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招商银行论文

招商银行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招商银行论文

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从读大学那天起,“金融”二字就注定成为郭荣丽人生的主题词。

在象牙塔里学习和教授了8年财务与金融相关知识后,她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历任招商银行总行会计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深圳分行南山支行行长、总行会计部总经理,以及渤海银行CFO等职。当中国金融产业链条不断发展,银行卡成为国计民生中的重要角色后,郭荣丽又加盟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出任CFO一职。

郭荣丽用了迄今为止三分之二的生命,体验了改革开放31年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而在她看来,今后梦想的实现,也将有赖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

金融,是郭荣丽的梦想,也将是她的一生。

梦之前奏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年的春天,16岁的郭荣丽背着物理和化学课本,走进了大学。郭荣丽懵懂地发现,喜欢理科的她所报考的经济学,其实是一个文科专业。这个美丽的错误,让她邂逅了未来的梦。

本科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郭荣丽开始留校任教,并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虽然她主要教授的是会计,但因为授课科目有银行会计等,她对金融相关知识掌握得也很全面。当老师的郭荣丽喜欢把“备课”称作“背课”,她需要认真研读金融专业相关书籍,融会贯通写成教案,然后“全部背下来”,教授给学生。这段象牙塔里的生活,看似与后来完全不同,却为她日后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梦之起航

1989年,郭荣丽从内地飞到深圳,加盟招商银行。

虽然教了那么多年银行会计,郭荣丽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因为“那毕竟是书本上的东西”。很快她发现,书本上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是如此得心应手。

郭荣丽当时加入的是招商银行的会计部,其工作范畴包括银行财务和银行会计。在银行,“财务”与“会计”是两条线。银行会计主要是银行账务的具体核算,以及处理银行柜面的支付结算问题,也就是银行通过柜面对外所提供服务的具体纪录;银行财务针对的是银行内部的资金管理与运作,比如资本金的管理、成本费用的控制、财务预算的制定、经营指标的测算与执行、绩效考核等。这两条线就好像两个门派的剑法,外人看来同是使剑,套路原理却全然不同。会计部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两条线结合起来。

郭荣丽8年“背课”的经历,让她成为少数可以将两种剑法融于一体并挥洒自如的人。很快,她就升任会计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此后又成功竞聘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南山支行行长一职。两年后,她被调回总行会计部,又过了半年,出任总经理一职,作为招商银行会计机构负责人,全面主持会计部的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2002年3月27日,招商银行成为继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之后第四家发行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15亿A股。2003年,招商银行打完了3年的“质量攻坚战”,一方面,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资产从20%降至4.5%,“一逾两呆”从16%下降到3.9%,不良资产的绝对额也在下降,提前一年半实现了上市前对股东的承诺;另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的新增贷款累计不良率仅有0.23%,贷款收息率达到了98%。

在这个过程中,由郭荣丽所带领的会计部功不可没。

银行上市后,郭荣丽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刚出了年报,就要出第一季度的季报,然后是半年报,出完第三、第四季度季报,又是年报⋯⋯循环往复。同时,这也是招商银行大踏步拓展境外业务的阶段,在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对郭荣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郭荣丽完成了她的博士学业。她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博士论文―《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此文后被编入会计理论探索丛书出版,郭荣丽也因不断开辟金融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新天地,被业界和学术同行誉为“厚积薄发的金融会计理论探索者”。

谈起那段日子,郭荣丽说得更多的,不是辛苦,而是感情。“我一直看着招商银行发展壮大,这里倾注了我最好的时光和年华。当一个人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投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就会非常非常爱它。”

梦之跳跃

郭荣丽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2005年9月6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和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见证下,我国第一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商业银行―渤海银行筹建工作进入开业准备阶段。郭荣丽受邀出任CFO一职。

离开被她视作“家”的招商银行,固然有许多不舍,但渤海银行让郭荣丽的金融梦更加丰富了。毕竟,这是1996年以来获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前都是农村信用联合社、城市商业银行等改制过来的。可以说,渤海银行是那10年里第一家全新的商业银行,并且有渣打银行作为外资银行的积极参与,与外资的合作十分有挑战性。我当时在想,自己在大学当过老师,教过银行课程,做过支行行长,也做了银行会计部总经理,有了这些经验,参与一家新银行的创建就是我的梦想。”

在这片新的天地,郭荣丽搭建了战略管理工具,构筑集中运营平台,营建全方位业绩评价体系,一举奠定了渤海银行“责任明晰、运转高效、保障到位、支持有力”的财务平台。

梦之延伸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链条日益延伸和完善,郭荣丽的梦想舞台也愈加广阔。

2002年3月26日,就在招商银行上市的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我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品牌联合创建”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标志着我国金融产业链的再次延伸。

在渤海银行工作3年半后,2009年7月,郭荣丽出任中国银联CFO一职。这是一个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金融企业,她此前的很多经验暂时都无法应用,但换言之,这也是一个完全新奇的梦。

上任伊始,她就展开了分公司调研之旅,带领财务团队充分了解各分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当前财务状况、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以及有关财务问题的思考与建设等。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结合中国银联的特点,郭荣丽提出“预算管理为龙头、集中核算为基础”的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她从一名商业银行领导成功向银行卡组织财务掌门转型,迅速构建起规范有序、职责明确、运行高效、与中国银联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了中国银联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了公司目标的实现。

这一年,《新理财》杂志社评选年度十大CFO,郭荣丽榜上有名。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银行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在这个朝阳产业里的CFO,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作为企业,我们希望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刷到哪里;作为CFO个人,我希望带领自己的团队,配合中国银联,将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做得更快、更好、更强大!”

