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形象分析 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都可以在阅读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因此,重视阅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增加学生对语言知识接受的量,还要重视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的着力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文件,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和落实标准要求。在学生语文阅读方面,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要求老师注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感知语言材料的能力和意识,在增加语言积淀中提高读书能力。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学好教材,在课文学习中掌握和丰厚语言知识,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能力。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但不是那种无意识或者休闲式的阅读,应该培养他们有重点地吸收性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前提是沉入文本,而不是走马观花。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知人论世、设身处地,从作者角度切入,体会文中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从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质与辨别是非、分别善恶的能力。
但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在以记叙文为主的教材学习中,我们需要从记叙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较小的点入手,才能逐个击破和化解阅读难点,也就是学会对写人叙事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切入点和抓手。这能为学生写好写人记事的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贴近生活,在难度和阅读要求及能力培养上也是逐渐加深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在人物分析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获得阅读能力却应该是长期的,也要注意前后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训练中增强分析能力,获得分析鉴赏的方法。
1.关注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所具有的人文思想感情是寓于语言之中的。在写人类文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首先是抓住人物自身的语言。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展开的。我们可以就狼三次“故意找碴儿”设问:狼三次提问说了什么话,进行简要概括;想想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学生第一次从“你安的什么心?”这句话可看出狼是装出很有理的样子,应该是“很生气”的。第二次的语言中出现了“坏家伙”“背地里骂我”,这是狼别有用心的猜测,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于是,它蛮横、凶恶的性格就显现出来。最后说“你这个小坏蛋!”“反正都一样!”更是强词夺理。于是,狼坏人的形象凸显出来。一个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目的而又掩饰自己的“坏人”形象就清晰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角色朗读,以粗而低沉的语调在读中感受狼的恶意,还可以在狼的语言和小羊的语言对比中朗读感受狼的形象。
在人物语言赏析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关键性词语,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中出现人物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两人在电话中的语气,想想这两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其中“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句中“感谢”就是一个关键性词语。自己的车子被别人刮坏了,自己修好之后为什么还要打电话表示“感谢”呢?学生深入阅读,就能逐渐感悟这个小红车主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人为善,肯定诚实的品质。
2.抓住描写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情感。
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人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我们感受、理解人物形象,还要注意文中主人公语言之外表现人物的语言。这样语言的理解不仅是理解文中的人物,更是理解人物身上传递的品质和情感所必需的。如《雨后》中“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一句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感受这个小哥哥的形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够看出“小哥哥”在雨中玩耍的快乐呢?于是学生能够找出“使劲地踩”,让学生选择一些词语替换“使劲”,也试着在“使劲”的前面加其他修辞的词语。这样学生就能在语言操练中感受到小哥哥的自由、快乐。于是活泼好动、天真自然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在眼前。如此,学生感知小哥哥的形象,感受到了小哥哥当时快乐无比的心情,也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想想自己就是雨中的小哥哥与文中人物有了心与心的碰撞,获得童心童趣,为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再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学习,这一剧本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要理解这一剧本就要注意人物的刻画。如显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台词前,潜台词有“笑笑”“依然笑笑”,这里的笑就说明了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而甘愿不去与廉颇正面冲突的。再有就是廉颇上门请罪时蔺相如“吃惊地”“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等潜台词都在刻画蔺相如的性格,表现他的形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蔺相如的表情、动作进行补充,从而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学生添加得正确合理,就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人物的方法,这不仅是他们准确有效阅读的体现,更是他们写作能力提升的表现。
