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各大中小学校早已放假。在众多的学生中,他们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纷纷去各地、各处游览观光,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眼界。因此,笔者来到省旅局,对我省假日旅游做了详细的调查:
去年以来,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节、十一、五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自去年国庆至今年春节、五一,接连出现了公众旅游消费热的几个。假日旅游有力推动了我省旅游业及铁道、交通、民航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假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假日旅游带动假日经济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平均增幅约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来闽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接节假日的销售却增长了70%。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四)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五一到我省旅游的人数320万人次。这么多认得吃喝必然给饮食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假如按40元/人天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目前,高中选修课程教授的普遍情况是教材容量大、内容多,教学时间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处理中,要从教材、学生和学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因此,在《(史记)选读》的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地的乡土资源,立足本土文化,做了一些尝试。
一、认识教材
苏教版《(史记)选读》分8个专题,节选文章20篇,教学时间10周。所选文章较长,且都属于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全交给学生,学生阅读起来需要较多的时间,阅读方式比较单一,阅读兴趣不大,学习效果较差。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校地处江苏北部,隶属徐州,是汉高祖的故乡,两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很多学生从小就听过刘邦、项羽、樊哙、萧何等人的故事,甚至生活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对这一块比较熟悉并有浓厚的兴趣。
四、活动设想
1.阅读选修教材中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熟悉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内容。
2.观看百家讲坛王立群先生所讲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
3.搜集与刘项有关的丰县饮食文化资料并做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比如鼋汁狗肉、烙馍。
4.搜集与刘项有关的地名并追踪来源,写出调查报告,比如龙雾桥、中阳里、五门桥、荷花楼、金柳寨。
5.搜集与刘项有关的民间故事。
6.搜集与刘项有关的其他著名历史人物,比如樊哙、萧何、周勃。
7.举办一期丰县历史文化小报比赛。
四、实施程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方案3―6中的一个,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出去采风和查询资料,组长负责组织人员把资料汇总筛选,本组和其他小组之间的交流
五、成果和反思
这次活动课的特色在于,把课本和本地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既有课本知识的学习,又有生活气息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历史。
这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我准备、自我表现、自我发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及资料的能力,接触并熟悉各种研究方法,如: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本知识,还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保护家乡文化和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其次,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整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完成了学生学习由课内而课外的迁移。最后,举办丰县历史文化小报比赛,既是一场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成果展示。
从效果来看,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比语文课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多得多,当然学生的收获也多得多。
对教师来讲,选修课的授课方式、方法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引导,也没有范本和典型,有专家说:“选修课不能上成必修课,也不能上成大学选修课。”但如何上,怎么上,一直都在摸索探索中。这次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对选修课上课方式方法的一次尝试,为老师落实课标要求,提高选修课的水平和技能,增加对选修课程的认识,探索制约选修课程的要素,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选修课教学体系、课堂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原则,真正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也为以后活动的继续开展做了必要的准备。
这次实践活动课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教师方面,部分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组织能力不强,对学生的活动和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活动只有“民主”,没有“集中”;许多资料只有收集,没有分析处理。就学生而言,收集的内容无序,活动的随意性强,学习效果不易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以后不断调整改正。
关键词 新疆班 数学学习 适应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每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有一个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而且还有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和适应问题,数学学科更是如此。而新疆班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首先是地域环境上的转变,其次是饮食文化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方式的变化;再加上新疆班的学生都是来自新疆的优等生,但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一落千丈,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新疆班数学学习的适应情况,并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问题来改变新疆班数学学习的现状,为此做了关于新疆班数学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
2 调查对象、方法及问卷设计
