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学毕论文

护理学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毕论文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第1篇

医学护理论文2700字(一):探析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的地位与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本文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分析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希望通过研究让更多的人重视医学护理,并概括出医学护理的可适用规律,为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示范。

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应用;地位;作用

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医学护理,不仅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整个医院护理队伍的精神面貌与职业素质。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并阐述在医学护理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优质临床护理提供帮助。

1新世纪医学护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1医学护理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医学护理聘请制度的改变,医院普遍出现医护人员紧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医院开始聘请一些合同制护士。合同制护士大多来中专院校,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合同制医学护理人员的薪资普遍不高,但工作强度过大,不少合同制医学护理人员的并不具备合格的敬业精神。

1.2医学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效

有些医学护理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仍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医学护理人员。管理观念与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跟上时期医学护理工作的要求,最终造成自己与被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工作积极性。

1.3医学护理人员没有理解新时期的医学护理工作

新时期的医学护理工作更关注病人的心理与预防护理,但有些医学护理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点,仍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护理病人。不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只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学护理服务,造成病人与医护人员关系之间的不和谐,不信任。

2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2.1医学护理是医学治疗的重要环节

我国中医在治疗上强调的是“三分治,七分养”,这里的“养”指的就是护理,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科学的护理,也确保不了患者的痊愈,由此可见医学护理在医学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治”的过程中科学的护理也是必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解除躯体的痛苦,还可以帮助患者满足其心理需要,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合适的语言交流了解,再到安慰的话语沟通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焦虑、紧张的情绪,最后通过简单解释性告知来调动患者配合的积极性,尽可能使他们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2医学护理的质量影响临床治疗的质量

医学护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看护照料。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医学护理人员要掌握初级保健技能也就是临床干预,护理人员要学习病理学、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管理计划,以及疾病诊断能力,护理人员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在紧急或者突发状况下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会大大提高患者获救率,同时也会帮助医生减轻负担,成为医生的合作者,提高医院整体治疗质量,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3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方式

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为此,护理人员对临床患者需要进行环境护理。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的干凈和整洁,进行定时打扫和消毒,及时更换患者用过的物品并进行消毒,避免出现院内感染;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住院环境;在查房期间,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并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积极解决患者的问题;为了预防跌落和摔倒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走廊、卫生间地面的干净和干燥,针对需要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床边安置栏杆。

3.2心理护理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并结合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就患者患病类型、治疗方式、护理方式、预期效果等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另患者对自身疾病能够一个足够充分的认知,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参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治疗情况,在为其他患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增进护患关系。

3.3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例行进行各项身体检查、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和静脉注射、密切关注患者身体指标变化、通知患者进行检查、组织患者参加健康宣教活动、引导患者就诊和检查等。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述护理注意事项,通过和患者家属的共努力来帮助患者。总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降低汇报给主治医师,以便主治医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建立主治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桥梁,为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4.1医学护理与临床诊断

一般情况下,许多患者的病情是错综复杂的,这一方面需要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还需要护理人员落实各项具体的治疗措施。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便是护理人员,他们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也就更加关注,医学治疗效果的提升仅仅依赖于医护人员的日常观察记录,便于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患者情况,为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2医学护理与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的难度系数较大,仅仅依靠医生来完成治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护理人员的协助,在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在于完成治疗的整理和准备工作,保证治疗场所的干净整洁,为医务人员传递医用工具,确保整个治疗过程能够顺利开展。对于优秀的护理工作而言,他们会时刻将临床治疗中涉及到的必需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放置,便于医务人员查找,也可以大大降低药物等拿错的风险,促进治疗水平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护理工作,会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质量,而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治疗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增强其护理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深安全教育过程控制,完善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医学护理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孟媛媛,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医学院(罗丽芬形象健康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护理学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护理人员中,从中选择了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0例,后者接受常规护理,前者在其基础上接受人性化管理,分析比较二者护理后的总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四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将其应用于重症护理人员中,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重症医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237-02

重症医学护理中,护理内容和检查项目复杂,患者为危重病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对于护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人性化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兴起的护理理念,能够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关注患者作为社会人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情感的服务[1]。本次研究对象为重症护理人员,对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分组试验的护理结果对比来证实人性化管理的临床价值,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重症护理人员,病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从中选择了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2和18,年龄在30~7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5.02±7.54)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3和17,年龄在29~7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5.13±7.31)岁。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管理:转变传统的护理理念,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加强护患沟通,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多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其病史、治疗史等,以获得患者信任;加强营养供给,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纤维等,尽可能不进食碳水化合物;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定时检查患者的病情,加强病房巡视;实施舒适的护理服务,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尊重患者隐私。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分析结果,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研究数据的对比用t检验。P<0.05时,表明两组重症护理人员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40例,满意24(60.00),基本满意14(35.00),不满意2(5.00),总满意38(95.00);对照组40例,满意18(45.00),基本满意12(30.00),不满意10(25.00),总满意30(75.00)。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

