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学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顶棚顶棚的设计要注意吸声效果的实施,在装修时注意隔声、吸声材料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室内灯光架、灯光固定件的防震处理。使演播室的顶棚技能和好的吸收室内的杂音,又能隔绝室外的杂音,保证演播质量。
(二)墙体墙面设计演播室的墙体墙面设计是声学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设计装修时墙体要使用具有良好吸音作用的材料,比如加气混凝土或者在双墙中间填堵吸声棉,提高吸音效果;墙体的厚度与结构要根据具体的用房环境来决定;另外墙体的材料要选择使用清洁、卫生、环保、美观而且即防火又耐用的材料。
(三)门窗设计要点演播室的门窗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隔音作用,门的隔声量主要取决于它的质量、刚性以及气密性,所以门的材质一般选用质量较大的材料,因为质量大的材料隔音量也比较大。大师这种门比较笨重,现在播音室门的设计一般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在三层13mm厚的木板中夹两层11mm厚的玻璃棉,两面再各加一层五合板和一层榉木饰面板,门框及门的边缘敷上毛毡对门缝进行密封,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播音室的窗可以设计也可以不设计,如果设计,主要考虑玻璃的材质,一般会选用较厚的玻璃,能提高隔音效果。
(四)地面的设计播音室室内地面的设计除了要有一定的吸声作用外,还要考虑美观、清洁等方面的因素。一般采用干式浮筑地面、木地板或者铺吸声地毯等,有利于降低室内的频混响时间。
(五)其它设施设备设计演播室重点设备是空调,因为如果空调排风扇的安装不当,演播室内其他所有的部分的隔声、吸声作用做的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要注重演播室内空调的装修设计,一般选择中央空调时,需注意送风系统的设计,风口需要做消声处理,但是庞大的风管系统,会给温度调节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整个系统不停地运转,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运行成本很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令热泵送风系统的中央空调,这种运行方式可以调节空调运行时间,使用比较灵活。如果要最大限度的减弱空调的噪音,就要选购质量比较好的低噪音空调,将空调的内机安装与室外,然后再用短风管接入室内,最后对进、回风口做消声处理。
二、其他设计技巧
(一)声场均匀度控制从室内声学来看,如果反射声波扩散良好,为了取得良好的声场扩散,在设计室内吸声墙体时,需要把中高频的牺牲结构与中低频的牺牲结构区分交错布置,同时再设计一系列的形状不规则的铝制板扩散板,提高整个室内的声场均匀度。
(二)声学缺陷的预防演播室房间的设计要注意避免“声染色”问题的出现,如果出现“声染色”现象,室内一些地方的的频率可能会加强会减弱,导致声音失真,这是声学设计的一大缺陷,必须采用一些措施避免这些缺陷。一种方式是可以再播音室的各个角落做45度的切角,切脚墙面墙面要经过强吸音处理,以便消除声染色现象;另一种方式是在原来播音室吸音墙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强做成强吸声墙,特别是墙角与天花板的夹角处,可以采用多层强吸音材质,提高吸音效果。一般情况下,播音室会选择第二种方法消除声染色,因为第一种方式在室内做声学切角占用室内空间,会影响本来就不大的室内空间。而第二种方法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不会使声音出现任何失音的情况。
(三)切断固体传声的措施从物理学上来说,声音在股体内传播的衰减程度不强,而要想切断演播室墙体、门窗、空调等的固体传声,要在施工环节就加强控制,做好施工缝内落灰、落砖管理,积极改进各个节点的构造。如果施工缝间有杂物存在,容易形成刚性连接,减弱消音效果。施工过程中可以在非播音室的墙根处预留清扫口,这样可以做到一边施工一边清扫,施工完毕后再堵住清扫口,这样就避免了缝隙杂物。另外安装空调时需要挖掘管道,,这些管道穿进大小播音室时,需要做柔性连接,风管与墙体的连接处用沥青、干硬性砂浆塞实,以此来达到消音的效果。
(四)声学装修施工现在的演播室墙体一般采用超细玻璃棉宽频牺牲构造,而顶棚一般采用腔内填棉的方式来控制混响时间,以免发生声学聚焦或者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破坏使内消音效果。所以在装修时对演播室的非声学墙体的普通见白作法用弹涂法来代替,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的出现。
三、结语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操作性很强,主要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竞赛需要参赛者根据题目要求,做技术方案,选择合理的元件,完成电路的设计,最后通过安装、调试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脑上对虚拟的元件进行组装。因而,学生从中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创新大幅度提高,竞赛题目只要求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而对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竞赛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学生的就业、考研和创业过程等帮助极大,我校参与竞赛的学生,尤其是获得好成绩的,在大四就业过程中,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极大肯定,有很多单位指定要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或其他竞赛的学生,并且免去很多招聘环节直接录用,更有不少学校,对获得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奖的学生直接报送本校的研究生。
2.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对高校电子类专业师资水平、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系统检验,同时,对师资水平和实验室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地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工作。
3.促进实验室建设。长期以来,电子实验仪器基本上是老三样(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仪器设备,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来完成实验。这个问题在平时的实验中表现并不明显,但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就显得非常突出。谁使用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谁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手段,谁就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拥有完善、先进的实验仪器器材,成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障。
4.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电子设计竞赛强调基础,但同时又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以利于取得好成绩,但这些新技术、新器件在教科书上不一定会涉及到,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除了加强学生基础内容教学以外,必须引入新技术的教学,例如ASIC教学内容(如:CPLD,FPGA等)。同时让学生了解、使用新器件,有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程设计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用系统的观念重构课程体系。