另外,教材中有大量课文配图,这些插图是与教材的内容高度吻合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指导学生由表及内观察、感受主人公形象,获得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品质的把握,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有些课文如《负荆请罪》还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形象,渗入学生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感受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分析主人公形象,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获得一定的阅读分析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一.广涉艺术领域,提高艺术修养
京剧博大精深,无论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脸谱,还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走、生旦净末丑,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鞭子握在手就是骑马急行,一幅车轮画就是坐轿闲游,一个服饰就是一种身份,眉间一画就是一种性格。一脉相承,百花齐放,流派粉呈,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听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对一出戏能说明剧情,对唱法能指出流派及特点,对人物能知道性格,对脸谱能讲清含义,对动作能说明技巧,对演技能看出优良中差,能说出功夫体现在哪里,那么你的京剧艺术修养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学习文史知识,弥补自身空白
京剧剧目中的历史剧,涉及春秋到明清各朝。它们大多出自文学和史学作品,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甚至是较大的距离;但通过欣赏这些剧目,仍然能够了解一定的历史信息,了解一些历史的人物、事件、故事、典故,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史知识不足的缺陷,在欣赏京剧的轻松闲暇中一举多得。例如京剧《将相和》,出自《史记》。《史记》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不朽的史学作品。在欣赏京剧《将相和》时,就能够知道廉颇、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性格,学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知道“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历史事件。既欣赏了艺术,又愉悦了身心,又间接的读了《史记》的一部分内容。
三.积累教学资料,服务课堂教学
京剧的唱词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精华。表达精炼,表意准确,语句优美,韵律和谐,使用了所有的文学手段,具备了一切的文章学规则,应合了语言学的一切要求。因此它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能在课堂教学需要时,信手拈来,贴切自如。
1、它讲究押韵,韵脚自然,韵律和谐,是消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度鹊桥。(《锁鳞囊》)
2、它调动了极多的修辞格,是积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①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对偶)(《春闺梦》)
②世世代代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比喻)(《红灯记》)
③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东升。(借代)(《贵妃醉酒》)
3、它行文流畅,讲究过渡照应,叙事详略得当,结构严谨,是文章的范例。例如《哭灵牌》中一大唱段:
①白枪白盔白旗号,孤王领兵把仇报,二弟啊三弟啊,孤的好兄弟——
②请过了灵牌怀中抱,
③二弟啊——,当年桃园结义好,胜似一奶和同胞,不幸徐州失散了,万般无奈暂归曹,曹操待你的恩情好,上马金银也曾赠你大红袍,美女十名你不要,挂印封金辞奸操,匹马单刀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前把蔡阳的首级枭,可恨孙权设计谋,害孤二弟归阴曹。
④哭罢二弟把三弟叫,
⑤三弟啊——,当年曾把董卓讨,兄弟们阵前逞英豪,虎牢关曾把吕布的发冠挑,长坂坡前喝断了大桥,可恨范疆张达贼强盗,害孤三弟投吴了。
⑥锦绣山河孤不要,一心一意把仇报,灭却东吴恨方消。
第③、⑤段仅一百五十字,把《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关羽、张飞的内容,明白无遗地叙述出来了,可谓精炼概述、详略得当的典范;②、④两个自然段是过渡段,简洁自然;①、⑥两段首尾呼应,与②③④⑤段构成“总—分—总”关系,结构严谨,主题明确。
一、 创设故事导入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导入虽短,却是整篇文章讲解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心智并未成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教师在讲授叙事类、启发性文章时,可以采用创设故事导入的情境,配合恰当的情感渲染,为课堂教学增色。例如,在讲解《海伦·凯勒》一课时,教师不妨以讲故事的形式带入本课。如,教师娓娓而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她生于一个小城镇,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就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见任何声音。大家能够想象吗?在黑暗与无声世界中,她也曾自暴自弃。但是,这一切从她遇见她的老师的那天起就发生了变化,她开始热爱生活,与人沟通。她学识渊博,精通5种语言。她的生命是欠缺的悲剧,但是她却是勇敢的。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学生说:“海伦·凯勒。”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海伦·凯勒的世界。”
在饱含感情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学生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与课文作者产生了共鸣。故事的内容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在蕴含动人情感的同时,还要能够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将真实的情感渲染出来,感化学生们的心灵。
二、 创设朗读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联想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大脑会再现文章的情境,这是进行记忆的最好途径。它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的刺激,促进大脑接收信息,促进记忆地深化。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教师只能起到监督作用。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引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学生用心感悟文章的内涵韵味。
例如,在教授《谈礼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齐声朗读课文。读到岳飞与牛皋的例子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进行情感渲染,模拟岳飞与牛皋的神态、动作、语气等。接着,教师通过礼貌待人实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与人交往,礼貌地对待他人会使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朗读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咬字、发音等,对文章的中心句要给予及时地点拨讲解。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情感,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清晰、更全面。
