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口语,简言之,指相对于书面语而用在口头上交际的语言。它是指一种语言形态,是诉诸人们听觉的有声音的语言形态。口语交际有如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因为口语交际是面对面地讲话,对象明确,所以用词方面,口语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词汇丰富,通俗生动,这与书面语言表达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所不同。口语表达要求思维更为敏捷,灵活和条理化。

2.即逝性。即逝性是指一句话讲出来,能清晰地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很短。因为口语是靠声波传出去的。这种声波传送的时间很短,距离也不长,这就决定了口语留驻时间很短。科学试验,一般人听连续的讲话,能精确地记住时间不过七八秒钟。因此,说话都一定要语速适中,表述准确。

3.针对性。指口语交际双方都处于同一特定交际环境之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使用的词语都明显地受到环境和对象的制约,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使表达达到最佳效果,讲话应该根据讲话的场合,讲话的对象,对方的反应,相应调整自己的讲话。

4.无声语言的辅。无声语言指人们说话时的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等,这些非言语的“语言”虽然是无声的,却与有声语言一样传达着某种信息,在口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无声语言的合理运用,能帮助口语传情达意,强化输出信息,渲染感彩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吸引听者,加深听者印象,引起听者的共鸣。

二、加强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教师示范,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口语交际中既要注意口语交际的内容,也要注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这方面突出自己的示范作用。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任何场合,要说普通话;(2)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件清楚、态度自然;(3)在交流中,要养成说话有礼貌的习惯。教师在平时讲话中的特点、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力求在平时的口语教学中,做到准确、简练、畅达。

2.思维训练与口语训练相结合。研究表明,口语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口语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思维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对思维宽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敏度和思维准确度的培养。思维活动的宽度检测,具体表现为表述者在就某一话题发展看法时,是只能就事论事,呈单向型因果发展趋势,还是可以触类旁通,广征博引,以话题为思想主脉,同时在思考面上交叉纵横,呈网状发展趋势。思维活动的深度检测,具体表现为表述者就某一话题发展看法时,是浅尝辄止,只能肤浅地发表一些人所共知的观点看法,还是能紧扣话题,向思想深处发掘,最终得以发表别人没有想到,或虽想到却认为不应该说出,或不知如何说的深刻见解。思维活动的灵敏度检测,具体表现在为表述者在双向交流过程中,对新出现的话题或观点能否在事先未作准备的情况下,迅速作出或是赞同,或是反对的即时反应,并且能以“快速编码”的方式组织适当的语言明晰表述自己的立场、观点的原因。思维活动的准确度检测,可理解为灵敏度的延伸。如果灵敏度是瞬间反应检测,那么,准确度则是反应后果检测。具体表现为,在双向交流过程中,表述者能否发掘话题的关键与实质,并准确无误地作出应有反应。所以说,教师在平时语言训练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这四个品质,使得学生思维有较大的提高。

3.创造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口语表述者,尤其是那些初次在公众面前说话的人,哪怕事先已背熟了讲话,也仍难免出现卡壳,忘词及支支吾吾、颠三倒四的情况。这种事实向我们显现了心理学原理对口语交际的不可忽视的依托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1.跨文化交际

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受到不同民族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差异也相对较大。如在中国一些人见面就会问“吃了没”?等问题,但是在英美国家中就会认为这些问题过于隐私,所以在英美国家中常常将天气情况等作为见面谈论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好对方的文化,虽然在中国人的观念人这些话题是比较自然的,但是在对方的观念中就会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交流,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可以说,想要实现有效的交流,就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好对方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提高交际的效果。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好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好学生的文化素养,保证交流上的得体性。但是教师也应当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需要长期坚持培养的,所以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教育工作。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措施

2.1及时更新英语观念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意识,首先就要及时更新英语观念。第一,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与思想,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第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确英语这一学科不单单是掌握语法与词汇,而是要学习好英国与美国文化。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要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挖掘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华的感悟与理解,实现最终的灵活运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意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英语交际并不是单纯掌握语言形式。

