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中秋赏月》阅读原文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中秋赏月》阅读题目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中秋赏月》阅读答案

1、能分别从时令上、祭祀上、气候上三方面说清原因即可。

2、围绕怎么玩、吃什么展开描述即可。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第2篇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进行的描写。如对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表达主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把人物刻画清楚。在描写人物时,适当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让读者洞悉人物的内心隐秘和感情起伏,从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突显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进行描绘,其方法多种多样。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通过人物对话、内心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描述,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衣着打扮,无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写言行实际上也是从另一面揭示人物的心理。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进行烘托,这就是间接描写。

【技法指导】

1.直接刻画,展现人物心理。

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写等。

内心独白就是将自己在特定状态下的心理活动,通过自言自语,详尽生动地呈现出来。

如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里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这是主人公小弗郎士――一个将失去祖国的孩子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最后一课”的意义,对“最后一课”倍加珍惜。此处的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人在特定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就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这种描写也称幻觉描写。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先生通过心理幻觉的描绘表达出当时自己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2.侧面烘托,暗示人物心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情感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映衬。陶渊明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味闲适之情,杜甫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寄托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个片段: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这是文章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展示了菲利普一家人在见到于勒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轻松愉快和失望沮丧,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典例分析】

1.“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分析:以上对皇帝内心活动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通过一波三折,进退维谷的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展示了皇帝爱慕虚荣,外强中干,愚蠢可笑的性格特征。

2.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莫泊桑《项链》)

分析:“她”的神情昭示着她内心的喜悦,周围人的表现更烘托出了爱慕虚荣的“她”陶醉在幸福中的愉悦。

3.“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海明威《老人与海》)

分析:这段内心独白,充分体现了老人内心的坚定,性格的刚强,意志的顽强。

4.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吴敬梓《范进中举》)

分析:胡屠户为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女婿治疯,打了他一个嘴巴,那细微的动作“颤”,则将此时胡屠户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5.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魏巍《我的老师》)

分析:这是一段典型的幻觉描写。一个孩子在暑假里,做梦都想着要去找老师,可见他对老师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深厚!

【实战演练】

1.判断下面的选文运用了哪几种心理描写方法。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都德《最后一课》)

思维拓展:这是《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我”的心理描写,也是对韩麦尔先生的侧面烘托,后面还有动作和神态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通过韩麦尔先生痛苦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他内心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懑,从而使爱国主义的激情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

2.当你在某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时,你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侧重写出心理感受。

思维拓展: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得知自己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时,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是不用说的。但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外在的反应也必然不一样。只有仔细思考了这些,才能合情合理地表达。

3.李攸轩的父亲是位军人,已经五年没有回家过中秋节了。当李攸轩得知今年中秋节父亲要回家团聚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试写出来。

思维拓展:长久的思念,酝酿出团聚的欣喜。在得知父亲要回来过中秋节的喜讯时,李攸轩的惊喜之情该是如何溢于言表?可以直抒胸臆,还可以结合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描写来综合表现人物内心的欢畅喜悦。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第3篇

(1)《祖国颂》

河壶口的惊涛里听到经久不息的激昂

在珠穆郎玛的雪海中凝视千年不变的苍茫

祖国啊,伟大的祖国

曾经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

你是东方的奇葩,你是不朽的神话

穿越历史的长河,奏响胜利的凯歌

在东方明珠的塔顶上感受傲视一切的目光

在兵马俑的坑道里感悟历久弥坚的远古辉煌

祖国啊,伟大的祖国

曾经饱经沧桑战火洗礼的山河

你是东方的巨人,你是时代的化身

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神州五号一展航天壮举

祖国啊,繁荣富强的祖国

你是世界屋脊的璀璨明珠,崛起的中国 。

(2)《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金秋十月好心境,

举国欢腾迎国庆。

四十九年风雨径,

共祝未来更光明。

2、关于中秋节诗句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第4篇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对比手法鲁迅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雪》等,虽然鲁迅先生的时代离我们已久远,他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上的确有一定难度,但纵观这些作品,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贯穿于这些精品之中,能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我们应好好学习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情节的对比

最明显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的各种景物,还有长妈妈美丽动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园神话般色彩,雪后捕鸟紧张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对百草园的无限深情,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充满无穷乐趣。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文章巧妙运用过渡转到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尽管寿镜吾老先生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的,但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着学生,摧残学生的的身心健康:不准提课外问题,不准玩,整天泡在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之中,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而用凝重、冷峻、讥诮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对比鲜明。《社戏》中用看戏前的向往和波折,看戏中的无味与无奈,看戏后的偷豆与煮豆的快乐相互对比组织情节,而《雪》《故乡》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讯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喊“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中的杨二嫂,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虽然破旧点,但毕竟是长衫,显示了其读书人的尊贵,中秋节后到酒店却是“一件破夹袄”,说明此时的孔乙己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人的尊贵了。三是动作的对比。喝酒的动作由初到酒店时的站着喝,到后来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坐着喝酒;付酒钱的动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钱到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这几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有力地反应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三、人与人的对比

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大模大样,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磨灭。

四、景物的对比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范文第5篇

这是我家的老房子。小时候,父母外出谋生,每每看到同龄人在自己父母怀里幸福地撒娇,我心中既羡慕又伤心。是奶奶给了我温暖,驱赶我心头的孤寂。

奶奶很勤劳,在院子里栽了好多葡萄树。我曾经好奇地问奶奶:“栽这么多葡萄树干什么呀?”奶奶笑得很灿烂:“等结了葡萄给我的乖孙女吃呀!”顿时,我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仿佛已经看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后来的日子里,我便兴致勃勃地跟着奶奶扶苗、浇水,看葡萄藤上渐渐绽出了嫩芽,抽出了茎须,攀上了高架,开出了小花……

夏天的夜色特别迷人。奶奶常在葡萄架下扫出一块空地来,晚上和我一起纳凉。凉爽的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柔和的月光从葡萄叶的缝隙间泻下来,洒下斑驳的影子。在葡萄架下,奶奶教我唱“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我呢,常常边唱边跳着自编的舞。这时我快乐得像一个小仙女,浑身被幸福包围着。更多的时候,我静静地依偎在奶奶怀里,让她长满老茧的手抚摩着我的脸颊,给我讲嫦娥、牛郎织女、七仙女的故事。奶奶的故事真多,多得像那些挂满头顶的葡萄,有时候,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在梦中我和奶奶一起遨游天河……

中秋节的夜晚,奶奶会在葡萄架下摆一张小桌,摆上我爱吃的月饼和葡萄。月光下,奶奶微笑着注视着我吃月饼,她看着看着就好像陷入了沉思,有时眼角还噙着晶莹的泪花。我知道,奶奶又在想我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想在天堂的爷爷了。

奶奶栽的葡萄树渐渐铺满了院子,我也渐渐长大了,而奶奶却老了,如献出了甜美果实后的葡萄树,悄然褪尽了生命的绿色……

现在,铺满院落的葡萄树在萧瑟的秋风中枯黄了。葡萄树,你孤单吗?片片落叶洒落在地上,也许你正向大地母亲诉说着对根的情谊,对奶奶的感激。而再也看不见奶奶的我,又向谁倾诉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感激?

奶奶,你在哪里?孙女特别想你。

梦中,我和你,心连心。耳际,又传来了那首牵动我思念的歌,“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