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体育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对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方式、体育思考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直接的物质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1体育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师生凝聚力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校园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各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为不同角色、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群体提供较为宽松的生活氛围,在各种类型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领导者还是工作人员均会被这种自己参与构建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所吸引、所聚合,由此,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行为趋同,形成以校园为主体的群体意识,从而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1.2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是构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因子,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能够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运动在高职院校的不断引入和兴起,体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中出现了诸如街舞社团、交际舞社团等更加活泼生动的社团,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感知身体美和心灵美的交融,并为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奠定较强的交际基础。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社团和体育活动中,更加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锻炼强健体魄,健康学生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1.3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交际能力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教师、职工、学生产生交集,在一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交际能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承担着重要责任,学生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为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而深刻的诠释。
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正是因为体育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才显得刻不容缓。
2.1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设置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必须要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特别是高职体育的特点。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的特色推动体育教学成为本校的窗口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展高职校园体育时要特别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课堂体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最重要和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2.2实现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要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把结合点放在高职院校的历史变迁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上。高职院校虽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一般都有着历史较为悠久的前身,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着眼,发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体育精神,从而与当前的学校实际相结合,推进二者的融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教学和建设的特点构建本校的体育文化史,以历史作为依托开展体育文化的建设。
2.3推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论文摘 要 体育类高职院校因学校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呈现单一。因此要建设多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类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来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2000(2).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所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在学生公寓特定的环境中,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客观条件,参与各种可能的活动,所表现出来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载体,以物质、意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它是一个具有多元素、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文明养成,提升学生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公寓文化能激励大学生自觉培养重集体、讲道德的高尚情操,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2.建设优良校风,维护校园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学生公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严格规范的校纪校规、典型的正面示范、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力的奖惩措施等手段,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并增强集体主义信念、对公寓寝室、学校和社会产生归属感,在思想和行为上与集体成员相一致。因此,建设好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稳定压倒一切,纵观我国高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高校通常是各种思潮与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一些社会思潮往往是首先在高校中敏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然而他们社会经验少,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情绪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和感染,好多“集体创意”都直接或间接的出自于学生公寓。因此建设好大学生公寓文化对维护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安定秩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凸显其育人功能。新形势下,主动占领学生公寓这块育人阵地,大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意义重大。在长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校从学生公寓工作体制的创新入手,突出学生公寓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制度文化的约束力、行为文化的示范力、环境文化的熏陶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理顺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我校学生公寓主要采取的是学生工作处传统管理模式与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对公寓园区学生的养成教育、常规管理、床位管理、开展一系列公寓文化活动,并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考核等;社会化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修等服务性项目。
为了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组织领导,我校贯彻执行分管校领导、学工处副处长负责制,直属于学生工作处的职能部门宿管办代表学校行使学生公寓管理职能。我校学生公寓管理规范、科学、高效,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倡导“服务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我校学生公寓分为两个公寓园区,宿管办干事分工明确,一名负责a公寓区女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区男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园区女生教育、全校床位管理、公寓文化建设。
同时,健全了公寓学生管理组织,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成立了校宿管部,并下设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各楼栋有栋长,各楼层有层长。在宿管办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安全隐患查处、文化氛围营造、学生宿舍联谊、公寓信息传达、学生意见反映、先进典型建树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与服务的热情、积极性,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学生成为公寓的主人。
2.推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公寓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胆的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因素有力的糅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公寓文化的品位,使公寓文化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陶冶情操、锤炼品德,为早日成才打下基础。