2.2分析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

3讨论

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是需要重点护理的特殊人群,对于护理工作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强调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心理疏导,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找出潜在高危因素,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对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实施人性化护理,注重患者的身心舒适度,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心理异常,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人性化护理中加强了心理护理,让护理人员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医护诊疗操作。注重患者的身心舒适度,让患者更好适应医院环境,对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预报,总结出预防措施,最终减少其发生。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第2篇

 

对医学护理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之 1。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应用医学护理学及 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认知方法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依据。因而, 对毕业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实施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 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 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_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 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 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 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_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 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 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 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 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 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 论文影响较大。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 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 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 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 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 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_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 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 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 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 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 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 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 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 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 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系流程详见图1。从图 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 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 具体特征如下。

 

2.1.1论文选题与设计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 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 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 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 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 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 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 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 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 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 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 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 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 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 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 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 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 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 践之中。

 

2.1.2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 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 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 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 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 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 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 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 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 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 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 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 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 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 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 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 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 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 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 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 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 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 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 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 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成果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 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 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 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 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 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 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 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 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 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 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 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 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 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 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 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 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 节大约历时 2 周。

 

2.2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 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 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 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 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 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 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 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 献。

 

3结语

 

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改革,建立有效的动 态监管体系和积极的反馈途径,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 质量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答辩的问题较为重视,答 辩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在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科研设计、实验要素、科研 资料、统计学处理、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 体会。通过这一创新改革,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增强 了导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 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大学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和任务。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1 分级护理执行现状

1.1 存在问题

1.1.1 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 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 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 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 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 原因分析

1.2.1 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 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 医生认识上的偏差 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 护理人员严重短缺 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 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 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 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开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 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 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 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转贴于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

2.6 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 肖小文.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 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 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 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 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 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 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 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 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 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 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 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 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 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护理专业 本科英语教学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international nurses sets an even higher demand on English teaching in nursing major.English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should not only give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fundamental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nursing contex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ursing major; undergraduates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参加到涉外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面对外籍护理对象应根据当地的文化提供相应的护理照顾,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彭云鹏 2012:19)。如何提高护理学生的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涉外护理中能得体、有效的与病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医学院本科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随着国家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在中国定居的外籍人士也持续增长,因此在中国国内接受医疗护理的外籍人士也大幅度增加;另外国内医科大学,医学院和医院每年也会派大量的护理学生和护士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提供护理帮助;国际护理人才面临严重短缺。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建立了引进外籍护士的计划和项目。这为国内就业情况一般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面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护理对象,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护理人员必备的条件。

(2)在涉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但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外籍患者往往能够理解和原谅护理人员语言和语法上的错误,而对于一些因为不了解他文化而造成对患者的不尊重,往往无法原谅。如果护理人员只考虑语言的形式,而不注重不同文化中语言使用习惯,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误解甚至是冲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医疗观念,风俗禁忌。如果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不能正确理解护理对象的需求,就会造成交际失败,护理不当甚至会让患者拒绝护理。因此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得体的交际能力。

(3)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雷林格尔(Leininger)就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理论。跨文化护理的核心部分是“日出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第二层为服务对象层;第三层为健康系统层;第四层为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蒋晓莲2006:9)。该理论模式提出:“护理不应是一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个相对的框架,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施楚君2004:538)。因此跨文化护理理论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涉外护理的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医疗观等。

2 在本科英Z教学中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1)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包括语言, 语言是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刘伟荣 2009:241)毕继万提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近些年来ESP教学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ESP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特定需求,将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医科大学和医学院都为护理学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却广泛存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高的问题,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当。许多学校在大一大二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工作中与外籍患者交流的需要相结合。二是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护理英语,但基本都按照“英语+护理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护理英语课程一般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护理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掌握相关的护理词汇和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在涉外护理中的交际失败,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三是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不用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优化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因此单一的笼统的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护理英语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需求从而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可考虑第一学年设置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年设置护理英语课程和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2)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特定职业情境中的交际,这决定了与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不同。Parkinson和Brooker (2004)指出护理人员学要与病患之间的交际需要了解他们的病史,提供关于他们护理过程的信息和帮助他们怎样处理他们的疾病。这样的交际具有特定的步骤,涉及到特定的词汇和用语。雷林格认为“护理是一种需要解释的跨文化现象,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专业,是充满人道性、科学性的专业与学科”(蒋小莲 2006:10)。护理人员与病患的交际一定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在选择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时除了要包括在病患沟通时常用的一些词汇和用语,还要侧重于医学机构组织,医学设备,医疗制度,医疗观,医疗风俗和病人的就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3)提高英语教师的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多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自身就非常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政府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医院或医学院进修。一方面学习一些护理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了解相关的文化,将一些在护理过程中医患沟通的真实案例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4)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基于交际式语言教学法,把真实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模拟真实护理场景的任务,让学生与外籍患者沟通。在设计任务时要侧重于跨文化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反思沟通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引入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案例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找出如果在今后与病患实际沟通中遇到类似情况合理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Leininger, M.Transculturual nursing:A promising subfield of study for nurse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M]. St. Louis: Mosby,1996.