梦之畅想

多年在金融领域打拼的经验,令郭荣丽感慨良多。

在《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一书中,郭荣丽提出两个重要观点:其一,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其二,财务管理就是风险、效益的合理平衡。

“当一个企业成立,大家首先就要找财务,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需要记账、算费用、做报表、报税,久而久之,大家会有一个误解,把财务的概念和功能看得很单一,以为财务就是做这些工作的,需要钱的时候才能想起财务。事实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财务都是参与的,只不过大家没太重视它,没有意识到。”郭荣丽说。她表示,财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和财务人员本身有关系。目前我国财务队伍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而财务人员的传统是低调,能不说尽量不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上市,大家才会发现财务如此重要。你需要用财务指标来体现你的实力、你的发展、你未来的成长空间。买股票,买的就是企业的未来。”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越来越多CEO由CFO转型而来。因为CFO更容易了解企业最全面、最本质的状况,更容易将市场环境和企业未来量化思考,也就更容易经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CFO群体在企业中的地位,事实上是提高了整个企业的运营质量。

郭荣丽还认为,财务管理就是风险、效益的合理平衡。“银行的CFO要制定资金运作战略,要负责对资产、负债进行配置和管理,在资本金允许的情况下,配多少流动性资产,多少固定性资产,多少风险资产。同时,银行一定是要赚钱的,而且是要安全地赚钱。所以,要清楚在资本金消耗最小、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哪些项目是最赚钱的,在这些项目上,配多少的资金最合适。因此,在银行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相对是比较难的。”考虑到存贷比指标,大力吸收存款成为银行的普遍经营方针,但在郭荣丽看来,拿到存款,不一定就能赚到钱。“好的财务管理要将资产配置和资金来源结合,而不是单纯靠资金来源决定资产配置。”

在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中,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不只费用是成本,资本金、负债、资产配置结构,都有成本。风险大了,成本自然就加大。比如前两年金融危机时,如果买了两房的债券,你的成本就会很大,因为风险大了。”

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如何对待信用卡套现的问题上,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PAYPAL(贝宝)、支付宝、快钱等目前都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

在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的支付问题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确保顾客在购买东西的时候不会钱财两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瓶颈——网上支付信用与安全问题,充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纽带,作为交易各方与银行的接口,消除消费者对商家的疑虑,提供方便快捷简易的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那么,第三方支付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第三方支付,是指为了保障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支付通过买卖双方之间完全中立的一家企业来完成。用E-mail来进行网上支付;打个电话报上信用卡号就能预订机票;用手机上网交水费电费游戏费……在中国人还没有完全适应从纸制货币进化到“塑胶货币”(信用卡)的今天,网络银行、手机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已经迫不及待地登场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网民利用三方支付工具从信用卡套现。就此,该文进而对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问题提出质疑,认为电子支付有可能被金融犯罪分子所利用,充当其洗钱的工具。且不管该文提到的套现现象是否属于依然在可控范围内的小概率事件,也不提所谓的套现行为是否缘于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漏洞,单就所谓洗钱的担心而论,可以说,该文是严重低估了央行以及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大大低估了各大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风险把控能力。

实际情况是,早在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布并实施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持卡人不允许利用信用卡套取现金以及恶意透支。对于信用卡套现这个问题,不光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关注有加,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贝宝等亦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先后出台了多项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协助银行解决问题。

在如何对待信用卡套现的问题上,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PAYPAL(贝宝)、支付宝、快钱等目前都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

例如,PAYPAL(贝宝)在防止盗号、提供密码加密以及减少信用卡套现等方面,已经配合银行做了大量工作;快钱除了从技术手段上防范盗卡之外,还在安全方面加设了用户的认证系统等六道功能,试图将安全隐患压低到最小程度。

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做法就更为完备。早在2006年7月,支付宝就推出“支付宝认证”服务,对所有使用支付宝的卖家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即身份证认证和银行卡认证。除了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校验身份证的真伪,支付宝还与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利用银行账户实名制信息来校验用户填写的姓名和银行账户号码是否准确,摒弃了某些购物网站仅凭一个手机号码或者身份证号码进行简单认证的模式。支付宝公司还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全额赔付”制度和交易安全基金,网络欺诈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二。

为了保证支付宝的安全性,支付宝技术团队还自发研制了数字证书,其安全性能得到各银行认同。相对于目前国内所有第三方认证公司采用的认证形式,支付宝的数字证书从技术上摆脱了普通6位密码验证,改以1024位加密的数字签名技术,因而更为安全。而数字密码的惟一性,也更有助于客户身份的识别。