2.1 调查对象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以深圳市松岗中学高一年级的新疆班为调查对象,共四个班级,两个重点班,两个普通班。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的数据资料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了问卷225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2.3 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表设计共有15选择题,问题的内容涉及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模式、主动性、学习方式、获取信息途径等相关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中1-4题是有关新疆班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模式的适应性。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6.78%的学生对松岗模式及数学的教法、学法及课时能很快适应,30.14%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接受,40.76%很慢才能适应接受松岗模式的教法学法,仍有12.33%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松岗中学的老师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说明新疆班的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内地的教育环境,进入高中以后,随着课程增多,面对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教师的引导对学习的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第5-7题是有关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中一直有主动预习数学课程、并一直与老师学生交流数学问题的仅占12.16%和11.26%,常有主动预习的学生有23.72%,但仍有63.12%的学生不经常预习,说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课前主动预习探究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经常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余时间与教师学生交流方面,仅有47.12%常有交流学习,有39.71%的学生只是偶尔问一下,更有13.17%的学生从来没有体验过,这表明新疆班的学生严重的缺乏主动性,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要求相差还是比较远的,这更需要教师们慢慢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要主动的,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以慢慢提升学习成绩。
第8个问题是关于学生课堂上的与老师互动表现情况。有23.9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很乐意举手发言;有24.18%能够独立思考,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发言;36.44%学生只听老师讲学生答,自己不参与教学活动;还有15.46%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有小动作。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不是很好,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不能够积极的回应老师,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带动,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第9-10个问题反映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认识。认为老师课堂上讲得“太多、较多”的学生分别占8.56%和35.37%,这证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对较突出;在课堂上“敢于、偶尔敢”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想法的同学占17.78%和49.28%,不敢仅有16.03%。这说明在新课程下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第11-14个问题反映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及获取知识途径的情况。可以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18.49%,等老师讲的学生占37.41%;不做的也有13.37%;课后对重点、难点及方法、规律的归纳靠老师分析的学生占43.24%。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疆班的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相比较初中,高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还是让学生很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疆班的学生要多花些功夫,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勤学多思主动获取知识。
第15个问题是反映的是学生的教师观,有40.82%的学生希望自己的数学老师有亲和力,要多关心,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敬佩喜欢。有好多学生都是因为崇拜某一科的老师,学科成绩就会特别优异!因此教师积极培养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
4 思考与建议
(1)注重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认知活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对于新疆班的学生,教师必须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等,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近感,信赖感,从而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会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你传授知识。进而可以游刃有余的掌握课堂,循循善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开《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不难发现,现在教材的家庭作业突破了单一书面形式的传统,几乎是布置学生就课程的学习与家长交流,或者是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使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个主题活动的家庭作业要用心、用情来精心设计,应该给点空间,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每个主题活动时,能够以自主、生动、活跃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作业,使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如教学《春天在哪里》(北师大版一下),只要给学生出点时间找到代表春天的信息,记住几样,在课堂上能表达出来就行,并不需要让学生写下来或画出春天景色。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的难度也不能太高。如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布置学生的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自行去采访父母和长辈,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或对本地的居住、饮食习惯的资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等节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人们过节的愉快心情,并不需要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之类。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的多样性
