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第1篇

(叶子)我从山村走来,

朴实无华,坚定执着,走上三尺讲台

(晶晶)我从城市走来,

青春洋溢,热血澎湃,走上三尺讲台

(万法)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晓华)白色粉笔是我的人生画笔

三尺讲台是我的人生舞台

(万法)因为热爱,我深情地演绎着人生

(晶晶)因为执著,我无悔地奉献着青春

(叶子)因为热爱,从青丝到白发

(晓华)因为执著,踏夕阳迎朝霞

(合)为什么我的眼中满含泪水

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梦想

在潦河坡镇这片沃土中扎根

(晓华)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生命

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

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

(叶子)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我情愿献出我的生命,我的青春

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

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

(晶晶)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我栽培美的幼芽,

我想在春天

看它繁花似锦

(万法)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我埋下知识的种子

我想在秋天

看它硕果累累

(晶晶)我们的工作很平凡

备、讲、辅、批、考、评、补

每一天都在重复

(万法)我们的工作很辛苦

学生生病,成绩下滑,情绪波动

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老师的陪伴和付出

(晓华)教育扶贫的路上,我们在奔赴

顶严寒,冒酷暑,

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叶子)疫情袭来,停课不停教

我们提前谋划,早日部署

老师们网络直播,电话叮嘱

(万法)我骄傲,我是一名教育追梦人

(叶子)为了山村孩子那期待的眼神

(晶晶)我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晓华)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万法)只要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

(叶子)我不悔粉笔染白我的双鬓

(晶晶)只要希望能把他们的前程照亮

(晓华)我宁愿把自己化作灰尘

(万法)我不会用金钱的尺子来丈量我的价值

因为我知道

我不是栋梁,但我的事业是栋梁

(晓华)我不会让知识的清泉变为一潭死水

因为我知道

我不是未来,但我的事业是未来

(叶子)工作中有压力,总觉得做得不够好

(晶晶)生活中会迷惘

教育之外的世界很精彩

(叶子)但埋首于教学,倾心于学生,

(晶晶)就会发现这片领域的风情,

(万法)定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晓华)学生化茧为蝶,学校涅槃重生。

(万法)中心小学六年级期末抽测第一名;

(晓华)中学中招成绩也是第一名;

(晶晶)学生绽放了笑脸,

(叶子)家长送来了锦旗。

(合):扎根是一种责任,

守望是一种幸福!

我们想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山村,

改变命运!

这,是我们所有潦河坡镇教育人的梦想和期盼!

(晓华)同心聚力共奔跑,奋勇追梦正当时。

(万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叶子晶晶)青春无悔,誓言有声:

(万法叶子)坚定教育信念,坚守教育梦想,

(晶晶晓华)让我们心手相牵,一起努力,共同为教育涂上一抹爱的底色。

(合)共同为教育涂上一抹爱的底色!

(万法)新使命催人奋进,

(晓华)新征程任重道远。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所教的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主动性。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投入呢?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为语文课堂奠定兴趣基础

语文课堂的导入语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一句饱含诗情的语句能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如在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天空中的星星能够闪烁着为人们照亮大地,因为人间有个心地善良的女孩感动了上帝,就像我们听到感人的故事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上帝也被这名女孩感动得情不自禁地在夜间向大地洒满星光。知道这个女孩为何感动了上帝吗?这样学生就觉得做好事可以感动别人、感动上帝。于是用心找文中小女孩所做的好事。将课文编成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接受新知。也可以联系课文讲述意味深长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如在教授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时可以这样导入: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想了很久而又美好的梦,这些梦想伴随着我们一生,也许我们的梦想和作者童年时代的梦很相近,想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在生活实际中我听说过“海伦・凯勒一岁时双目失明,可是为了实现梦想却还在刻苦学习,最终她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奥运健将刘翔、姚明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都曾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还在初一年级,以后的机会还有很多,想一想,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学生都在沉默、都在思考,最终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举手发言。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将语文课堂开好头,就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二、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创新。语文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地变换思维思考问题。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的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2.当他看到小弗朗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3.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动脑筋思考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学生都在思考中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激发而形成的,如果一名教师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就等于在扼杀学生的主动探求新知的信心。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地给学生新的兴趣支点,改变以往不变的教学模式,向创新型教学中开拓。例如:在讲《捕蛇者说》一文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古文讲授法,就很难让学生对该文感兴趣。我们可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捕蛇谋生的活法好不好?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捕蛇人,每天应该做哪些事?学生在假设中再现文中以捕蛇为生的老者的艰辛,感受到时代的声音。如果我们一味地串讲古文词语、背诵古文内容,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学情绪。每名学生都希望每节课都能不一样,都能有一个新的变化。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汲取新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输送新鲜的源泉。