央行的《电子支付指引》规定,银行通过互联网为个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并规定信用卡的网上支付不得超过提现额度。国内目前没有一家银行和任何一家网上支付公司允许网上“单日支付额度由信用卡额度决定”。在这方面,支付宝也早已主动和和很多发卡银行联手,针对套现现象做了信用卡网上支付单笔限额的规定,例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支付限制的是单笔最高限额499元。为了保证支付宝的安全性,支付宝还有CTU风险控制系统来随时扫描和监控交易的进行,防范可能存在的盗卡及套现行为。

实际上,从2006年5月开始,支付宝就已委托中国工商银行对支付宝公司开立在各家银行的客户交易保证金账户的余额进行核查,工行并定期出具《支付宝客户交易保证金托管报告》。这是中国银行界第一次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做资金托管的审核报告,也是当前唯一银行愿意托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2006年12月8日,从工行对11月1日~11月30日期间所有发生的支付宝公司的客户提现及余额支付进行的抽查情况看,支付宝存放在各家银行的客户交易保证金余额总和等于支付宝客户存放在贵公司的资金余额与待处理款、未达款余额之和,报告期间内未发现支付宝客户交易保证金被挪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工行、农行都已经开始把以支付宝为主的阿里巴巴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作为他们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衡量指标;而浦东发展银行等也看到了里面的巨大商机纷纷加入。

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caijing.com.cn/2011-04-20/110697592.html.

>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3]于洋.理想的私人银行模式应该独立于商业银行之外[j].银行家,2007(7).

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网络银行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金融业的影响可想而知,传统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耸立的大厦、明亮的办公环境以及着装统一的银行工作人员,而网络银行是虚拟世界里的银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直观的印象,但是在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网络银行无疑代表着金融市场尖端科技的前沿阵地,可以肯定的是,假若一家业绩良好的银行现在对网络银行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未来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因此,四大国有银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先后都研发了自己的网络银行,就连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些中小银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借助于网络银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突破地域给自己带来的限制,不断扩展自己的利润空间。当网络银行的发展成为金融业的普遍共识后,给传统银行实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网络银行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我国银行业向现代化银行改革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银行发展对策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分析网络银行对我国银行实务的创新及改革的借鉴意义。

网络银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现在的银行产品进行了创新和组合,“搬到”了网络上,其产生本身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网络银行给银行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传统的商业银行正在利用网络银行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本来己经细分化的市场格局正在面临重新洗牌。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现有的平台作为基础。面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每家银行都在千方百计的利用信息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其中网络银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只有将网络银行的发展融合到金融业创新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银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切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1)技术推进创新

新技术是网络银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在金融业的渗透和应用,是促成网络银行创新的重大因素。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作了创见性的探讨,他强调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和推广是促成经济发展和商业循环的主要原因。

(2)交易成本创新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网络银行创新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交易成本的概念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各方面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经纪人的佣金、借入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即机会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应考虑以下因素,即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品的供给。总之,他们认为持有货币是低收入经济个体以既定转换成本避免风险的方式。

1.2.2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戴国强教授可谓是国内研究网络银行的领头人,他认为,网络银行是银行业在网络银行时代和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它要求银行摒弃过去那种按职能分工,然后组合经营的管理方法;要求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涉及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集中银行的核心力量,使银行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彭湘君在《网络银行的实证经济学分析》一文中通过对网络银行遵循的新经济下特有的经济学原理的实证分析,从成本优势、特殊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风险监控方式三方面揭示出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差异。

万琢在《网络银行的经济解释》一文论述中指出银行网络化的发展和网络银行的出现是金融领域技术创新的必然阶段。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准确解释经济的运行规律,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该文从制度分析、服务定价的确定和网上交易的价值分析等三个方面网络银行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高小红,吴恒在《中外网络银行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分析》一文中通过对中外网络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网络银行在发展基础方面与国外网络银行的差距和不足,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论述了促进我国网络银行理性发展的对策。

王羞在《网络银行服务的定价策略》一文中根据网络银行的特性,提出了适合网络银行发展后期的定价策略,即互动定价策略和客户价值定价策略,使网络银行服务的定价策略形成一个动态的定价机制。

最具实践意义的典型代表是招商银行,马尉华在《网络银行再造招行》一文中,以实际数据强有力的证明了网络银行的创新对于再造招行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我国网络银行创新实现银行再造的最成功的案例,对传统的银行业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3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4大部分。

第1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写作的依据: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部分:网络银行的发展与趋势。用数据与图表论证了网络银行的出现,是银行业自身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必然趋势。

第3部分: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用招商银行的案例证明了我国网络银行多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得各种殊荣。但也必须看到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的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环境、技术支持、人才欠缺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第4部分: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对策。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从政府与银行以及社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3.2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通过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和对理论文献的梳理,为所描述的现象找到相关理论基础。文献法还运用于搭建论文的理论架构上。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将运用到比较分析法,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途径。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着眼于现实,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网络银行的发展实践理论,构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体系,并贯穿于案例分析中。