5.加大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力度。根据竞赛要求,加强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在实验内容的开设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础性实验;第二,设计性实验;第三,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是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性实验,使学生具备设计、调试和测量简单电路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为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的能力。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其教学内容包括信号的检测、控制、传输与处理以及单片机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竞赛中学生暴露的问题充分暴露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综合知识能力欠缺。学生在比赛中,提出的设计方案水平低,对参考电路生搬硬套,不会采用先进的简便电路。另外,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平时阅读的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太少,基本技能训练不够。
2.查阅资料能力不强。参赛队员选定题目后,不能尽快找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多数学生是找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反映了我们实践教学脱离了工程实际。
3.实验调试技能不强。一些同学不会正确设计测试表格,不会分析实验数据并解决问题。在焊接中,电路布局凌乱,电路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不强,反映了平时学习期间,实验课内容验证性多而设计性少,更谈不上综合性实践,所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4.设计报告质量不高。许多参赛学生设计报告格式存在许多不足,设计方案论述不够严谨,电路设计缺少理论分析。说明我们的实验教学忽略了实验报告这一重要环节。
5.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有一些竞赛题若能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不仅电路简单,而且省工、省时,性能指标也优于一般电路。参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目前课程缺少这方面的内容。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子技术设计训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该体系自主学习、老师辅导,最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从而较全面地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并在某领域有所特长,成为竞争力强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三、建立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
我们建立的培训体系从宣传报名、中间教学环节,一直到最后参赛。
1.加强宣传,吸引优秀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担了全校的电子实习教学任务,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报名工作。通过PPT介绍和视频展示,在学生中间宣传和普及电子竞赛的知识;并邀请我校曾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介绍自身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成长经历及对未来发展的益处。报名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通过初审、面试等一系列环节,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2.电子基础训练。学生报名、选拔工作完成后,于当年10月份左右开始为期一学期的基础培训。培训时间为12周,培训内容以8051单片机为主,辅以简单模拟电路。选择以单片机为主的培训,是因为单片机入门较模拟电路容易,学生往往有成就感,不至于中途退出。8051单片机培训包括I/O口、键盘、显示、中断、定时和AD转换等编程,有教师讲解、单片机教学视频等,每位培训同学配发一块单片机开发板,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简单模拟电路包括运算放大、有源滤波、比较电路和NE555信号发生等常规电路的制作训练。基础电子技术培训最后是制作一个综合项目,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制作一个简单综合项目“红外测距仪”,作为对学生一学期来学习的考核。
3.综合项目化训练。完成了以上基础训练,在每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开始项目化训练。完成3个综合项目的制作,我们通过自定题目或选择历年国赛,内容、技术指标可适当降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个项目都对学生考核,并有以下教学流程:布置任务、教师讲解、过程指导、作品验收、学生交流和教师点评等,这些过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对制作不认真、完成不好的学生警告乃至最后淘汰。
4.暑期集训。暑期集训是提高学生参赛水平的关键。主要做历年国赛和省赛真题,每周完成1题,教学流程齐全:布置任务、教师讲解、过程指导、作品验收、学生交流和教师点评等,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严格、认真制作,鼓励学生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以降低电路复杂度、提高电路指标。在临近比赛时,我们安排学生一次模拟比赛,按比赛要求4天时间完成,完成后统一验收、评奖,由于我校承办过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个模拟比赛环节,学生能感受比赛的真实状况,从中受益匪浅。
5.竞赛指导和服务工作。竞赛期间,每组学生都有1~2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把关,包括帮助学生申题、方案分析、过程指导、指标检查等,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各种竞赛服务工作,例如水电、网络等,竞赛期间的饮食安排得当,由学校食堂一日三餐和夜点心送到比赛地点,减少学生负担。竞赛期间元件采购和管理,赛前尽量采购齐全的元件,竞赛期间安排专人和专车采购,做到学生上午提出采购需求,下午能拿到元件。竞赛个别题目会用到一些机械组件,做到学生上午提出需求,下午或第2天上午能加工好所需的组件。
6.其他。为了保证竞赛教学的顺利进行,还需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工作,增添先进仪器,例如数字示波器、程控电源、DDS信号发生器等。建立了竞赛元件库,各种常用、专用元件齐全,分门别类安放在柜子和元件和中,做到种类齐全,能满足竞赛各种题型的需求。建立了机械加工室和电路板加工室学生在训练和竞赛期间,可完成简单机械加工,例如钻孔、切割等;可完成电路板的制作,例如转印、腐蚀等。
四、结论
对于学生自选本专业值得探讨、学生很感兴趣、且之前已做过些调查、查阅过一些资料的题目。这类题目没有教科书可参考,虽有这方面相关文章,但没有相关设计资料及及较为成功的实例,并且根据学生个人目前知识和能力状况还不能完成题目。面对这样的题目,老师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赞同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不应该认为学生好高骛远、自不量力而枪毙和否定,应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让学生做一尝试。这样的设计题目不违背选题原则,能达到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达到设计全过程训练之目的。笔者曾在前些年指导过几个主动要求来本设计组作自选题目的学生,其中之一题目是“公交车低地板”设计。该设计目的是将现有公交车地板降低,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上下车,缩短乘客上下车时间,提高公交车营运效率。该题目没有现成图纸和成熟设计资料可参考。且对现有各类公交车地板最低高度及相关设计依据,对城市一般路况、坡度、车辆通过性等等问题也须作大量调研。尽管该题目对指导教师极具挑战性,围绕该学生自选题目,笔者投入较大的精力、花了较多的时间去做相应准备。给学生分析、并提出面临的许多要解决的前期问题和后续会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设计过程中理论问题的参考依据、实际可借鉴、参考的实例等。