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第1篇

随想(一):基于目标,才是有质量的教学

教学目标具有过程和阶段的含义,何为教学目标导向?就是要在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控制教学内容和建构教学过程。如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扣住题目《紫藤萝瀑布》解题: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如果让你造一个比喻,你会把“紫藤萝花”比作什么?这种紧扣题目的导入不仅给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当堂口头写作打下了基础。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随想(二):推进目标,要进入思维的最深处

字词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教师“词海遨游”的目的何在?答案无疑是想通过疏通字词,为下面读准文章做铺垫。但是我们细看授课目标,我们感受到读准文章还是浅层次的目标,更高层次的是读懂文章。仅仅知道词语的读音还不行,还要大致了解它们的意思,为实现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否则此处的“词海遨游”就有着“独自开”的味道。

如果简单地纠正错字读音,学生印象是否深刻?因为学生的错误,就直截了当的否定,是否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有没有思考学生读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试着问问学生为何读错?如果通过询问的方式找到学生读错的真正原因,并通过同音异形字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既要尊重学生这个生命个体,又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纠错的习惯,一处细节展现了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的理念,可以说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完成了每一节语文课的“上位目标”——培养一个“主动成长”的语文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随想(三):实现目标,是对人的真实情感与思维状态的眷注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过:“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谓童心,指人的天真纯朴之初心,它是质朴的、不假人为雕琢的先天赤子之心。李贽把童心称之为真心,强调了童心的真实本然的属性,这与其自然真实之性是相关的。试想,当教师只站在教师立场,把眼光放在自身、放在教案上时,怎么可能考虑学生立场,关注学生的生命的成长?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第2篇

它的特点:是为学生活动而设计。

例如:我们在设计《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导学案时,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我们这样设计安排预习任务:

(1)查阅有关资料或搜集网上信息资源,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利用工具书或课后注释完成下面字词练习。

(3)请将你认为重要的其他字词补充在下面横线上。

(4)关于这篇文章不懂得地方大胆提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在课上自学感悟这一个环节我们这样安排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语速;不误读、不倒读;不加字减字。

(2)用蓝色笔勾画出你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独特美韵的佳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在抒情?哪些地方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请用红色笔勾画出来。

这些环节导学任务的安排,主语都是学生,每项任务中都有动词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

导学案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而且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的心理关系。即从最简单学到深刻,从表象感知到理性思考,从零星的感受到系统的掌握。总之,是站在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角度来设计若干个活动之间的联系。

若干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连贯起来,就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过程。导学案应该让学生明确地感受到这个学习的过程感,即先做什么活动,然后再做什么活动。

一、编制程序

编排导学案的程序:个人主备―小组商议―修改、复备――小组再议――形成共案――形成个案――课后优化――录入资源库。

二、基本环节

导学案设计主要由六部分构成:

1、课题、课型;2、学习目标、重难点;3、环节预设;4、预习检测;5、合作交流(激欲入境,牵手互助;展示质疑,点拨提升;检测反馈,补漏达标);6、总结提升。

以上六大环节是总体课堂活动框架,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的套用,教师可根据课型需要灵活设计活动环节,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激趣性原则:充分利用第一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展示不能只是简单的学生朗读或教师的陈述,要通过各种材料或教师的点评表彰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⑵互动性原则: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必须体现生生、师生、生组、组组间的互动,强化合作学习。

⑶整体性原则:教学环节要体现整体性,各环节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过渡自然。

⑷高效性原则:设计的环节衔接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则无益,少则无效,真正达到高效。

三、设计使用

导学案的作用对象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学生是“摆在明处的”,是学案使用者,教师是“隐在暗处的”,是学案操控者。对于使用者有使用的方法和要求,对于操控着有操控的技能和要领。

下面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谈一谈导学案的使用:

(一)从学生方面来讲。

1、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前首先要认真解读本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本节课学案的预达目的。

2、独立完成时学案预习作业时要注意导学案题目设计,中间“动词”的提示作用,按照一系列动词提示的方法,按照学案导引的思路去完成预习任务。

3、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是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的前提,导学案主要是指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借助导学案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下自学的质量,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因此学生在课前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导学案,不抄袭,不敷衍,不逃避,不被动,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去对待学案,按要求去自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工具书能独立完成的部分,预习过程中要明确提出预习方法,如查字典,完成字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背景;读书要求勾画出课本中的知识点,梳理出知识脉络等相对简单的问题。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第二天课上重点解决的内容并将疑难困惑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为确保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除了用校园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外,还安排小组长对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晨检,同时要求家长协助督促检查。

4、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时要学会运用各种符号标注学案。例如:疑问的题目前标注“?”,没有思路的题目前标注“*”,同时还可简单做好批注和疑难问题的补充,这样才能使自己课上参与小组讨论时目的更明确,更有侧重点。