三、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引出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是由故事构成的,会出现许多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要精心设计,在班级内分配小组,让学生反复演练。同时,表演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让枯燥的文章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之上。在这样的角色扮演情境中,学生热情高涨,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例如,在讲授《负荆请罪》时,教师可先将“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进行简要讲解,让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赵王、秦王、廉颇,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其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为下一步对蔺相如爱国情怀的感悟打下基础。
对“叙述视角”的关注,源于走进江南大学文学院,旁听黄晓丹博士的儿童文学阅读课,其中,《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讲到了“叙述视角”,引起了我的兴趣。
“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人们审美习惯“喜新厌旧”,同一视角的写作看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换一个角度,效果就会大为不同,即便是同一庐山,视角不同就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第一人称叙述,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交谈;而第三人称叙述,相比较之下就显得客观些了。
二、解读文本的新路: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
粗浅地学了些理论,解读文本时,忍不住会多问一句:课文是怎样叙事并从哪一个视角进行叙事的呢?渐渐地学会了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
1.感受带入性强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主人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叙述成长历程、塑造形象、展现性格命运,能满足读者理所当然的好奇心,读者身临其境,可以清楚地知道主人公在想什么,也可以感受主人公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但也有缺点――过分主观宣泄,局限了客观的视角和立场。因而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故事中,“我”不是作者,“我”与故事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没有特殊性,“我”没有全知视角中那种无所不知的能力。
2.体会亲切温暖的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真正用通篇只出现“你”的第二人称视角写作的文章不多,大多数的故事中往往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但第二人称叙述那强烈的感情倾向总会让读者热血沸腾,一个“你”字,仿佛他乡遇故知,邻里成亲人。
3.理解自由外在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即全知视角,故事的叙述者用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他附体在故事某一个人物身上,借他的眼光观察,借他的心灵思考,充分自由的客观外在,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可惜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只顾自己不停地介绍、倾诉,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十分有限。
三、打开习作实践的新门:运用“叙述视角”的策略
写人叙事,总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叙述角度。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叙述视角不大关注。学习《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后,我猛然发现:要写出新意,写出丰满、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转换叙述视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巧妙地选择叙述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求得变化的效果,这是儿童文学阅读之“叙事视角”给我的教学带来的新思路。
在教学中,我们试着引入了“叙事视角”的理念,从叙事的不同角度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故事的主旨,使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丰富学生对叙事的认识,体会其妙处,甚至爱上文学。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鞋匠的儿子》为例,这个故事是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介绍了林肯当选总统前的一次即兴演讲。如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另外几种版本,“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以林肯的视角记录这次演讲,就可能直接描写他的内心世界活动,展现其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当然也可以从“支持林肯的参议员”或“嘲笑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来看这次演讲,连读者也变成了故事中的“我”。
版本一:以林肯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当选为第十六任美国总统,我知道高高在上的参议员们瞧不起我――一个鞋匠的儿子,今天当我走进参议院准备就职演说时,嘲笑声、嘈杂声响成一片,但我更深知不能怯懦,也不必自卑。于是,有个参议员提醒我别忘记自己的出身时,我以真诚的为国为民之心,凭借多年历练的律师的演讲艺术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化出身贵族的参议员的敌意与鄙视为赞叹。看着台下的听众由嘲笑而静默,由静默而赞叹,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美国南北统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
版本二:以支持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林肯先生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了!他古道热肠、才华横溢、思维缜密,我一直很看好他。今天,他要在参议院发表就职演说,我期待极了,早早就落座,可是我真替他担心,因为参议院里坐着的更多是贵族,他们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我身边的杰克就扬言待会儿要给林肯一个下马威。上帝保佑林肯先生,可别出师未捷啊!
……
太棒了!谁没有父母?是鞋匠的儿子又怎样?不偷不抢,毕生心血练就一手技艺,抬头挺胸做事为人,该值得尊敬才对呀!
版本三:以反对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
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选为总统,简直是对我们贵族的侮辱!今天,他就要开始就职演说了,我们怎能听他的说教?得好好羞辱他!提醒他别忘了自己卑贱的身份,别自以为是地想统领我们……
我们正等着看好戏呢,林肯却不卑不亢地发表演讲。扪心自问,我们自诩为高人一等的贵族,却忘了我们舒适的生活离不开平民百姓的服务,提及并侮辱过世的人,真有失最起码的体面啊!