课程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如教学《我们来造彩虹》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吹泡泡,画彩虹、收集彩虹故事等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太阳光的七种颜色,学会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这样,给作业插图、配色,使原本单一的作业,一下子就变成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欣赏性极强的作业。如《我们这里的农产品》这一课中,学生的“作业”则是苹果、梨子、桔子等实物,在《“六一”大行动》一课中,“作业”就是自己设计的拉花、彩纸、剪刀、胶水等实物。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自然是很乐意去完成的。当然作业也可以围绕“活动与实践,设计与编辑,合作与分工”,责任到人来布置合作作业。如:五六年级的手抄报作业的完成,在编报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体统筹分配任务,编辑的,收集资料的、绘画的、版面设计等分工明确又能互相协助。四年级的风筝制作,可以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这一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运用美术、社会、数学、语文等知识,尽自己所能,完成风筝制作的全过程。这样,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如二年级《我和影子一起玩》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我和影子比一比,测量早、中、晚自己身体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发现有什么变化?《动物的脚》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观察鸡、鸭、猪、牛等动物有几条腿,是什么样子?并把它记或画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家长的帮助下,以动物为内容,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儿歌、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贯穿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想象的空间。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六年级的《发生在我家里的事》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向家长了解本月用在自己身上的花销有哪些?《算算家庭帐》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想父母了解家庭本月的收入与付出情况?《“四大件”的变迁》的作业设计可以是:从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那里调查自己家里的“四大件”分别是什么?当时家里用了多长时间买齐了“四大件”?花了多少钱?以后的“四大件”又可能是什么?给出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又增强了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从中让学生感悟祖国的变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
资料调查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儿童的兴趣水平,设计相应的资料调查式作业,引导学生从家庭、社区、媒体等渠道采集资料,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明的证明和具体的充实,从而将其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如在教《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一课时,可设计:根据课上的准备,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本地区近期的、特别是关于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交通事故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感受到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行为践履式。这类的家庭作业,是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岗位”,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如《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家庭作业的设计:让学生给想念或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一位亲友写封信、打一个电话,把问候带给他,同时注意通话的礼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又学会了有关通信的基本礼貌。
一、《荆楚记忆》的创作背景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在国内,反映城市历史、文明进步的电视文化类栏目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但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中,却鲜有“湖北制造”的痕迹。湖北在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与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文化大省存在较大差距。拿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相对比,一千多年前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成为西湖人文特性的点睛之笔。然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在人文历史的多种表现形式上和西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其中,表现东湖鲜明的楚文化和楚风楚韵地域特色的电视文化类作品少之又少。同样,有3000年历史的问津书院,如今隐藏在距离武汉市60公里之遥的乡村巷陌之中,成了“无人问津”的处所。如何用生动的镜头再现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如何让百姓更好地了解荆楚文化,了解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那些远去的历史,这对于每一位传媒人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近乎神圣的使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荆楚记忆》应运而生。
在电视市场经济时代,在“收视为王”的鼓噪下,除了有着雄厚经济实力作后盾的中央级媒体外,各地方电视台都不太愿意涉足人文历史类专题栏目。因此,承载着诸多人文历史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文化类栏目面临着许多尴尬,一味的“阳春白雪”,使得文化类栏目很难真正走进大众,这已成为业界普遍共识。文化类栏目与“快速娱乐、快餐文化”价值取向的背离,综艺娱乐栏目和电视剧的强力挤压,都使得文化类栏目生存艰难。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让文化类栏目真正走大众化之路。《荆楚记忆》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文化类栏目如何大众化
历史文学书籍在现今看来并不是大众传播的最佳手段,历史文化应该适应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社会生活的传媒化使文化自身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值,将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灌注于大众文化中,将地方历史用电视媒体表现出来,文化类栏目日益大众化是发展的必然。
历史文化题材走进电视,就必须为适合电视这种传播手段而改变。有人认为,文化类栏目注定了它的受众群为高端人士,而不是那些需要娱乐、资讯的普通受众,因此电视文化栏目需要保持较高品位。这样一味地坚守这种栏目制作理念,必将使大众对文化类栏目产生抵触心理。历史文化类栏目,只要它能够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就是成功有效的传播。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可以说是电视文化走向大众化的典范。《百家讲坛》在内容上不再进行索然无味的说教,而是融入了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不失文化思想内核的同时,做到了对大众普及学术文化。此外,上海电视台的《记录片编辑室》、中央十套的《探索・发现》等,都是张扬历史文化、栏目走向大众化的有力载体。今天,优秀的历史文化类栏目在保持品质的同时,都需要借鉴大众文化的生命力来改变本身的沉滞感。为此,《荆楚记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栏目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获得认同感。
