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艺术论文

学生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艺术论文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些树树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整个树木仍旧枝叶繁茂。但是有一农民因为金钱松的树叶遮挡了阳光以致无法让自家的毛竹顺利生长,一气之下,无情地将十几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钱松砍伤。因为害怕东窗事发,颇有心计地偷偷将金钱松根部树皮砍了一圈从而导致金钱松死亡。此后,该农民因犯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而被判刑并处罚金。那么,你明白树为什么怕伤皮呢?上例教学,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还原为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巧设悬疑———注重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有位科学老师在讲述“光的折射”时,进行如下问题设计:(1)如上图所示,当光从空气中倾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球平面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空间位置的关系怎样?(2)当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半圆形玻璃球的平面(也就是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i=0°)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怎么样?(3)当光从空气中倾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球的平面时,填写下面的表格:总结:①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介质时,折射角(填“>“”<”或“=”)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4)当光从半圆形玻璃球倾斜射入空气中时,填写如下表格:学生归纳总结:①当光从玻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5)从上面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的折射路线是(“可逆”或“不可逆”)的。上述问题的教学中,该教师始终让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体验探究并因势利导,层层设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循序渐进———体现问题设计的梯次性

一个有经验的科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会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做到循序渐进,有梯度、分层次地推进课堂教学,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想、学有所答、学有所获,让其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如右图,烧杯中所有物质的质量m1,然后将烧杯中的碳酸钠与盐酸充分混合,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为m2,则m1m2(“>、=、<”),其原因为。(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可直接用作气体燃料。燃烧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①1个B分子中含有个原子。②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填图中字母)。(3)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l0g。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x∶y的比值可能为或。(4)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的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一:甲组同学:称取24.0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20.00g。方案二:乙组同学:称取24.00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直到反应停止,共收集到8.80g二氧化碳。请你任选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帮助他们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上述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适宜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学有所得,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循线追踪———关注问题设计的生成性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智慧型的教师,既要精于预设,更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燃烧与灭火”这节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灭火的诸多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引导大家分析灭火的原理,进行如下教学: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但你们知道其中的原理吗?”学生A“:是因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是真正原因)师:你们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学生B:“烧水时燃烧的煤火为什么吹不灭”?学生C“:吹灭和用书煽灭原理一样。”同学D:“如果一样,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森林着火时,风越大燃烧越旺?”师(故作惊讶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E“:人吹出来的气流把火的热量带走了。”。师(很欣喜地)“:带走了热量,为什么就会熄灭?”同学F:“老师,我找到了答案———蜡烛燃烧时温度低,风一吹,温度就降到着火点以下,蜡烛就灭;森林着火时温度高,风虽能带走热量,但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却还补充了大量的氧气,反而使燃烧更旺。”上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并不是简单地将其撇在一边,而是以他的错误解释作为新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教学探究活动,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使学生对“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中的“温度”有了清晰认识。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各大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逐年增加,出现跳跃式增长情况,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远远不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加上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使得小型艺术类企业等逐渐衰退甚至倒闭,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摩擦性和结构性问题特别突出,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流动和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2、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文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成本,就拿学费来讲,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般在上万以上,而普通专业则只需四五千元;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需要买更多的工具书、颜料、摄影器材等,其学习成本非常高,故而在就业期望上也呈现出高投入高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期望高薪水、专业对口、高层级的工作。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整体工资水平不高,另外,艺术设计、演艺行业对工作经验要求高,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与现实情况发生巨大冲突。

3、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大学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们的大学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到就业的时候才开始的,而应在大一大二就开始。但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四学生的事情,在大一、大二时根本无需考虑,这种错误心理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到大四时就随手一把抓,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容易迷失方向,不利于顺利就业,也不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二、提高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1、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艺术类专业要切实开展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用人企业能力匹配、知识相符且个人素养与企业文化相容的人才,通过灵活实用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道德、专业、心智、创新等综合素质,提高职场生存能力,最终提高就业质量。

