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对联

小学生对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对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对联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1篇

上联:雨洒灰堆成(陈)麻子;

下联:风吹荷叶像(向)乌龟。

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和尚);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上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下联: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上联: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下联: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上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下联: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上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下联: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上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下联: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上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下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上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下联: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上联: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下联: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上联: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下联: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上联: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

下联: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上联:先生知其几乎,何为又入职方也;

下联:太史非附热者,奈何只管翰林耶。

上联: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

下联:马儿偕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训练指导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鉴赏力,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项很枯燥的活动,而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要设置一定的情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课文中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找到生动而形象的切入点,为了提高效率,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或者利用课文自身带的插图,以让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对朗读训练很单调,而且容易让学生生厌,那么兴趣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要运用情境法让学生想去读,乐于读成,能在朗读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用心朗读,才能深入的朗读,才能感受到课文的丰富情感。

比如:《鹿和狼的故事》朗读时,为了表现出这篇文章中各角色的不同特点,我在学习前进行了情境设置。我先拿出准备的一些鹿和狼的头饰,把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不但有对话,还设置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对话,情境非常逼真,不仅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的集中起来。再比如课文《小红帽》也适合这样的活动。有意思的是,小学生们都喜欢表演那些弱小、善良的角色,而都不喜欢表演凶狠的狼。经常进行这样的小游戏活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很高,而且他们扮演的角色声音各异,有很多学生表演天赋被显现出来,这些学生的表演也给朗读教学增添了很多的颜色。

二、富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个性化

朗读是把文本用语言再创作,声音要求规范,把无声变成有声,从语言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把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时,要明确对朗读教学的认识。第一,示范要准确优美,那就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就会做到声情并茂,用语言环境与节奏来感染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打出良好的语文基础;第二,地学生的朗读根式要统一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发现好的声音,好的方法,好的表情,老师都要鼓励,让他们把自己的个性继续下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朗读方式,可有只有用自己的方式才能体会到课文的感情,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比如:《老人与海鸥》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出课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用它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而且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朗读:“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老人和海鸥相处是那么的默契?”“你能体会出老人去世海鸥那种什么样的感情?”等等。再找出你感觉课文哪个地方最为感动你?这样,学生都会各抒己见,并用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这样,他们的个性突显出来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异常地火爆。

三、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对于小学语文的朗读不是随便让学生去读,而是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要对他们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大声读,也不是毫无感情的读,更不是机械读。因此,老师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朗读的方法都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让他们懂得在朗读的时候要懂得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进行泛读,给学出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对文质兼优的课文更要做到示范流畅、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朗读也可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生活艺术化,把课文艺术化,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朗读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学习地位。

朗读不仅是老师进行示范,当然,也有很多的示范方法,现代高科技技术产品就是老师进行指导朗读训练的很好的工具,比如,录音机、复读机、多媒体幻灯片等,也可以把这些声音进行处理,同一个人能表演多个角色。另外,在示范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插图,让学生感觉到那种真切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提高朗读效果。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朗读教学时,可在电脑上准备一些地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对地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自然而然带入1994年美国洛杉矶那场大地震中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和艰辛挖掘,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深深地教育。最终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更有利于良好课堂范围的营造。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要求学会朗读,而且要求读出感情,学生对课文有很深刻的感悟。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多方面的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朗读,在朗读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美。朗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重视从教学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的朗读教学进行熏染,指导他们朗读习惯要持之以恒,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美香.谈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J].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07期

