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技师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技师学院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亟须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并实施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这种形势下,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便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就业方向和目标,使技师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一、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和自身优势,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技师学院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点
个性化就业指导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和个性,如爱好兴趣、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气质、情商及技能等,对自己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和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估,使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缺点和不足,并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确保职业的科学性。
2.有利于学生认清当前形势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分析社会形势,如了解相关产业的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就业形势、适合自己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等,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岗位有清醒的认识,以增强学生的工作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地谋划与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以便学生尽早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设个性化就业课程
学校应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分析适合学生的职业、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等,教学方式要灵活机动,可结合学生需要,邀请专家教授、用人单位负责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进行个性化就业咨询
技师学院要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师,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如通过询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开展个性化就业训练
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技师学院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以提高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的个性化训练,如结合岗位职业情况进行模拟实验;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用人单位走访调查以及模拟竞争上岗等,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距,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
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素质也是各种各样的,因为作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执行者,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通过班级QQ群、微信、短信及就业信息网等方式个性化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网内容丰富,包含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多种知识,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了相互选择的平台。教师利用手机短信、QQ、微信等方式把用人单位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覆盖面广、利用率高,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总之,随着技师学院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师学院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需求,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技师学院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以提高技师学院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恒岩.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1.实践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随堂模拟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涵式专项实践课程实验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4.独立集中实践实验课程
我院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
5.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一般来说假期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
4.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5.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2.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4.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5.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关键词:教改探索;农业工程;一体化
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改变以往毕业设计教师出题、学生选题、侧重理论、缺少实践支撑的模式,从企业生产、人才需求出发,提出“一体化”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合理选题、设计形式多元化、校企联合指导、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等措施,使毕业设计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一、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与社会深入接触的良好机会。毕业实习之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参观和调研的机会充分认识本行业的情况、特点、企业需求以及当前的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据此初步形成毕业实习意向。
1.顶岗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直接从事岗位工作,与工人同吃住。为使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在岗位的选择上需反复论证。学生顶岗实习有一定压力和工作强度,实习之后学生对工作、就业会有深刻的认识,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注重工艺训练和设备的使用
在学校,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应注重农业生产工艺的训练以及现代化农机设备的使用。
3.校企合作
校企优质资源联合,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设备和生产制度,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小组合作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进行选择。研究内容、设计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做得好的毕业设计项目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考虑到学生的特长爱好,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合作完成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根据确定的毕业设计方案进入实习企业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指导方式多元化,力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有大致的阶段划分,但无须明确界限,应根据当时具体环境灵活掌握。
3.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
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筛选、凝练和总结,各小组均选出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进行评价。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设计了一些品牌项目,如“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实现电梯的基本升降控制、无线报警控制、视频监控等功能;“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土壤的墒情信息、环境参数信息智能监控,并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监控;“食品包装生产线监控系统”,实现食品的称重、传送、包装智能监控;“智能楼宇监控系统”,实现安防监控、智能照明、智能门禁监控等功能。
三、就业拓展探索
1.与相关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
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现代化农机、农建、农村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工程类人才需求量大增。高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有利于促进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的提高。农业建筑、农业水利、农业水电、农业物联网、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共赢。
2.实现以专业为背景的创业
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给个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会。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发展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具有农业工程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创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服务类公司拥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促进就业的多元化。我校近年来创建了一大批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公司,并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子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毕业生陈飞宇参加全国创业大赛赢得8100万元的巨额意向融资。
3.国外就业拓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类人才培养和应用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海外发展大有所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农业人才青睐有加。
