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次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描绘家乡美丽的景物,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美丽的景物很多。你看,门前的小河,屋后的小树林,村旁的大山,街两边的高楼,公路上的立交桥,海边的小岛,还有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假山亭台、小桥流水……这么多,选什么来写呢?通常是从你熟悉的、喜爱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家乡的、最具家乡特点的景物来写。要注意的是尽量缩小范围,选材宜小不宜大,写某一个方面即可。如写《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溪》《家乡的菜园》《家乡的晨雾》《家乡的小吃》《家乡的钟楼》……
选好景物后,你得仔细观察。观察,是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了解事物的过程,它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鼻闻、嘴尝、手摸……更重要的是用脑想,用心感受,使自己“进入”被观察的环境中,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的观察才是真正的观察,也只有这样观察,才能感受景物的变化,才能发现景物的特点。如,大海的潮起潮落,候鸟的南来北往,立交桥的高大雄伟,大剧场的热闹欢乐,小吃的美味无穷……这时动笔,你笔下的景物才能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才能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
观察所得的材料,要有序地安排――选择恰当的顺序写作,才能清楚、完整地交代景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这次作文,你可以按观察时的顺序,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来:可以是方位顺序,以一个观察点为中心,或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可以是移步换景,就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也可以是按时间顺序写,如一天的早、中、晚,一月的初、中、末,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还可以是先整体后部分、先静后动等顺序描写。
【关键词】语文教师 作文批语
对于老师来说,写作文批语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每次批改作文,要么写段落清晰,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要么就是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精批细改,意图让学生看到批语能有所领悟。然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似乎很不买账,作文本发下去以后学生往往只注意等级,分数,对那些红色的批语和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视而不见。我一开始还埋怨学生一点都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慢慢往下教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根据我教授作文的经验,我把教师写作文批语总结成“三要”。
一、作文批语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
在写作文批语时,我们往往三言两语,或者套话连篇,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如“结构不完”“中心不突出”、“选材不当”、“详略不当”等等。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而且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不好。所以作文的批语应该从小处着眼,应该落到实处。
一个词用得好,就批这个词。如学生在《保护青蛙》用到了一个“灭顶之灾”我就批“这个词用在这里准确到位!”写得好的一句话,就批这句话。如学生仿照《庐山的云雾》用了“有的… …有的… …有的… …”关联词来描写家乡的美景,我就批“这个句子写的真美啊!我仿佛看到了你的家乡,感受到你家乡的美景,怪不得你到现在都久久不能忘怀呢”哪一段写得好,就批这一段。眉批可就一词一句一段谈,总批也不一定面面俱到。
当然,学生刚接触作文,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习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也不用恨铁不成钢,我们在写批语时,可以婉转的提出修改建议。如“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词语能把花香表现的更具体?”“这一段你想写青蛙的作用,可是老师不知道,你能告诉我吗?”这样的批语针对性强,读来亲切自然,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致也会很高。
二、作文批语要给予学生思想的引导
1.要给予所有学生以赞扬。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学生才刚建立起对作文的初步印象,如果一盆冷水浇上去,无疑会让学生丧失信心,所以要多给学生爱的教育。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特别是差生,本来就觉得作文高不可攀,更需要老师给予肯定。
2.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我所教授的学生全是外来民工子弟的孩子。与一般本地孩子不同,他们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个社会,更早的感悟到了生活的艰辛。以“我的……”作文为题。有学生写《我的爸爸》,写爸爸如何在工地上起早贪黑,没时间管教自己,自己经常出入网吧。我的批语就这么写:你既然知道爸爸工作的辛苦,知道学习来之不易,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懂事的男子汉了,远离网吧,自己管教自己,让爸爸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在批语中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一直和我在一起的,让他们愿意通过作文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你看,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作文批语要有艺术性
1.小学生的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批语。所以,在作文批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批语。老师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字典,写完作文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这显然比简单的一句“错别字太多”或“下次请注意错别字”效果要好多了。
2.运用富有变化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番五次总是写“要观察”,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吧”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一、拥有“内容”
学生怕作文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觉得“没啥可写”。要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那他们就会感到快乐。怎样使学生拥有“内容”呢?
1.从社会生活中摄取
学生的作文,主要写周围的人、事、物、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通过写作文,必须在认识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他还说:“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这里的“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只有正确认识生活,切身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实在的内容,也才有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作文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地让学生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有意识地体验生活。
2.从开展活动中丰富素材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来。这样,写作有了第一手材料,学生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利用课外活动如组织“钉纽扣比赛”“折纸比赛”,利用劳动课带领学生为学校铺路,整理花圃,清理垃圾堆等。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边观察边体验,边做边说,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
二、懂得“写法”
有了内容是前提,懂得写是关键。“心中有话,笔下却无法形容”,这是冰心总结出来的学生作文的困难。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怎么把内容写出来”,他们就会进一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在具体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读写结合法”,即教师在学生动笔前选择与习作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诵读、复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做作文的有心人。例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为了诱发学生的乡情,使学生把对家乡的眷恋倾注于笔端,先让学生朗读有关范文,让学生复述自己最爱听的段篇。学生读着讲着,渐渐进入情境,感情起了波澜,他们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大山、大山脚下的小河、小河里的童年,都像过电影似的浮现在他们的眼前。学生受到了语言的熏陶,产生了一种表达的欲望。这时他们不仅心中有话,而且感到作文容易了,有话可说了。
三、抒发“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绝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诀窍,能够收集空话,像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让学生享受抒“真情”之乐,就要解放思想,还给学生“自由”。学生有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在指导学生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时,发现一位同学写的却是他上街看见流氓殴打一位群众,人们袖手旁观和他气愤的心情。这篇文章是习作者真情的流露,如果教师这时能在肯定他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帮助他全面地看问题,效果要好得多。
四、体验“成功”
针对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责备学生,而应该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让“人”充分地融入“文”,“文”中高扬着“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要从“三性”入手:
一、人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构造人性。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一切等于零。语文教育根深叶茂,她不仅催生人的良知自觉,也催生人的理性光辉。作文教学应避免一味的阳春白雪和泛政治化,加强人性中美好质朴的因子:和谐、互助、体谅、善良、同情、友爱、怜悯、仁慈、共处、嫉恶、淡泊、自强、争先等。
如果我们学生作文中闪耀起人性的光辉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必定经受了真诚的洗礼,他们的人格必定上升一大步。那么,有什么方法让学生在人性的涟漪中激扬文字呢?
