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作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为他们进行合理地分组,保证每位成员在小组学习当中都能够学到知识,做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小组之间交流频率的增加,对于学生化学能力的强化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性格以及个人爱好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组,也要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让学生跟自己关系不错的同学在一组。坚持这样的分组原则,会让小组内部更加和谐,也有利于学生交流质量的提高。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明确小组当中每个成员的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合作当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在4~6人,而且每个小组当中都要有一两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起到引领作用。教师要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出自己的组长、小组讨论员以及记录员,并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角色的变换。合理的小组安排是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小组的学习主题
明确的学习主题,对于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应当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只有科学合理的学习主题,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化。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来制订学习主题,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只有合理的、紧贴课本和生活的知识主题,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化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在确定了学习主题后,教师还要为小组内的学生分工,根据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互动当中,让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轻松。比如,在讲解“水的净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水净化的方法与意义”作为合作学习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性探究。一些学生说可以用渗透法进行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水的净化,水的净化可以杀菌。这样的主题可以让初中学生在思考之后有观点可以表达,促进初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会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评估的合理化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是高职院校为企业一线培养高技能综合实用人才的需要。这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其次,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内涵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其中不少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或中职升格而来的。在经历了前期的规模快速发展后,必然要求进入内涵提升阶段。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再次,是实现培养的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十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文化,必然会缩短毕业生就业之后的“试用期”与“实习期”,增强学生的企业适应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群体当中,尽快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身份转变。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追求
现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毕业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则感慨没有合适的毕业生。而实际上招聘会上有些热门专业的招聘岗位数是远远多于毕业生人数的,有的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甚至达到7∶1。这几年每年毕业生人数大约都在500万甚至更多,而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维持在70%左右,但是跳槽率却一直比较高。企业每年花费在员工招聘上的费用不菲,结果仍然招不到理想的员工,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成本,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毕业生的“冠名班”、“试点班”等。企业主动走进校园,参与学生培养,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边学习边实践,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因此,校企合作也是企业自身发展与寻求突破的途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招聘的难题,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理想毕业生。
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新途径
(一)企业文化进学生课堂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校企文化融合专题调研的文章中,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进行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甚至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这项工作比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更加重要。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和了解与他们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技能与文化特征,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也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课堂进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学,教师介绍与职业和就业有关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入职前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最后,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实现“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的讲解与展示,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类型、特征与作用等;可以通过在实训实习场所构建企业文化色彩,将企业特色文化、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上墙”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还可以结合教室文化布置与展览,宣传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企业核心价值;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统一着工装、上下课打卡,模拟企业实际管理来营造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足不出户感受企业文化,体验职业认知。
(二)企业文化进学生教材高职院校
学生所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应该把企业文化引入教材,用企业文化的理念来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道德,要编写特色教材,将优秀企业文化写入高职学生教材当中,丰富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等的系统训练与培养。由笔者主编的国家示范项目教材《动物防疫技术》中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行业企业文化认同”。该项目下设有三个任务,分别是职业道德遵守、企业文化认同及防疫制度建立。笔者在教材中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的职业守则,并且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讲解,附以职业道德实践案例及违反职业道德案例。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兽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熟悉社会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动物防疫制度学习以及企业文化体系认知,使作为养殖企业未来员工的高职畜牧兽医类毕业生,承担起促进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责任。为了使企业文化进入学生教材,校企双方要合作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教材。学校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行业一线走访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岗位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要求。