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1.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所谓“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即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具体课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毕业实习工作,积累经验并为就业做好准备。
2.一体化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模式对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校也应支持本校教师去相关的工厂、企业开展实验进修。为确保一体化模式的有序实施,指导教师应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及设计项目和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项目。同时,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方案论证、督促检查,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3.一体化模式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参观和调研阶段。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相关企业参观和调研。通过参观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及生产特点,对职业发展意愿进行自我调整,以便为后面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确定目标。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目标的设计阶段。在前期实地参观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自身意愿和企业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题日、毕业实习地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或单位,并对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方案进行具体修正。
第三阶段是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实行“统一导师制”,即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师也同时负责该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指导、就业及职业发展引导等。
4.一体化模式的评价体系
建立契合一体化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本模式的修订。在“一体化模式”下,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应体现三者结合的程度,并综合考察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对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廖晓纬.校企合作低成本高效率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1):131-133.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3-155.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分层 分类 一体化 语文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构建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立体式实践教学
我校自动化专业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开始建立自动化专业试点班。2011年12月我校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等5个专业申请加入第二批卓越计划,2012年正式开设自动化专业卓越班。
在特色专业建设和试点人才培养实践中,我校自动化专业已经成功培养了一批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在全国智能汽车、机器人、电子设计竞赛中,500余名同学获奖,在就业、读研和出国率等方面不断提高。校企合作也从之前的研华一家,扩展为研华、泛华和博创三家。有了这些基础,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逐步走向正规和系统化,但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1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培养计划修订上,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智能物联与感知技术、工业以太网联网设计与项目实战、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现场总线技术、自动测试设备系统集成与项目实战、基于PC架构的可编程序控制器项目实战等实战类课程;并且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培养计划相对于普通班培养计划大多数课程的理论授课课时有所缩减,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课时有所增加、实验项目内容更多、要求更高;与此同时,开设了创新实践与竞赛类相关课程:专业开放实验、专业引领实战训练、专业综合实战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实战,具体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实践与竞赛类相关课程情况
实战类课程和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项目大多是必修环节,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实践与竞赛类课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们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入到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中,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2 创新实践与竞赛类课程开展和实施
2.1 专业引领实战训练
专业引领实战训练是以“专业引领,启发自我”为指导思想,融专业性、趣味性为一体,旨在对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给予工程创新实践的入门引导。我校自动化学院创新实践基地提供统一的机器人车模套件,学生参加基地辅导,学习单片机、传感器等硬件知识,实际动手制作智能小车,并编程实现在指定赛道上的竞速比赛,根据比赛成绩计算创新学分。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业引领型学科竞赛”将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有效帮助学生尽早建立专业认知,规划好今后四年的创新创业实践。
2.2 开放实验
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是基于《单片微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等课程支撑的开放实验项目,从实际系统的工程设计出发,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系统硬件设计能力、软件编程技巧、软硬件联合调试技巧等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使学生学习、掌握实际工程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施方法。
考核方法:1)从系统理论方案的设计、实际系统的演示及答辩、设计报告、考勤及平时检查综合考核;2)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入学生创新实践学分。
2.3 专业综合实战训练
专业综合实战训练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北京市级的和国家级的)、实培计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创业项目等。
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以自动化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培计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创业项目等为依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每年,自动化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内容合理、难度适中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进行立项,组织学生个人或3-5人的团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准备、设计和项目实施,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学术)交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根据项目答辩情况决定具体的创新实践学分。
2.4 创新创业竞赛实战
创新创业竞赛实战课程包括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创新与创业竞赛、物联网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专业学科竞赛为背景,促进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核心理论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程精选了专业综合类型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挑战杯、物联网竞赛等,这些竞赛涉及专业理论技术范围广、综合性强,通过竞争形势的学习交流,提高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理论技术的熟练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与强强合作精神。本课程提供了合作-竞争的环境,符合社会人才发展实情,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与性格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自动化人才贡献率,提升学生个人幸福指数。
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竞赛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成相对较高水平的竞赛作业的制作,通过竞赛进行竞争、对比,依照竞赛规则判定成绩,根据比赛取得的成绩进行创新实践学分的计算。
3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现
创新实践与竞赛类课程目前属于学生自愿参加的选修课程,如何吸引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四年不间断地参与进来,和实战类课程和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项目相结合,构建立体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国家、北京市、学校、学院各个层面以及专业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2016年刚刚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已经规定“专业引领实战训练”、“专业开放实验”、“专业综合实战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实战”至少选修6学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创新实践类项目参与方面,由之前的自愿、少数参与变为必须、普遍参与,使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更加普及和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
其次,需要国家、北京市和学院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由少数参与变为普遍参与,学院相关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投入要能满足创新实践课程开展的要求。
再次,需要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每学期的创新实践课程申请和参与进行引领和指导,班主任大多是专业老师,最好能直接参与到创新实践课程开展中来。
4 结束语
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还需要国家和北京市、学校和学院、老师和学生各个层面的不断努力,不断改革和发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各类实践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融入专业实践教育,更进一步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卓越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荣敏,吴迎年,王军茹,等.控制系统基础习题及综合创新实训项目指导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