1.先让学生甩掉包袱,我笔写我心。写自己的所见之真知,舒自我的自然之情愫,显自我的五味之生活。人性的跃进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积极介入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的方式就是生活的方式,就是人生的方式,所以,必须力避矫情伪饰,力写学生自我的所见、所感、所知、所思、所愿。
2.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的百草园,使作文的整个过程转变为追求生活真谛的过程。如此,学生的作文便有了源头活水,同时,人性的砥砺也可逐步水到渠成。
3.“诗言志”仍是颠扑不破的真规章。《易》言“修辞立其诚”,鲁迅说“深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谈写作强调“掏出自己的心”。心口如一,人文和谐,返璞归真。著名语文大家不是总教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悟性
“悟性”,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实际上,悟性就是一种从森罗万象的事务中体悟本真的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悟性是人的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升华归一。感官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酵母,精神是悟的契机。就此而言,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学生的个性、放开学生的心智,从而使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感悟生命的活力。生活的种种魅力涵蕴于人的感性与悟性中,一旦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观山峦流水,听禽鸟啁啾,闻香花芬芳,尝酸甜苦辣,观同于外,感异于心。
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感悟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培养感悟能力,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经验之谈。因此必须介绍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给学生,并引导他们感悟好的句段,使他们感受词语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感受新思想,把握新时代脉搏,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如《妈妈的眼睛》一段,“母亲不再年轻,岁月的雕刀在她眼角刻下深深的鱼尾纹。”让学生感悟“岁月的雕刀”的这一抽象事物的形象化。如把它换成“随岁月的流逝,妈妈的眼角增添了深深的鱼尾纹”。这就不形象了,没有语感了。
2.领悟能力。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必须储备丰富的词汇量,领悟语言的多样性,多义性。教师指导学生对好的文章,好的句段,好的景语反复记诵,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扩大知识面,增强领悟能力,逐步建立起语言的信息仓库。
一位同学在《我的家乡》中写了这样一段结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人那样淳朴一如家乡的泥土,打我记事的时候,就很少有邻里之间大吵大闹得翻天覆地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家乡的人,只知道与他们在一起就如同雪天坐在火炉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这样的结尾很有语感美、含蓄美,教师把它作为范文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领悟一:家乡的人淳朴而不是“土”,所以“家乡的人是那样淳朴一如家乡的泥土”一句运用很恰当。领悟二:家乡的人和气,互相关爱,因此,“只知道和家乡的人在一起就如同大雪天坐在火炉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一句是点睛之笔,是主题的升华。这种领悟叫“共融”,把自己的感情与小作者的情感及同学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叫“有美共享”“共悟”吧!这样不断地培养领悟能力,运用时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性
灵性是一种才能,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并具有具体的、独特的、聪敏的表达方式。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愚笨。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还是漠视和扼杀,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泰戈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灿烂的自由。”
1.插上联想、想象的双翼
没有联想,就不会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思想驰骋,没有联想,也就不会有触类旁通,思接千载的文思涌动。它帮助创造思维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飞来飞去,或腾空高翔,或流星疾驰。
首先,让学生认真理解体会想象的实例。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李白高超的想象力。 这首诗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境来构思,这样的构思,给诗人想象的驰骋开拓广阔的领域。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有魅力,那样引人入胜。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想象使这首诗放出动人的光彩。
其次,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播放民族乐曲《黄昏》,让学生闭目静听,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思维随着音乐高度活跃,伴随着我舒缓语调的提示,学生想象出了落日、牧归、水车、乡村小屋、炊烟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黄昏这个轮廓填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想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基础。这样,由听到想、到说、到写,形成了听音乐想象作文的新模式。即“音乐暗示――想象――表述”这一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形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每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种释放,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2.注入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文学名著中融会了事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的沧桑。让青少年的心随书而歌,让青少年的思想随书而舞,就有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切领悟,对社会高屋建瓴的洞悉,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的人性”有了精致细密的认识:同是面对爱情,安娜在与渥伦斯基邂逅后发出了“时候到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心声,就像一把利剑划破了漫漫长空;而“误落风尘花柳中”的杜十娘,虽有从良心,可仍摆不脱封建束缚;《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之妻终究难以“飞”出“三纲五常”的牢笼。同是面对爱情,同是三个女人,同是三出悲剧,可她们经历的、想象的、做的却不尽相同。同是面对清贫,孟子张扬了“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可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家贫志不贫更令人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