①推进优秀文明寝室建设,创建节约型公寓
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步伐,加强学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工处宿管科自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共建节约型公寓”主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以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充分体现学生寝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扬优良传统,增强节约意识,共创节约型公寓。
“优秀文明寝室”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宿管科对全校学生寝室进行全面检查,对内务卫生优秀、学习风气良好、晚就寝按时熄灯、不使用大功率电器、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物的寝室进行通报表扬并予以“优秀文明寝室”挂牌;对一学年度连续3次以上被评为“优秀文明寝室”的寝室评为“五星级寝室”;在&ldquo ;优秀文明寝室”、“五星级寝室”的寝室长中评选出“十佳优秀寝室长”等。
为了保证评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工处宿管科制定了《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和《优秀文明寝室评比细则》,严格规范宿舍检查程序和考核标准,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②建设“示范性”公寓,打造环境友好家园
园区“示范性楼栋”创建活动,即先选择一栋公寓作为试点,继而全面铺开。活动旨在加强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每个宿舍每天自行将生活垃圾带出公寓,放在指定地点,杜绝乱扔、乱丢、乱吐现象的发生,共同打造和谐、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所有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扔、乱丢、乱吐行为的出现,并请大家相互监督。(设有举报电话)
(2)请寝室长安排好卫生值日表,每天由值日生将各寝室的生活垃圾带出公寓,丢在指定的垃圾桶内。
(3)请劳动课任务区分在各楼栋的同学按质按量地完成每一次劳动任务。
(4)请各寝室的同学自觉维护好宿舍门口的卫生,勤扫勤拖,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洁净、和谐的美好家园。
活动的宣传方式:
(1)学工处宿管办在各公寓园区利用橱窗进行了前期活动宣传,并统一制作精美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各个公寓楼层。
(2)经过前期多层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向各系宿管干部、学生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干部将活动的宗旨和意义宣讲透彻,通过干部向每一个寝室宣传。
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各楼栋的同学们正在逐步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我校学生公寓的楼道(尤其是女生公寓)呈现出干净、明亮的局面,公寓公共环境明显好转,生活垃圾基本已经带下楼。
3.举办“寝室文化节”,丰富寝室文化生活
大学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寝室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影响。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寝室文明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校学工处、宿管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寝室文化节,更好地加强我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绿色环境,营造温馨气氛,营造健康、活泼、文明的生活氛围,丰富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活。
迄今为止,我校已成功举办三届“寝室文化节”,均由学工处主办,宿管办承办,各系协办。第一届“寝室文化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第二届以“温馨、和谐、个性”为主题,第三届以“弘扬美德、增进团结、美化环境、展现自我”为主题。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寝室文化生活作品征集大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红色之星”党员先进模范寝室创建活动、“十佳宿管干部”评选、“优秀寝室长”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寝室文化节颁奖晚会等九个涉及文化、体育、娱乐、艺术、生活等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寝室文明建设。
总之,当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给公寓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型高校公寓文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志猛,张显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
[2]陈益飞.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
[3]郭黄金.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5).
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文化 环境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实现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获得人的规定性,成为“文化人”的场所和重要环节。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内化起到关键的作用。体育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校园体育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和个性解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校园文化建设正日益受到重视。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每一名学生。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主体化的有机整体。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的骨架,又需要活泼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丰满的血肉,体育活动与文艺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最有活力,最富创新意识的两大板块,尤其是体育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在校园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主体是学生,他们具有年轻、有朝气、富于幻想、充满活力的特点.体育作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既创造着体育设施、体育景观等物质文化,也体现为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文化,同时它还创造着人类特有的体育文化心理和观念。因此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就以其特有的观赏性、挑战性、普及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校体育文化已日趋成为一种结构合理和功能多样的文化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认知层面要素是指独具学校特征,领导和教师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共同追求的学校体育目标的体育文化观念和意识理念系统,是校园体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衡量是否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标志和标准。表意体系构成要素是指体育宣传、群体、竞赛活动,反映校园体育氛围、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是学校体育精神和教育目标的动态反映。评价、规范体系构成要素是指校园体育制度、章程和组织机构体系,是规范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师生和校园体育组织、设施等的行为方式部分,反映学校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规范约制有正式约制和非正式约制,正式约制往往是最后的办法,一般只在非正式的约制不能发挥作用时才实施,非正式约制往往比正式约制更加有效。校园体育文化的评价、规范体系构成应适应社会变化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有助于校园体育保持灵活性。物质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械等,是校园体育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学校体育的外在社会形象。