第二章  网络银行的发展与趋势

2.1  网络银行的产生

网络银行的出现,是银行业自身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必然趋势。美国是网络银行的开山鼻祖,于1995年10月建立了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据《在线银行报告》(Online Banking Report)统计,在1997年5月27日,美国网络银行家数仅为26家,到1999年12月5日,则有512家网络银行提供在线交易,到如今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的银行数量已经增加至3800家。继美国之后,欧洲,法国、德国、芬兰、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银行纷纷推出网络银行服务抢占商机。至2000年上半年,欧洲有超过1200家金融机构提供网络银行服务,尤其是比利时和荷兰,九成以上银行都己为客户提供网络银行服务。同时,网络银行的服务模式也已为大部分民众所接受。据Net Value公司2010年7月的统计数据,英国有36.6%的上网者访问金融网站,这一比例与法国的34%大致相当,而德国为43%.到2010年初,美国网络银行的用户已达2000万户,普及率超过68%.

2.2  网络银行的发展

银行向网络银行的过渡,大致可以分为银行上网、上网银行、网上银行和网银集团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里,银行通过在互联网设立站点,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介绍银行背景和业务品种,旨在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媒体,树立自己的形象,拓展社会影响力,更广泛地吸引市场资源。

2.第二个阶段,银行往往将已开办的传统业务移植到互联网上,将互联网作为银行业务的网上分销渠道。同时,通过互联网提高传统业务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培育客户的忠诚度。

3.随着网络银行发展到第三个阶段,银行开始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建立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业务品种,摆脱传统业务模式的束缚。同时,在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更深入地分析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以提供智能化的财务管理手段为依托,建立起面向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着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

4.第四个阶段,银行建立起以网上银行为核心,业务经营范围涉及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行业以及商贸、工业等其它相关产业的企业集团,在互联网经济市场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树立起以网上银行为中枢神经、为核心纽带的虚拟的互联网托拉斯企业,逐步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控制并管理现实的各种社会经济成分。

2.3  网络银行的未来趋势

网络银行今后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虚拟化程度加深,业务全球化、开放化

迄今为止,全球己有上千家银行机构进入互联网络开办银行站点、从事多种金融服务、销售各种金融产品,其中有一成以上的银行已经开展了网上交易服务,实现了作为网络银行所应具有的完整功能。随着电子化网络的不断发展,这种银行业务虚拟化程度会不断加深。网络银行的发展使整个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它缩短了国与国之间遥远的距离,并模糊了各种地域界限和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步子的加快,世界各国银行业运用并购重组方式积极向海外扩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扩展业务,占领世界市场。网络银行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2.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并行

在当前的银行服务方面,已经出现了两极化趋势:标准化和个性化,前者是以更低廉的价格大批量提供稳定而标准化的传统金融服务,如批发业务中的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业务中的信用卡业务;后者是在深入分析客户信息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智能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如批发业务中的金融工程与金融规划,零售业务中的个人银行业务,重点是在理财和咨询业务、由客户参与业务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说,金融市场将越来越多地提供标准化、大批量的产品,而金融中介机构将提供个性化的、量身定做的小批量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给新的高附加值型服务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高附加值型服务难度较大,利润也较丰厚,是以后银行业争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领域。

3.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

传统银行受金融管制的约束,只能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三大块传统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经营原则。随着各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扩大,金融管制有所放松,现代商业银行都大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作为传统银行的延伸,网络银行业务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网络化长足发展。反过来,这些市场网络化的发展也能提升和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市场的地区整合和行业互动将会带动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银行混业经营的出现,带动整个金融市场深化。网络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之间界限模糊、距离缩短,各类市场将合为一体,并且可能会出现综合性市场。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网络银行改变着单一化、专业化的银行经营模式。

4.安全性能增强,知识含量更高

制约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网上支付的可靠性。出于网络银行设置于开放化极强的互联网上,其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也使客户的风险增大。迄今为止,许多国家的科研开发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都通力合作,投入巨额经费开发能够满足高安全等级金融交易活动的网络银行的安全防卫机制,已有一批拥有可靠加密功能的、面向网络银行业务的软件产品和网络产品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有效保护网络银行运营环境的安全产品的不断开发,是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传统粗放型到技术密集型,网络银行将促进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第三章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始于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接着中国银行抛出自己的电子钱包。随后,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也都陆续完成各自的“E”化之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如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也纷纷开通网上支付业务。到2008年底,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的中资银行达50多家,占中国现有各类银行的27%.到2009年,网络银行个人客户超过4000万户,企业客户超过6万户。到2010年底,国内网络银行的总交易额接近20万亿元,企业客户总数超过10万户,2011年网上银行交易量超过40万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选择个人财务产品、账户管理以及支付账单,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上网最频繁的人群中,23%的人可望成为网上银行的用户。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及对公账务查询、企业内部资金转账、银行转账、信用卡申请、代收费业务、网上购物支付及各种信息咨询等。

例如: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等正在或即将推出网上证券交易委托平台,以便其客户可以直接在其网站上从事股票买卖、查询和投资管理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银行业务这几年己经有了较快的发展。论文格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

