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选取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出科考核和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等6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改革后的出科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在教师管理、学生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并用之于实践的必要手段。实习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实习中的感受、看法和建议,可为教师和附属医院教学管理者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66名学生临床实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完成内科实习的66名医学本科生。
1.2调查内容。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特点,根据影响实习效果的可能因素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共66项内容。
1.3调查方法。以班会形式召集学生,统一讲解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不记名方式现场填表、收集问卷。
1.4统计分析。每份调查表均录人Excel2003,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回收问卷66份,其中漏填项目在5个以上或所有选择都相同者被视为无效问卷。按实习生的学习态度、医学人文素质、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临床教学管理的看法、对出科考核的看法、对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6部分进行汇总。
2.1学习态度。66.7%的学生认为实习的好坏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影响;77.3%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能主动学习;92.4%进人临床科室实习前会预习该科的常见病、多发病;93.9%在实习结束后会复习;68.2%实习中能虚心求教。总体说,实习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是导致实习生学习成绩和实践工作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进步的学习态度能提供学习动力。
2.2医学人文素质。90.9%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说明我院医学生已意识到仅学好专业课不能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他们希望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医患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律等。68.2%的学生认为与患者沟通有困难且影响到工作。引起与患者沟通困难的原因有缺乏医患沟通技巧(69.7%),医患双方不信任(60.6%),文化、方言等差异无法理解患者的描述(53.O%)等。84.8%的学生能辨识医德医风行为的对错且自觉遵守;78.8%对病人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
2.3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78.8%的学生认为已轮转科室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实纲要求;经过轮转实习,对于该科常见病、多发病,10.6%能独立处理且处理较好,51.5%认为处理能力一般,37.9%尚需教师指导;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依次是教师水平(83.3%)、考研准备(57.6%)、学校和医院的管理制度(31.8%)及医患关系(28.8%),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是个人自律性等。53.0%的学生认为在内科实习接触的常见病病种和大纲要求掌握的不大一致,部分疾病临床上接触不到。引起不一致的原因依次是科室特色医疗的影响(56.1%)、医院对收治住院病人的限制(36.4%)及疾病谱的变化(36.4%)。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深人调查、客观总结这些影响实习的负面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地制定政策、疏导矛盾。
2.4对临床教学管理的看法。64.5%的学生认为内科临床轮转实习的管理很好,14.3%和21.2%的认为一般和不够严格;59.1%的学生对医院对I临床实习带教教师的考核管理满意,但37.9%的认为不够严格,应加强管理。提示在强化学生管理和考核的同时更应加强针对教师的考评管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尊重关心实习生、主动讲授知识介绍经验。
2.5对出科考核的看法。63.6%的学生重视临床实习中的阶段性小出科考核;66.7%认为小出科考核的形式合理;68.2%认为小出科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的依次是体格检查技能(75.8%)、临床思维能力(68.2%)、总结分析归纳病史(66.7%)、医学理论知识(60.6%)。84.8%的学生希望实践技能考核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
2.6对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学生对在实习中病历采集书写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体格检查、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满意度分别为54.5%、48.5%、45.5%、43.9%及42.4%;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比率分别是22.7%、42.4%、53.0%、60.6%及63.6%。满意度和加强训练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对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体格检查和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满意度低,有待进一步加强。59.1%的学生对实习中临床病例讨论的次数及质量满意,15.2%的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认为次数少。
三、建议与思考
3.1总结经验,完善出科考核工作
考试是反应教学质量的客观指标,多年来教育一贯注重理论考试,高分低能,与医学强调实践性不吻合。医学生实习期间需在不同科室轮转,出科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了评价学生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并对临床教学进行反馈、改进,特对出科考试进行了改革。每结束一个科室的轮转都进行严格的阶段性出科考核,内容除包括理论笔试外,还涵盖床边问诊和查体、病例答辩、病历书写等:教师挑选一典型病人,让实习生模拟接诊这位病人从问诊到提出初步诊疗方案的全过程,教师根据病例提问学生;整个过程教师现场打分并点评。各科轮转完后再增加胸穿、腹穿等临床操作及综合病例分析。这样,既达到了临床综合素质考核的目的,学生又得到了教师的指导。
3.2解决问题,提高临床实习教学水平
3.2.1提高带教积极性,平衡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对教师的管理有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不够严格。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水平对实习质量影响最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积极眭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教学医院教师的业务能力难以有效保障,他们身兼医疗、教学多种职能,实习教学活动难以严格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强化理论水平,规范临床操作,同时扩展知识面,了解相关领域新技术、新进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受益,也有助于自我提高。有些科室尽管在组织业务学习方面得到了学生认可,但“科室气氛紧张”、“等级观念强”、“师生交流少”。师生关系失衡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医院建立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渠道;由学生给每位带教教师评分,作为其年终评优及发放教学津贴的参考指标,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最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话题「如果现代医生穿越回古代会怎么样?,有些医生觉得自己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分分钟当上太医。
来看看戏精医生是如何脑洞大开的吧。
@LVallomorph:泌尿医生变身包皮医生,养家糊口没问题。
@湘潭市中医院曹谦:穿越对于中医骨伤科医生来说那是轻轻松松啊!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让我分分钟成当朝太医!