2、转变思想是关键

有专家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时,需要进行一次科学的人生梳理。学生在报考时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学习阶段后掌握专业知识,进入岗位后就是要将其变成事业,要立足于社会,创造财富。在这几个阶段中,思想的转变至关重要。艺术类大学生应加强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实践能力,但是,掌握了专业知识不代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这就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区别。艺术类大学生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企业、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反复提炼自己,适应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学生要转变思想,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和自信心,定期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分析就业形势和专业优势,找到突破点,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择业。

3、学校开展丰富的就业指导是重点

学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的职业开发和指导人才,对艺术类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丰富学生的就业知识,提高就业技能,对于提高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西部地区艺术行业就业市场形势,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性就业指导,使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就业形势,掌握更多就业技巧和就业知识。首先,开展政策咨询活动,向学生讲述有关就业的优惠政策,并对学生的就业期望、方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规避学生的就业风险,还要讲解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五险一金、毕业生档案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加强师生谈心交流,教会学生写求职简历、怎样应对面试、怎样准备面试等。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既树立就业信心,又避免出现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情况。比如说:对于艺术类学生,专业技能不突出,但组织协调、领导指挥等能力较强,可推荐其参加企业要求有艺术特长的工会人员招聘。在就业时,艺术类大学生也不可能都找对口专业,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力所在以及兴趣所在,找准就业方向,顺利就业。

4、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是保障

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承担公共信息的工作。大学生失业的问题,首先是岗位空缺信息的问题。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岗位空缺信息统计和制度。当前,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岗位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门也应当每年将分专业、分地区、分学校在校就读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及时向社会公布,以避免造成有的专业一哄而上,引起不必要的结构性问题。

5、营造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环境是前提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专项规划,将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纳入专项规划中。二是对招收艺术类大学生达到一定数量的各类中小企业,应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并优先发放扶持资金。三是建立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对登记失业的毕业大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和求职困难的毕业大学生,给予援助和帮扶,保障待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四是完善创业支持政策,降低自主创业人员的出资门槛,加大对艺术类自主创业人员的补贴力度,成立西部地区大学生创业基金,从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在高师声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

二、指导思想确立的依据

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长官意志,也不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客体现实的需要与条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确定,既有指导价值,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高师声乐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高师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声乐人才的指导思想

要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理解与具体落实,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专业培养的关系问题。而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上,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倾向又是重专业轻品德,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切实地加以解决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关于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矛盾,各有不同的认识。曾经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就是:“文人无行,艺人无德。”意思是说,搞文学艺术的人,或文学家艺术家,可以不注重不讲究自己的品行道德。他们并且言之凿凿,列举许许多多艺术成就很高却有严重思想错误或道德缺失的人物,如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歌星麦当娜等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始终是德高艺劭、德艺双馨。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楷模典范,仅以音乐与演员为例,在唐代就有著名的琵琶大师雷海青因拒绝为乱首安禄山演奏,并将琵琶掷地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在时期,一个在上海蓄须明志,一个在北京青龙桥务农,都坚决拒绝为日寇演戏,成为美谈。现代著名作曲家,牺牲在日寇的飞机轰炸中;麦新牺牲在时期的东北战场;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朝鲜前线。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德艺双馨的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真正把“学声乐先学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唱歌教歌”落到实处,将艺与智育紧密结合起来。

(二)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教学。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视学生如朋友、亲人,树立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关爱、关怀、呵护,如母鸡护雏、母牛舔犊;学生要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营造出师生之间的亲情加友情的人性关系。要尊重人的受教育的权力和人格尊严、名誉、威信乃至个人隐私权等一切人权。这是新时代新教育的新特点。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

要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歌唱能力与声乐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也以其作为评价测试的惟一标准。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重点突出、强化细化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演出实践与教学实习,一定要加大教学比例。

(四)与时俱进,面向市场需求的指导思想

高师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市场对多方面音乐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声乐人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创造型、开拓型、智力化的声乐人才。

(五)强化改革,锐意求新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全国的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其改革也正向深层面发展。为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也要强化改革,深化改革,要敢于废止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出全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和机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为此,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探索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指导思想,也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参照系。

四、高师声乐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中的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与美学规律,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与才华。高师声乐的教学艺术,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最佳特征与出色才华,因为声乐本身就是艺术,所以其声乐教学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艺术中的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三大特点:

1.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原理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像等,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例如把歌唱艺术变为教师的范唱或观看歌唱艺术家的演唱录像,就都是形象性的声乐教学艺术。

2.情感性

情感性就是通过情感沟通,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在心心相通的师生情感中进行声乐教学。师爱生、生敬师,师生心有灵犀一“曲”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声乐教学同样必须以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爆情感的火山。

3.创造性

艺术贵在创新,声乐的教学艺术也贵在独创。声乐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四大功能:

1.有利于声乐教学

教学艺术可以把丰富深刻的声乐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浅显易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歌唱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愉快,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不费力的“唾手可得”和费力不讨好的“跳而不得”。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智力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与人格形象、情感含量与意志力量,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引起学生的羡慕、模仿,在教师的影响、感染下,学生就会变得成熟起来,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号隋感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声乐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教师通过教学艺术使问题一个一个地迎刃而解,使学生尝到刻苦努力之后的甜蜜、辛勤之后的快乐,在这其中,便自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3.有利于审美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美育就更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教师的素质,要具有“教师美”;另一方面,声乐本身就是美的艺术,教学艺术也属美学范畴,通过教学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通过音乐美领会到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人格美、创造美等等的魅力,获得艺术创造力,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

4.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声乐课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学到声乐教学艺术,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述四大功能,再一次从具体方面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音乐之所以不需要任何媒介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主要依靠的是表情艺术的表现性的抒情性。而且表情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的表演才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完整表演。所以,声乐学习者不仅需要锻炼自身的听觉能力,还需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来增强声乐作品的表现力,使声乐作品更加充实、完美。要想更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表演者需要做好熟悉作品的案头工作,还需要依靠听觉记忆才能领悟其特点。由于声乐教学主要依靠听觉,属于抽象的感觉教学,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学习者都要学会聆听,反复多次的聆听后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评价。而且声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觉训练有足够的重视。由于人的声音具有独特性,声乐教师需要依靠聆听来辨别每个学生最自然、最本质的声音,比较后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够判断声乐发声的优劣,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在歌唱表演中展现音乐美学中的“美”

不同的歌曲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带给听众,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着不一样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节奏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有的歌曲节奏舒缓或带有伤感,给人以温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满正能量,让人积极向上。所以,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歌曲时,对音乐美学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进行了解。歌唱者对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了解了之后,能够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本意予以很好的了解,在表演时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在音乐学习时要对声音的技巧、歌曲的处理予以掌握,同时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学会,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美中的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好音乐鉴赏能力

不同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绎相同的歌曲时每位歌唱家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相应的改变,以致产生了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平时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予以重视。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要多多聆听。各类复杂的声乐作品是声乐学习者要不断接触学习的,在不断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时要做好笔记,做好音乐作品的分析,对其中的音乐处理予以掌握,培养好内心听觉。其次要运用内心听觉来熟悉、分析音乐。对于一部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脑海里呈现出作品的整体表现效果,再进行演唱。歌唱者对一部声乐作品要先在头脑中慢慢形成稳定、精细的声音,然后形成内心听觉。在看谱分析研究作品时,就要运用内心听觉,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头脑中演绎出作品真实演唱的情景。最后是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时,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因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就要培养歌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不同的音色会给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时要尊重原词的意境,吐字清晰连贯,声音平衡流畅。

四、有关歌唱技巧训练的一些建议

大部分初学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声音,缺乏个人的声乐审美观,使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声乐的学习发展受到影响。教师要在学习之初就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

1、对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进行模仿。学生在没有掌握扎实的声音技巧的时候,不要贪图高音和技巧的表现,这会伤害自己的声带和信心。这时要征求教师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教师给自己定位的声部,选择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来听、模仿,要以培养自身的歌唱听觉为目的,认识自己的声部特点。

2、对于学习阶段要正确认识。初学者会有不自然阶段,出现声音不统一的问题,这就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歌唱,做到外松内紧,学习新的声乐技巧或到一定阶段时,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训练歌唱肌肉。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善于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用心观察动手操作联想比较归纳发现

数学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把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

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

二、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和生活。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

(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例子,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理解吗?

四、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