2.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文化背景

教学工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与乏味,在学生的观点中也片面的认为学习英语用处并不大。因此,为了解决好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好英语文化知识,教师就要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好科学的教学手段,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生动性,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知识。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提炼出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来将其转变为趣味性的内容,以此来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预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如学生在学习“不同国家对英语的说法不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美国早期历史视频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同样的英语在不同的国家中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中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与文化知识等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好这一知识。

2.3借助日常对话来培养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由于受到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所产生出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一些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就与我国有着不同的风俗与信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文化背景相似的知识来讲述给学生。如在西方的国家中在日常的交流中常常使用感谢语,但是在我国亲朋友好之间却习惯性地将感谢之情放在心里。而在西方国家中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常常会用到“thankyou”。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2.4培养好学生的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实践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西方人在交际中的思维方式,是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的,甚至还会出现误会等现象。如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常常会采用否定的语气来回答。但是西方人在面对称赞时却会欣然接受。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从而掌握好英语知识。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 运用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摒弃了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渐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说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主要针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分析,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1.定义。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组织、内容、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实现的,其学习环境包括协作、情境、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将其简单描述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合理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特点。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协助者;

(2)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3)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意义。

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实现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索、合作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有效实现了协作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对信息和成果进行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充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快速进入了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利用,不但革新了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而且对于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信息化,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同时对教师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切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将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或图片展示课。此外,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课件制作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入实景,激趣导入。

在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点,在对课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从而使得课件可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例如,在对《苏州园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苏州园林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通过合理设计,使其能够迎合课本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使得学生可以充分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同时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从而顺利导入课程,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便于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构成“一个人的课堂”。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疲惫不堪,而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所有学生放在了同一位置,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导致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教无定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具体情节,在关键处停下,让学生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延续。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生动、形象、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比如,为了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视频《暖情》,通过视频、音乐伴奏,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很快就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音乐伴奏打动,每个人眼里都饱含泪花,此时学生已经深深地进入短片之中,他们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亲情在细节中流淌这一教学主题有效地体现出来。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渲染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增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挣脱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对《女娲造人》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古代的各种神话故事引入课堂,供学生欣赏和探讨,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拓展和扩充,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得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

4.转变传播方式,强化直观化教学。

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传统的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表达形式的知识传播方式,从而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状态,提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如果单纯依靠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受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制约,学生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或者似懂非懂,从而提高教学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互动能够化繁为简,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对《中国石拱桥》进行教学时,由于当前石拱桥已经为钢筋混凝土桥梁所取代,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见,学生缺乏直观印象,加上对石拱桥知之甚少,对于课本中的描述感到难以理解。部分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没有水泥和钢筋,桥身的强度怎么可能那么高?”“没有东西连接,难道整个桥身都是由一整块石头做成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等典型的石拱桥,并对石拱桥的结构、形式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感悟古人的智慧。

5.发展学生思维,增强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力促进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凭借,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对其思维进行拓展。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毫不夸张地说,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设计和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与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尽量大量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在讲授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阅读与写作案例,使学生针对写作案例进行写作方法、思路等分析与评价,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可利用网络技术,进入网上图书馆,阅读更多作品;或举办专门的协作聊天室、论坛,通过网络交流对阅读的感受或写作方法的体会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结合探究式学习或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课后在信息技术辅助下,优化学习。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促进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多的可以认为是对经验与智慧的综合和传承,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语文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级;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外语教学及学习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达到与对象国母语使用者进行无障碍的自由交流。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首先考虑的是语言本身的传授与学习。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方向。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只有同时习得对象国的语言及文化,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虽然在文化输出输入的过程中,两国文化、文字、语言方面会有一些共性,但是日本独特的国民性、价值观、风土、历史等文化要素还是会在日语中得以体现。在日语教学中,如果忽视对日本文化的讲授与习得,那么就不能完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就不能认为是成功和有效的。

