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正式建立,提高了教师职业准入的要求。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与考试科目《保教知识与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另一方面,为了给幼儿园输出具备较高的思政品德、综合素质以及系统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高职院校都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改革,进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承担为社会输入合格专业人才的重任。现阶段,我国各大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占比较大,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然而,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缺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本科高校以社会一线教育机构为目标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主观性较大。这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高低不等,既不能帮助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综上所述,为系统解决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的不足,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有必要认真对待国家层面提高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规范幼儿园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坚决支持国家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1]。

二、概念界定

(一)新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意向加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师工作的这部分群体基本要求。要想获得教师资格,就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成绩达标。顾名思义,教师资格考试就是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设置的一项考试。新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教师资格考试而言。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之前,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即:(1)参加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并且考试成绩达标;(2)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并且成绩达到等级。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要想申请教师资格证,首先需要参加省市或地区组织的认证考试,还需要通过面试和试讲。然而,2013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参加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与面试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从幼儿园至中等职业学校)的前提条件,明确考试科目,即《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鉴于该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比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考试对象,考试性质、考试科目等方面予以改革创新,称其为“新教师资格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概念理解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顾明远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种能够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施良方在其研究中从六个方面理解“课程”的含义:(1)课程属于某一类教学科目;(2)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是学习经验的总结;(5)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是社会改造。潘懋元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个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构建的各种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即学校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而设计的学前教育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课程结构层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一致,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因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等存在差异[2]。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关系密切,比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体系等。结合研究实际,文中所提“课程改革”,主要是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而言,基于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政策依据,在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背景下,采取具体措施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重要性现阶段,随着幼儿教育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并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设置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分别具备明显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能够从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知、端正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在幼儿教育活动实践中应用理论技能。因此,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既充当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中介与桥梁,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备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中关联的保教知识笔试,如幼儿园生活指导、幼儿园主题教育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并提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四、《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为该专业配置教育资源时不够科学,比如课时安排不合理,平均每学期80课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课时不充分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备课时间不够,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传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前提是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比如提供去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同时,理论教学缺乏创新性,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未得到有效培养,不能够为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效率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趋同,缺乏创新性,不具备特色。任课教师在教授《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围绕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以板书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导致理论知识涉及面不够广泛,而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五、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实施《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改革

(一)基于资格考试目标,提升课程教学标准

关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面试考核目标等细节可以参照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首先,笔试环节。比如说,保教知识与能力考核,要求参加考试者具备以下几个能力:能够灵活应用学前儿童发展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幼儿生活;能够创设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完善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其次,面试环节。注重考核面试者以下几个维度: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实践教育教学技能。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向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基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目标,优化《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说,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科学教育理念。

(二)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一门理论知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如:教育基本理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的设计与指导。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既注重幼儿园教育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学生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和面试时,许多考核内容与该课程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进行课程建设时,可以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要求,优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学习重点集中于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在编写活动方案与组织教学活动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实践教学环节欠缺教学技能。比如,不能独立、有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也不能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幼儿教育活动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未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创新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知识的导入,保证理论知识讲授的连贯性,明确幼儿园教育的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实践教学技能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传统,即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不相匹配,比如说,学生具备设计相对完美的幼儿教学活动方案、制作直观形象的教具和课件的能力,从而有效辅助理论教学,却不能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新《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案例教学、小组学习、项目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既要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也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与面试时能够从容应对。

(四)丰富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相比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综合性更强,课程教学效果不适用于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课程特点丰富教学考核方式。比如,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课程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高职院校从两个方面努力,即建设课程考核题库、课程教学与考核分离,进而保证在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时做到客观、全面,也能够推进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为了增强课程考核的便捷性,高职院校可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核。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鼓励学生在课程平台上互动交流、学生的活动设计优秀案例、共享小组试讲视频,并将这些纳入过程性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周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探究——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8(37).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学校体育学》课程 改革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对体育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国考”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国考”要求结合起来,探求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类学生需要和非师范类学生、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和其他非师范生一样,参加统一考试,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模式被打破。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2011年在湖北和浙江省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2013年又新增安徽、山东、山西、贵州四个省份[1]。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以教师司〔2015〕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资格证实行全面改革,全国实行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2]。此次改革,有以下方面特征:(一)笔试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学只包括前两项),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模拟上课方式进行。笔试内容强调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面试侧重实践能力。(二)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进行5年一次的资格审核,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和师德建设。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四个部分构成。考试目标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采用了“掌握”、“运用”、“了解”、“合理制定”、“明确”、“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运用”、“具备”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3]。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具体地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体育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体育与健康教学知识与运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涉及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及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所占比例为55%,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6%、20%、9%。学科知识侧重于客观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侧重于主观分析运用能力[3]。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运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考查。大纲明确规定学生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试大纲对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基本教学技能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3]。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其对体育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多维视角考查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方向

