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最初是由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开征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课征始于1990年,因其承担了对调控证券交易的多项功能,所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多次调整。随着90年代初沪市和深市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使证券市场日益活跃起来。证券市场上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必然包含有一定量的税收。其时我国税收立法滞后,没有任何一个现存的税收能够覆盖这项税源,鉴于印花税于1998年恢复征收,90年代初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税种,国家税务总局授权上海、深圳二市对股权转让书据征收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最先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证券市场课征,当时深圳市政府参照香港证券市场,颁布了《关于对股权转让和个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税的规定》,此时试行的是“对卖方征收0.6%”,从而达到约束股票转让的行为,目的是为稳定初建的股票市场及适度调节资本利得;到当年的11月23日证券交易印花税即改为”对买卖双方各征0.6%”;然而不久,由于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认识不足,市场一度低迷,于是从1991年10月开始,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证券交易印花税调低至“对双方各征0.3%”,降幅达50%。上海在深圳试征证券交易印花税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10月对交易双方开征了此税,税率也为0.3%。1992年6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发行的股票,因购买、继承、赠与所书立的股权转让书据,均依书立时成交金额,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0.3%的税率缴纳印花税。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税制改革,提出了将证券市场上的印花税改造成证券交易税独立征收的设想,并规定买卖双方各征0.3%,最高可上浮1%,同时规定在证券交易税未出台之前,仍按原办法征收印花税,鉴于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工商税制改革方案》做出“缓一步出台”的决定。其后,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水平几经变更。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证券税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证券交易税的正式实施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印花税的主要职能

证券交易税的主要职能是调节市场交易,但是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的作用渐渐异化,财政收入职能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早期的印花税分成比例中,国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再次调整分享比例,改为中央88%、地方12%;从2000年10月1日起将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调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从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国的印花税收入不断增加,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甚至在证券市场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竟占到上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国印花税达到了485.9亿元,占当年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3.83%,这恰是我国证券市场前5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总量的5倍。必须指出,一方面,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的发挥是以证券市场换手率过高为基础的。目前我国股票的年换手率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税税率的下调,当然会影响到财政税收,但是印花税不会以税率下调幅度同比例下降,税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场交易,印花税会有所增加。同时,市场交易活跃了,券商的佣金收入会增加,券商所交的税也会增加。因此,我们在分析是否应对印花税进行改革时,应该先考虑它是发挥出了市场调节职能,而并非是否发挥出了财政收入的职能。

三、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隐忧

(一)征收印花税依据不足

虽然目前的汇贴纳税方法不须粘贴印花,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但应税凭证是真实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证券交易早已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所谓的股权转让书据只是电脑中的一笔记录,证券交易时既无实物凭证,也无印花税票,征收印花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含义,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成了一种交易行为税,与印花税的本来含义不符,理论依据不充分,法律上不够严谨。

(二)印花税的征收对交易行为的规范作用不大,征收范围狭窄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收的一种税,它的意义在于加强凭证管理,促进经济行为规范化,了解其他税种的税源和缴纳情况,加强监督控制,同时可以积累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由此可见,印花税的征收对交易行为的规范作用不大;证券市场的内涵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范围狭窄的印花税不利于对所有证券交易征税,而税基广大的交易税有助于保证各种类型的证券市场共同发展。

四、证券交易税制改革的方向

(一)应有助于证券市场持续发展

第一、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企业融资与体制改革。目前境内居民储蓄率很高,企业间接融资的比重相当大,这对企业直接融资与银行信用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证券交易税制设计时,可以考虑引导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直接融资,并引导企业推动体制改单的进行。第二、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减轻证券市场的非正常波动,尤其是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目前固定划一的印花税不足以实现这一功能,要充分发挥交易税制对投资行为的引导,有必要进行适度变革。第三、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我国证券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体而言,我国证券业的基础较薄弱,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成长型的市场,券商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的格局也还没有根本打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日益逼近的环境下,整体实力趋弱的国内券商的成长会受到课征较高税率的损害,这无疑会对我国证券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整体素质提高雪上加霜。第四、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税率远高于除了丹麦以外的其它国家,较高的税率使得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也相应较高,从而减少了对证券的投资。所以证券交易税制改革方向总体上应以下调证券交易税为主。