设计中学生表现出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求知、求实的探索精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主动探索、积极努力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尽管最终距设计目的有较大差距,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毕业设计并不是以获得什么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为目的,主要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作风、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这次设计目的都达到了,且比预期的效果还好。设计中让他们得到非同寻常的锻炼,在不断遇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的设计能力、综合素质都得以快速提升。对探索性学习增添了兴趣,对创新性工作更增添了信心。在指导该学生设计的同时,教师也对这方面设计做了深入的了解、分析和研究,且在后续工作中对这方面设计、改进措施、有无实例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真可谓教学相长。选题若非所学专业或与学生所学专业差距较大,对一般学生来说不合适。这类题目使学生在较短的设计时间里要学习的新知识多,学生会感到压力大,使其对设计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走“捷径”,抄现成或类似题目图纸和说明书应付毕业设计。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毕业设计训练目的,还对学校、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合适的题目如给学生提供了一适当的训练背景或训练环境,背景或环境不同,则训练效果亦不同。
2毕业设计的完整设计流程
有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如何进行,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效果。笔者认为设计应进行全过程训练。这不仅是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了解完整的设计步骤,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收获。同时,自然也改变了部分学生认为“设计即画图、参数可随意、精度不考虑”的错误认识。对设计各阶段,笔者有以下粗浅体会。毕业设计本来对学生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一综合训练。既然是训练,就不允许取巧,走所谓的“捷径”。并且训练须是全过程。在进行每一个设计步骤或不同的设计阶段,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和感悟,这对他们即将从事专业工作有益处,而这些在课程学习阶段可能没有获得或体会不深刻。尽管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已经历过几次课程设计,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不知道设计步骤及设计的各阶段都完成什么任务。对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独立完成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满足设计给出的功能、参数及指标。面对毕业设计很茫然,无从下手。故毕业设计从头开始,全过程训练很有必要。
1)现场调研和查阅资料阶段。面对问题应作哪些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现场需要重点看什么、了解什么,需要查阅哪方面,针对什么问题的资料,获得资料的来源及途径。理论和实践会让他们打开眼界、提高认识、开拓思路,为制定可行性方案作相应的准备。经过这阶段工作,他们会体会到设计不是上来就画图,也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2)方案、系统设计阶段。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为实现设计要求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达到设计要求的不同途径,从而制定出不同设计方案。再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优劣,筛选、最终确定方案,作出总体布局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多方面分析,使其明白方案优劣可能导致的种种结果。使他们意识到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不能有半点马虎,认识到方案制定、筛选对整个设计的重要程度,学会综合考虑问题,重要问题如何分析,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参数设计阶段。此阶段同样需要运用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来完成参数设计。经历这一过程,学生便懂得,设计必须具有理论支撑,设计的参数必须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设计中也逐渐知道,用哪门专业基础课、哪门专业课去解决哪方面的实际问题。设计中不仅运用现有知识,有时还需要学习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故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带着问题不断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设计工作并不枯燥,还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然改变了对设计参数随意的不正确认识。绘图是表达设计者意图的方式,如某题目仅要求完成总装图或两个以上部件图,似乎学生设计工作量很饱满。但仅有装配图不能加工零件。且学生不设计零件,他们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方面知识便不能在设计中得以充分应用和体现,还可能继续认为“四年中学到的不少课程在设计中没用”。并且零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和修改装配图。这种情况对初学设计者更是发生的可能性大。若没有零件设计,便少了一些验证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途径。故通过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使学生体会到系统设计与零件设计相互关联以及零件设计的重要性。
4)精度设计阶段。机械产品上述设计完成后,尽管前面设计都合理,但零件需要制造、装配。一般来说,零件上任何一个几何要素的误差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其功能。因此,必须进行精度设计。即使有些零件属于无需注出精度,但也须在图纸中有明确说明。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学习如何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制造条件、确定零部件几何要素允许的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即给出相应的精度要求。多年的毕业设计,仍然反映出学生不重视精度设计,不少学生图纸上没有该有精度的要求,图纸上重要、关键之处距合理精度要求相距甚远。这已经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错误或荒谬,且有些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是指导教师重视,再要求学生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功能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类比各种条件、状况,细致地完成精度设计。经过该阶段的要求和训练,应使学生明白,设计不是不考虑精度,而是设计者不能小视的重要任务。设计者必须建立较强的精度意识。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综合的基本训练。每一阶段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体会和新的认识。在学生们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3结语