(三)企业文化进学生宿舍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元素,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我们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6S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和素养(Shitsuke)。以文明宿舍评比为抓手,狠抓学生宿舍管理。我院制定了详细的《文明宿舍评比办法》,二级系部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细化宿舍管理各个方面。学院每周都会在校园内网公布随机抽查的结果,以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褒扬先进鞭策后进。通过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班主任长期的管理与监督,已将学生宿舍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舞台。实施6S管理模式,最关键的在于最后一步即素养,它强调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检查评比中形成规范、养成习惯,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指导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通过实践,最明显的改观是宿舍干净了,校园美观了,我院也顺利通过“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检查验收。对于学生而言,遵照规则办事,养成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把每件小事做到完美”、“安全无小事”等理念逐步在学生心中扎根。
(四)企业文化进学生社团
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基本上都是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高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上课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于社团活动却乐此不疲,兴趣高昂,而且学生社团能组织各种活动,带给学生荣誉感和满足感。当前,学生社团遍布全国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扮演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的重要角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团组织中引入企业文化,首先要从组织机构文化入手,社团的组织机构,不再是主席、部长之类的学生社团称呼,而是以企业组织中的董事会、CEO、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称呼。其次,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学生活动不再是学校拿钱来办,而是由企业赞助或者校企共同组织举办,既引入了企业的元素,又节约了成本。再次,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所有的活动均以体现职业认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为目的,既增强了活动的主题性,又在活动中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了企业。比如,中西药协会举办的中药园实践基地专业体验活动,就是组织协会中的成员到江苏神奇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GAP基地,亲自参与中药材的种植、采摘、包装等工作,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贴近企业、贴近专业,这种专业性特色浓厚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五)企业文化进课程资源库
我院建设了多门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网络课件,在这些课件中,我们引入了丰富的企业文化资源,例如,荣获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的《动物防疫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了“企业文化鉴赏”栏目,课程组从我国众多的养殖或兽药生产企业中遴选了近40家龙头企业,将他们的企业文化汇总集中展示。从教学使用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电子课件中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关注度和浏览点击量很高。说明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还不够,也证明了优秀的课程资源库一定要有足够的企业文化元素。90后的高职学生更加习惯于网络学习,而网络知识浩如烟海,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就会像大海捞针那样,付出了精力与时间,消耗了激情,学习效果却不佳。建设优秀的课程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好顶层设计,照顾到学生的切身需求,要方便学生检索,同时要引入企业文化,尤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并对之进行剖析,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六)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实训基地模拟成立企业,模仿现实中的企业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制定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章程、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相关细则,同时将企业精神文化中的创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做成标语、口号上墙,将制度文化中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员工行为规范等制成标牌上墙。在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理念、文化特点、行业和职业特性以及怎样通过具体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执行统一着装、上班打卡等制度,学生能真实、客观地感悟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实际价值,并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逼真的教育方式,因为企业文化的教育者是真正的企业人,被教育者也是企业员工,教育者对企业文化的解读也是企业文化的本意,被教育者也容易接受,具有真实性。同时,实习实训条件接近或等同于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实训中,能最大限度地感知企业生产氛围,体验企业文化。由于是学生主动地体验企业文化,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领悟。
(七)企业文化校园宣讲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因素。谁掌握了先进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掌握企业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以及每个个体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生存的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渗透在企业的基本信念、共同理想、奋斗目标、价值观念、竞争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反映在全体员工的思想精神风貌之中。
1.企业精神必须反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
企业精神必须反映企业的基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员工的行动指南。在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市场经济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与要求,企业精神应该强化爱岗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知识创新精神,努力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等现代意识。
2.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集中反映了企业职工的思想活动。
一般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是企业职工对企业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精心分析,全面归纳,反复推敲,从企业的宗旨、目标方向等方面进行概括提炼出来。
3.企业精神必须以人文本。以人为本,要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一切管理活动。一是要突出柔性管理。目标管理是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到人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在监督和考评上更多的注重成果,而非过程,这就为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高职工对工作的兴趣,本身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为此企业还可以采取工作岗位轮换等方式来实现此目标。二是构筑双赢平台。企业要构筑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平台。
(二)树立企业管理风格。
以企业精神具体化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风格。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如依法治企、从严治企、规范化管理、微机管理、服务承诺制等。企业管理风格不是一天两天,一月半月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时间培养。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发动职工充分讨论定出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广泛宣传,并由领导示范影响职工,一步一步地树立起来。
(三)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它包括企业领导形象、员工形象以及企业整体的服务形象。企业形象的形成和建立使企业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专业技术、公共关系在社会和客户心目中形成总的印象。企业形象不仅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而且与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条件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等都需要靠领导去提炼和设计,也需要领导的规范行为带领和影响员工贯彻执行。因此,抓好企业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领导的认识问题。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那种把文化教育、文娱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已不多见了,但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向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严峻的挑战,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管理的驱动器,正是现代企业管理先行者潜心研究的宝贵结晶。
(二)全员参与是保证。
