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美术论文

本科美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美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科美术论文

本科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应用型本科专业中CG游戏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与美术功底,更要熟练掌握各种游戏美术制作软件。所使用的常用软件有:Photoshop,最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丰富的图像编辑处理功能,也是CG创作常用的工具。在游戏美术方面,主要是用于绘制游戏原画和游戏贴图。Flash,绘制矢量图的软件,也可以用来制作简单的交互动画和视频效果,是制作网页游戏常用的工具。3DMAX、Maya作为最主流的3D游戏开发软件,被广泛应用与游戏动画和模型建模方面。Zbrush是一款专业的高精度模型雕刻软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专业模型制作。2D图形方面:传统的2D游戏都是以JPG、PNG之类的CG图形文件来表示。早期的游戏基本上是平面的,所以都是用2D图形来表现。最初的2D游戏美术由于技术的限制,画面都比较简单粗糙。如今的CG技术已经可以让PC电脑游戏上的2D图形支持1600X1200或更高的显示,展现非常逼真华丽的图像。3D图形方面:3DCG图像主要是应用在游戏的动画或者即时演算方面,通常使用3DMAX或者MAYA软件来制作。3D的使用使游戏画面更加的真实,也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效果越高、多边形越多的3D模型,对机器的要求也越高。

二、CG在游戏美术各部门中的具体应用

在游戏美术部门中,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可以细分为许多小部门。以下阐述CG技术在各游戏美术部门分工中的作用。原画:原画负责整个游戏美术部门的基本工作:根据策划部门所提出的故事需求与策划目标,决定游戏项目的整体美术风格,设计所有角色、道具、场景的具体形象。原画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因此对于美术师基本功底的需求非常高。原画设计师常用的CG工具有Photoshop、Painter、Flash等,主要还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三维模型:三维模型制作师根据原画师的设计图,用3DMAX、MAYA等工具制作出3D基本模型,并使用二维绘画软件画出贴图,这样就完成了从2D到3D的转化。这个工作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绘制贴图的能力。角色动画:紧接着三维模型师的工作,给3D模型的人物角色设计动作。设计师需有足够的动画原理知识来让人物的动作鲜活、可信、流畅。特效:特效负责游戏最终画面的润色,为画面添加光影、雾气、爆炸、抗锯齿、动态/静态模糊等等视觉效果。设计师不仅需要熟知动作规律,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中造型特点

次世代游戏美术作品除了给游戏爱好者带来惊叹的视觉效果,也对游戏行业人才,特别是专业游戏美术师在画面的质量和细节的表现技巧上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竞赛不同国家游戏团队的协力制作,不断有包含优质美术造型的游戏作品诞生,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对比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特点。游戏厂商开发游戏项目内容的不同,主创团队对游戏内涵理解的不同,特别是所属美术制作团队对游戏中所要体现的美学观点认识的不同,使最终所展现的次世代游戏美术风格迥异,美国游戏更关注现代甚至未来条件下,人类如何通过高科技武力手段赢得战争,进而夺取资源获得权力的主题,为了追求临场感,游戏美术展现出极其强烈的硬科幻写实风,游戏中的武器设计都有其物理学与人机工程学依据,场景中道具的类别与摆放,建筑的风格样式可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景观,并极尽所能达到影院级视效,同时和游戏性相互交融互补,就技术条件而言,美国游戏可说是走在游戏美术设计道路的顶端。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次世代游戏,用宏大的异想时空和高清绝美画面包裹着的和风游戏,虽然游戏中的人物场景和怪物造型带有其他次世代游戏造型所共有的真实奇特等特征,但是游戏的人物造型相比欧美游戏更趋于唯美,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形象,明显带有东方人的体貌特征,怪物的设定介乎于日本古代神话原型与欧美系怪兽造型之间,符合日本动漫作品所共有的造型标准符合现代日本人的游戏需求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表述,字幕声音的运用,都可以使游戏玩家明显体会到这是一款日本游戏。中国次世代游戏借鉴美日强国与韩国的发展路径,目前投入的重点主要在拥有最广泛覆盖率的网络游戏上客观地说,游戏美术的水平通过开发者技术的不断沉淀,加上新一代引擎的展示效果,能够有较大的提高以改编网络热门小说为题材居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本科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整合;必要性;可行性

视唱(solfege,sightsinging,)是专业音乐学习者(包括学习作曲、音乐学或各种表演学科)的一种基本训练。常与练耳结合,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所示的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认识。[1]练耳(ear training)一般是用以培养学习者对音高(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和节奏(从单声部节奏到复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训练方法用听写或听唱。从单声曲调和各种音程到复杂节奏装饰音,听写或分析和声的进行、织体、曲式、转调和各种乐器的音色。[1]基本乐理(elememtal theory of music)系统地阐述记谱法、音、音程、拍子、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理论,有时包括和声、曲式、乐器等方面的常识。[1]丁国美认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2]

我国高师基本乐课课程中,乐理与视唱练耳分科教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采用分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有教育部颁布的1980年《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与1996年国家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二年音乐专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正式文件,规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整合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3]

1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必要性

1.1 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从教学内容上看,基本乐理的学习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视唱练耳的学习是感性知识的掌握,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两者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科目,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合。[4]在课程性质上,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只有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在这种结合中,从音乐的音响出发,去进行听觉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所感知的音乐现象,迅速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进行辨别、分析和归纳记忆,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印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一刻也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指导。郎彩飞认为,“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基础与技能。”[5]谭雄、普敏进一步强调,“基本乐理课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因理论性强而疏于音响,视唱练耳课正好弥补这个缺憾。”[6]

1.2 思维训练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重光指出:“基本乐理课,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7]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虽然是紧密联系的两门学科,但要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他们联合在一起,才有必要将二者综合统一起来,视唱练耳课程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更多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然而,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想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强调的更多的是专业性与技术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实现需要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艺术的姐妹学科美术、舞蹈等多个方面的交叉渗透。因此,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具有必然性。

2 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可行性

2.1 “教 ”的可行性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整合,使学科具有了综合性,这样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给教师也提供了方便。第一,不用为课程内容的内在的联系性与进度性担心。第二,不用为课程的结构设计与规划性着急。第三,不用担心课堂出现多余的重复性。第四,不用担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国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中,基本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基本上还是分科教学。如果两门课程整合的话,那就只需要一个老师教授就可以了,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方便,也有助于节省师资。而且,高师的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修养,完全有能力将视唱练耳和乐理进行整合教学。

2.2 “学”的可行性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主要以是否合乎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以及合乎的程度来评判。换言之,教育活动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满足。[8]学习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帮助初学者走进音乐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高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训练课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者的整合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丁国美.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整合之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16.

[3]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C].广州: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1.

[4] 刘可,王艳杰.知识视角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的学科融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5):142.

[5] 郎彩飞.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J].教育探索,2009(07):42.

[6] 谭雄,普敏.“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整合之利与弊[J].科技信息,2008(30):149.

[7] 陈芳.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基本乐科课程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31.

[8] 张业茂.走向和谐音乐教育的价值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3):99.

[9] 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