@zhouhaifeng23:作为药师,我穿越回去上手就去合成阿司匹林。
@asuya:针灸无所畏惧,搞不好能混成御医。
@Dr丶小小医学生:泌尿科医生估计会成为公公制造者,说不定可以降低下手术死亡率以及提高下美观程度。
甚至还有些站友,觉得自己能当皇帝,还能三妻四妾!简直无耻!无耻!
@鲁子才:看是穿越到哪个国家或者朝代,严重点被烧死,好一点的就是当太医,但是还有可能当皇帝。因为我们不仅有医学知识和技术,还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是不是很厉害。
@龙虫同源:穿越去古代还当个毛医生啊!先娶个三妻四妾再说!
@15663581238任:拉拢自己的队伍,当皇帝!
@应急灯:穿越到古代当然是当预言家啊,神一样的存在。
@jessica235:据说古代是有外科的,后来失传了,我要是在古代就把外科传承下来,不让它失传。
当然,考虑到时代和历史等诸多问题,水平再高超的现代医生,回到古代,恐怕也是寸步难行。
如同战友所说:
@用户名已占用555:无菌技术怕是个大问题。
@芷江:穿越回去没啥大毛病!就是人家木有银两给大夫的时候,你只能让人家走,因为那时候木有医保!
@ilfg88:西医内科表示穿越后只能转行做医闹了。
@你咋载楞的呢:那我们影像的可能会失业。
@芦苇浅浅:那个男尊女卑的古代,我们小护士们怎么办。
甚至更多医生回到古代,会直接小命不保。
@小卷真聪明:放疗科医生表示,要变草包了。
@会走道的肉:你可以和曹操沟通一下开颅手术,前提是先学语言,然后被拖出去斩立决!
@killer-dong:估计我要是穿越回去,一提术前的知情同意,还有并发症啥的,就被砍头了。
可是,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回到古代,医生就不用做科研不写论文啦!