5、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课上,要求组长能够做到热情帮助,认真检查组员对每一环节目标的落实完成情况;认真组织开展组内讨论;认真收集整理有困惑的问题。同时也要求组员课上在互动过程中认真标注、补充、修改学案,主动求教,自我完善。

6、课上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使用双色笔校正补充自己的学案。

7、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有价值的错题整理到纠错本中。

(二)从教师方面来讲。

1、课前教师下发学案时不要简单地将学案一发了之,要用几分钟指点学生正确理解下发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对学案中的思路导引,进行适度点拨提示,对学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勉励,鼓舞,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欲望。

2、课上进行预习检测这一环节时力求省时高效,让学生在紧张中体会到趣味。这一环节可采用个人竞答或组内互查组间竞争展示的方式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表现要细心观察,即时评价,要注意调动激励学生,促进组间的竞争,使学生对预习检测这一环节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下一环节的学习,也能使学生产生更好地完成下一学案预习作业的强烈愿望。

3、课上进行“交流合作、展示提升”这一环节,进一步落实“激趣入境、责任牵手”的原则,通过导语激趣、目标激趣、寓言激趣、故事激趣、疑难激趣、竞争激趣、情感激趣,示范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雪》,诵读感知文本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通过组间竞读的方式,激发组长、组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全体学生在组内选拔这一环节做到个个参与,人人展示)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第3篇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转贴于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习;以学定教;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03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是最好的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先走一步,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什么是预习,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读几遍课文是语文预习吗?让学生去想想课后练习,看看课辅资料是语文预习吗?不,这些都不是预习。笔者认为语文预习应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范围、有要求的一次提前自学的过程。它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笔者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安排预习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1. 预习让自学能力展翅高飞

语文预习是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按要求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比如遇上生词难字,就要动手去翻翻字词典;有关课文作者或写作背景可能要尝试着去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对课文中的好句或有所感悟的句子要做些摘录或批注;对难解的句子要圈圈点点以备提问质疑等等。由此可见,学生语文预习的过程绝不是看两遍课文就能了事的,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 预习让教与学有的放矢

(1)预习推动教师“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想学什么,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案、学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达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

(2)预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通过预习,先自学后受教,课文中什么地方已懂,什么地方还不懂,心中有数,在上课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就会听得更专心,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课堂上“生成性”内容会更多。

如:在上《丑小鸭》时,有个预习任务是去思考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在批改学生的预习本时,笔者就发现答案五花八门。果然到了课堂讨论的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更有学生提出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坚强,否则即使是个天鹅蛋它也难以变成天鹅。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这种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就得益于课前的预习思考。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

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要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预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制定预习的方案,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所做的一点尝试。

1. 预习布置的时间有讲究

预习任务一般来讲在新课学习前一到两天布置最理想,而且最好要求在规定时间里去完成,学生就不致于应付了事。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字词落实”等预习中的环节放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就势必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时间的安排。

2. 预习任务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课文类型不同,学生能力有差异,预习任务就不能搞一刀切,要遵循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灵活布置。笔者的做法是既有常规的必做题,又有选做题。具体操作如下:

常规“预习单”上的题目步骤基本如下:(1)我的新词难词(摘录数量不限。);(2)课文讲了什么(简单的概括课文内容);(3)我的阅读感受(一般在100字左右。);(4)我的疑问(可以就课文整体谈,也可以就局部句子谈)

选做题是对常规题目的补充和深入。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据课文类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如:有的课文音律性强,适合朗诵,如《在山的那边》、《安赛腰鼓》等,笔者会另外加上“表情朗诵”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文笔优美,适合赏析,如:冰心的《谈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笔者会加上“好句摘录及理由”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如《邓稼先》、《在沙漠中心》等,笔者会加上查找资料、补充相关知识的任务……

还有一种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布置的选做题形式。这些题目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从课文题目入手去探究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剧”体现在哪些地方。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精读课文,还要求他们能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甚至还需要利用网络查找一定的资料,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藏。

3. 预习要有反馈

要让预习有效而不是“逢场作戏”,它不仅要规定时间,规定内容,也必须要有检查,有反馈。预习本子要进行认真细致地批阅、收集学生的预习信息,了解学生懂了什么,懂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是大多数人想解决还没解决的。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本来是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对朗读的指导和修辞方法的把握上的。但是从预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在“我的疑问”中却提到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赏析。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空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下转第7页)(上接第3页)撞开了那么一股劲!”这什么意思;“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及时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修辞手法和文章语言的学习赏析上。这样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预习信息的反馈不仅体现在上课教学内容、流程的改变上,有必要时还能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让作业成为预习的一次延伸拓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真抓好课前预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行一步”, 这“一步”将在课堂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取道先行”,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石 柠.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M].北京: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优秀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出版总社

青少年日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艺术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