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人文;统一

数学是一门承载人文教育功能的基础性学科。数学教育不仅是科学教育、能力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努力使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

一、数学教师需有人文意识

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人文意识,就很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数学教师本身需要有人文意识。

1.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授知识加技能训练的陈旧教育模式,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数学思想和精彩纷呈的文化内涵。因此,适时、适度的课堂评价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客观、准确的蕴含着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主动、自觉地发展。

2.要加强数学史等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不断地用新的数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用数学文化来滋养自己。数学教师既要了解数学的发展史,还要了解数学教育的最新成就,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成果,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育。

二、数学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人文氛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倾注人文关怀能够给沉闷的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主动学习。这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进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例如,学生日常接触的现代社会的股市、产出成本、利润等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比比皆是,而现代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统计思想、优化思想、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也无处不存在于这些信息中,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应该反映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尽量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使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全貌。但也不能单纯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而应从数学的角度以渗透的方式来体现,要在“在意但不刻意”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做到时常性渗透。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这种思想方法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

三、数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课堂外,数学教师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仅光体现在课堂45分钟里,更重要注意的是课外时间。

1.联合开发“班级隐性课程”

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有多种,既要靠课堂上的文化知识和学生的体悟,还要靠高雅文化氛围的熏染和陶冶。以往我们人文教育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不够重视。实践证明,开展适合中学生人文意识发展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是达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开设文化经典导读、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2.开拓心灵沟通途径

课余时间进行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是另一个中学生人文意识养成的有效补充途径。课下多与学生接触,能有效促使小学生人文意识的养成。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存活高危儿后遗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给后期的干预带来挑战。0-3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早期干预是指以发育性认知、社交或感情功能障碍的儿童为对象,旨在减轻障碍程度,促进身心发展的干预手段。近几年来,早期干预越来越强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儿童及家长的参与度。

二、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需要多样化安置

20世纪60年代末发起的回归主流运动,主张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揭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美国学者德诺(Deno)提出了多种形式安置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倒瀑布体系”,强调尽可能地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从隔离的环境向主流环境过渡,通过一系列安置环境的变换,走向主流环境,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交融。我国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促进了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理解和接纳。在实现了形式上的融合之后,伴随着对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探讨,融合教育从“理解接纳”阶段发展到“有效学习”阶段。上海市长宁区充分发挥区特教中心和特教学校的推动作用和专业优势,为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提供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积极发展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通过幼儿园特教班、普通班等多种方式接纳特殊幼儿就近入学,基于评估开展学前特殊幼儿公益性康复训练。家、医、校协同编制并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方案,加强特殊幼儿的家庭康复指导。根据随班就读中小学生的需要,提供普通班级、资源教室到特教学校康复训练的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的融合教育安置与特殊教育支持。通过委托服务,发挥特教学校师资优势,推进随班就读,形成区域管理、课堂研究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为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学生提供“满足家庭需求”的送教服务。

三、成年和老年残障人士需要持续的教育

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残疾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依靠自己的基本助残补助和家人的收入维持生活。而一小部分获得了工作机会的残疾学生,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障碍而失去工作。而且,由于学校之后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不足,这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退化趋势,被隔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生活质量堪忧。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要根据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特点、能力和学习背景等具体因素,提供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支持。如开设成人高考复习班,丰富智障人士高等教育学习体验,增强就业能力;与家长合作挖掘特殊学生潜能,开展职业教育之后残疾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对老年残障人士,可邀请医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开展医学保健与闲暇系列讲座,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满足老年残障人士的终身教育需求,提高老年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四、残障学生需要终身转衔服务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人文、人文教育及数学教学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对社会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简单的说,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其本身而言就包含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特征,而这种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一)让情感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可以沟通反馈信息,而且还可以令学生亲其身信其道,产生教育的想亲和力,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切美好的东西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受。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寓美于教,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奇异简洁,图形的对称相似,整个理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展示,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表征不恰当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表征物理问题是在头脑中建构物理情境,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图表、模拟实验等方法简化对问题的思考,让问题研究的对象、状态、过程清晰地显现出来,让问题明朗化、模型化,理顺物理问题的复杂关系。表征问题有助于在一个整体情境下建构问题的框架,并将问题与学生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二、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努力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学生的心底意识。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情绪场”的创造并不理想,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教师创造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是否能“跳一跳,够得着”?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兴趣、探索愿望,产生于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缺乏观察、经验知识和推理能力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便会得到对感性材料的正确理解,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

