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本文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和图书馆功能的人文艺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的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最初是满足人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对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是还必须满足审美性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满足审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将艺术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建筑由此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用价值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艺术就是在满足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需要的同时,给读书这种心灵活动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华的审美空间。

(1)图书馆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以巨大的形体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要独创、新颖、优美、宁静、个性鲜明和充满活力。在具体设计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则,并引入园林设计风格,将绿色景观和水体景观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习惯。要尽量做到:合理布局,宏伟挺拔、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辉煌达观、美观实用,从中透出图书馆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品位。同时要对形式进行推敲和权衡,运用单纯齐一、对比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达到图书馆建筑形式的完美,从而处处体现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2)人文的室内装饰。装饰是图书馆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建筑的细部处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图书馆建筑的实用功能,增强建筑艺术美的表现力。进入图书馆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图书馆的大色彩基调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室内装饰首先应考虑色彩搭配,室内粉刷一般应采用明亮浅淡的颜色,在大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其它颜色来烘托气氛,营造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注意多采用绿色基调多摆放绿色植物,给读者带来轻松、活跃的视觉感受。在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较大的地方,配挂适当数量的风景画、字画和装饰画,营造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大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3)图书馆人文的外围环境。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外围人文环境的构建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处于视野开阔地带,周围以绿地、广场为主,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闲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环境气氛。外围环境植物以形态优美的树木、花卉为主,设计上应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并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现代图书馆建设应熔铸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环境出发,结合地势,精心设计一个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要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丰富的特点,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格调典雅,渲染出如古代书院的清新高雅的气氛。同时,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特点,体现出功能和审美既现代又高雅的艺术品位。

(5)人文功能房间的设置。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具有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具有借、阅、藏功能房间外,还应开辟其它功能房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开设学术交流室、英语角、运动休闲室、小剧场、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现代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文性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性化。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满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与阅读习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建筑物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图书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系统建设。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图书馆业务系统服务的通信类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多媒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二是为楼宇自动化服务的系统,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管制系统、能源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等。

网络系统又是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图书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图书馆工艺位置的经常变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支持灵活的间隔,使其支持不同的应用环境,并适应用户在功能及位置上的变化。布线系统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网络控制与管理中心设立总配线架,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在各楼层设立分配线架,管理该楼的通信系统。

现代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构成。图书馆智能化中应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网络为高速主干网。网络主干是局域网的核心,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网的中断不致引起全网瘫痪,同时又保证子系统间互访和资源共享以及馆内不同用户组建虚拟网的要求,应该具备故障检测跟踪与处理、性能分析管理、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容错管理、物理层管理等7项功能。图书馆楼宇保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灾难达到预先设定的级别时,报警信号应自动实时转接市内相关部门的应急中心,如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图书馆智能化弱点系统的集成应基于成熟、先进、实用、安全、开放的原则,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做出决策,对整个图书馆的弱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把弱点各子系统由各自分立的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集成应满足开放性、标准化、安全可靠、容错、经济实用、高效便利、先进行和易扩充的原则,应建立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局域网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

智能化建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将藏书、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网络、复印安排在同一空间,读者进入阅览室可自由选取书刊研读,也可利用计算机检索馆藏文献与网络资源,还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电脑,将所查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出去。这样的设计使读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用而藏”的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其建设反映出时代气息,造成一种秀外慧中的意境,体现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现代图书馆建设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作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奇妙交融。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胡建东、周文军:《现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 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4] 张丽萍:《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7期。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答疑系统;VB;答疑时间;提问人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10-02

在高校中建立一个设定答疑时间和提问人数的VB答疑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许多理工科专业是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这门课程的,同学中总有部分人没能听懂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课后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当面找老师提问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可是许多同学又不好意思;第二,许多文科、医科、艺术等理工科以外的学生在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后仍然想继续深造参加二级VB考试,但是这部分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二级VB的相关课程;第三,一些参加VB选修课的学生也想参加二级VB考试,但是选修课的课时很少,想依靠这一点点课时的学习去参加等级考试是远远不够的;第四,部分没有能够通过VB等级考试的学生想要重新学习后再考,可是又很难找到花钱比较少、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与途径。这部分学生要么是找不到熟悉的老师;要么是有认识的老师,但出于害羞等原因不愿意去找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设定答疑时间和提问人数的VB答疑系统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可以帮助许多学生解决VB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1 设计与实现