(一)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把宏观理念和目标落实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是《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思路[4]。“国考”考试大纲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学校体育学》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时应结合“国考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注重案例的选取与分析,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至四的教学参考书,给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留下空间;应整合《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的交叉内容,把“国考”中的模拟上课(微型课)和部分地区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说课”适当加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协作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特色是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5]。如在讲解体育教学方法时,结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蹲踞式跳远”(水平四)案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对“蹲踞式跳远”(水平四)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劣,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教师资格笔试中教学设计的环节相结合,也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上课”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铺垫。

协作式教学侧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协作式课堂教学背景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内在动机、自我指导、个人发展及合作意识,与“灌输式教学”、“讲解式教学”相比,协作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6]。《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选取协作内容,设置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3)建立小组,协作分工;(4)协作学习;(5)小组展示,成果汇总;(6)师生互评,总结提高。通过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培养职前(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7]。《学校体育学》中的“体育教学”就可以选取内容使用微格教学,如讲解技术动作的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再拓展到说课、模拟上课(微型课),这样和教师资格国考的面试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学校体育学》课程选取内容对学生进行“模拟上课(微型课)”培训,可以根据微格教室的数量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名学生,其中一人担任组长,“模拟上课(微型课)”时间为10分钟,学生通过设置参数,将每名学生的录像保存下来。录像后,通过回放,检查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改进、提高[8]。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9]。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大多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学校体育学》课程可以做成网络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模块。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师生网上交流平台、在线测试学习情况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考核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占6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查的内容拓展为: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微格实践、期中检查、教学实践、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期末考试改变题型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题、方法应用题,与教师资格证国考题型一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小结

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将考核评价与学生的招考面试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延续性,从而提高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170);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模式试点课程(KC2500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Z].教育部.2013.9.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Z].教育部.2015.3.

[3] 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4] 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4.

[5]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127-129.

[6] 梅红英.协作式教学(CL)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50-154.

[7] 范建中.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资格认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定,适用于各级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他们在校期间思想进步、成绩合格、基本功过关、体检正常,就可以由学校统一申报相应的教师资格。二是通过考试认定,适用于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要想取得教师资格,除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专业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知识考试、教学技能考核、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方可认定教师资格。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依据以上两个文件精神,改革试点省份2012年入学的师范生毕业时也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每隔五年就要经过考试,再重新注册相应的教师资格。

二、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挑战

(一)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20世纪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投入本科院校的怀抱,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录取分数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同批次录取院校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再加上师范生免学费政策的取消,贫困家庭孩子失去了报考师范专业的优惠条件,也是导致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急剧减少,许多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阻碍了考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热情,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的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有的甚至无法完成计划的招生指标。生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影响着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制年限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冲突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现有三种学制形式: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以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为例,学生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30多门课程,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支配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见习、实习及参加其他实践活动的时间都很短,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压缩饼干式的教育”。具体到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高度综合为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和小学专业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课程开设的形式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很少,就是仅有的几门选修课也以必选方式存在,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素质培养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其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和面试三个环节。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是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能力;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学生所学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面试或说课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对于还未毕业的专科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面对考试的压力,容易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突击应对教师资格考试上,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是立足未来合格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还是侧重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或者协调处理好素质培养和应试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指在一个组织内以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只有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2年2月10日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培养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资。教师资格考试虽然不是专科层次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它却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育类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化课程设置,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是以模块方式呈现出来的。模块化课程(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将课程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属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新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育类课程的由过去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演变成现在的六大学习领域、二十多个模块;开设学时和所占比例都大幅度增加;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明确规定教育见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8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模块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几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开设;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课时分配也可以是弹性的,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改革是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集中体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也应采用模块化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既适应考试的需要,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面对较差的生源质量和庞杂多样的课程模块,学校不但不能迁就学生的水平而降低要求,反而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实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直接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研究和尝试采用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师教的不应是死的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应将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学习。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等,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学业成绩评定基本上还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安排到期末一、两周内集中考试。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试,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当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也要随之变革,最佳办法就是尽快实行学分制,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全部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保留必要的考试科目,增加考查课的种类,考查课可以涉及更多的课程模块,测验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教学评价种类上,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统一,采用多元化、灵活、弹性的评价方式,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我们来说说备考。因为我本人大学学的是金融,所以可以说是跟师范类专业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基本上上面说的三场考试都是从头开始的。先来说说《综合素质》这一门,综合素质我个人觉得是最容易通过的,因为只要是成功读完大学的人,有一般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它的考题相对来讲比较杂,考的范围很广,我记得我参加考试有一道题就是问写下月光小夜曲的耳聋作者是谁。所以在参加考试之前请大家努力把状态恢复到高考那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的状态。