全员参与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体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得不到企业职工的认同,没有企业职工的广泛参与,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必然枯竭。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三)创新发展是根本。
创新发展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体上讲,目前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低级阶段,摆脱旧观念旧思维羁绊,不断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事业需要创新。如何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呢?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现有文化,对企业文化进新系统的研究和不断的探索。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三是要立足于问题的发现、分析的解决,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客观要求出发,从利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适合企业发展,适合科技进步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
三、 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
(一)扩大企业的辐射面。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和交往,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良好职业道德、精湛技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联系与交往中必然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留有美好的形象,是取之不尽的无形资源,将受益无穷,它能刺激客户,使其对企业产生有益的行为,使企业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企业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企业文化能培育职业道德,可促使员工在深化企业改革、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自觉地按照企业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员工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企业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
(三)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崭新成果,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的总结创新的结果,因此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角度上思考。经验管理属能人模式,凭感觉、靠经验管理、靠个人的能力、素质、经验和风格在发挥着作用,结果使大部分企业长期停留在租放管理水平。科学管理属于制度模式、企业各单位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了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都有成套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和程序。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建设企业文化,是塑造企业品牌,拴心留才、精心育才、吸引贤才、吸引客户,也是博得社会的认可的有效途径。在新的世纪,哪家企业拥有文化优势,哪家企业就拥有竞争优势。
一、成功举办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
2012年7月26日,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在台北市圆山饭店举行。该次论坛由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广西桂台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紧扣两岸关系和经贸文化合作发展趋势。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的主题是:“共同推进ECFA实施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重点研讨在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下,桂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双方合作。论坛设立3个主要议题:推动ECFA落实,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的路径与制度创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促进桂台产业合作。二是由于论坛主题和议题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引发岛内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参与。由于再次当选,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推动ECFA落实成为两岸互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只有1个月准备时间,又值台湾学校放假的情况下,仍然邀请到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海基会、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顾问陈明璋博士,淡江大学中国大陆所张五岳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刘大年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发所杜震华教授等台湾著名学者参会演讲,台湾企业界人士20多人参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出席论坛并致辞,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主持会议并致辞,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主持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广西社科分团全体专家学者以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广西投资集团、广西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的嘉宾参会,参会的桂台嘉宾共50多人。三是就利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ECFA进一步落实的机遇,广西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合作,共同促进资源整合,合作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制度基础。特别是2011年1月1日ECFA贸易、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后,到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阶段降税,超过早期收获产品总数94%的货物均已实现零关税,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充分发挥了两岸产业优势,为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桂台两地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基础良好,在ECFA背景下,双方加强和深化产业合作正逢其时。广西邻近东盟,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前沿的独特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有条件成为ECFA特殊补充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产业合作的主要试验区,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中心城市将在桂台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合作方面,桂台双方可以加大电子、石化、汽车、能源、钢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制造业领域合作;继续深化农业合作;全面拓展金融、港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四是反响良好。广西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香港文汇报、台湾和国内新闻媒体也对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二、与台湾学术界开展广泛交流
广西社科分团发挥自身特点,与台湾学术界开展了广泛交流,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的共识。
广西社科分团作为以广西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为主的学界代表团,发挥自身优势,精心选择了台湾不同类型的学术机构和智库,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台湾智库开展了以“社科研究与智库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活动,重点讨论了加强智库合作,共同促进桂台交流合作等议题。在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的座谈中,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詹火生董事长指出,广西与台湾共同主办的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成功举办了七届,已经成为两岸稳定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更是基金会推动的与海南博鳌论坛、福建两岸关系论坛并重的重点交流平台之一,今后仍要继续推动。对于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提出的就桂台合作具体议题开展研讨的建议,詹火生董事长表示支持。在与中华经济研究院的交流中,双方学者就人才培养合作,桂台农业、产业经济、文化合作,面向东盟的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华经济研究院东协(东盟)研究中心表达了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建立稳定交流合作关系的愿望。在与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座谈中,双方达成了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就共同感兴趣的两岸交流和桂台合作具体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的共识。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台湾智库均表示愿与包括广西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广西智库合作,共同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桂台合作课题研讨。