1.1 管理员功能模块

管理员点击管理员入口,输入用户名、密码后登录系统。

1)设定答疑时间。第一,设定教师的答疑时间。一般一个学期每周的答疑时间相对固定,就如同课表一样。比如,每周一、三、五的19:00――21:00,一般一次二个小时。第二,设定学生最晚可以进入答疑教室的时间。一般为答疑结束前半小时,比如20:30。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教师在21:00结束答疑。第三,设定清空答疑教室的时间。一般为答疑结束后半小时,比如21:30。第四,设定临时增加答疑的次数与时间。考试前答疑人数急剧增多时,可临时增加答疑的次数与时间,从每周一、三、五的19:00――21:00,调整成每周一、二、三、四、五的18:00――21:00。

2)设定提问人数。让学生进入答疑教室可以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排队等候法,一次让一名学生进入答疑教室。这种方法让人等的时间太长,有些学生等得不耐烦后会离开,况且别人问的问题可能与自己的类似,如果顺便一起看到教师的解答问题也就解决了。第二种,敞门入场法,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答疑教室。这种方法适用于人数不多的场合,如果人数很多的话,整个答疑教室就会乱糟糟的。而且系统连接机器数量也有限制。第三种,限定人数法,每次限定一定的人数进入答疑教室。就像每天门诊医生的挂号数量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样。这种方案克服了前面两种的缺点,既能保证答疑的数量又能保证答疑的质量,相对比较好。

3)其它:就像调课一样,如果教师提出了临时调整答疑时间的申请,管理员就要进行审核。审核以后要一个时间调整的公告,好让学生及时知道。管理员还要对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进行管理。

1.2 学生功能模块

学生登录前就能看到系统的公告。公告中显示的内容有:答疑教师的信息、每周固定的答疑时间、有无临时的时间调整变动、系统设定的每次最多允许登录进答疑教室提问的人数、学生最晚可以进入答疑教室的时间等。

学生点击学生入口,输入用户名、密码后登录系统。

学生最早可以排队进入答疑教室的时间,一般为答疑开始前几个小时。即答疑教室没有开放前学生登录的话系统会显示答疑时间未到。为了避免考试前答疑人数急剧增多,学生扎堆登录进答疑教室的问题,设计一个不固定的开放时间,可以是答疑开始前的1至4小时的任意时刻。在答疑教室开放后,只要未达到规定的人数,学生就会登录成功。一旦登录成功就进入了排队等待状态,教师正式开始答疑前系统每隔几分钟自动发送确认在线的问题,题目为简单的整数加法,要求在短时间内正确回答,不回答或回答错误自动从排队的队伍里剔除。如果学生登录时答疑教室内的人数已满,系统会自动提示:本次登录人数已达到最大值,下次答疑时间请早点登录。

教师正式开始答疑后,进入答疑教室的学生可以提问,可以看到教师的回答,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问题与教师的解答。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答疑一样。

1.3 教师功能模块

教师点击教师入口,输入用户名、密码后登录系统。

1)进入答疑教室答疑。答疑时能看到当前在线人员情况。正常情况下教师应坚守岗位一直到答疑时间结束。答疑过程中如果教师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可通知学生后离开。类似正常上课时教师生病或有更高级别的事情必须马上去完成。当然为了保证答疑的时间与质量,管理方可对教师的迟到、早退等做出相应的规定。

2)教师申请答疑时间临时调整,管理员审核后。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调课、停课、补课。

2 结束语

仅靠教师的自觉与奉献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制定一些奖励制度与激励机制,给从事答疑解惑的教师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将教师的答疑工作量核算为正常上课的教学工作量。这样系统会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以职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职校生责任意识量表,从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五个方面的责任意识对职校生责任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研究职校生责任意识非常必要。本研究旨在揭示职校生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五个方面的责任意识现状及其成因,并探寻职校生责任意识培养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方法和过程