1.我国网上银行案例分析

(1)招商银行的发展

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网站CmbChina.Com.1998年4月,率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1998年11月开办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推出“一网通”品牌。目前,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已形成了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商城、网上证券和网上支付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网上金融服务体系。1999年9月,招商银行全面启动了网络银行业务,推出网上支付的全国联网。2000年11月,招商银行在个人银行大众版的基础上推出了业务项目更丰富、安全性能更高的专业版,全面使用数字证书确认用户身份,具有查询、转账、大额支付和汇款功能。专业版需客户到银行柜面注册,注册后可自行设定或取消支付限额。到2006年,招行个人银行专业4.5版已经具有查询、转账、贷款、外汇买卖、股票基金、国债买卖、理财、财务分析等11项大功能、67项子功能,.到2005年11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5.0版,同时推出现金管理新品:集团通、票据通、E证通、银债通、银基通、网上国际信用证、网上外汇汇款、网上离岸业务。

截至2011年10月末,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用户42000多家, 2009年6月2日,“一网通”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被国际计算机CHP组织授予21世纪贡献大奖决赛提名大奖3,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获得此项荣誉。由此,招商银行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2)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

工商银行不断强化金融创新能力,把发展网络银行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在国内率先构建了一个包括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服务终端等在内的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国内金融企业实施“水泥十鼠标”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业务规模上,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金额由2001年的3.6万亿元快速发展到2010年的46.8万亿元,业务占比达到25.9%.客户规模上,截至2011年3月底,工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己经超过1700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超过32万户。网站访问量方面,工行门户网站日均浏览量超过300万次,在国际权威的网站浏览量监测统计机构Alexa全球各网站访问流量排名中,工行排第349名,位居全球银行类网站第二名。

中国工商银行开展网络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工行不断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和市场推广,取得了跨越发展,居同业领先地位。多次获得英国《银行家》、美国《环球金融》杂志授予的“全球最佳银行网站”、“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等荣誉称号。在2011年2月份由和讯网举办的“网上银行评测”中,工商银行又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

2.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特点分析

(1)发展模式是传统与网络混合型。目前,我国网络银行走的是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借助于传统银行的实力,由传统银行来开展网络银行业务,尚无纯网络银行的出现。

(2)许多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的初期,利用的是非银行专有的域名或网站。至今仍有一些银行将其产品和服务的广告宣传放在其他网站之中。

(3)业务方式演变迅速、服务品种迅速增多。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几乎一开始就进入了动态、交互式信息检索阶段,而且主要的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也很短,很快就进入了在线业务信息查询阶段,并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迅速完成了从一般网站向网络银行的转变。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己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t0B、Bot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筹备或提供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

(4)品牌战略日益突出,开始赢得国际注目。在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中,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一卡通”、“金融@家”等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且由于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良好势头,银行网站开始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多家网络银行多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得各种殊荣。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3.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一些特殊问题的制约,网络银行的发展步伐放慢了速度。要顺应潮流发展,夺取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社会环境问题

网络银行的社会环境是指经济社会中是否有适合网络银行生存发展的适宜的气候,这是网络银行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我国现行社会经济制度对网络银行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体制的束缚。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而中国的金融体制还是一个“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严格金融监管体制,这一体制将阻碍网络银行的发展。

(2)信用制度尚不完善。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性,对社会信用有较高要求,否则,数字化虚拟化交易难免会对自身利益保障心存顾虑。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企业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现金交易、易货交易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此外,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部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3)法律框架还不完全。目前对于网上金融服务的交易管辖权、法律适用性、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问题、境外信息的有效性和法律的认定等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由于网络银行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交易各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尚无明确规定。虽然《电子签名法》通过并正式实施,但如何保护电子签名人的个人信息,如何规范认证服务机构的行为等都还没做最后定夺。而且,目前网络银行电子支付采用的规则都是协议,出现问题则通过仲裁解决。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出现问题后涉及的责任确定、承担、仲裁结果的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难以解决,这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和客户在网上进行电子支付活动的风险。

2.技术支持问题

网络银行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银行服务方式,与传统银行相比,对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求较高。目前,我国网络建设的现状对网络银行的发展也多有延误之处。

(1)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普及率低。我国的网络建设除了省、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其他地方普遍存在着网络覆盖面窄、网络速度较慢、容量较小、频带不宽、网络吞吐能力非常有限的现象。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与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网络金融市场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覆盖面小,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电脑化上。同时,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拥有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

(2)TI技术落后,网络安全没保障。安全问题是网络银行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应用相关的网络交易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软件系统设计上的缺陷,致使系统运行不稳定带来的安全问题,再有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电脑硬件关键部分和系统软件大部分均由国外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平台开发也非常依赖国外力量,这就给出售产品时保留获取信息的秘密路径留下了可乘之机。另外,国内信息加密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也不能给网络交易安全足够的保障。一方面大多数国内开发的软件没有经过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审查验证,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另一方面部分银行至今尚未采用恰当的加密手段或加密位数较低,使网上交易留下隐患。