三、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不应该再像以往那样“一言堂”,将学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剥夺,让学生成为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得到了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新知。正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支配所有时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接受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例如: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两题:1.文中的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有的学生回答:我不识树,我是高级动物。很显然学生没有变通,不知道我此时出题的意图,当然,如果就此批评学生一通,学生今后就会很胆怯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所以我当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再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得正确与否,都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让学生在回答中有所收获。2.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你能体会作者所说的“骄傲”的主要含义吗?本意是让学生能围绕“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自豪的意思,其主要含义是“①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灵;③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一切。”这个中心回答的。而有学生别出心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生气,而是耐心引导,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授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文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表现了整个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真正的友谊,更没有真正的亲情。文中描述了“我”――一个儿童的眼光所观察到的世态。所以,当父母让“我”赶紧将牡蛎钱付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为将主题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让几组学生表演该文的片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文的中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在教师不断的创新中得到了新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到了新知。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5-01.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歌;经典诵读

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美的殿堂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能让学生顺利地推开殿堂大门,充分享受一堂课的美学盛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尝试选用有“温度”的诗歌导入,是用“美”来引导“美”,用“美”来营造“美”,用“美”来深化“美”,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要达到课堂“美”的效果,诗歌的选择有讲究。首先,不宜太长。太长的诗,即便是现代诗,文字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掉,反而会加重课堂负担,弄巧成拙。其次,不宜与本节课内容脱节。这样的诗即便很短,也会造成学生思维链断裂,影响课堂学习内容的展开,显得赘余,有画蛇添足之感。最后,不宜过偏、过深。耳熟能详的诗,便于理解朗读,温故能知新;不然即便教者讲解了,学生也还是似懂非懂,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障目之叶。

具体如何选择诗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深化理解,感受文美

初中课本教材皆为专家精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每篇文章都有其“美”点。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的叙述平淡、朴实,有着学生易忽略的生活细节美,教师可选用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导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紧扣“思家”,诗人“影伴身”的细节,想象家人“夜深坐”的细节,都格外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些生活细节与《背影》有着共通之美,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美,利于发现课文的内容之美、技巧之妙,为进一步探索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教师依据一节课的“美”点,选择不同的诗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光……”一个恰当的“第一锤”才能精准地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

二、营造氛围,享受情美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但教师的动情需要一个情感的酝酿,学生的动心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高尔基曾坦言:“最难的是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却又得花好长时间去寻找。”为了让学生享受到文章情感的动人之处,教师必须仔细寻找符合课文情感特点的导入语,巧妙地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诗歌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经典诵读,体会言美

不同的诗歌虽然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但其文字往往都凝练而有韵味,是最美的一种语言。明代诗人谢茂秦曾对其中的近体诗作比喻:“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操丝。”它们是学生最好的经典诵读范本,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诵读使这种“美”得以完美呈现。

用诗歌导入,在琅琅的诗歌读书声中进入课堂文本探究,易于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文本的不同语言之美。我们用杜牧的《山石榴》引出郭沫若的状物散文《石榴》,感受文中对石榴描写的修辞之美;我们用程颢的《春日偶成》引出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感受文中盎然春景的如诗如画;甚至我们可以用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引出李瑛的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感受抒情诗中诗句语言的形象概括。这些课堂导入中的经典诗歌可以让学生抄录下来进行反复诵读,是对学生的美的熏陶,使学生不但对文本语言的印象更加持久,而且日积月累,学生写作的语言也会美起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存在着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我们应把“美”的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推开文学百花齐放的园林大门。

参考文献: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第4篇

  老师爱岗敬业演讲稿1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做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就要有一颗爱心,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还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时男声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故事有些内容值得大家深思和玩味,有些老师从“后进生”身上找不出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之外,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步入菁菁校园,迎面几个大字: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更是一中人坚定的誓言!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间,因为我知道: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

  有爱就有一切。

  老师爱岗敬业演讲稿2

  有位诗人曾经说过:梦你所梦,思你所思,做你所做,因为宝贵的生命你只有一次。

  十六年前,我却是带着些许无奈和失落的激情,走上了三尺讲台。初为人师的我却一直为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而迷惑!在出手阔绰的大款群体里,看不到教师的身影;在豪华气派的新潮一族中,寻虽然有时我也感到很烦、很累,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丽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 指责,多了一份尊重。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我不是没有想过三尺之外的世界,然而,当清晨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声声清脆的问候;当跟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当夜深人静,批改孩子们那一份份充满创新的作业;当闲暇时和孩子们在qq上开心聊天,欣赏孩子们发送的一张张有趣的图片,我又是那么激动,