调查对象从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3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出4个班,共12个班48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学生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等五个方面的责任意识。

调查形式(1)问卷调查。为了使调查问卷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根据本校的实际,编制了《职校生责任意识调查问卷》。(2)个别访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拟定了统一、具体的访谈提纲,对调查中的一些个案进行访谈,旨在对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个别访谈、交流获得有关信息。

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按以下步骤进行:(1)设计学生学习责任意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自评,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2)在第一阶段调查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3)有针对性地进行责任意识指导,并注意观察指导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结果与分析

共回收到有效问卷448份,回收率为93.3%,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得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751,数据排列呈正态分布,说明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是比较可信的。

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在此方面,问卷设计了10个问题,包括对自我学习、自身权利、自我行为结果、承诺、过失等的责任意识。调查显示,在对待学习、维护身体健康、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职校生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50%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将正事列为优先,完成后再休闲”,自己也没有“把学习知识看成自己的本分”;有近8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忌吃垃圾食物”;有75%的学生表示“如果在商店得到了很不好的服务,自己不会向有关人员反映”,尤其是在可能与人直接发生冲突时,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权利。如对“如果有人在你面前插队,你会大声批评他,直到他放弃吗?”有84%的学生选择了“否”,且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但在遵守承诺、承担过失等方面,填答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有8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个信守承诺的人,有93%的学生在回答“你无意中弄坏了别人的手机,别人不知道时你会主动承认吗”时,选择了“是”。在10个涉及对个人的测题中,除了“你会坚持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吗”这个测题之外,其他的测题男女之间都无性别差异。整个调查还发现,当测题与学习有关时,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但当测题与社会道德准则有关以及涉及个人品德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个人访谈时,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且无性别差异。这与调查前的预测是一致的,职校生虽然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但是品德不差。

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有93%的学生表示,当家庭经济困难时,自己能够省吃俭用,节约花销,为父母分忧解难;有近90%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做家务;还有80%的学生表示,父母心情不好时,自己会主动安慰,努力化解父母郁闷的心情;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关心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去探望他们,或是写信、打电话问候他们。访谈时,学生的观点也与此类似,虽然自己有时考虑自己更多一些,表现得不是很听话,有时还会惹父母生气、伤心,但与此同时,自己也会自责、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和家庭。由此可见,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对他人的责任意识调查显示,学生在此方面的责任意识受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学生搞不清楚到底怎样做才是真正对他人负责。如对“发现朋友违规,你会举报吗?”只有23%的学生表示“会”,而其他学生则明确表示“不会”,认为那样做对不起朋友,是对朋友的背叛。本以为在此方面男女生会有不同认识,在“哥们儿义气”和“社会规范”之间,男生会更在意那种狭隘的“哥们儿义气”,女生应该更注重后者,但调查结果却表明,男女生在此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有时他们不是不想对他人负责,而是不明白“负责”的含义。因此,应从提高他们的认识着手,否则,在错误的认识指导下,他们会继续做出错误的行为。

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这部分共设计了5个问题,回答结果表明学生在此方面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有58%的学生表示,班级干部的换届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不关心这样的事情;有4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发挥特长主动为班级服务。由此可见,学生还没有真正融入集体,还没有形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集体荣誉感还比较淡薄。这样会使班集体凝聚力不强,人心涣散,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经常发生。这与学生一直以来养成的懒散习惯有关,也应与他们在初中的班集体中遭受的漠视有很大关系。

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包含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处仅讨论狭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个人、家庭、学校之外的,对与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各种灾害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调查表明,学生在对自己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5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乱丢废弃电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时也不会把垃圾带回去;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扫马路、植树造林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甚至有1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应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以上数据是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访谈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考虑个人将来的生活状况,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社会还需要自己贡献些什么,自己还应为社会留下点什么。由此可见,职校学生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难尽人意。