[2] Parkinson,J&Brooker, C. Everyday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Nurses: A guide to working in the UK[M].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4.

[3] 万继.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6.2(1).

[4] 蒋小莲.跨文化护理理论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刘伟荣.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2).

[7] 马菡.ESP理论视角下护理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护理学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助产专业;助产教育;助产士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126-03

【Abstract】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midwifery specialty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e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just like standardizing the certification, clearing the duty, making ‘midwife first’, constructing specialty system, improving educational level,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nfed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midwifery specialty, midwifery education, midwife

国际理念强调助产士是孕妇孕期的主要照顾者,助产士要给产妇提供连续性照顾的专业医疗服务。现实尴尬却是我国助产服务仍以产科医生为主导,助产学仍从属于护理专业,既非独立学科,也无专业体系,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这一领域的专业化进程亟待加强。

一、助产的发展

近代公共卫生专家毕汝刚曾指出:“国家之强盛,基于民族之健康;民族之健康,则又基于妇婴卫生”。杨崇瑞博士是近现代的杰出女性,是留美医学界的精英,同时她也是近代中国妇婴卫生实况的目击者和见证者[1]。1929年1月,杨崇瑞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示范性助产学校──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学校附设一所产院,并亲任校长。该校是我国助产教育最早最高的学府。1930年杨崇瑞拟订《助产士管理法》设讲习所培训旧式接生员,呼吁新旧助产士一律需登记注册。1947年时,我国公、私立助产学校共计86所,学生约1712人,全国持助产士证者计5268人[2]。

郭红花[3]等分析1949-2008年中国助产政策的演变过程,显示建国后助产政策演变过程分三个阶段:(1)1949-1957:独立的助产政策;(2)1958-1977:停滞的助产政策;(3)1978-2008:分化的助产政策。分析认为,中国没有独立的助产专业管理体制,助产政策制定尚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助产士

1919年创立的国际助产士联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Midwives,ICM),是一个由75个国家88个助产士协会组成的组织。它在1992年宣布建立“国际助产士日”(5月5日)。国际助产士联盟中规定助产士(midwife or nurse-midwife)的定义为:“在以‘妇女为中心’服务中与妇女结成伙伴并对其负责,提供孕期、产期、产后期护理、支持和建议,把分娩服务作为独立职责的人”。

建国后我国采用苏联教育模式,国家取消了建国前的助产高等教育,只保留了中专助产教育。因此人们逐渐认为中专毕业的助产士是次于产科医生的二等职业[4],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助产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助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特殊局面增加了助产士不稳定工作的因素,我国助产专业教育开始面临“瓶颈”。助产士在执业注册和职称晋升方面完全与护士相一致,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即能够从事助产工作又能从事普通护士工作,这对助产士流失提供了很大的空间[5]。助产士流失在岗助产士疲惫作战,人心不稳定,成了新一轮人员流失的诱发因素,而造成恶性循环。

三、助产职责

国际助产士联盟中规定助产护理包括:预防性评估,促进正常分娩,监测母婴并发症,医疗支持和开展急救的评估等;健康咨询、教育也是重要工作,包括对妇女、家庭、社区的产前产后教育及心理支持,生育卫生教育等。

Hog berg[6]认为,瑞典助产士在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助产士的角色职能主要体现在保障生殖健康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两大方面。瑞典助产服务理念崇尚自然分娩,认为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助产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为怀孕妇女提供整个孕期的产检服务、分娩准备教育、新父母角色适应教育、母乳喂养宣教以及产后随访、照护等措施[7]。生产人性化过程强调助产士要给产妇提供连续性照顾的专业医疗服务。

四、助产模式

Midwife这个词在古英语中的意思是“与妇女在一起的人”,这个人一般是女性,它暗示着助产士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

目前,随着《中国执业医师资格法》的公布,我国各项医疗措施规定都朝向以“医生为主”的产科服务政策,助产士在医院必需在医师指导下才能担任接生工作,助产教育面临瓶颈,加上保健制度的实施,更多的产妇涌向医院所生产,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共收集了9个亚洲国家的数据,对超过10万名产妇进行了调查分析,中国的剖宫产率超过46%,明显高于美国家卫生研究院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理想剖腹产率15%以下的标准。