如:照相时人离镜头远一点像大,还是近一点像大?为什么在常温环境中冷冻食品周围冒“白气”?樟脑丸放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变小?对这些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平时缺少观察和相关的经验知识,即使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面对这些生活小问题还是一筹莫展。 转贴于

四、对问题解决学习运用于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物理教学应让学生形成高度概括的图式和样例,学会对问题进行表征。由于物理概念和原理及问题解决模式是高度结构化的,并以不同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有些是以陈述性知识形式出现,有些是以程序性知识形式存储,它们共同组成了高度概括和包容的认知结构,其中也包括了大量问题解决的图式和样例。这些图式和样例可以在适当的知觉刺激下被激活,从而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注重物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同时通过画草图,在草图上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标注,把文字表征转化为图像表征,并通过合理的转换,使之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相类似。通过练习和指导,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物理原理的适用情境和约束边界,并形成相关的图式和样例,将之系统化,纳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度等三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以我院为例,1978年,我院仅招收9名硕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过千人。在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教学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制度等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的经验,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下。要从源头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质量。而提高生源质量一般需要较大的报考人数作为保障,这对某些热门专业来说不成问题,但相对冷门的专业、新招生专业就很难了,这些专业往往报名人数却很少,上线人数甚至达不到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学科特色,以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其中,尤其要重视鼓励外校优秀生源报考,这一方面可以扩大考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2,改进录取办法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考生的最后成绩采用综合计分法,其中初试总成绩占60%复试总成绩占40%其中专业课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15%外语听力、口语成绩占5%。这种录取方式的优势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些专业突出、学术上有一定潜力的“偏科”考生因为初试时的外语或政治成绩不达国家线不能进入复试,而有些“全科”考生虽然进入复试但专业方面却很平庸,二是由于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有些靠着“背功”在初试阶段取得高分,但在复试中证实专业素质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却由于综合计分排名较高而被录取。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保持综合计分法录取的前提下,对录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强初试试卷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这一层筛选把“死背书”的考生直接拦在复试门外。第二,适当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的比例。将录取的决定权更多的留给学校和导师。第三,规范复试评分标准。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素质。由于新的录取方式大大增强了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方面的决定权。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分规则和录取纪律,杜绝人情分。

二、培养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按照各专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必读书刊等基本内容,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及日常管理的依据。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增强不成比例,造成师资的相对匮乏,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教师情况,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一名导师开设七门专业课的情况。这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影响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不能达到应有的宽度,对本学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应对师资匮乏的现实,三是通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途径,采取学生代培、教师代课等多种方法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脱节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两个阶段。根据我校《关于修订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硕士生前四个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学6—8门学位课,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消化。开题前仓促选题,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从第五学期开始又面临就业压力,要忙于用人单位的面试、公务员考试等。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把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并相互促进。使学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有目标性,也能使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却存在着有些研究生不会选题、导师指定了选题却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论文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能如期提交论文、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

要想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开题关。只有选题适当,对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等能作出说明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才能进行课题研究。开题小组专家不认可的选题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其次要把好论文评阅关。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从时问上、形式上严格要求,只有按时提交论文并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论文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视论文修改情况再提出论文评阅的申请。同时要扩大论文“双盲”评审的范围和比例。不仅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进行“双盲”评审,抽检对象也应包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抽检的比例也应适当扩大,促进研究生及导师更注重论文的质量。最后要把好论文答辩关。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蒯论文,组织论文答辩。审议授予学位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投违心票。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表决。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答辩。杜绝出现看导师面子“放水”的现象。

三、导师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全过程指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是构成教育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部分。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目前,在导师制度的落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队伍缺乏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学位点不断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发展。以致出现个别导师要带二十多个研究生,导师很难指导好每一个研究生,也出现了先带学生后评硕士生导师的现象。

2,导师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对增评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科研成果、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为导师,不论其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也不管其学术水平,都不影响其导师资格。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大胆的破格评聘,同时也应加大兼职导师的队伍,对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的评聘不仅可以扩大导师队伍也可促进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