[2]韩丽华.提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09年12期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信;途径和方法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它往往驱使着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是每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新课标对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利用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信也成为了目前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好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数学实践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以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自信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一)自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潜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个有自信的人,既不会自卑,也不会自负,而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正确的评价自己,它能够充分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自信能够让小学生具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从而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更加有兴趣和积极主动,努力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内容,即使在途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他们也不会气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二)自信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自信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而且它往往驱使着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它具有一种健康的特质。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生由于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显得胆小、自卑、不合群、孤独,也不喜欢参加群体活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受到了阻碍。自信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良性的驱动力,它能够有助于小学生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让学生逐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并且学会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绪,敢于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使心理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自信是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自信。现在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心理、性格形成的关键性时期,对于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潜发了学生全方面的能力,磨炼了顽强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时,就会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此,并且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体制过于注重考试分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很多学生的兴趣都遭到了压抑,而且在学习上自信也逐渐下降,这不但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成绩,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产生悲观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要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通过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对自己和学习的自信,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这是小学数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然而一般的学生只知道前、后、左、右等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方位,却很少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所以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坐标,然后标出一些圆点,向学生提关于方位的问题。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坐标圆点右边即是右边,上边即是上边,这虽然不错,但是老师此时告诉学生以自己为原点,右边为东、左边为西、上为北、下为南,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原来的方位认识,而且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方位知识,内心也会更加自信。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信

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始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小学生处于启蒙的关键时期,各种意识和能力都在开始萌芽,而且不同的小学生在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中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然而他们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培养独立学习和探索的意识。所以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学习中更加自信。

在小学数学课上,老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始终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而要转变思维,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要意识到老师并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的辅导者和监督者,同时对待学生需要一视同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从而逐渐培养自主意识。另外,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对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内心想法、性格特点等有准确的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正突显学生的地位,这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学习也将更加积极主动。

(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信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特别是意志比较薄弱,情绪不容易控制,而且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关键和正确方法,并且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培养自信心,在学习中、生活中更加乐观开朗。

比如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开始接触图形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很多学生由于这一基础没打好,所以学习上出现了问题,继而在心理上也产生压抑。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入门,从而提升自信。如老师可以先用一个三角板,然后问:“同学们,请问我手里的三角板有几个角?”此时学生们会答:“三个。”“那么这三个角是什么情况呢,哪个是直角?那其他两个角又是什么角?”此时学生就会有疑问,然而老师的引导却恰好将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提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感知,这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有重要意义。当学生知道自己掌握了难度较高的数学知识后,心里自然也会更加自信。

(四)利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

小学可以说是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老师在学生的眼里犹如“圣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而老师对学生给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中所占的位置,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所以很多时候会由于一句批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要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和舞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自信,这对学生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教学“连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一堂课以春游活动为主线,以录象形式和多媒体动画课件模拟现实,再现春游的的现实情景,将教学例题与习题作恰当改编融入其中。“你想知道什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面对着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情景和呈现的各种信息材料,学生热情颇高主动性极强。此时老师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回答的情况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给予鼓励性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评价,学生得到了肯定,从而更加自信地主动提出:“我想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春游?”“买饮料用了多少钱?”“乘坐两辆客车够不够?”“买门票需要多少钱?“包船游览共要多少钱”“饮料瓶回收了多少个?”等问题,并竭去加以解决。

(五)组织积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信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跳出书本上纯理论的知识框架,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自卑,解决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小学数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着手,通过积极鼓励、正确评价和组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吴丽敏. 浅谈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理[J]. 科学大众,2007,02:131.

[2]吴兴芬.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 学园,2015,01:153+178.

[3]张丽艳.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自信感[J]. 新课程(上),2015,05:82.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小学生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植一代新人的须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校五年级的1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向研究对象发放1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与心理素质和体育锻炼有关的资料,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对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很高

表1反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情况。各种体育锻炼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从表1也能看出,有73%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很有兴趣。这说明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

2.2 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

表2反映的是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前后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评价情况。学生在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之前,在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普遍来说都比较差。从表2可以看出,在锻炼前只有21%的学生认为较好,有15%的学生认为不太好,大部分都属于一般。表3表明,在运动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认为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已经占了93%,这说明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2.3 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性格的改善

通过表4发现,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的意志力品质的增强,外向心理也得到了培养。学生意志力明显增强和有所增强的分别占了40%和48%。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侯跟不上,学不好不能够完全坚持下来,但随着老师的鼓励和自身不断的学习,他们表现的越来越好。在体育锻炼中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没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的。

2.4 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表5为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和有所增强的分别占了56%和29%,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经常表现出敌对、恐惧等不良心理。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的价值感、责任感,从而能够更好的为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剖析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