就像 @FFMM54 所说:
1.1“谋道”还是“谋食”
医生是一高尚的职业,医生也是一高尚的称呼。在古代社会医生是要悬壶济世的,今天的医生同样是要济世救人的;在古代人们用“妙手仁心”来表扬医生,而今天人们则用“白衣天使”来表达对医生的尊敬。作为医生,尊重生命、拯救生命是医生的职责与使命。因而这就要求医生既有“仁术”更有“仁心”。然而,有一个问题(既是医生自己的也是全社会的)却必须要加以正视,那就是———“医生何以生活?医生何以过好生活?”事实上,这涉及到了现代性社会中关乎所有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谋道”与“谋食”的关系问题。孔子曾讲:“君子谋道不谋食”,似乎孔子讲人就是为“道”而活着,根本不讲“食”,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因为孔子在“君子谋道不谋食”后边还接着说“禄在其中”。孔子的原意是说君子既要“谋食”更要“谋道”,不过君子无需为“谋食”而过于操心,因为在“谋道”的过程中“食”自然而然就会来了。孔子对于“道”与“食”的理解事实上也可视为现代性社会医生的自我定位,医生是要“谋食”的,在这一点上医生与“凡夫俗子”无异,或许医生本身也是凡夫俗子中的一员;不过“白衣天使”的标签,决定了医生的身份与角色,决定了医生应更多地去“谋道”,要将“白衣天使”这一社会角色更好地去加以履行。如果医生更多地用“凡夫俗子”式的理解来对待医生这一角色,那么医生这一职业之上所赋予的诸多的神圣的光环都将会黯然失色,这也将大大降低医生这一职业与角色在社会中的认同度。在一个物化的时代,在一个谁拥有财富,谁就拥有声望,谁也就被定性为成功;谁若没有或失去财富,谁也便没有声望,谁也便是失败者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像飞蛾扑火一样拼命地去赚钱,去寻找一切价值增值的机会。医生作为这一时代与社会中的一员,恐怕也不能免俗,于是部分医生忘却了“白衣天使”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凡夫俗子”的角色,因而出现了角色认同的混乱,进而带来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与社会的失序。其实,中肯地讲,将医生仅仅作为“谋食”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传统社会也并不是到处都是宅心仁厚、妙手回春的良医,传统社会中也有不少庸医,卖大力丸与狗皮膏药的江湖术士恐怕也不在少数。只不过,由于传统社会资讯不发达等原因,人们对医生角色混乱的这一直观感受不如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这么强烈罢了。
1.2“强者”还是“弱者”
医生是通过教育与考试进入到了医疗卫生体系序列的,相对来讲都属于“知识精英”。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医生在知识、信息与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与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的人相比,其优势更加明显。因为一般情况下到医院找寻医生的人要么是患者,要么是患者的家属,总之,都是寻求医生给予帮助的人。因而这样一种医患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关系:患者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弱者;医生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强者。的确,面对患者,医生有选择做与不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与不做到什么程度的权利。基于上述理由,一个医生,是易养成职业自豪感与成就感的,是易对自己及其事业充满信心的。不过,还应该看到医生似乎有时也将自己定性为“弱势群体”。这看似玩笑,实则也确有隐情。作为强势的医生,何以又以“弱者”的面貌出现呢?或者以“弱者”自居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个体的医生,在制度(医疗卫生体制)面前处于弱势。一个处于体制内的医生面对体制的强制是被动的一方,是居于弱者地位的。医生不得不接受各种考评,不得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哪怕不情愿,但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其实,这也是现代性社会的共性。在现代性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与生产资料失去了直接联系,更多的人成为拿薪水过活的人,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体系而过活。因而在今天,即便是一个高级白领,尽管其收入不菲且积蓄颇丰,但一旦离开(主动或被动)工作岗位,他当下(或不久)就会有一种惶恐感与不安感“我今后怎么办?我靠什么来养活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尽管医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职业,但具体到每个在体制内的医生而言,事实上都有如此担心。因而,一般而言,作为体制内的医生都是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其次,现代社会中的精细分工导致了人的无能感。精细化分工使人越来越成为本行业、本领域的专家,但离开了自己的专业与专长,人们一般会有一种盲然不知所措的感觉,那种无力感与无能感会像梦魇一样伴随着每一个人。医生有没有此种特性呢?认真想来,恐怕也有。第三,在具体的医患对立关系中,个体的医生面对着人数不定、确有准备的“医闹”时,从力量来讲确是处于弱势的,此时的医生恐怕真的会产生某种无助感、无能感与无力感的。
1.3“出头”还是“从众”
对于真实的个体而言,医生应具有鲜活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有自己的个性与偏好。同时这种个性鲜明不仅体现在性格与爱好上,更体现在业务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上,医生应勇于医术上的创新并乐于对医术上的异见进行表达。总之,医生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群体,医生应是一个个鲜活且具差异性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不过,还应该看到,对于医学事业而言,医生恰恰又是有着“整齐划一”的职业要求。因而,就出现了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是要个性鲜明呢,还是要整齐划一呢?在现实中,在从众的社会心理驱使下,多数医生选择与他人同步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做不易出错且合乎常规。的确,从众是合乎现代性社会法则的。现代性社会是科层制的社会。科层制中规则繁多且纪律严格,纪律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且被不断反复强调与灌输,这样保障了体制稳定。不过,这也造就了体制的保守。因而,科层制之中的人便养成了刻板、教条的工作作风。现代科层制中的人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鲜活的个体,而变成了越来越盲从、保守与随大流。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体制中的医生恐怕对此也未能免俗。