三、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注重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念建设。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思想、行为道德也应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挑战人生的事迹,以此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我们要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中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师生员工们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物质设施的建设。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资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招生数目趋增多,校园体育活动场所的紧张和设施的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高校应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建设。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队伍建设。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培养二支学生体育骨干队伍,他们同样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高校间的体育文化交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校际合作的内涵正不断加强,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聘教师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等,校际间的体育文化交往作为校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同时也推动校际之间的友谊。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非常有利。高校应通过校、院系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以及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员工喜爱的活动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另外,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和学校的场馆资源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特点广泛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俱乐部的建立,可以让广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选择项目参加锻炼,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提升人口的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结合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现状出发,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
关键词:体育院校 图书馆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05-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现代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十分重视自身文化建设,不少体育院校目前都尝试着将图书馆打造成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符号、一项标志。
1 文化建设的涵义
图书馆文化是在高校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逐渐认同,并自觉尊重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整个图书馆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文化心态及行为准则的集中融合。
2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图书馆文化是体育院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综合文献资源,尤其是体育专业资料的载体,不仅是师生读者获取、分享信息的最好平台,还是学校教学、评估和科研的前沿,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现了学校的体育特色文化。图书馆将这些特色文化继承下来并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学校整体形象,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作用。
2.2 图书馆文化是信息交汇与资源共享的成果
广大读者共享学校的一切信息资源,享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无论知识的载体形态如何变化,图书馆作为一个储存与传播的场所,将无形的知识与文明传承,引领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核心价值观念的继承发扬,其社会职能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功能价值,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3 文化建设的问题
3.1 对图书馆本身缺乏足够重视
受教学环境和办学理念的长期影响,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中相对模糊,文化建设比较滞后。有些体育院校过分强调比赛成绩、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忽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认为图书馆就是单纯的教辅机构,在全校的发展中只承担辅助功能、起到次要作用,甚至可有可无,这些根深蒂固的僵化观念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3.2 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体育院校图书馆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宏观把握,简单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待上级评估检查时,只重视加大馆藏投入,改善自习环境,做好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忽视对馆员和读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明显不足。
4 物质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馆舍文化建设
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和专业资料最为集中的场所,图书馆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校标,是学生最常去的地方之一。明亮的大厅、合理的布局可以改善馆员和读者的心情,拉近彼此的距离,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更加关注、爱护馆舍环境。此外,楼道的灯光、走廊上的壁画、桌椅板凳的摆放,这些细节都要处处体现体育文化特色。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一个具有特色、舒适怡人的读书环境,新馆在装饰上着重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其在馆内开设了以体育为主题的“三味书屋”和“大益茶社”,购买了大量绿色植物,在大厅增加液晶体育信息屏,都体现出丰厚的体育文化,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4.2 馆藏文化建设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物质保障,拥有足够的文献资源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有计划地收集相关文献,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化。通过推广读者荐购和体育相关学科老师参与现采,提高采购文献的质量,同时对体育文献进行优化整理。譬如武汉体院学院图书馆除了建有专门的体育书库外,还不断收集专业信息,先后建成了体育专家文库和体院校友文库,极大提升了学校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体育院校图书馆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加和完善体育学科信息,形成资源丰富、科目齐全、查找方便,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特色数据库,树立本馆的品牌形象,在同类体育院校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
5 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
5.1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和激励馆员行为、提升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它体现着体育院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制度文化包括图书馆的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等,它是图书馆全体职工精神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协调图书馆群体内外关系和多方关系的重要举措。制度的建立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制度一旦生效,就必须人人做到、令行禁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
5.2 完善服务文化建设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也是文化建设的直接表现,馆员的业务素质、道德风尚、价值观念都体现在读者服务之中,图书馆应贯彻执行“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改良读者服务的工作条件,方便读者。
体院图书馆同时应拓展服务功能,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情报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各种文献服务;为各类读者开设体育信息检索课程;提供网上催还通知、新书通报、参考咨询等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提升离不开馆员个人的努力。馆领导应该多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馆员和读者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学习经验;馆员之间应当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3 建立读者活动的文化
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开展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读者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图书馆在体育院校中的影响力。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月活动中采取措施,收集整理经典阅读书目向全校师生推荐;设置好书推荐表,读者现场填写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开展新书展卖活动;开展“读者之星”的评选、颁奖活动;组织社会知名作家探讨阅读心得。图书馆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互动文化活动,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成为体育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6 结语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其手段和方式绝不局限于物质和精神领域,它是长期动态的变化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增强馆员素质培养,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体育文化特色突出的正能量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淑云.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2013(8):147-148.
[2] 衡冬良.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三要素[J].文化研究,2013(25):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