真不能小看林肯,瞧瞧我的身边,刚开始的嘲笑早就无影无踪了,大家听得多认真啊!这律师的口才真是一流,我不想给他鼓掌,但心里也忍不住要认同他,拭目以待他领导下的美国之变吧……
同样的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从三个视角进行叙述,学生从林肯、参议员、民众以及作为读者的自己这四个角度去理解林肯的即兴演讲,当事者、旁观者,支持者、反对者,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可见,巧妙恰当的叙事视角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何其之大?推而广之,将小话剧《负荆请罪》改编为故事时,从蔺相如的视角、廉颇的视角以及韩勃的视角,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是多样性的,但殊途同归,主题、中心都自然地体现“将相和”的理念;尤其是学习《夜晚的实验》时,学生居然从蝙蝠的视角去“看”科学家斯帕拉捷为“超声波”奠基的实验,从被实验者的角度由不理解到对科学家锲而不舍精神的赞颂……
教学五年级《变色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课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即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讲述自己在中非见到变色龙的故事。课文从“我”去看变色龙写起,引出“我”与中非工人彭加沙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变色龙外形特点、捕食、变色的过程。在这篇课文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变色龙的神奇独特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虽说是科普性的介绍,却因为以第一人称叙事,分外引人入胜,看着不枯燥,趣味性强,其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和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
既然学了,就要用。如何用?受一个热情向我介绍变色龙其他故事的学生的启发,我在课上试着抛出了这个话题:“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当成变色龙说明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呢?”大家陷入了沉默,埋头又翻起书,读起课文来。静心阅读了很久,有个学生思考后说了这样的开场白:
我是生活在豆田里的变色龙,我绿莹莹的身子趴在豆藤上,一般不易被发现。这天,我正像往常一样舒服地趴着,“呀”的一声惊呼惊醒了差点睡着的我。接着,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变色龙”。哈哈,有人认识我,很多人没见过我,看来,我得向他们做个自我介绍……
学生正值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故事是他们的最爱,模仿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没想到,有学生一点就通,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说得那么通顺;更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愿意学着这么说一说呢。记得以往我让学生用制作动物卡片的办法,学习课文内容,学习说明表达,然而与今天的新教法相比,相信这回虽未亲眼见过的变色龙会成为学生们难忘的新宠了,因为同样是说明变色龙的特点,这回有了故事性,多吸引人啊!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本身有确定性,要想把知识融兴趣、乐趣于一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就必须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运用电化教学,无疑能起到化平淡为兴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难度,是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方式之一。通过电教媒体的图象、声音、色彩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感受和认识语文中所描述的现象,讲解的故事。它是多难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在讲《谈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就恰当的运用了录像,投影等电教设备较好地配合教学。我把电视剧《水浒传》中有关林冲、鲁智深、杨志的若干故事集纳成了一个小课本剧,讲课时我先讲课本剧。剧中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失陷花石纲”等故事。学生观看十分投入。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性,林冲“想苟安,不得苟安”的软弱性、杨志“求上爬未能上爬”的奴才性。更是一览无余,不用过多分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三个人的性格特征。待学生有了较强的感想认识后,我又适时打出投影片,各自列举了一些材料分析造成其不同性格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水浒》塑造人物的特点。总之,多媒体教学活动使教学传递形式更加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这样,就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就是“不协调――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不协调”必须要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基础知识之中,在他们心里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壮态。孔于的“不愤不名,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主要人物是两介,按往日的教法,分析廉蔺两个形象就够了,多年来廉蔺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一定会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为而赞叹。然而有谁去讴歌赤缪贤呢?为纠正这一偏见,对司马迁着墨不多的缪贤,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讨论他的可贵精神,可贵在何处?与相如有何关系?这正是学生想要弄明白的,所以他们会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看,一门心思的想,结果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凡响:首先是蔺相如这个“千里马”缺少了缪贤这个伯乐,老骥伏枥,何以扬名?正是缪贤“慧眼识英稚”,相如才能有出头之日,这是其可贵之处;国难当头,他把相如推荐给赵王,是爱国的表现,这是其可爱之处之二;他举才不瞒隐私,不避己短,敢把自己的“短”和相如的“长”相比,肯定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在举才史上是罕见的,这是其可贵之处之三。可见突出了所谓不该突出的人物,并不损害蔺相如的形象,反而使蔺相如的形象更加丰富。一句话,只要服从于揭示主题的需要,学生有新得,学生是欢迎这样做的,而且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学习效果也就“更上一层楼”。
三、共鸣情感,提高兴趣
兴趣是建筑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但更重要的是与情感相联系,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发展成愉快,欢乐的情趣后,其兴趣会更持久、浓烈。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情感如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为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无疑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优美凝炼的语言。这无疑是“文章之美”的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双方挖掘其中的情感,使之转化为教学双方的共同心理感受,从而形成或轻松或深沉,或愉快的积极情感。只有师生的情感趋于统一和谐,引起共鸣,才能激发兴趣,形成一种内驱力。如在练习朗读《,你在哪里》一文时,就给同学们播送一段“十里长街送灵车”的电视,利用电视教学于段,创设了一种用语言无法设成的情境,请一位朗读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读全诗,起初,这位同学能竭力地克制自己,流畅地读着,读着读着,这位同学再也忍不住了,一句诗几行泪,眼泪伴随声乐流。其他同学和在场的老师眼眶里泪珠在滚动、在闪烁。炙热的情感、火样的诗句,像千尺洞萧,激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教学中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怎会对语文学习兴趣呢?育情,收到了无法估量的效果。
四、引入教材,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