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浪潮、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下,由于经济运行体制的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不同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社会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挥霍浪费等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黄、赌博偷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仍然存在。所有这些,都对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职校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学校因素虽然二十世纪末国家就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大多数学校仍根深蒂固,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学校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职校学生大多从中学开始就因文化成绩的滞后而备受漠视,因此,极容易形成懦弱、冷漠、自卑等不良品性,甚至伤害他人及自我,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事来。

家庭因素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的许多观念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利己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另外,目前的职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家庭、集体、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

(二)主观因素

职校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容易片面地持有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不能分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利益的一致与对立。比如,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承担责任,把握不好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认识的片面、观念的偏颇加上个性的压抑使得他们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由此可见,对职校生责任意识的指导和培养刻不容缓,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2]朱敏,翁才龙,等.现阶段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与培养[OL].(2005-11-29).http://ptzx.net/math/UploadFiles_ 6687/200511/20051129144315187.doc.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第4篇

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从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文化艺术系舞蹈学专业开始,体育学院艺术专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翻开了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页,在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15所体院以及部分综合院校的体育系院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建立时间相比于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艺术专业要迟到10至20年不等,专业发展初期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呈现艺术化倾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尤其是当今人们对于艺术的多元需求,在体育院校进行纯艺术化的人才培养的内容、观念、教法等已不再满足当今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重新建设具有体育特色的体育艺术本体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从2009年开始着手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系统地对我国体院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开始逐步研究以体育为特色和立足点,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彰显竞技化与社会化,精英培养与大众人才培养并存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并开始了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艺术思维、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的经典理论运用于体育表演、艺术与健康、体育艺术创作教学以及体育艺术核心课群的开发中,在借鉴、探索和继承中逐步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成效。

1构建“体育为主导,表、导、教、三位一体,竞技化与社会化、大众化并存的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前期实践研究,与多所体院艺术类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按照“基础厚、专业硬、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时代及本校特点,在专业方向上侧重体育舞蹈、休闲舞蹈,积极促进优势学科和具有雄厚基础的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科学、体育教育学)与本专业的结合,探索专业+体育的新途径。形成“体育舞蹈技能强、编导艺术宽、体育知识厚的专业特色,构建体育为主导,表、导、教、三位一体,竞技化与社会化、大众化并存的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2推陈出新,创编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系列教材,为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1在进行特色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体育特色,在借鉴艺术院校编导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体育艺术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体育艺术项目特性,继承艺术学科的经典编创理论知识,并大胆进行了体育化的拓展,从体育的角度谈表演、从大众的角度谈创作,从健康的角度谈艺术。

由上海体院艺术专业编著的第一本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编导基础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通用教材《舞蹈作品创作与实践》。该书理念先进,在艺术院校已较成熟的现代舞编舞技法及交响编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化拓展,创新增加了体育表演类舞蹈,如体育舞蹈、广场集体舞、爵士舞的编创理论与创作实践技术。教材使用后教学效果显著,几年以来舞编专业每位学生均运用该教材所学,自主编创并完成作品汇报,完成舞蹈创作、体育舞蹈创作以及健身舞蹈创作200多个。

2.2从2010年开始,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于2012年9月正式将原课程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配套使用由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教研室主持编写,高等院校体育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教程》,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原课程中较少涉及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和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健身舞蹈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组合。新课程将民族体育与传统舞蹈融合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舞蹈。教材的编写方法以体育特征为主,采纳了部分舞蹈教材的编写方法,体现了体育特征下的舞蹈教材。

2.3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积极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运动与人体科学”等学科优势,进行在西方国家的热点研究,如“舞者身心学(Somatic)”以及“舞蹈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

我们结合体育艺术专业的特点,编创了新型体育艺术建身项目,2011年研制出版了《青少年运动健身指南》。全书分运动知识篇、快乐运动篇和运动万花筒篇。运动知识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体发育过程,揭示运动的奥秘,叫你学会自我健身评价,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把握健康的“金钥匙”;快乐运动篇,创编了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体育艺术运动项目、和舞蹈游戏项目,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娱乐性;运动万花筒篇,提供了兴趣盎然的体育艺术健身套餐、健身信息、健身评价、运动拓展等内容和知识,本教材作为休闲舞蹈专项及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补充教材,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艺术的学科范畴,使学生同时具备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社会舞蹈工作的能力,进而更为贴切、更为专业化地为大众服务。

