断路器,将误启动失灵保护,造成严重后果[2]。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切换电源与对应的保护装置应采用同一组直流电源,并建议使用同一自动空开。

3合闸母线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早期的电磁式断路器在分合闸时会有较大的冲击电流,为了降低此时的冲击电流,将蓄电池组的端电压设计为240V,保护装置电源及其他装置电源额定电压一般为220V,所以直流系统主接线分为合闸母线及控制母线,两者共用负极,合闸母线通过硅链降压成为控制母线,硅链调压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硅链是由数个单相二极管组成,属于半导体器件,过载能力较差,在短路电流的冲击下易断裂,会造成直流控制母线失压,也会造成保护装置和断路器因失去直流电源而拒动。国内曾经出现过由于硅链断裂,造成直流控制母线失电,引发大范围停电事故。直流系统是否需要设置合闸母线,一是根据变电站断路器操作机构是否有较大的合闸冲击电流(这里指合闸电流超过250A),二是根据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的电源模块的工作电压是否在直流额定电压允许的范围内等因素决定的。(1)如果变电站没有较大的合闸冲击电流,微机保护装置的电源模块电压也在直流额定电压允许值的±10%范围内时:无论变电站的蓄电池组为两组还是一组,均不应设置合闸母线,蓄电池组参数表如表1所示(系统电压220V、单体电池电压2V)。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出,蓄电池组在正常运行还是均衡充电时,其电压均没有超过直流额定电压允许值的±10%范围,若选择阀控蓄电池可只用104个。(2)如果变电站有较大的电磁操作机构(合闸电流超过250A时):无论变电站的电池组为两组还是单组,均应设置合闸母线。若选择阀控蓄电池,则需用107-108个。因此,在断路器操作机构及保护装置额定电压允许的情况下,去掉直流合闸母线,不仅可以简化直流主接线,省去合闸母线与控制母线之间的调压硅链,提高了直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时减少了蓄电池的数量,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

4交流串入直流系统如何防范

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直流为不接地系统,交流为接地系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交流串入直流时,会危及到全站的直流系统,造成保护误动跳闸等重大事故(如2011年延安局330kV朱家变电站主变跳闸事故)。目前主变过负荷启动风冷、主变过负荷闭锁调压控制回路及隔离开关、断路器机构箱等交直流共存的地方是交流串入直流系统的重点区域,主要原因有交直流回路共用电缆、端子排潮湿、凝露、雨水侵入、交直流电缆绝缘受损、人为误碰、误接线等。对于主变过负荷及闭锁调压回路应采取有效地隔离措施(如加装中间继电器),避免交流控制回路直接从保护装置取用相关的闭锁接点,户外端子箱和机构箱内,应合理布置二次接线端子,应尽量单列布置交、直流接线,并设置明显的区分标志。应认真做好户外端子箱的密封、防水、防潮、防凝露等措施。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必须具备交流窜入直流系统的故障测记和报警功能,以便于发现并及时消除此类安全隐患。

5装置电源与控制电源分开的必要性

对于高电压等级系统而言,断路器控制电源与保护装置电源应分别由不同的直流空气开关供电,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电源互不影响。当控制回路出现故障时,控制电源的空气开关跳开,此时如果系统有故障,虽然断路器不能跳闸,但保护装置电源正常,可保证失灵保护正常动作,又可利用相邻断路器切除故障。同样,如果保护装置有故障,对应的直流空气开关跳开,保证控制电源也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无人值守的变电站,调控人员可遥控使断路器分闸,避免一次设备长时间无保护运行。对于低压系统则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将断路器控制电源和保护装置电源分开供电则意义不大[3]。

6蓄电池维护存在问题

蓄电池生产厂家和种类较多,其维护方法和要求不同,造成维护人员对蓄电池的维护经验不足。以目前现场应用较多的免维护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为例,免维护是指不需要进行经常添加电解液的维护工作。其他的维护工作仍是必须的,主要包括:初次使用需要充电16~20h以上,事故放电后须在短时间内再充电,定期检查充足电的电池端电压,定期对蓄电池进行均衡充电(3~6月),定期进行核对性放电,对长期闲置不用的电池也要定期充电[4]等。蓄电池维护不当导致的早期失效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蓄电池个体甚至整组电池的损坏,给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2012年10月某110kV变电站因蓄电池开路造成全站直流失压,自投装置没有合上备用电源,导致全所失压。2012年11月某220kV变电站一组蓄电池因严重老化,在充电机交流电源失电的情况下,不能供电给所带的直流负荷,造成多条220kV线路距离保护因失去二次电压而误动作。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