3.人才问题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网络银行亦然。然而目前国内银行人才管理机制存在众多缺陷,给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1)冗员过多,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网络银行发展中的人才问题首先表现为冗员过多,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利润,同时也导致冗员挤出优秀人才的负面效应。由于“挤出效应”,又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数万人辞职,其中绝大部分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2)人力资源劣势,复合型人才缺乏。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从事网络银行的人才需要既懂得金融方面的知识又要懂网络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平均不是很高,加上银行业普遍对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的重视不够,严重缺乏适应网络银行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金融领域函需一大批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运用我们并不熟悉的新技术、新工具进行利润创造和风险控制。

第四章  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对策

4.1  加强社会网络环境建设

1.改革专业化金融体制。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中国在80年代进行金融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了分业经营的政策,这对规范金融业的经营和运作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国际上金融巨型企业不断涌现,并在向客户提供全能型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的客户全能服务能力较差。为培育我国的超级金融服务,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要尽快采取措施,解除政策的限制。

2.完善金融法规,构建宏观防护体系。为了使网络银行的发展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银监会及立法机关应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发展动态及其对金融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法规,维护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就目前而言,应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明确界定电子交易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使安全措施的操作与安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网络银行是电子化、信息化的产物,它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对此,银监会在对网络银行进行监管时,不能要求网络银行在开展新业务的时候削足适履,套用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标准,而要主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监控的规则,用制度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专门的法律,通过增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严惩犯罪分子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4.2  加强技术监督现代化、网络化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监管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监管手段不多,检查罚款几乎是基层监管机构的唯一手段,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方式混合使用,职责不明,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为行业监管者和市场规范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保障者,只有监管者的监管技术及监管手段与作为监管对象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操作技术处于同一技术平台,才能彻底改变监管当局的相对劣势,充分保证监管的有效性。面对网络银行交易的瞬时性及由此引发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监管当局必须完善信息传递手段,利用网络化的快捷优势,加强其与所属分支机构和辖内各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扩大信息源,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另外,从国际金融监管的大趋势看,非现场监管占主导地位。但从国内实际情况看,监管方式正好与国际潮流相反,非现场监管除了比重小外,监管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报表设计不够科学,随意性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非现场监管力度,利用金融工程学,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自动报警系统,加强对网络银行业务的高效监管。

4.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经济时代为银行业揭示了美好的前景,知识“爆炸”使银行业面临着跳跃性质变的巨大机遇,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综合化、全能化、国际化将成为贯穿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发展网络银行已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展了网络银行业务,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客户数超过40万户。但与经营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拥有高科技优势、高素质人才和丰富成熟金融产品的外资网络银行相比,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银行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管理水平、技术实力、服务质量、金融工具之间的竞争。而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实力的强弱、服务质量的好坏及金融工具的优劣均取决于人的素质,因此网络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

我国网络银行要想在金融业务创新和发展上领先,要想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对现有在职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迫切需要一大批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的、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研究人才),这些人才的获得主要依靠高等金融院校的培养,这给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经济、又懂金融,既熟悉国内国际银行业务,又擅长管理和网络技术的金融专业人才,既是我国网络银行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金融业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摆在培养金融人才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金融教育来说,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网络化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多年一贯制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所形成的深层矛盾,在两重压力与挑战之下,高等金融教育必须从课程体系的整合更新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教学体系,培养出适应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结论