2破解医患关系谜局中医生道德的作为
2.1道德与距离
从道德的起源角度而言,道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诸多关系的把握与总结。在人的实践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以及主观的心理体验是有层次的,那些与个体经常发生交往关系的对象自然会比那些交往少的对象给人的影响多一些,个体对其关注度自然也要高一些,而对那些从生理和心理都觉得很遥远的对象来说,人们一般情况下会觉得很淡漠。这是人之常情。道德的产生与距离的远近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距离都非常近时,一种感同身受般的情感共鸣定会激发起人的强烈的道德冲动去施之以援手,去怜老惜贫、去扶危济困、去见义勇为。而当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时,那样一种感同身受般的情感共鸣也就会越来越弱,乃至于到无的程度,而无则意味着道德责任的彻底的消解。而在现代性社会,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距离,而它所带来的后果则是可忧的。因为“距离的社会生产,它废止或者削弱了道德责任的压力;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这有效地掩盖了行动的道德意义;以及区隔和割离的技术,这增加了对那些应该是道德评价对象以及道德刺激反应对象的他人所遭受的命运的淡漠。”[4]总之,有了距离,便会有了冷漠、麻木乃至残酷。因而,改善医患关系,首要的是使医患间的距离拉近,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亲情便会自然产生,医患之间的关系也便不会再紧张,而是和谐。
2.2道德与服从
服从上级对不对呢?一般情况而言,当然是对的,因为命令来自上级,上级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因而自然就要服从。但是若在个别情况下,上级的命令不符合善之动机、善之目的与善之方法,是否有必要绝对服从?这就需要加以认真对待了。不服从此时并不必然是恶的与不道德的。我们不能对来自上级的命令与任务不加任何怀疑就去执行,我们不能忘记自身也是设计者与规划者这一本质规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不去追问,并不在于我们真的相信上级就是神,而是觉得位卑言轻,我考虑了也没有用,因而就不去考虑了。总之,无论何种原因,我不再思考,我心安理得地去完成上级给我的任何指令。其实,此时的人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已不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了,人将自己异化。而且人由心不甘、情不愿到习惯性地心甘情愿地将意志自由交出,这样出现了道德的现象。既然出现了道德,因而也便出现了推卸责任。此时的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说:“我受了他人的操纵,我不应该担责,我的上级(或下级)应该负责,总之,我没有责任。”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只要是人,只要是意志自由的人,是不能为其错误行为推卸责任的。医生也是如此,医生不能将责任推卸给制度与他人,医生对医患关系的问题及其改善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2.3道德与自我
道德离不开个体,道德离不开自我,离开了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同时,道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道德既是为“他”的也是为“我”的。因而,我们对道德的自为性与为我性应给予善的论证与辩护。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注重自我,那么道德将会打折扣乃至于变为不道德。具体到一道德场景,当我若挺身而出,我个体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时,我是否可以以自我保全的理由来为我未能挺身而出进行辩护呢?也许作为生物来讲,自我保护是第一需要,是最高准则;然而对于最高等的生物———人而言,自我保全却不是最高的准则。尽管自我保全对于人而言同样极其重要。不过,在人的价值序列中,应该且必然有一些东西要超越于个体的自我保全,因为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或者即便存在下去,也是不值得人们去留恋、去为之奋斗的。在超越个体的自我保全序列中,有亲情与友情、有价值与理想、有民族与国家……总之,道德是要讲责任的,这也正如鲍曼所说:“道德责任不得不依赖于其最原始的起源:在本质上对他人的责任。”[4]正是由于有了道德,有了责任,我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可爱的,我们的生活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一个社会中相当一批人将自我保全凌驾于道德义务之上,那么,这个社会将是可悲与可怕的。因为这个社会中将有人心安理得地去杀人,因为这个社会中将有人心安理得地看人被杀。医生作为一种被赋予神圣光环的职业,其内在的要求必然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医生决不能为了自我而损人利己,医生决不能因自我保全而忘记了救死扶伤。
一、医者应该具备一颗悬壶济世、拯救疾苦的仁义之心