3.1 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在作用。另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所带来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能充分挖掘和开发学习的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3.2 强自信心,提高表现力、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心是在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很活跃,示范也让他们来做,这些学生往往很自信,精神状态也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好意思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有意识地为这些能力差的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由简到难,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独生子女相对缺少同龄朋友的交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相对更封闭的生活环境中,独生子女们成熟得相对较晚,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往,甚至连找朋友都要父母出面。参加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克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这些不利因素。不像大多数课外补习班,上课时孩子们仍旧各自学习。体育运动的游戏性质让孩子们精神更松弛、性格更开放,接触同龄朋友时,更容易拉近距离。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个人项目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独生子们缺少、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让孩子们多参加运动,磨炼更坚韧的意志,培养更包容的性格,结交更多的朋友。

3.3 提高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锻炼中有时会因为自身素质低、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差或动作难度过大等原因无法完成,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挫折心理。有时候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挑战极限,挑战自我,"胜败乃兵家常事",要勇敢的去面对困难,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激励自己,勇于拼搏。如在耐久跑练习时,许多学生会出现"极点"反应,从而导致怕苦、畏难的情绪,通过老师及时的鼓励学生要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教育学生在"极点"过后人马上就会倍感轻松,而且越跑越有劲。在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能坚持完成任务,在练习结束后要及时让学生回味,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勇气,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样今后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勇往直前。

3.4 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状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4.1.2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1.3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2 建议

4.2.1 应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4.2.2 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运动为主。

4.2.3 在学生课余时间,应多开展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试论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周得秀.文教资料,2005,35:75-76

[2]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王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06-108.

[3] 体育与健康 [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消费;消费行为;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恋爱消费问题也成为了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渴望浪漫、追求时髦、接触时尚,缺乏对爱情的理性思考,物质基础就成为了他们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其恋爱消费成本较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策略,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2份,回收率为86.4%,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8%。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220人,女生205人,其中,大一108人,大二115人,大三90人,大四及以上112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共设置20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题目。

3.数据收集。该调查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恋爱消费用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恋爱消费用途中,32.6%用于外出就餐,26.5%用于通讯费,25.8%用于购物消费,12.4%用于旅游消费,其他占2.7%。由此可见,吃、喝、玩、乐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消费用途。据调查,礼物消费是大学生恋爱的最昂贵消费,除了传统的鲜花、巧克力、毛绒娃娃等之外,数码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及金银首饰等昂贵礼物也成为恋爱消费信贷趋势。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用礼物价格高低衡量爱情是否真挚的不良风气。

2.恋爱消费来源分析。大学生是没有经济能力的群体,其恋爱消费均来源于家庭、奖学金、兼职等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其恋爱消费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用,15%的学生恋爱费用靠兼职或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额外收入,3%的大学生恋爱消费通过奖学金获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由其父母买单,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的挥霍,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3.恋爱消费结构分析。恋爱消费结构以外出就餐、购物、旅游和通讯为主,其中外出就餐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5.8%。另外,为了制造节日气氛,恋爱双方在各种节日花销和双方生日时也额外支出了大笔费用。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大学生不良的恋爱消费风气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恋爱观和消费观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消费观。例如,开展恋爱消费观的辩论赛,让大学生在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中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引起学生讨论。其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提倡节俭的生活习惯,明确节俭消费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高校可以开设理财课堂,对学生进行立才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理财意识和能力。

2.家庭层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是大学生恋爱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消费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了解家庭收入,参与家庭各项开支预算,让学生体会父母负担,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外,家庭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还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社会层面。据调查,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观受到当今社会很多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应积极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的和谐消费理念,鼓励健康消费。第二,媒体可以借助其宣传平台优势宣扬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并批判西方享乐主义、浪费主义的腐朽思想,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4.自身层面。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个人修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第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朴实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骄奢逸之风。

综上所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智地思考和把握行为方向。

参考文献:

[1]侯雪松.浅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2):28.

[2]胡冬梅.“90后”大学生的恋爱过程成本及对策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32-34.

[3]张晓琳,寇跃灵.大学生恋爱高消费的调查与研究[J].高效管理,2013,(6):200.

[4]位焕弟.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