招商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发展 规模经济 对策建议

一、前言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或全部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历史上第一张银行信用卡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信用卡已在全球95%以上的国家得到广泛受理,超过十亿人在使用信用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作为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商业银行的积极推动下,20多年来,信用卡逐渐被我国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受理环境逐渐改善和健全。 中国银联(2003)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对国外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扶持+市场竞争+国际合作。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自2002年以来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四季度末,全国各类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8 555.56 万张, 同比增长30.4%,占银行卡发行总量的9%;信用卡授信总额进一步增加,达到13 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信用卡透支余额)为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居民户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的38.5%,信用卡短期信贷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交易总额达3.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突破27%。但自2008年以来,全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同比增长率持续回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大幅增加,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同比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发卡规模扩大的同时面临信用卡激活率偏低导致的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卡均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其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现状分析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所引起的收益的增加,反映各种投入增加引起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一个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进而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可以对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等。当然,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当规模扩大一定程度时,企业内部机制难以协调,管理与指挥系统十分庞杂,效率和收益均将会下降。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Return of scale)相联系。当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产出更大比例、更小比例或者同比的增加时,生产表现为递增、递减或者不变。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大多数生产活动应当能够达到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变规模收益是最“自然”现象,因为企业可能会复制正在进行的生产方式。银行卡业务作为零售业务,先期投入较大,固定成本明显,同时服务对象是每次消费的数量远远比不上工业消费的个人。因此,对于发卡机构而言,通过扩大生产(发卡)规模、摊薄固定成本,增加收入,是实现盈利的必然路径,即银行卡产业理论上是一个典型的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假设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的投入包括人力(L)、资本(K),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特定时期,各种投入的增加引起生产规模(发卡量)扩大时信用卡消费交易额、信用卡透支余额及信用卡业务收入应同比例或者更大比例增长。这种关系用数学关系可表述为:tf(L,K)≥f(tL,tK)…(1)。多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先“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发卡规模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模式,希望通过信用卡产品绝对量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并通过业务提升来增加收入并最终实现盈利。这种模式使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数量自2005以来出现了快速扩张,同时,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和信用卡透支余额持续大幅增长见(图1)。以下将以占行业发卡量60%以上份额的工行、招行、建行和交行等四家银行2005年至2009信用卡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考察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并据此分析其规模经济情况。对(图1)数据计算分析后发现:2006年至2009年,工、招、建、交四大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发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642,即信用卡业务的投入年平均增长1.642倍;而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762,信用卡透支余额平均发展速度则为1.953。由于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决定商户回佣收入的高低,而对美国信用卡透支与盈利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透支利息的65.6%可以由透支余额解释(邓玺,2007),因此理论上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和透支余额的增幅可以近似代表信用卡业务产出的增幅,即信用卡业务的产出年平均增长1.762倍(或1.953倍)。根据(1)式,则有:tf(L,K)>f(tL,tK)…(2)。所有的t都大于1。根据(2)式,可以初步得出:2005年至2009年,由于投入的增加(发卡规模扩大)带来了产出(消费交易额和透支余额)更大比例的增长,因此,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但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及透支余额大幅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情况却不容乐观。据腾讯网联合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的《2010中国信用卡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片面追求发卡量,在大规模发卡的同时,忽视信用卡动户率和使用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睡眠卡”导致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而透支/消费偏低和行业激烈竞争引起的商户回佣率下降导致信用卡收入却增长缓慢。以发卡量最大和第二的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1)2005年至2009年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消费交易额、透支余额及卡均消费额增长状况。对(图2)数据进行计算后可以得到:2006年至2009年,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规模平均发展速度为1.626,而信用卡年消费交易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595,卡均消费额平均发展速度仅为0.981;2005年至2009年工商银行的透支/消费分别为4.95%、4.92%、5.09%、6.70%、8.21%,2006-200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35。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发卡规模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产出(消费交易额)的增长不如投入(发卡规模)增加的速度,反映该行信用卡使用率偏低,客户持卡消费积极性不高;卡均消费年平均增长的倍数小于1,反映出该行在扩大发卡规模的过程中忽视单卡收益的提高,信用卡动户率偏低;透支/消费比低,且增长缓慢,反映该行利息收入偏低。(2)招商银行2005年至2009年信用卡发卡规模、消费交易额、透支余额及信用卡年收入总额增长状况。对(图3)数据分析后可以得出: 2006年至2009年,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卡规模平均发展速度为1.561,同时,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739,而信用卡年收入总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664;卡均消费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114,卡均收入平均增长幅度为1.066;2005年至2009年的透支/消费分别为4.94%、5.42%、5.94%、5.60%、4.45%,2006-2009年的平均仅发展速度为0.974,小于1,出现负增长。据以上分析认为,作为发卡规模第二且已宣布盈利的银行,招商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以下问题:信用卡年收入的增长慢于信用卡消费交易额的增长、卡均收入的增幅不如卡均消费;透支/消费 偏低且出现负增长。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问题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发卡规模获得了快速的扩张,但自2008年以来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放缓。同时,信用卡产出(消费交易额与透支额)的增长快于信用卡投入(发卡规模)的增加,从理论上看,这符合规模经济的发展要求。 (2)各商业银行在发卡规模扩大的同时,存在规模收益(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增长与之不同步的问题,反映出商业银行偏重数量忽视质量,信用卡动户率和使用率较低,持卡人持卡消费不活跃,信用卡持卡人的用卡和消费积极性有待因一步提高。(3)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年末透支余额增速较快,但存在透支/消费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反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利息收入增长较慢,占总收入比重偏低。据统计,美国VISA. MASTER两大信用卡品牌2000年至2005年加上惩罚性收入和预借现金收入广义的利息收入比重达到了平均为80.1%,而我国招商银行作为信用卡业务最为成功的银行之一,其该比重2009年也仅占47.87%。(4)信用卡消费交易额、信用卡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存在信用卡业务收入的增速慢于消费交易额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商户交换费率偏低导致商户回佣收入普遍较低的现状。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卡产品同质化,消费者用卡积极性不强据CTR的《2008年中国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状况及品牌表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信用卡市场存在较强的同质化现象,各品牌间尚未形成显著差异,仅有五分之一的用户忠诚于信用卡品牌,忠诚度在全球处于最低水平。较低的品牌忠诚度表明信用卡目前在中国属于“购买低介入度”产品,用户在选择时购买过程比较简单,常表现为冲动购买,因而购买过程的便利性是品牌选择的关键考虑因素。据CTR调查显示,尽管有近七成潜在用户表示将去柜台申请信用卡,但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是通过营销员上门办理方式申请的信用卡,原因正是上门办理提供了冲动性申卡的机会和申卡的便利性。在行业激烈的竞争和产品同质化背景下,消费者办卡的冲动性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商业银行发卡量增速的减缓。同时,较低的品牌忠诚度使得信用卡用户在办卡后用卡积极性减弱,导致部分信用卡成为“死卡”或者“睡眠卡”。据益派咨询公布的ePanel Voice-2010年一季度全国信用卡用户调查结果显示,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用户的平均信用卡激活率仅为77.5%,有高达22.5%的用户虽然拥有信用卡,但一直没有激活。在各家银行中,信用卡激活率最高的为90%,而最低的仅有57%。