摘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高等学校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和目标,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文章从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在高等学校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和目标,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并能够推进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1 确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和事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迈向事业成功的第一步。目标引领未来,目标激发潜力。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观点,人要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取得多大的成就,常常取决于人是否有明确的理想目标。
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和教育在新生入学后就应该展开。大学新生需要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围绕该专业可能涉及到的职业、职位进一步的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而初步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在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职业体验和职业访谈,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和职业访谈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
2 推进开放性教学
随着职业理想和目标的逐渐清晰,大学生要紧紧围绕自身职业发展这条主线,进行有目的的知识积累、职业素质积累和职业能力培养,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生涯规划,改变原来学习的盲目性、被动性、静态性,职业和学习规划也随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2.1 课程体系的柔性化。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过于整齐划一,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一本教学计划往往一定下来就是若干年不变。僵化单一的教学计划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活力,也淹没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性,“学分制”是实行弹性教学计划、倡导学习自由的最好选择。“学分制”作为国际上通行的教学管理方法,特点就是学生自主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和选学。然而,现在一些学校的“学分制”有些名不副实,它们往往只是在原有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基础上部分加以修改而成,必修课太多,选修课比例太少,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余地。
2.2 教学内容的时代化。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50年代向苏联学习后形成的模式。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框。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导致传统学科的高度分化,出现许多互相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许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这一巨大的变化。由于大学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太慢,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3 社会实践的职业导向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发挥专业所长,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也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找准自身差距,明确学习方向。探索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组织运行机制,是符合现在大学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关注焦点的,这样的社会实践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 培养准职业人才
受长期“学历教育”思想影响的大学生,希望在轻闲中靠学历拿工资,认为仅凭一个学历就能得到所有待遇,而用人单位则要求:要凭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学识水平,为单位创造价值,学生的学识、能力、素质应该拿到单位就能直接派上用场,用人单位直接购买的就是这种能力,这导致学生的就业观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不对接、学生的学业观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对接。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因素。
为了应对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大学生需要尽早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走出校门之前,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准职业人”。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工作岗位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即将进入职场的人。因此准职业人不仅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熟悉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可以直接上岗,为单位创造价值。
合格的准职业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六种基础职业能力,这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普遍标准,但要想最终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还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尽管职场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掌握职场主动权。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在国际经济竞争的舞台上,企业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必须享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竞争优势。人生职场的竞争同样如此,不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什么职业,你都必须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在某个方面别人无法超越,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职场发展。
参考文献
1.1对学习的专业不喜欢
高考后,学生开始填报志愿,此时,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可能因为分数原因,他们不能被录取,服从调剂,导致被调剂到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有部分家长决定孩子选择的专业,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这种强硬的方式也导致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入学之后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的同学,在填报志愿之前,没有对专业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他们最终填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专业学习兴趣低。