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会在高年级专门开设文化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然而笔者任职于高校的软件学院,授课对象为计算机专业(日英强化)学生。由于计算机等课程占据一半的课时量,所以日语的课时量极为有限。日语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集中开设,主要课型有基础日语、视听、会话、写作、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源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偏重于实用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由于没有足够的课时可以专门开设文化相关课程,因此,在这些日语课程中,尤其是从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适时导入文化的传授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基础日语课上提到过研究日本文化的一本代表性必读书―《与刀》,两个班级的80名学生竟无一人听说过。可见两年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缺失的严重程度。本文仅以基础日语课程中已经使用了10年的《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教学实例为中心,探讨初级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杨宏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指出:“语言差异,就语言符号本身而言,最直观的应该是在词汇领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中的语言体系必然会在这一层面上体现其文化差异。且不论数量及这两种文化各自特有词汇的差异,即使是表达同一理念的词,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联想意义。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异,就不能完全和充分地接收一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因此,首先就初级学生最早、最容易接受的词汇方面探讨词汇上的文化差异。

1 “はい”和“いいえ”

教材的第一课的课后语法解释中就讲到了“はい”和“いいえ”的用法。然而解释极其有限,对“はい”的解释为:①老师点名时,回答“到”的时候。②肯定回答时。对“いいえ”的解释为:否定对方说法时使用。如此,学生会简单认为“はい”相当于英语的“Yes”和“No”,相当于汉语的“是”和“不”,彼此之间是一对一的单纯对应关系。然而日本人实际使用的“はい”和“いいえ”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含义。“はい”在接电话时(相当于汉语的“喂”)、开门之前应门时也会使用。并且在中国人印象里,日本人习惯不停地说“はい”,打电话是也是如此。其实并非在不停地肯定对方,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对对方的一种回应,告诉对方“我一直在听着,你继续说吧”之意。如果对方的日本人在陈述一件事的时候,这边没有不时用“はい”在回应对方,那么对方就不放心自己是否认真在听,必须要确认自己一直在听他讲话时,才能继续放心地往下讲。

与频繁使用“はい”相反,日本人很少使用“いいえ”这样否定的字眼。日本人总是在意他人的目光,在言行举止上总是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不伤害他人。反映在语言上,喜欢使用模糊和省略的表达。尤其在否定和拒绝时,不会直截了当地使用“いいえ”,而是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去理解和体察,并作出判断。金田一春彦在其《日本の特》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总结:日本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强烈地用“いいえ”来表达否定。一是受到赞美时自谦使用。如:“英がお上手ですね。”“いいえ、とんでもない。わたしなど…”。另一种情况是对方在自暴自弃时否定对方的这种消极观点,安慰和鼓励对方时使用。如:“わたしはやっぱりダメな女なのね”“いいえ、あなたはほんとうに力があるんですよ”。正因为拒绝和否定时日本人不使用“いいえ”这样的字眼来明确表达,所以才会出现被外国人误解的情况。板坂元在《日本の表情》中介绍了日本人的两个表达:“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和“善します”。字面意思是“请让我考虑考虑”和“我会妥善处理的”。所以对方会对日本人的回复抱有期待。可是等了一段时间,日本人没有回应,一问才知道,日本人根本没有表达过之后回复或同意的意思,而是进行了委婉的拒绝。由此,不理解日本人这种表达方式及心理的外国人会认为日本人不可信。其实不然,日本人是出于不想当面拒绝对方,从而伤害对方考虑,才斟酌语言、使用委婉表达的。

2 “先生”

