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38页的"做一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画出各种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使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活动角,画有各种角的纸(学生每人一张),小棒,多媒体课件(情境图,从实物中抽出角的图形,第39页第1题,第39页第2题;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新课准备。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生:有4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师:谁能指出其中一个直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怎样画直角(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个画直角)
实物投影出示一个角,请学生判断是否直角,并思考如何并验证。(请一个同学上来验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直观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现在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把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请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教师进行操作。
师:现在一共有几个角,你能不能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其实在数学上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钝角和锐角(板书:钝角和锐角)
师:什么叫锐角,什么叫钝角(根据回答板书: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请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
师:比直角大是什么意思?比直角小又是什么意思?
结合黑板上的三个图展开讨论。
师:钝角、直角、锐角是角家庭里的三兄弟,你能给他们排排队,谁是老大,老二,老三吗?
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判断:下面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课件出示)
2、动手操作,理解锐角和钝角
(1)、每个学生先自己画几个不同大小的角,画好以后在下面写上相应的名称。(锐角、直角、钝角。)
同桌检查,对的为对方打钩,错的话给对方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2)、用现有的条件,表现出不同的角,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提示:可以用手势、折纸、铅笔等来表示。
学生自由展示。
(3)灵活运用活动角。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角(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现在呢?
生:锐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变角游戏,注意听口令:直角
师:要变锐角怎么办?
生:只要把两条边稍微靠拢点就行了,因为锐角比直角小
师:变直角
师:假如要变钝角怎样变?
生:两条边再分开点就行了,因为它比直角大
师:现在老师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喊口令。
师:通过变角游戏你觉得角的大小跟谁有关?
三、综合练习,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看图找生活中的角。
2、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角。
师:红领巾中有什么角?
3、思考钟面上不同时刻时针和分钟所成的角。
分别说出成直角、锐角、钝角的时间。
4、根据要求画三角形
(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知识整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学准备
课件、3个盒子,不同颜色的跳棋,学生活动的题卡,奖励学生的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故事引入,阿凡提智取金币的故事。
师:八一老爷说:“只要你把口袋里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是正面朝上,那金币就是你的了。”阿凡提接过袋子里的金币在袋子里捣鼓了一会儿……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阿凡提在八一老爷的面前,是否能够拿到金币?你先猜一猜。(学生猜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这个迷底了。
[评析:充分运用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熟悉的“阿凡提”提出问题,并告诉学生学会了本节课知识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问题。
(一)一定
1、猜测。教师出示3个盒子,让学生猜测:如果从任意一个盒子晨摸一个跳棋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一定能摸出红棋吗?
2、体验。教师首先让两名学生进行合作,一人摇盒子,一人随便摸棋,教师猜测。
3、汇报发现。我下一个将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棋?你有什么发现?
4、推想。为什么从1号盒子里摸出的棋都是红棋呢?
5、验证。打开盒子,观察验证。
师:对,因为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所以无论你摸多少次得到的都将是红棋。(板书:一定)
6、验证。师生共同评价,给予能相互合作、积极参与思考的学生予以奖励。
(二)不可能
1、猜测。2号盒里可能会装些什么?(学生猜测)如果谁能摸到红棋,老师将奖励给他一张智慧卡。(教师未装红棋)
2、体验。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任意摸棋。
3、汇报。通过刚才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4、推想。为什么从2号盒子,大家都没有摸到红棋呢?
5、验证。打开2号盒子,观察。
师:对,因为盒子没有红棋,所以你不可能摸到红棋。(板书:不可能)
6、评价。奖励。
(三)可能
1、猜测。刚才,我们在2号盒子里没有放红棋,所以你摸不到红棋,现在我们两个,你一定能摸到红棋吗?
2、体验摸棋。
3、汇报发现。
4、推想结果。
5、验证答案。(板书:可能)
6、评价总结。
[评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相对于以往的数学课来说,其特殊之处是心体验为核心。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我设计了非常开放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汇报——推想——验证——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三、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1、合作内化。小组分工,每人完成一种现象,加深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理解。
2、像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有,你能用上“一定”“不可能”“可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3、联系生活,用上“一定”“不可能”“可能”解决“做一做”中的6种生活现象。
4、涂一涂。
5、摸奖游戏。
6、通过刚才我们的猜棋活动,我们来想一想阿凡提的故事,八一老爷要求阿凡提抛出的金币落下后个个都有是正面朝上,这可能吗?为什么?(生答)确实,按我们的推断阿凡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阿凡提却做到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教师解释)的确,阿凡提够聪明,不大家得回了金币!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关于阿凡提的故事的解决既与课始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又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与灵活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学情分析及其设想:对于简便计算,学生已经学过且掌握,也不排除一些学生有例外。这里的例外是指一些学生学习掌握的特别好;一些学生学得特别差。但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深入和计算能力的增强,上面的简便计算的学习情况将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基于上面的想法,我预设的复习是一个动态的复习课。动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前置复习。我让学生自己先复习,充分利用复习的资源。不管学生通过什么方法,例如:看现在书的复习内容、查找以前的书、或问同学,老师,家长、或上网查等。2、复习反馈活动(在课堂上),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反馈,一方面实现学生复习信息的交流,巩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解决疑难。另一方面便于老师掌握简便计算现在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地引导下面复习活动的进行。3、巩固简便计算练习,夯实复习成果。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复习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享受复习成功的喜悦。
复习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前置复习(课堂前伸)指导学生复习:
1、复习简便计算的根据,即运算定律。复习语言表达、字母表示法、并举例。
2、特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相加减。
3、写出你在复习时遇到的问题或心得。
教师方法的实施:学生自己复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复习内容表示出来。
充分利用复习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疏理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反馈活动(课堂展示)1、组织、调控、参与反馈活动:(1)小组交流复习情况--按老师指导复习方法内容进行交流。(2)班级交流小组复习情况。
2、老师在学生回报时板书简便计算的根据和生成的内容。实现复习信息多向交流1、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3、对汇报质疑展示自己的复习能力,实现复习信息的交流,达到复习目标。
三、巩固复习练习(课堂展示的深入)提出同桌调换做自己复习时列举的例子
1、巡视
2、参与反馈3、做举例
(1)自己做
(2)对改
(3)反馈
4、做练习卷5、小结巩固复习内容,提高解题能力
四、总结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说,说出自己对这节课感想!巩固复习内容,实现知识的升华
五、老师反思教师写出教学情况为上下节课,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复习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特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相加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5×47+37÷557+56+27+16
0.6×52%+0.6×48%6.38—175%+2.63—25%
16×23÷89125×32
(14—16+18)÷124378.875—(296+78.875)
56×57+56×27+56907×99+907
0.375×5.8+58×5.8578+298
0.625×1.6+58×3.4109998—(9998+9000)
1200—1979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