  那么满足。

  一位教授曾说过:“一些人希望轰轰烈烈,希望有声有色,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非常具有成就的教育家;也有一些人希望平平淡淡、安安静静。”我想,我是选择了后者。但是,选择后者并不是放弃理想。我所追求的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真,一种实实在在的情!在平凡而充实的工作中,我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注释着教师的职责,呵护着学生的成长,书写事业的辉煌!在我心里只有这样一个追求:为了孩子的一切,奉献一生我无怨无悔!

  我骄傲,我是一名小学教师!

老师爱岗敬业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而热爱自己职业的动力在于能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没有尊荣的事,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现代的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速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为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的代价往往无法获得可见的收益。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这也是教师与其他许多职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的,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来取胜。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首先、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源泉。

  教师只有在爱岗敬业,把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和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指导下,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的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而且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才能领悟从师的乐趣,才能以从师为荣,以师为自豪。在“爱岗敬业”这种精神支配下,教师也不会视平凡的工作为平凡,不会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而是会认真对待教育,教学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工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师德修养的要害一环,就是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说他要害,是因为他既是师德的核心和基础,又是促进教师不善进取的动力源泉。其次、爱岗敬业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

  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是否能够兴旺发达、并立于不败之地。假如说发展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命运,那么能否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是一个要害.因此,要加强师德教育,促使教师着力修养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广大的教师职业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荣誉感,只有当所有教师都培育或发展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奉献和忠诚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时,教师队伍才能稳定发展。再次、爱岗敬业是在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必要前提。

  教师能否作到爱岗敬业,是决定他的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这是因为,爱岗敬业的不懈追求能够为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或提供必要的前提。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加里宁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了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轻易受影响的人,托付教师来培养,教育和造就这一代青年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都嘱托给了他们。”国家和人民的这种委托不是无条件的,在将儿童交给教师同时,规定了教师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在综合熟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即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各种规范、要求的自觉认同和内化,是自觉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的表现。所以说爱岗敬业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保障。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教师,但并非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朗读 回归 作用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08-01

再次教课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时候,笔者内心里涌起了一股想要激情朗读的强烈欲望,于是酝酿了一番后,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抑扬顿挫地读起来。有时舒缓,有时欢快,有时高昂,有时低沉,学生也随着笔者的节拍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读完全诗,竟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一片掌声。让笔者感动的是,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中竟掀起了一股朗读朗诵的。不仅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本首诗,也找到了其他喜欢的诗文开始激情洋溢地诵读。如《水调歌头》《再别康桥》《背影》《春》等。我询问学生,何来阅读兴趣?答曰:我们只是觉得你读得真有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课文的美。学生的一番话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不可否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极少范读课文,也极少让学生整篇整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觉得师生朗读课文是在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远不如自己讲让人放心,有急功近利之嫌疑;第二,缺乏对学生朗读的具体指导,朗读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美感;第三,受朗读水平的影响,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第四,辨别注音正误的纸上谈兵式的机械训练掩盖了汉语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的音乐美。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朗读,回归朗读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一 重视朗读,品味语言

1.通过朗读感悟语言

课文是具体的感性的言语材料,是生成语感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阅读吟诵时,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在脑海中再现他人语言所创造的形象画面。如读朱自清的《春》,其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启发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用“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把“嫩嫩的、绿绿的”换成“嫩绿的”行不行?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小草”的前面作定语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行不行?让学生反复诵读原文和替换后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逐步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广泛联系,准确深刻地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这种咬文嚼字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在学生们的诵读中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充分领略“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这样长此以往,通过教师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那么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在出声朗读中唤起形象感

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及创造思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过程。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一个“直”字和一个“圆”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生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那塞外一望无际的沙漠,空无一物,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奔腾的黄河,衬托着圆圆的落日。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驰骋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境,进一步感受文学言语特点。

二 重视美读,体验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叶圣陶语)一切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如果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自然会陶醉于文字所塑造出来的优美意境中。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第七段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方法,先抑后扬,感情一步步加深,特别是最后四个排比句的关键词语,诸如“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又不更远一点”,逐层推进,使抒情达到顶点。抓住这些词语,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进行美读,课文揭示的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突现了出来。这样通过美文美读,品味文章的韵味,体会深层意蕴,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 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相关期刊更多

曲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温州文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温州博物馆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