助产服务在荷兰属于基层卫生系统,产科服务模式提倡“以助产士为主导”的社区和住院分娩,医生和护士只在出现分娩异常时提供帮助和支持。2002年荷兰的社区家庭分娩率达34%,婴儿死亡率为5‰,,剖宫产率在12% -13%[8]。以助产士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强调减少对正常孕产妇的不必要的医疗干预,这样能有效控制剖宫产率。

五、助产体系

1881年,英国政府组织成立了助产士训练班(1947年改为皇家助产学院)。1902年,英国通过英格兰助产师法,并且成立中央助产委员会(CMB),以协助专业助产师培育、执业及考试。1949年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英国的非高危险群孕产妇皆由国家认可助产师(SCM)负责[9],欧洲如荷兰、瑞士、瑞典也是。英国助产师接生率约75%,其职责包括产前检查、在医院或家中自然生产方式的接生及产后的照护。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妇幼保健体系,但助产士须经过注册护士考试才能准入,注册和职称晋升也完全与护士相一致,助产士队伍缺乏自身的专业体系,对整个助产队伍的梯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建设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碍[10]。

六、助产教育

在许多国家助产士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门教育,助产士具有大学乃至更高的专业教育背景,发达的国家都实行助产士独立注册制度。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助产士则十分紧缺,助产士专门教育仅附属于护理专业的一般教育,医学院校很少有独立的助产士专业设置,在医院很多助产士是从护士中改行的。

在欧洲如芬兰,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并有了专门的资格认证,一般助产士本科教育是在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半之上再加1年完成。1996年芬兰即有85%的分娩为助产士接生,婴儿死亡率约5‰[11]。

我国解放后助产专业教育一直是单一的中专层次教育,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了大专层次的高等助产专业教育, 唐玲[12]曾报道:2005年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尚无助产专业的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学点,现在仅有福建省的莆田学院及江苏省的徐州医学院两所高校开办独立的助产本科教育[13]。

据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08年全国已共有73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七、助产前景

世界妇女发展基金与国际助产士联盟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全球范围内需要新增70万名助产士,才能满足需要. 我国助产士严重短缺,人力资源匮乏。中国首届“国际助产士日”庆祝活动,于2009年5月5日在深圳举行。今年世界助产联盟提出的主题是:“世界需要助产士,现时比以往更甚”。

WHO于2005年启动并于2009年推出了《专业护士及助产士起点教育全球标准》,以指导193个成员国按照统一标准有计划地规范专业护士及助产士起点教育。已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护士越能够更好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安全及促进护理质量提高[14]。程瑞峰等[15]指出:我国的中专助产专业教育层次必须“高移”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200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护理学院合作开发了国内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助产学中外合作项目,标志着中国高等助产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西兰助产学的发展具有百年历史,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发注册护士资格证的国家,怀卡托理工学院则是新西兰开展助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学院。该学院是全世界第一所授予助产士学科博士学位的学校。

曾连续三次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助产士联盟大会的王立新主任在论坛上大声疾呼,由于专业体系缺失,中国助产学难以建立独立的学术团体和学会,这也成为我国加入国际助产士联盟的现实阻碍。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40多位妇产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护理院校教师还在“关于成立中华助产协会的倡议书”上集体签名,呼吁我国成立助产协会,早日融入国际助产士的大家庭。“有了学会,助产士才有自己的家”。

参考文献

1. 杨红星,王华玲.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2):9-13.

2. 张敏,陈建明.助产专业实习内容的思考与改革建议.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论文会议论文汇编[C],2006.

3. 郭洪花,付伟.1949-2008年中国助产政策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2009,4:298-302.

4. Cheung NF,Mander R,Cheng LN.The ‘doula midwives’in Shanghai [J].Evidence based midwifery,2005,3:75.

5. 韩清波,叶青,古海燕.综合性医院助产士生存质量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123-125.

6. Hog berg U.The decline in maternal mortality in Sweden:the role of community midwifery[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4,94(8):1312.

7. 顾春怡.瑞典助产专业的现况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79-380.

8. Cullough CM.International caesarean rates and how Australia compares[J]. CAN-did review issue,2007,2: 2-3.

9. 王斌全,赵晓云.助产士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8,12(22):3383.

10. 简雅娟,赵平,甘西西. 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 832-834.

11. 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

12. 唐 玲.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护理学.2005,(10):62-64.

13. 杨峥,刁桂杰,唐亚琴,盘小娟.高职助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62-3164.

14. 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2007.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