(二)以税负公平为重要方向

实现税负公平原则,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证券交易税制体系,既要能“拓展税基”又能实现“差别税率”。从“拓展税基”的角度出发,证券交易税种应不再实质性地限定在流通股的转让方面,对新股发行、法人股与国有股的转让、债券交易、投资基金的交易,以及其它非交易过户均可适度课征印花税或交易税,这既可实现税负公平,也可推动各种交易品种的均衡发展。目前固定划一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不足以实现对证券投资收益的调节。因此,在税收稽征手段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交易频次、成交额度、投资收益等多个方面实现差别税率,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且不再出现亏损投资者与盈利投资者按同等税率承担税负的状况。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在适当时机开征一些新的差别化的税种(如资本利得税等)来实现。

(三)保持证券交易税制的政策稳定性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券市场,对税负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别;同时证券市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证券交易税制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导向也存在差异,因此,实践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证券交易税制。那么,如何保持证券交易税制的稳定性就成为了新的课题。证券交易税制的稳定性,不是拒绝证券交易税制的变革,也不能表现为税目、税率等的固定不变,而是要体现在证券市场发展方向上的稳定性。

(四)证券交易税的改革方向是宽税基、低税率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本土文化 跨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重要性已日趋突显。学生就业和生存对英语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语法和词汇层面,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人际沟通中也需要了解英语文化,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培养学生较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应注重本土文化的融人,能有效帮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跨文化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全球化,各国交往日趋频繁,在高职英语教学逐渐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合的改革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西方文化积极主动地走人了高职英语教学课堂内外。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西方的语言、西方的文化,中国的本土文化很少融人英语教学过程。对一种新文化的了解应该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了解的基础之上。外语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单向的文化交际活动,在培养跨文化意识过程中.融入本国文化,在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的同时,将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吸收两种文化的精髓。比起单一地学习一种文化,更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双向的,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学习、适应外国文化的同时,不能舍弃本国文化全盘照搬外国文化,不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方式也很难培养较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增强本国文化的融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鉴别能力,使他们树立更加全面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对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我们交流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民族,也包括把英语作为中介交流媒介的其他民族,因此英语学习者也承担着将本国文化传播、发扬的使命。

2跨文化意识与本土文化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主要指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一样来思考东西并作出反应.顺应各种社交活动。随着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逐渐被人们重视.建立在目的语文化认知和应用基础上的交际能力被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因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占据外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于是学习外国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极大地推动着不同文化间的的互动,既有融合,也有渗透。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日趋提高,经济蓬勃发展,在如今的国际交往中我们与国际社会已不再是单向的文化吸收与输出,而是平等的双向交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培养既掌握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又了解英语文化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因而高职英语教学应在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

3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3.1导入本土文化

要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其次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导人本土文化。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加人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在教材中适当加入英语介绍本国文化的文章材料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本土文化。