历史文化类栏目的主要传播目的,就是向公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使公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把握。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必须围绕差异性做文章,做到有地方个性。
《荆楚记忆》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辐射全省,运用人、情、景、事、物的叙事方法,融合多种电视语言表现手段,挖掘荆楚文化的精髓。正依于此,《荆楚记忆》自2010年9月开播以来,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在当地百姓心目中获得了相当的认同。
栏目主创人员在一年时间里辗转数千公里,分赴全省各地,行走田间巷陌,寻访文化遗迹,记录民风民俗。每到一个地方反映的都是当地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荆楚记忆》分为民俗民风、历史建筑等篇章,充分展现荆楚大地的地方人文特色。
1.民俗民风。
在荆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创造出了堪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这里的时尚风俗、风土人情、祭祀宗信、人生礼仪、民宅营造,乃至包括神话故事、音乐美术、饮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荆楚地方民俗文化。《荆楚记忆》反映此类选题的就有《美丽的西兰卡普》和《摆手舞》(湖北恩施)、《花鼓戏》(湖北仙桃)、《寻根黄梅戏》(湖北黄梅)、《影之戏》(湖北潜江)、《老河口木版年画》(湖北襄阳)、《汉绣之殇》(湖北武汉)、《雕花剪纸》(湖北鄂州)等等。
2.饮食文化。
老荆州地区食物品种丰富多彩,向来是“鱼米之乡”,素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大米和淡水鱼是平原河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水产禽为副,蔬菜为辅”。《荆楚记忆》饮食文化类选题《话说天门蒸菜》就是这一地域特征美食的集中体现。
3.历史建筑。
在全省范围内,《荆楚记忆》涉及历史建筑的选题不胜枚举,这里主要以三国文化建筑为例。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国时期的湖北,不仅几乎荟萃了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资源的占有率上,远非其他地区所能望其项背。也正是在三国文化的浸润下,湖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建筑。《荆楚记忆》重点展现的选题就有《千古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汉)、《古隆中》、《司马徽与水镜庄》、《战襄阳》(湖北襄阳)、《赤壁古战场》(湖北赤壁)、《荆州古城》(湖北荆州)、《关羽与麦城》、《关帝庙》(湖北当阳)等。
电视栏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随着信息化、娱乐化的到来,观众对电视栏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选题的播出,都取得不俗的社会反响。这也充分说明历史文化类栏目大众化须依托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二)叙事手法:让观众更好理解与接受。
历史文化类栏目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也极容易被做成一个板着面孔说教的样式。如同研究历史、做学问,会让观众感到厌倦,同样不适合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因此,如何来讲述“故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是文化类栏目电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的各种电视片来说,实际深藏“变脸”的潜质。例如,历史文化栏目中人文类纪录片栏目,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资料性,又拥有很大的娱乐性和故事性,只有充分地将这类栏目的表现方式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很多栏目进行了自己的尝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和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两档人文类栏目,就分别提出了“娱乐性纪实片”和“追求纪录片的市场化”的口号,以历史的趣味性与故事性代替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结果《探索・发现》在央视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连续获得“观众流入率”指标的第一名,而 “观众流失率”则排在倒数一、二名,观众对该栏目的忠诚度可见一斑 。另外,央视经济频道的《鉴宝》栏目,因为做到了通俗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独创了鉴赏与娱乐相结合的新形式,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前茅,这对于历史文化类栏目来说是很难得的。
这就是所谓“历史文化的电视编导的确怀有高贵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要一个美丽诙谐的故事”。 任何关于历史文化的电视栏目,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播。只有被大众接受的才是精品,才会有市场。要达到以上目的,就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
文化类栏目不像娱乐栏目,它的戏剧性冲突因素相对较少,切入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切入点,可以在叙事的一开始就引发观众的期待感,从而激起观众收看的兴趣。如《荆楚记忆》的《野人寻踪》(湖北神农架林区),栏目一开始就讲到,2010年下半年,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媒体纷纷聚焦神农架,野人之谜在此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节目找准接近点,增强新闻性。新闻性是指从具有当下性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入手,这样可以让观众从熟悉到陌生,已知到未知,具体到抽象,一步步了解栏目内容。
2.用娱乐包装人文。
电视媒体从本体上而言是一种娱乐性媒体,因为电视首先是用来看的。“看”属于感性认识。语言是经过思维和推理过程的,是思维的工具。加上其它感官的带动,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动形象和视听。《荆楚记忆》相关节目如《汉绣之殇》。编导并没有恪守成规,按照反映汉绣现状、表达扼腕、呼唤保护的传统套路来展开,而是一开始就展现一段动感十足的模特T台秀,展示美轮美奂的融入现代元素的古老汉绣,让观众有了时光交错之感,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再往后就是以人物故事展现汉绣濒临失传的时代背景。编导充分调动了电视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节目的活力,以“漂亮”的开场辅助观众对节目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的节目并不仅民俗专家感兴趣,普通老百姓也想一探究竟。
总而言之,文化类栏目需要一个娱乐的方式来包装里面的人文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包装,人文变成文人,曲高和寡;如果包装过度,就失去了人文的本质。文和娱就像手心和手背,要把他们合成手掌。
3.电视语言采取戏剧化方式。
文化类栏目除了利用视觉化方式来传达,最大的问题是对电视语言的利用。要营造矛盾冲突、不断设置悬念,栏目进行的过程也是和观众一起揭开谜底的过程。设置悬念与矛盾,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对接下来的栏目内容有所期待,还能引出栏目的历史内涵,进而逐层深入。例如,《荆楚记忆》取得良好收视表现的《洞穴之谜――古犀牛遗址》(湖北神农架)和《王陵疑云》(湖北武汉),节目以村民的离奇遭遇和考古故事开场,一步步营造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节目中涉及历史人文知识,被观众潜移默化地吸收。
4.加大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电视文化栏目要想大众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注重宣传。这也是实现其传播价值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听取观众的意见,对栏目及时做出调整。
三、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