教材的第一课学习自我介绍及介绍他人的表达,自然涉及到了人物的职业。所以“先生”就成为学生最早接触的词汇之一。现今中国人为了向他人表示尊敬,常常在称呼时加上“老师”,即使对方不是学校里教课的老师。中国人的这种语言表达习惯如果不加思考套用到日语里是行不通的。出于尊敬而用“先生”来称呼对方,会让对方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在称呼自己。日语中用“さん”就足以表达这种敬意了。此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在当面称呼医生的时候要用“先生”,称呼律师、国会议员也可以用。这是日语中“先生”的独特使用方法。

3 “あなた”和“きみ”

教材的第一课就将日语中的人称代词总结了一个表格。其中相当于“你”的日语词列出了“あなた”和“きみ”,但却没有进行具体解释。如果授课教师不强调二词的特殊性,学生单纯认为与汉语的“你”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话,可能会出大笑话。首先,很多学生出于喜爱日本动漫才选择日语的,之前在动漫中应该频繁听过“きみ”这个词。那么在表达“你”的意思时往往优先使用它。可是首先“きみ”是男性用语,其次只能用于关系近的同辈或对下级和晚辈。如果告诉学生“あなた”比“きみ”礼貌,男女均可使用。那么学生又很容易用“あなた”来称呼对方。其实日语中对对方的称呼习惯是对方的姓氏后面加表示尊敬的“さん”,或加职务名,如:“田中先生”“山田部”等。此外,妻子当面称呼丈夫时也用“あなた”。

由此可见,语言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在日语教学中只有从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导入对日本文化的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板坂元.日本の表情[M].社,1978.

[2]森田六朗.日本人の心が分かる日本[M].アスク出版,2011.

[3]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M].日本放送出版会,1997.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反应方程式

对每一位初中教师来讲,解决好本学科学生“入门”难的问题,是关系学生其后对化学有没有学习兴趣,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大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成绩自然就好了;解决不好,学生对学习化学就没有兴趣,总觉得化学课内容难,不好学,难掌握,学起来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就会产生厌学,甚至放弃对本学科的学习,这样升入高中就只能学习文科了,直接影响将来学生的一生。据调查,有40%的学生,在刚学化学的时候,总认为化学难学,化学真的难学吗?理科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了解,在每年的高考中,化学试题无论难易,得分率都较高,都可胜过数学、物理,因此,化学并不难学,原因是物质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而好多物质的化学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但掌握,应用起来是很容易的,不像数学、物理,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应用的灵活性很强。在高中,题略难一点,学生就无法入手,由此看来,化学不难学的问题就更明显了,那么,刚学化学的学生觉得学习化学难,问题究竟出在哪了呢?一句话,就是在初中一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没有解决好入门难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好学生“入门”难的问题,这一点,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怎样解决好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入门”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培养兴趣

对上第一节化学课的学生来讲,都觉得新鲜,好奇,而他们的内心都是想学好这门课程,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学好化学这门功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这门功课很容易,而且难度不大,更要让学生知道化学课在理科学习的科目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对化学课更有兴趣,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比如向学生提出,我们天天生活在空气里,你想知道空气的组成吗?空气是一种物质组成的吗?你想知道水的组成吗?你天天吃馒头,知道发酵后的面在蒸馒头时必须加碱,而未发酵的面必须加小苏打(洋起)才能蒸出又香又大的馒头吗?还可以讲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宇宙飞船上天等高科技的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并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将来成为一名化学家的理想。所以,第一节课应该是以激发兴趣,树立理想,坚定学生学好化学这门课的信心为主。

二 解决学生学习化学时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

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了,信心足了,但开始时,就会遇到了种种困难,比如最简单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定,由于学生对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判定不当,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教师不应将过多的变化理解让学生判定,只要求学生掌握判定要领就行了,如果讲好多的变化现象让学生判定,教师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起到的效果则是相反地,这样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此举是多余的,要明确地告知学生,判定一个变化时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关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知道的可以判定,不知道的现在不要作判断,等将来我们的化学知识丰富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定就容易了,而且简单了。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的思想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

三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化学变化规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