1.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也不端正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教师的管控,再加上他们自控能力不高,容易被网络、游戏或者是社团活动等影响,从而造成他们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此外,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初中高中不同,教师不会像初中和高中那样,安排他们的学习计划,布置课后作业等,学生一时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性不高,从而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1.3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部分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规划,没有危机意识,十分迷茫,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每天只知道盲目的上课。还有的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将来的工作什么的根本不用自己发愁,这也导致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1.4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不合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不及时,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不高,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处不大,直接忽略部分课程的学习。
1.5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大学教师除了对一些课程进行讲授之外,还要承担一部分的科研工作,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讲课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低,在讲课的过程中缺乏激情,并且所讲的内容相对浅显,和学生交流较少,导致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兴趣不高。
1.6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家更加重视任务结果而不是探索的过程。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器材,学生的实践课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策略
2.1对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将来就业的压力,学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让他们认清我国的发展形势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意识到人才的激烈竞争程度,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2.2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有需求才会有动力,为了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产生需求感。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所学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已经成年,经过多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更新教材内容,讲解该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此外,学校还要注重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及时改变课程结构,全面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4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
教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讲课风趣幽默,学生容易被课堂知识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造融洽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寓教于情,进一步积极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此外,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安排学习计划,根据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探究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5引导学生制定人生职业规划由于大学的管理比较松懈,所以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未来有足够的认识,做好职业规划。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规划实现的第一步,所以,学生有了职业发展方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的欠缺就会主动学习,会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习兴趣就会逐步培养,并逐步和将来的发展相联系,努力向上,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2.6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应该更多的和实践相联系,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加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用处,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以增加资金投入,购买更多的实验设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让他们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竞赛,如“挑战杯”赛,开拓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分析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当中,许多以前无人注意或未经开发的职业正在兴起,在这一转变中很多工作者都在尝试从事新的职业,并在新的职业领域进行了创新改革。面对企业的变革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工作环境的不断变换,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而且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创业成为可能。
3.2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扩大自身的招生力度,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正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盲目跟风等不良就业心态,还有部分大学生具有过强的依赖心理,想要通过家长、教师、同学的推荐就业上岗,坐等就业机会送到眼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大学生为了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选择了考研、报考公务员,延缓自身的就业时间,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逃避或放弃就业,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或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非常淡薄,缺乏较强的创业能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非常少。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事业,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的就业现象。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整合多方资源,与企业、政府紧密结合,做好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