然后我们说说《教育知识与能力》,这门考试的复习我主要是通过自学备考教材通过的。就是下图这本书了。这本书里考的知识部分主要是你对教育的认知,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引领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能力主要是你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这个科目也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心理学》的那个部分。这部分备考大家一定要看好书,首先把书初步的整体阅读一遍,然后根据每个章节的重点进行学习、分析,要掌握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考试时如果答不出来,或者有疑问的话,可以根据做心理测试的思路来选择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的答案。

最后就是高中部分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个部分算是比较难的,因为这个部分是高中阶段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最专业的一部分。我选择的是语文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大家在选择学科的时候选择自己比较拿手的部分为佳,否则容易出现问题。这部分考试主要考学科相关知识,比如语文学科,知识考的就是现代文、文言文等阅读、分析等。能力则是考你如何把你知道的知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同时还要考到教学步骤、方法等。这个部分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大量阅读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牢记教学步骤,因为不管是什么学科最终都是要写教学过程的。我自己的经验是熟读高中部分相关学科教材,熟悉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做练习的方式,多做多练。

在教学能力的部分,是很多非专业人士的一道坎!因为教学能力是相对来讲比较专业的部分,如果是有学过的还好,如果是没有学过的那就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当年的老师是如何给你上课的,上课的时候流程是怎样的,板书是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提炼的。然后把这些都归纳总结到考试之中,如果是你给学生上课,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你要告诉学生的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就是你要学生在这堂课上注意的是什么,等等。

如果笔试完成,成绩合格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进入到下一轮的面试备考中去了。面试相对笔试较为轻松,就是你面对着一群考官,然后抽题,告诉考官,你打算如何上这一节课,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具,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碰到问题怎么办等。有些考官还会问一些问题,让你当场回答,但一般都相对容易。面试除非是你讲的内容是完全错误,或者是表达非常拙劣,否则一般面试都是比较容易通过的。面试备考要多看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的视频案例或者是笔记。这个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另一方面,国家对幼儿园的师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针对幼教的“国培计划”以及各省区的培训项目层出不穷,培训了一大批幼儿园师资。然而,也出现了“培训专业户”,他们甚至把参加培训都已经看作了“负担”,培训的效果也难以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以上事实说明,如何有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培养大批合格的幼儿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师资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实施建议,为幼儿园师资的专业培养和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结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入职的幼儿园教师至少是富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组织保教活动(包括游戏);具备幼儿的生活常识和一定的护理技能;善于总结和反思,并有进取心。作为家长,他们需要的是爱护幼儿,能和幼儿打成一片,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解决;能够教会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礼仪);能够培养幼儿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教会幼儿一些文体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文体技能;教会幼儿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备小学之需。笔者认为,应将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幼儿园以及家长的需求有机结合,立足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

二、幼儿园师资从哪里来

幼儿园的师资来源涉及师资的培养主体和培养层次两个层面。事实上,我国幼儿园师资的正规来源主要是幼师、幼专及师范大学(学院)所相应培养的中专、专科及本科层次的幼儿园师资。2012年以前,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毕业即可拿到相应的资格证,2012年起,部分省区(浙江、湖北、上海、河北、广西、海南)开始了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需统一考试(笔试、面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资格证(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可报考)。

但是,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幼儿园师资培养工作力不从心,具备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学校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今,按照各地教师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者“原则上具有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如广西)。河北则放宽到中等幼儿师范毕业学历,而对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则应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报考条件已经是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要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然而现实是,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中职中专学校也承担了幼儿师资的培养任务,甚至一些从来没有教师培养经历,缺乏相应师资和学科基础的中职学校也以各种联合办学名义具体实施培养工作,难以保证培养质量,而且他们大多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笔者建议遵循质量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在发达地区,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师资;在中等发达地区,严格控制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规模,鼓励采取“3+2”的模式(中师+专科),向以专科及其以上师范院校培养为主过渡;在欠发达地区,扩大原中(幼)师的办学规模,大力推进“3+2”培养模式,开展“3+4”模式探索(即在中师3年,择优进入本科4年)。同时,进一步提高非师范专业人员的准入条件。

三、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