3.2高职英语教学中融人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措施

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是由我国的英语教育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不同于改革开发初期。我们主要以单向学习西方文化为主.但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人本土文化.培养须生多元跨文化意识,更能适应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英语教育者本身要转变观念。从单一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转变至多元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本土民族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如何用英语做为媒介与非英语国家民族交际的能力,在实践这两中能力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互动的,融入本土文化能更好地实现英语学习者与英语国家民族和非英语国家民族的跨文化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文化理解和文化对比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学方法上,学者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3—194.)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阐述的信息提供法和原因分析法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路径。教师可以将本土文化以阅读材料、影视等形式为信息源与相应英语教材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等,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在对本土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外的跨文化意识渗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收集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实物。设置模拟场景开展中西文化结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在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为今后就业中的多元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将学生收集的邮票、报刊、照片等进行展览,相互交流,以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中西的文化的兴趣。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准确的掌握跨文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实践的检验。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社会公众获得新思想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分析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一、前言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由趋势成为事实,学前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幼儿园已经实施和准备实施双语教育,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双语课程的安排、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师资的状况、双语教学的模式或方法等。本文结合学前双语教育探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鉴于我国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虽然她们注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他们设计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但却很难体现双语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而且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难以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也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育要求。而学前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第二种语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模式(immersion)基本有两种:全部浸入式(total 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 immersion)。在我国,我们所称的“学前双语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语部分浸入式教学模式,即幼儿对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同步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中,英语是“双语教学”中使用的目标外语,因而叫英语浸入式教学。双语教育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和体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而“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FredGenesee认为大部分儿童的第一语言能力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不断的、有意义的交流而获得的。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习假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过自然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习得者既能获得接受性技能,又能获得产出性技能。而浸人式英语教学就是以习得论为基础的,强调自然习得。与此同时,浸入式教学法提倡为语言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地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有意无意地接受英语。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不提倡一个单词读数遍的机械、枯燥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大量地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自然习得获得英语,并在实践和体验中掌握英语。如幼儿园都有幼儿下午吃点心这一惯例,老师可以借助这一真实的语境传授一些日常用语:Would you like…?Do you like…?Which one do you like…?又如,在教授水果类英语单词时,老师可以借助实物,通过幼儿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其学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单词,而不是让其想象各个水果而去机械的记忆单词。除了在英语课上注重英语学习的体验,也要注意把英语运用到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去,尽可能多的运用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习得的环境和体验。如在幼儿每天入园时,一句很自然的问候:Good morning! Hi!等等;当幼儿在非英语课堂游戏活动中表现好时,一句很得体和及时的赞美:Well done! Wonderful!等等。但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允许儿童使用汉语,但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的习惯,要逐步实现全英文的交流环境。

2.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浸入式教学法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渗透。这应是实施浸入式教学法的关键。如果不了解英语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一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 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并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对西方文化习俗知之甚少,以至出现“Chinglish”,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上那儿去?”“到那儿去了?”等言语来作为问候语,而这些问候语直接迁移到英语里,对英美人来讲不但不构成问候,反而会起反作用。他们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隐私的窥视。把“Have you eaten?”当作是一种邀请的信号。如幼儿每天要和教师说“老师早!”“老师好!”,而在英语中无一词在意义上、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对应。曾见某幼儿园门口写着“Good morning,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 Zhang.”等等。殊不知,这些说法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称呼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iss.”“Mrs.”,而不可用“teacher”。因此,运用浸入式教学法时,在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

四、结语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探讨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然而,学前双语教学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丹.浅谈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4]朱学英.学前双语师资培训问题及对策.衡水学院学报,2008,(4).

[5]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6).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于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以昂扬之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人对其没有准确的定位,于是乎,这个专业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说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汉语言文学,其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同属于中文系,只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尽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入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涵盖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又涉及外国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也更加国际化。

大家平时都在做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概有三类:学霸型、出国型、工作型。

学霸型和工作型学生是每个专业里都有的。学霸们一般是冲着保研或考研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课堂上态度非常端正,课后也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以后打算做学术的学生一般会注重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学霸型学生一般会在读研后出国,在孔子学院教几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学院(名额比较少)或者在国外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学机构教书,要么回国。回国的话,留校任教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也有转型做其他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的学生少很多,知识也讲究活学活用。

出国型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即可申请成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并且出国,待遇也很不错,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出国两年再回国。在国外的这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为一次很棒的人生经历。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学打算出国攻读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更好地交流,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当然,也不乏同学辅修经济学或新闻学的双学位。近些年,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最高的是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

工作型的学生也比较多,这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而是找份工作迈入社会,所以工作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把重心放到社团工作和兼职实习上面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期间是不能出国做志愿者的,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可以。学校一般没有确定的对口出国地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要去的国家。

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是德语和日语,此外,还有韩语、俄语、法语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

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走出国门、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不可否认,汉语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