3锐意创新,构建2+1体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系统,增强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创作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发展的灵魂。在艺术创作教学中我们着力关注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开创性地将舞蹈与体育项目,舞蹈与健身结合,紧跟国际体系2011年完成“2+1(两类课程+一个平台)体育艺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构建。

(1)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编创类特色课程体系建立。

(2)拓展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对艺术学科舞蹈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应用范围的体育化拓展。

(3)通过舞蹈编创综合实践平台搭建,将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

4突显特色,构建体育艺术核心课群,不断推进特色体育艺术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指导精神,加大学科基础课、选修课的比重,拓宽专业领域,重点开发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

重点开发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专业课程设置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指导精神,加大学科基础课、选修课的比重,拓宽专业领域。

体育艺术技术类核心课群:体育舞蹈创编法、拉丁舞作品创作与排演、摩登舞作品创作与排演、当代流行舞、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大型文体表演编排与策划、拉丁舞、摩登舞、休闲舞蹈。

5搭建体育艺术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进服务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

体院艺术专业在保证教材、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将社会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推行“课堂教学―舞台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的三元教学结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艺术平台搭建中制订了一套集综合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实践教学新模式,建设了艺术创意实验小舞台,用于学生艺术表演、编创实践、交流演出等活动,可以有效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成果,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艺术表演及艺术活动组织的能力。使学生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舞台表演、艺术创作、文体艺术活动组织的能力。同时,在上海体院科技园建立刘亚娟教授领衔的――“橙成文化传播工作室”,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

6教研结合,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推进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逐步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得出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直接参与研究实践提升了教学水平,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通过教研的结合,参与了系列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

7小结与建议

7.1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推动我院艺术专业的建设意义重大。

7.2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已初见成效,在体育艺术核心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上要进一步增强力度。

7.3需进一步推进体育艺术实践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廷立,李芳,罗元翔,胡雪,庞洁.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54-57.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第5篇

出现,同时新型材料的质量、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工程造价人员应通过对新型建

筑材料性能的详细了解、施工工艺的熟悉,来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

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关键词:了解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熟悉施工工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型材料也贯穿了整个工程建设。有资料显示土木建筑中新型材料占工程成本的30~50%,而且还在不断的上升。任一工程要想降低工程造价,与使用新材料时如何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着直接联系。作为一名建筑业的造价人员,只有在了解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熟悉施工工艺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的、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

一、我国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着辉煌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原始时代,人在与猛兽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就采集树枝树叶作遮盖,收集较为平整的石块,进行简单的加工后堵塞洞口,从而形成“穴局巢处”的局面。火的使用,出现了石灰和原始的烧土制品(粘土经过煅烧,成为坚固的硬质材料)。从此人们由对建筑材料单纯的天然取材进入到了人工生产。于是有了誉满中外的万里长城,它使用的粘土砖,历经二千年的风霜雪雨和寒冬酷暑的考验,其坚实程度可超过现代化生产的普通砖;屹立于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及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木结构建筑,它们使用的木材,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至今任然保持着良好的性能。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二、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熟悉施工工艺

1、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

由于漫长的封建统治,解放前我国的建筑材料仅停留在“秦砖汉瓦”的使用。建国以来,经过建筑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努力,研制出了许多新型材料,目前的高分子材料、聚合材料、加气材料、新型涂料、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制品及轻质保温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使得建筑更为实用、美观、节能、环保。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具有以下特点:①、重量轻:可以降低建筑物地自重;②、综合性能好:不但使房屋功能大大改善,还可以使建筑物内外更具现代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③、节能、节土:可以利用废弃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适应先进的施工技术,降低成本等。

有相关资料显示:

新型建材就其发展情况而言,有的品种重在花色,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如装饰装修材料;有的品种重在功能,如保温材料;有的则通过深加工衍生出多个品种,如新型建筑板材等。以新型建筑板材为例。目前新型建筑板材有几十个品种,其中纸面石膏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板、无石棉硅钙板是目前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普遍的三种新型建筑板材。这三种板材不但所采用的原料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其性能和功用也不同。如纸面石膏板主要原料为石膏和护面纸,适用于作内墙板和吊顶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主要原料是低碱水泥和耐碱玻璃纤维,适用于作内外墙板;硅钙板主要原料是硅钙材料,除用作内外墙板外,还可用于装修以及制做和房屋结合在一起的家具等。这三种板的同一特点是:采用它们作为原始板材,再分别配上防渗、保温、防火等功能材料,采用复合技术,可生产出各种轻质和性能优越的新型墙体材料。此外,它们所用的原材料均为非金属材料,而且又是三种最易得到的非金属材料。

(1)防水密封材料。预计到201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将达到2.5亿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50%,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将达到80%.

(2)保温隔热材料。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60万吨,玻璃棉10万吨,膨胀珍珠岩40万吨,硅酸铝纤维8万吨。

(3)矿棉吸声板。预计到201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4000-500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将有部分产品出口。

(4)装饰石膏板。预计到201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1400万平方米。石膏板2000年需求量约8000万平方米左右。

(5)建筑涂料。预计到201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将达到160万吨。

(6)塑料异型材和门窗。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异型需求量为50-60万吨,可组成塑料门窗2500-3000万平方米。

(7)塑料地板。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将达到1.5-2亿平方米。届时,各种塑料地板(包括弹性卷材地板、半硬质塑料地板、柔性卷材地板)和各种功能地板)抗静电、防腐蚀、防火、保健)的品种、档次将有显著的提高,可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8)塑料管道。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其品种包括塑料给水管、电线导管、冷热水管、燃气管等。

(9)壁纸、墙布。预计到2010年,全国壁纸壁布需求量将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

(10)化纤地毯。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将达到5000-8000万平方米,品种基本可配套,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建筑物对抗静电、阴燃、防毒、防沾污、耐磨等功能的要求。

2、熟悉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保证,现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进行说明,造价人员必须熟悉施工工艺:

(1)作业条件:砌筑前,将楼、地面基层水泥浮浆及施工垃圾清理干净;弹出楼层轴线及墙身边线,经复核,办理相关手续;根据标高控制线及窗台、窗顶标高,预排出砖砌块的皮数线,皮数线可划在框架柱上,并标明拉结筋、圈梁、过梁、墙梁的尺寸、标高,皮数线经技术质检部门复核,办理相关手续;根据最下面第一匹砖的标高,拉通线检查,如水平灰缝厚度超过20mm,先用C15以上 细石混凝土找平。严禁用砂浆或砂浆包碎砖找平,更不允许采用两侧砌砖,中间填芯找平; 构造柱钢筋绑扎,隐检验收完毕;砌筑砂浆配合比经有资质的试验部门试配确定,有书面配合比试配单。在施工现场根据砌体方量准备好取样砂浆试模;做好水电管线的预留预埋工作。

(2)工艺流程图

从上述举例的施工工艺来看,工程建设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不是涉及到人工的消耗、就会涉人工、材料的消耗或是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造价人员只有在熟悉了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才能统计、计算、分析出各道环节单位产品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

三、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

虽然新型材料已广泛的使用,但目前我们常用的计价定额,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使用过程中,计价较难从现有的定额、资料中得到相关的计价数据,因而给我们合理的、准确的确定工程造价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我们作为工程造价人员,如何才能合理的、准确的确定新型材料工程造价呢?我们只有不断的去接触新型材料,了解它的性能,熟悉它的施工工艺,并且按照国家定额及企业定额的制定流程与规范,到现场观察施工的每一道工艺流程,记录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据国家现行定额,结合市场价格,逐步完善和补充新型材料的计价,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力求做到如实客观、公平、公正,不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