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提及,每个医学行动始终触及两类当事人:医者和患者。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的缘由,医者是必然的强势群体,在两者关系互动协调中,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修为和职业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医生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以此传达对人类的真切关怀和深重的悲悯之心。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为了医学事业而毅然献身的简方宁;长篇小说《血玲珑》中魏晓日医生情与理冲突中医生两难中仁心的坚守;孟宪明长篇小说《大国医》中郭氏正骨传人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仁心仁义;六六《心术》中医护人员希望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换回病患与医生的互信,为解决医患纠纷开出一剂良药;李亦的长篇小说《药铺林》中,名医李纯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池莉《霍乱之乱》中以闻达为代表的一批医生在霍乱来袭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对医学永怀热诚、对人民性命安危殚精竭虑的医者仁心;彭三源《人到四十》中郑洁医生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制回扣、红包等不端医疗行为,展现出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底线。在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冷静的心态,用细腻的笔触,以贴近医学实际的语言,穿插精确的医学术语,在作品中精心营构了一个医学的真实世界,通过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描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波折。通过阅读文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并走进了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品中作家运用写实的手法,传递着医护人员的正能量,绝大部分医生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扎实奉献,同时又经受着各类困窘和苦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重要。如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医生焦如海为了抢救对医学实验有贡献的小狗“阿随”,毅然献出在自己心脏病发作时可以自救的最后一支西地兰,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无药可用而离世。作家希望通过塑造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医生形象,以此呼唤医生的责任、义务、道德良知与职业素养,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病人的满腔的“爱”,这就是医生职业道德中首先必备的一颗救死扶伤、济危扶困的“仁心”。
二、在具备一颗仁心的基础上,医生要注意提升并发挥自己的仁术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习医之人要在具备仁心仁爱的基础上,要体认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成就苍生大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方面是指要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方面亦指医术的提升是为了尊重病人生命健康、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情感服务的,为此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在当下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医护人员重视提升专业素质和修为的过程。毕淑敏的《红处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医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而独特的审美个体。简方宁挚爱医学事业,她立志要成就医学权威。为了实现自己提升医学素养的梦想,她面临两次人生痛苦的抉择,一次是为了能保送军医大学,她牺牲了爱情,匆匆嫁给部队的后勤助理员,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虽然不喜欢成为一名戒毒医生,但是为了获取向医界泰斗景天星教授学习的机会,甘冒风险担任戒毒医院院长,成为一名因公忘私的戒毒医生,升华为一名拯救者,最终被变态吸毒者暗算,身染毒瘾而选择离开世界,做了自己医学理想的殉道者。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在小说《女心理师》中,主人公贺顿为了求学从医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成本与代价,其艰辛的历程折射出医学工作者对医技与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对医生如何纯洁自己的从业动机,提升自己对医术救治人民生命健康的敬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描述。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名利、声誉和地位等太多的诱惑和冲击,医护人员如何摈弃外界的干扰而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成为作品文本揭示的焦点。在毕淑敏长篇小说《血玲珑》中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医学至上性和人性伦理这一相向背离的话题。专家钟百行认为“医学的道路,就是用无数病人的鲜血铺出来的”。为此,他为了钻研新的医学救治方案,为其辉煌的医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惜牺牲卜绣文和刚生下来的婴儿夏晚晚的性命,也要完成“血玲珑”的计划,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开创一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新途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医术的一次提升,是实现医学的又一次发展。但是从“医乃仁术”上讲,这是违背医学伦理的一次尝试,医学不能失去人性化而走入一条技术至上的冷漠功利的道路。医学科学应该是与人文融合为一体,是医术与仁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能偏离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惑和危机。
三、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用仁心、仁术对病患施加仁爱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3.3以农村地区疾病为导向,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