(二)商户交换费率与国际市场脱轨,银行卡收单市场不规范 国际上商户支付发卡机构的交换费率最低为1%,最高为4% ,而我国信用卡行业经营模式仍较为粗放,收单市场不规范,零交换费率、交换费单笔封顶及商户代码套用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整个行业商户平均交换费率不断下降。截至2009年末,按行业平均水平计算,我国商户付给发卡机构的交换费率平均在0.4%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信用卡的平均交换费率。这种状况导致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卡规模扩大的同时商户回佣收入占比却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状况。截至2009年,我国发行信用卡的58家银行中仅有6家对外宣布盈利或盈亏平衡。

(三)信用卡欺诈风险加剧,影响了消费者信用卡的使用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随之引发的信用卡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居民的关注和担忧。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8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信用卡诈骗案件6362起、涉案金额4.4亿元,分别是2008年同期的2倍和2.38倍。而2011年1月至4月,我国银行卡犯罪案件就达到了6700多起,涉案金额高达59.6亿元。目前存在的信用卡欺诈主要包括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易的失窃卡欺诈、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获取银行卡进行交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虚假申请及恶意透支等,这三种传统类型的信用卡欺诈占到了全部的九成以上,且上述三类案件在数量上有明显上升趋势,并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随着信用卡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欺诈风险频发的态势,加上媒体报道对此类风险负面效应的扩大化已引起消费者对信用卡用卡环境的担忧,从而导致其办卡意愿的下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持卡人用卡积极性和信心,进而产生商业银行信用卡动户率和使用率较低的情况。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信用卡产品的创新研发及营销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应细分市场,准确定位,从产品概念、产品服务和产品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信用卡产品创新,通过设计和组合产品要素,形成富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实现对目标客户的差异化服务,以期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获得发行量的上升和客户群的扩大。包括创新产品概念,以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乃至消费预期上的认同感和趋同性为依据,吸引和锁定目标客户群;创新产品服务,吸引合作伙伴,构建增值服务平台,通过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创新产品形象,形成极具特色的产品品牌,通过客户的品牌认同来提升客户的产品忠诚度。商业银行应实行科学、合理、均衡的信用卡营销激励机制,改变对营销人员实施单一以发卡数量作为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除了发卡量以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把服务内容、信用卡忠诚度和满意度、信用卡成本收益综合测算、动户率和投诉率等列为考核指标对业务员进行综合考核,促使其在营销过程中关注客户的“质”,并始终秉承“服务之上”的营销理念。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来激活“沉睡用户”,同时提升现有活跃用户的消费频次和水平,形成持续的用户黏性,从而提高信用卡的动户率和使用率及透支/消费,改善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状况。

(二)加快修订和完善信用卡收单相关业务规范 建议按照价格法的规定对银行发卡成本、商户收单成本进行测算,依照市场规则对交换费率及交换费单笔封顶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除国家评定认可的慈善机构可使用零交换费率外,取消其他机构的零交换费率使用规定,为此类商户设定新的发卡机构交换费率标准;取消交换费单笔封顶,对批发类、房地产类、汽车类等商户可实行阶梯型(累进递减)交换费率政策,以此增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信息交换收入。

(三)加强用卡环境的建设,增强消费者用卡的信心(1)政府应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全国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着国家信用体系、金融体系以及相关领域的安全。随着信息化社会中大量个人信息被收集利用,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尽管2009年底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隐私权纳入保护范围,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散见于不同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规范之中。因此,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应监管制度,并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息安全体系。(2)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商户POS机具的管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用商户POS机进行非法套现金额成倍蹿升。据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非法套现金额为1.95亿元,2009年则为25.8亿元。而不法分子通过伪造他人身份证申领信用卡从事信用卡非法套现的案件也时有发生,由此对信用卡用卡环境产生了非常不利影响,非法套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最大威胁,并给金融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从目前中国信用卡坏账产生根源分析,特约商户端虚假交易,非法套现是产生信用卡欺诈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应规范POS机具的设立程序,严格特约商户准入,建立类似于贷款审批前的等级评价体制;要加强对特约商户培训、监督和管理,禁止分单交易,加强短期频繁交易卡片与POS机监控。如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特别对新准入特约商户应建立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并采取重点测控措施;收单银行和发卡银行要相互配合,对可疑交易信息必要时可采用先行拒付的非常规手段。(3)强化信用文化建设,引导持卡人诚实用卡,并加强个人信息管理。控制和防范信用风险,改善用卡环境,除了加强发卡机构、立法监督监管、个人征信机构、第三方网络支付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外,还要依赖于持卡人的诚实守信,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同时,持卡人还应注意保护家庭、工作、身份证号码、银行帐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资料,防止个人资料被不法分子滥用造成信用卡虚假申请并进行恶意透支消费的信用卡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邓玺:《我国信用卡盈利途径初探》,《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